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梅雨季三問職工食堂:安全價格口味
據《勞動報》報導,申城進入梅雨季節,氣溫高、溼度大、氣壓低的環境下對食品安全提出了嚴峻挑戰。昨天,本報記者分頭走進本市部分企業的職工食堂,為了讓廣大職工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吃得實惠,企業、工會可謂動足了腦筋,從進貨渠道、廚房操作、控制成本等方方面面入手,打響了一場職工食堂「保胃戰」。
安全:「突然襲擊」保證安全當天剩菜決不留夜
本市數千個職工食堂中,相當一部分都在大型製造型企業以及中心城區寫字樓內。對於職工食堂來說,食品安全是頭等大事,出不得一點紕漏。
上午10點鐘剛過,上海發電機廠的繆師傅便出現在食堂裡,作為食堂管理員,他在這裡有一間辦公室,每天午餐前後要在此工作近4個小時。到各窗口檢查菜的新鮮度、分量,嘗嘗口味,監督每日菜品的留樣———在每天的午餐時間到來之前,他要完成這些「規定動作」;等大量職工開始用餐,他會在大廳裡再轉上一圈,問問菜合不合胃口,分量夠不夠等,有問題就要馬上記下來;等到用餐結束,還要看著各家供應商把當日菜品的留樣貼上標籤放到專門的冰箱裡,然後進行當日的結算。
為了保證職工用餐的安全和衛生,上發廠食堂的供應商必須經過兩路人馬「突然襲擊」的考驗。繆師傅介紹:「這幾家供應商都是在閔行區衛生評比中前幾名的,所以本身的基礎也比較好。但就算這樣,也要檢查。至少每兩個星期,我都要和安全環保處的同事去各家供應商檢查一遍,檢查前是不告訴他們的,就是突然襲擊,這樣才能發現問題。
除了我們之外,廠工會和民管處、職工代表也會去進行突擊檢查,檢查出問題後根據情況再做出警告、罰款的處罰,嚴重的就直接換掉。」記者從該廠工會了解到,在此前突擊檢查中,也曾發現過麵條掉在地上撿起來繼續用、醬油過期等問題,均作出了嚴厲的處罰。而在突擊檢查成為常態後,幾家供應商的衛生狀況也越來越好了。
凱迪克大廈白領食堂設在大廈4樓,面積達1500平方米左右,可以提供2000多人就餐。走進食堂,公示欄內張貼了數十張食品安全證書,包括動物檢疫證明、食品流通許可證以及蔬菜、食用油等進貨渠道證明,大廈物業經理陶國兒告訴記者:「食品安全無小事,我們這裡所有大米、蔬菜、油鹽的供貨商都是品牌企業,進貨清單都上牆公示,接受大家的監督。每天的蔬菜一大早就從蔬菜基地直接送到食堂,由廚師長親自驗收。」
記者在餐廳看到,負責盛菜的服務人員全部佩戴了一次性口罩,並身穿工作服。轉到後廚,每一塊生、熟案板都擦洗得乾乾淨淨,當天所有菜的樣品都存放在冰櫃中。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考慮到夏季食品容易變質,食堂不做滷菜和涼菜,防止職工吃壞肚子。「另外,當天的剩菜我們都會及時處理,確保不過夜。」
位於松江區的富士康國基電子擁有上萬名職工,怎樣保衛職工的「胃」,富士康有自己的辦法。據富士康松江園區工會主席劉建其介紹,從食材的採購到運輸,再到食堂的環境,企業的總務部門牢牢把控食堂食品的質量安全,從2008年開設至今,這個可以同時容納2000餘名職工就餐的食堂還沒有發生過一起食物中毒事件。
為了保障食堂的食品安全,從食堂的場地到廚房的設備,無一不是企業方提供的。「通過這樣的做法,不僅降低了承包方的成本,讓員工享受到低價的飯菜,我們也能夠通過直接管理食堂和廚房的環境衛生,保障食品安全。」據了解,從食材運輸來的時候,富士康就有專門的人進行監督和檢測,不僅如此,除了日常的清潔以外,每個月該企業都會進行至少一次針對食堂和廚房的徹底清潔,以保障食品安全。「尤其是進入四月開始,防蟲鼠災也是我們的一項重點工作,為的就是讓職工吃得放心。」
價格:企業貼錢10塊錢能吃四菜一湯
安全衛生之外,飯菜價格也是考驗職工食堂的一道難題。肉價、菜價輪番上漲,不少企業寧可貼錢,也要確保食堂菜價不漲,不給職工增加負擔。
