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年前一天,明星大咖紛紛致歉,而電商平臺的歉意,需要付出真金白銀的代價。
近日,市場監管總局公告顯示,針對「雙十一」前後消費者反映強烈的網購先提價後打折、虛假促銷、誘導交易等問題,根據價格監測和投訴舉報等有關線索,市場監管總局依法對京東、天貓、唯品會三家企業開展自營業務不正當價格行為進行了調查,並依據《價格法》第四十條、《價格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規定》第七條作出處罰決定,對上述三家企業分別處以50萬元人民幣罰款的行政處罰。
市場監管總局作出的決定包括三點:第一,責令改正;第二,警告;第三,罰款50萬元。
50萬罰款有用嗎?
處罰決定公布後,在網上引發廣泛議論,許多網友表示,相對於雙十一數千億元銷售額帶給他們的巨大收益,這點兒罰款可以說是九牛一毛,那些資本家們連眼睛都不會眨一下。
「罰50萬是瞧不起誰啊,這格局也太小了。」
但需要注意的是,監管部門已經是頂格罰款了。根據《價格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規定》,利用虛假的或者使人誤解的價格手段,誘騙消費者或者其他經營者與其進行交易的,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並處違法所得5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處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
50萬元,是罰款的極限了。
比起50萬元,處罰更重要的是警示作用。此次監管部門的果斷出手,讓大家看到,所謂的頭部平臺也要遵守規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要違規就會受到處罰,也再度提醒廣大網購平臺,網際網路不是法外之地。
三大平臺怎麼說?
面對市場監管總局的處罰,三大平臺相繼做出回應。
唯品會表示,已收到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關於價格檢查的行政處罰通知,唯品會尊重並堅決執行監管部門做出的處罰決定,將按照監管部門要求及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對相關問題進行全面整改,進一步規範經營活動,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隨後,天貓也回應稱,已收到相關部門的行政處罰通知,真誠接受,並已就通知所涉問題全面整改,將進一步加強自身運營管理,全力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京東最後作出回應:接到通知後,我們高度重視,嚴格按照相關部門的要求積極整改。
可以看到,三家平臺的回應都很迅速,也都表明願意接受處罰,會積極整改。
至於最終整改結果怎樣,估計還是需要監管部門和消費者持續關注。
到底為什麼被罰?
市場監管總局這一次針對的是三家企業的自營業務,不涉及平臺其他商家。市場監管總局在相關網頁上還附加了三份《行政處罰決定書》,其中顯示,京東、天貓、唯品會各自都存在一定的不正當價格行為。
比如,京東商城在11月3日銷售維達捲紙時開展滿減促銷活動,標價為79.9元。但查證發現,該商品11月2日的銷售價格為77.9元;11月27日京東商場的一款阿迪達斯男子跑步鞋開展「京東秒殺」活動,標價329元,頁面宣傳是「1年歷史最低價」,但該商品的銷售記錄開始於2020年10月2日,實際銷售不足兩月。
在天貓超市,一款金龍魚軟香稻11月13日開展「爆款直降」促銷活動,價格為27.9元,經查,該商品11月12日銷售價格為24.9元;12月3日,天貓超市銷售士力架花生夾心巧克力全家桶,開展「第二件0元甜蜜初冬立即搶購」活動,標價59.8元,但消費者購買第二件時,該商品仍按照59.8元的價格結算。
在唯品會,11月27日,一款蘋果筆記本電腦的銷售頁面標示「全網低價7999元」,經查,唯品會無法提供7999元為全網低價的證明材料;11月26日,唯品會銷售Ecco女鞋,商品銷售頁面標示「1829 ¥21998.4折」,然而,唯品會其實是以劃線價為折扣活動的基礎價格,並未準確標明劃線價格的含義。
作為消費者最常使用的幾大自營電商平臺,京東商城、天貓超市、唯品會卻在價格上誤導甚至欺騙消費者,通過「先提價後降價」、「價格標示虛高」、「濫用全網最低價標語」等方式,讓消費者蒙受損失。
電商亂象何時了?
中國的電商業務發展遠超其他國家,不得不承認,電商業務的蓬勃發展是有好處的,不僅提升了商品的流動銷量,也豐富了消費者的購物選擇。
以往人們大多只能在一條街、一座城裡購物,自電商誕生以來,全國乃至全球的商品都能隨時買到,這讓消費者的生活變得多樣化,也構成了數字經濟增長的重要助力。
但亂象隨之伴生,每到雙十一、雙十二等節慶期間,讓人防不勝防的套路就會集中湧現。為了提升消費者的參與度,為了漂亮的成交額,無論平臺還是商家,都會採用各種手段,包括先提價後降價、誇大宣傳等。
大多數剁手黨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平常捨不得買的東西,以為雙十一搞活動會更便宜,沒想到商家提前幾天漲了價,到活動期間再聲稱有大幅折扣,結果算下來,比平日還要貴一些。
要知道,雙十一已經出現十多年,這樣的情況不僅沒有被消滅,平臺和商家反而越發猖狂,類似套路屢禁不止。
這一次,恰好趕上反壟斷大潮,市場監管總局大手一揮,不僅是罰款這麼簡單,更是為各大電商平臺敲響了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