(Arley 作品)
天冷了,最忙的地方是哪裡?兒科醫院的急診室。除了感冒發燒來掛急診的,最讓兒科醫生們無奈的,是各種本應避免的意外——因為給孩子吃堅果而發生的異物嗆咳,一個不小心就可能變成悲劇。
昨天晚上,年糕媽媽顧問團的兒科醫生,轉給我們同行的朋友圈,希望提醒家長——
秋冬季節各種炒貨、堅果上市了,一直到過年都是消費旺季,對幼小的孩子來說,這裡面藏著太多安全隱患:從會爬開始,好奇的寶寶就喜歡抓到什麼都放到嘴裡咬一咬;就算到了3、4歲,也經常看到孩子們把東西放到嘴裡咬著玩、或者拿著零食邊玩邊吃。
因為誤吞或誤吸異物引起嚴重後果的事情,幾乎每年都有——
2017年10月,山東德州一名3歲的男孩被桃子塊卡住喉嚨。
2017年9月,重慶一小孩玩耍時誤食一枚硬幣,被卡住喉嚨,情況危急。
2016年1月,貴陽一8個月大嬰兒玩耍時吞下花生米,被卡在喉嚨處,臉色變青,呼吸困難。
2014年12月,浙江一名王女士切了一小片西瓜給一歲的兒子吃。兒子嗆到了,拼命咳嗽,吐出小塊瓜瓤。沒想到喉嚨裡還卡著一粒瓜籽,差點釀成大禍。
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一旦發生,寶寶就像走了一回鬼門關,隨時可能有生命危險。
家長們真的該長點心,不要等意外發生再後悔,首先是警鐘長鳴、做好預防。
下面為大家準備了一些預防措施。做好這些,就能極大程度降低寶寶吞入異物的可能性。
不要給四歲以下的寶寶吃堅硬、光滑,並且需要徹底咀嚼的食物。這個階段的孩子還無法充分地咀嚼食物,堅果、硬糖、圓球巧克力、脆脆的大塊食物都有一定隱患,給孩子吃的時候最好先切成直徑不超過1釐米小塊或搗碎。
當孩子吃飯時,不要讓孩子嬉笑玩鬧。坐在餐椅上進食、不要邊吃邊玩,這不僅是培養孩子的餐桌禮儀,也能降低異物嗆咳的危險。
保證孩子觸手可及之處,不要有那些容易引起窒息的小玩意兒(如安全別針、硬幣、磁鐵、紐扣電池、筆帽等)。給孩子準備的小玩具,先要仔細查看是否有容易脫落的小零件。
無論在自己家還是去別人家做客,葡萄、堅果這些東西都要多留個心眼,替孩子把把關。
雖然千關照萬囑咐,但熊孩子下一步會做什麼,有時真的難以預料。萬一孩子不小心誤吞,父母該如何處理呢?
一般來說,如果顆粒夠小,孩子吞下去也沒什麼大礙,異物通常都會順利通過腸道,最終排出。家長可以留心觀察孩子有沒有異常的表現,以及他的排出物中有沒有吞下的異物。
但如果出現下面這些情況,就趕緊帶孩子去看醫生吧!
吞下的物體很尖銳。就算孩子沒啥反應,也應該去醫院拍片檢查異物的位置。
吞下了紐扣電池、硬幣或其他危險的東西。它們可能會腐蝕孩子的食道。
孩子出現了持續性咳嗽、作嘔、喘息、過度流口水、拒絕進食、發燒等症狀。
萬一孩子因為吞咽異物卡住了,父母別一著急就試圖用手幫他摳出來。這樣做可能會導致異物滑入氣管,造成更大的傷害。
異物梗塞會引起窒息,缺氧時間越長,對孩子造成永久性損傷的機率也會更大。所以學會必要的急救知識、為孩子爭取寶貴時間非常重要。
「海姆立克急救法」 是美國一位外科醫生反覆研究、多次實驗發明的簡單有效的急救方式。它,為了守護孩子健康,爸爸媽媽一定要認真學起來——
大孩子急救圖
操作方法:救護者站在孩子身後,從背後抱住其腹部,雙臂圍環其腰腹部,一手握拳,拳心向內按壓於受害人的肚臍和肋骨之間的部位;另一手成掌捂按在拳頭之上,雙手急速用力向裡向上擠壓,反覆實施,直至阻塞物吐出為止。
嬰幼兒急救圖示
把孩子抱起來,一隻手捏住孩子顴骨兩側,手臂貼著孩子的前胸,另一隻手託住孩子後頸部,讓其臉朝下,趴在救護人膝蓋上。在孩子背上拍1-5次,並觀察孩子是否將異物吐出。
如果異物沒有吐出,再將孩子翻轉過來,雙腿分開夾在成人手臂間,用食指和中指,在乳頭連線的下方的位置快速連續按壓五下。
異物梗塞引發的不幸年年都有,作為家長真是一刻都馬虎不得。畢竟家中有了孩子,我們做父母的怎麼小心都不為過。孩子健康平安的成長,本來就是天大的事呀!
參考資料:《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AAFP、parents、Baby Center等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