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寫了一篇兒北京爺們兒于謙上《幸福三重奏》的文章,今兒就和大伙兒細聊聊老北京人于謙的相聲生涯,最近幾年相聲成了大伙兒熱議的話題,住在天橋的北京人應該都深有感觸,見天兒跟德雲社門口都有不少小姑娘,只要德雲社有演出這片兒就會湊一堆人,過去說聽相聲大伙兒幾乎能想到的就是春晚
但通過郭德綱和于謙讓相聲這個傳統文化逐漸在大眾視野中傳播開來,而促成這一局面的功臣自然是郭德綱和于謙,就像郭德綱自個兒說的一樣,渾身是鐵打幾根兒釘子?一個人能耐再大也支撐不起整個德雲社
不少朋友都把于謙老師稱之為相聲皇后,其實這就是一尊稱,喜歡聽相聲的北京人都知道,謙兒哥,謙兒大爺有一出圈兒的口號,也就是謙兒大爺的三大愛好,抽菸,喝酒,燙頭
臺上的于謙老師甘做綠葉,業務能力毋庸置疑,臺下的謙兒哥則是一個不爭不搶,活出自我,十分通透的人,所以在于謙老師身上能看出很多老北京人的性格特點
在某檔節目中于謙老師曾說小時候別人問他長大以後想幹什麼?別的孩子都說自個兒想當科學家,但于謙老師卻說自個兒想當動物飼養員,打小兒就喜歡動物,所以于謙老師才是真正活出了自我
眾所周知,于謙老師是土生土長的老北京人,打小兒跟很多老北京人一樣在胡同裡長大,小時候沒少去花鳥魚蟲市場,和很多北京孩子一樣,打小兒就受老北京人影響,耳濡目染,所以對蛐蛐兒,花鳥魚蟲打骨子就特喜歡
1982年,于謙老師剛上初中的時候自個兒就放棄了升學的機會,因為自個兒喜歡相聲,所以選擇考北京曲藝團,那時候北京相聲這行並不景氣,甚至都快沒人聽相聲了,因為生活所迫,當年的于謙老師甚至想過轉行兒
畢竟僅憑自個兒一個人的能力並救不活相聲這門藝術,一直到遇著郭德綱才讓他對相聲有了改觀,與此同時他在影視圈兒已經拍了十幾年的戲了,雖然都是一些配角兒或者龍套,但于謙老師每次都認真對待,也正是因為這樣才為他後來的演技奠定了一個好的基礎
德雲社有好幾部電影口碑確實一般,但于謙老師拍的電影演技都收穫了觀眾們的一致好評,比方說《老師好》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片兒算不上經典,但于謙老師在其中貢獻出了最好的演技,把那個年代的老師徹底演活了,不光接地氣兒還能引起大伙兒的共鳴
2000年的時候于謙老師原來的搭檔劉穎出國,而于謙老師當時所在的北京曲藝團急缺演員,這才把郭德綱臨時找了過來,行話兒這就救場如救火,2004年郭德綱拜侯耀文為師,與此同時于謙老師和郭德綱的合作也越來越默契,於是于謙老師正式加入德雲社
後來因為張文順老先生身子不行不能上臺這時候于謙和郭德綱成為國定搭檔才算定了下來,不得不說還真就印證了郭德綱常掛在嘴邊的那句話『祖師爺晌飯吃』相聲這門藝術是郭德綱拯救的不假,但其中還有于謙老師的功勞
在于謙老師心中對郭德綱那也是相當佩服,他們兩人的實力都很強,完全可以說是不相上下,相得益彰,誰都離不開誰,拋開一些客觀因素不說,郭德綱和于謙無疑是默契的相聲搭檔
謙兒大爺曾說過,如果郭德綱不說相聲了的話,自個兒也不說了,所以不難發現兩人的感情是無堅不摧的,現在咱們來看的話,相聲圈兒裡謙兒大爺無疑是最像樣兒的捧哏演員
上臺光觀眾的歡呼聲就得十來分鐘,在臺上的尺度,火候兒,節奏都張弛有度,恰到好處,很多返場現掛甭管郭德綱怎麼天馬行空謙兒大爺都能接得住,而且還沒有任何違和感
謙兒大爺一路走來,外界對他的質疑其實一直都沒停過,不少人好奇于謙跟郭德綱有沒有矛盾,尤其是德雲社出叛徒那幾年,身為德雲社的重要演員于謙老師的立場特別被人關注
有人說于謙是德雲社的二把手,但于謙老師早就說了這二把手根本就不成立,說自個兒只是德雲社的一個演員
都知道于謙老師是一個相聲演員,平時喜歡花鳥魚蟲,其實不然,與此同時于謙老師還是北京搖滾協會副會長,用謙兒大爺的話說就是自個兒喜歡搖滾,身邊有很多玩兒搖滾的朋友,所以大伙兒才讓他來當這個副會長的,當然了,謙兒大爺從沒有拿這個搖滾協會副會長說事兒
還有就是謙兒大爺還是一個實打實的演員,1995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大專班,早期也有不少影視作品,比方說《天下第一醜》《新刀馬旦》《李衛當官》《新京華風雲》等等
無論是相聲演員還是影視演員謙兒大爺給人留下的印象就像老北京一樣,謙和,有態度,雖然沒有好勝之心,但卻活出了自我,所以我說謙兒大爺身上有很多老北京人的特點,把老北京話局氣有面兒放在他身上真的是合適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