大葷每份2.6元,小葷每份1.5元,葷菜與輔料比例為1:9……上海發電機廠食堂有一面信息公開欄,上面掛出了供應商資質證書、餐廳工作人員健康證、每周菜譜、價格明細等。其中,在價格明細中不僅明確標出了餐飲標準和具體價格,還公開了供應商的毛利。遇到蔬菜和肉類價格上漲,廠方每季度普查後,會根據核算結果對飯菜進行補貼。一位穿著車間工作服的職工表示:「10塊錢就能吃到四菜一湯,還有飲料水果,我感覺這個性價比還是很可以的。像這塊大排,在外面可能就要賣七、八塊錢了吧,總體說在食堂吃是安全又實惠。」
自從公司入駐凱迪克大廈以來,陳聞晉成了白領職工食堂的常客。「一頓飯兩葷一素加個酸奶,最多也就15元左右,比周邊飯店三四十元的商務套餐便宜多了。」來自安徽的王倩說,自己不會做飯,就把白領食堂當成了自家餐廳,「早飯2元,午飯15元,晚飯嘛最多10元,一個月下來也就六七百元,對於我們小白領來說,省了不少錢呢。」物業管理人員告訴記者,為了讓白領職工吃得實惠,即使前段時間農副產品物價上漲,食堂始終咬緊牙關沒有漲價,「不僅區政府實事項目給予了大力支持,我們也貼了不少錢。」
口味:「夥委會」說了算供應商競爭上崗
記者在一線調查發現,在確保安全衛生、價格實惠的同時,職工食堂也在不斷改變以往的「老三樣」,改善菜餚口味,適應職工的多種需求。
中午11點左右,凱迪克大廈白領食堂裡已有職工前來就餐了。記者看到,杭椒牛柳、糖醋黃魚、脆皮烤鴨、川香排骨、揚州獅子頭……從川菜、淮揚菜到本幫菜,不同口味菜餚一應俱全。小食堂裡,還供應餛飩、麵食、炒飯等。
大廈工會主席肖素華說,去年年底大廈成立了「夥委會」,全稱就是「夥食管理委員會」,由企業員工、老總共同參加,及時將大家對食堂的意見反饋到物業。「我們大樓裡企業眾多,員工來自五湖四海,四川人吃不慣甜的,無錫人吃不慣辣的,眾口難調。」為此,「夥委會」將職工們的意見反映給物業,今年物業公司又引進了會做不同菜系的3名廚師,使食堂菜餚品種進一步增加,口味更加豐富。
無獨有偶,據富士康松江園區工會主席劉建其介紹,園區內也設有職工代表組成的餐廳委員會,負責對食堂的菜品進行篩選。「最初的時候自然是根據承包單位以往的經驗來決定的,但是每過一段時間,餐廳委員會成員就會向食堂反饋員工的意見;不僅如此,食堂方面也會根據當季的銷量進行一些調整,比如我們這裡很多員工喜歡的砂鍋、乾鍋,剛出來的時候也只是小範圍試點,但是受到了員工的喜愛,已經成為園區食堂的『亮點』了。」
而在上海發電機廠,採用的是多家供應商競爭上崗的方式。目前,上發廠食堂有三家供應商供餐,三家套餐均是10元標準,每天午餐前各家先打好一份套餐放在展示臺上,分別對應一個供餐窗口,職工想吃哪種就直接到幾號窗口排隊。「哪家用的材料好,味道好,看窗口的排隊長度就知道了,其他供應商看到今天的銷量不好,下次自然就會改進。」食堂管理員繆師傅說。
「另類」食堂:企業職工自開小灶改善夥食
有的企業有固定的職工食堂,而有的企業則受限於場地等條件,通過外賣等形式滿足員工的午飯需求。不過,對於位於某銀行網點的小趙來說,王阿姨的「小灶」成了她和同事改善夥食的法寶。
據了解,小趙所在的銀行網點由於位置較為偏僻,行內員工就餐本身就不是很方便,而且考慮到銀行內尤其是櫃面的工作時間緊張,所以公司從職工的角度考慮,與附近的飯店達成了合作協議,每天送盒飯到網點內。這樣的決定自然是有喜有憂:職工吃飯方便了,但是員工眾口難調,盒飯往往不能滿足所有人的需要。「所以我們幾個人協商了一下,拜託在網點裡打掃的阿姨為我們『加餐』。」據小趙介紹,他們幾個員工每個月會一起湊幾百塊錢給阿姨,阿姨則用這些錢買一些菜在網點裡做簡單的加工。「有時候就是用電飯煲做點湯,也會用電磁爐做一些菜。還有的時候,阿姨會自己提前在家做好菜,帶過來給我們熱一熱,既改善了夥食,也解決了一些男同事總是吃不飽的難題。」
職工改善夥食無可厚非,但長期從事食堂管理的有關人士提醒道,對於家庭作坊式的小食堂來說,如果操作人員沒有接受過專業培訓,較易發生不當操作,如交叉汙染、生熟食品混放、肉類食品沒有燒透、使用過期食品等等,從而引發食物中毒。「所以對於這種沒有資質的小食堂,大家還是要謹慎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