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某航海院校參觀時,看到了這麼一條掛在牆上的名人名言。
這段名人名言,一看就是有問題的。
古代沒有錄音機,鄭和的名言要想流傳下來,必然會記諸於書面史料,而史料一般都是文言文,只要受過九年義務教育,就知道文言文不是這樣的。
會不會記錄的是鄭和的白話呢?更無可能。六百多年前的明朝人不是這麼說白話的,想要知道明朝人說白話是什麼樣,看下《水滸傳》就知道了。
總之,這樣的名言,絕對是今人的口吻,絕不是六百多年前的鄭和能說出口的。
鄭和是我國偉大的航海先驅,想必也是位君子,真正的君子大多是厭惡虛名和妄名的,給鄭和強行安上這麼一段煞有介事的名人名言,身死而致妄名,我想是對鄭和的侮辱。
這段名人名言是從哪來的呢?龍馬君隨便搜索了下,網上到處都是。
從格言網到歷史習題,這段所謂的名言被大量引用,無不註明是鄭和所說,經過查找,大致確定了這段名言的出處——法國作家朗索瓦·德勃雷的《海外華人》。
在這本書中,這位法國作家記述了鄭和與明仁宗朱高熾討論寶船船隊存廢問題的對話,為了說服朱高熾這位保守皇帝,鄭和拋出了文初圖片裡的那番高論。
欲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於不顧,財富取之於海,危險亦來自海上,一旦他國之君奪得南洋,華夏危矣,我國船隊戰無不勝,可用之擴大經商,制服異域,使其不敢覬覦南洋也。
出處找到了,問題又來了,這位法國作家是怎麼知道鄭和與朱高熾之間的對話的呢?他的依據又是什麼呢?
很可惜,龍馬君搜索了《明史》和《明實錄》,都沒有相關的記載。國內的鄭和研究專著《論鄭和下西洋》也未能確證這段話。
因此,龍馬君推斷,這段話就是這位法國作家捏造的。這其實也並沒有什麼奇怪的,我們的二流作家們也常常編排國外的名人,在一眾雞湯作家的努力下,卡耐基一個人就包辦了一半的成功學名人名言。
然而,真正的問題是,一個國外作家捏造的如此漏洞百出的我國歷史名人的名言,怎麼會在我國流傳這麼廣呢?
鄭和是中國人,我們才是第一手資料的掌握者,我們怎麼「進口」起我們國家名人的名言來了?我們需要「進口」嗎?
近年來,捏造的名人名言似乎隨處可見。從高中生的作文到網絡上的所謂美文,只要需要,隨便找個名人就能編排上一段,也不管他們的棺材板還能不能壓得住。
這樣的現象大抵折射了我們可能存在的兩點問題:
第一,懷疑精神的退化。有些名人名言或許迷惑性比較強,但是這段鄭和的名言,只要受過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是可以判斷出來真假的,之所以能如此泛濫,說明引用的人們根本懶得去思量下它的真偽。
這實在是可以反映出我們多數人對於學問的浮躁態度,或許我們看重的並不是那些大道理,我們看重的只是那些名人的「名頭」。
第二,功利心的泛濫。龍馬君在某文獻網上找到這樣一個文獻,從這段法國作家捏造出來的名言裡,某位專家竟然挖掘出了鄭和深邃的海權思想,洋洋灑灑上萬言,這樣的創新能力的確讓龍馬君折服。
是這位專家失誤了嗎?恐怕不是,以這位專家的修為,絕不至於有這樣的失誤。那是怎麼回事呢?
原本研究的思路應當是由依據而致結論,然而實際情況往往是先定結論,然後找依據,鄭和的海權思想無疑是個好題目,無奈史料中鄭和的內容實在是太少了,也不可能從中看出鄭和的什麼思想,於是,只能採信外國作家捏造的那些名人名言了。
這是明知故犯。然而龍馬君並不想去苛責這位專家,現實中很多課題都是這麼做出來的,這樣的專家多得是,更應該被譴責的,是當前功利心泛濫的學術大環境。比如上文提及的那個專家,他可能也只是完成個上級交辦的任務。
龍馬君作為一個普通老百姓,談這些不過是發發牢騷,深知改變不了什麼,也不想去改變什麼,然而是非這種東西一旦根植於人心,便很難消去,絕不能排除某一天長成參天大樹的可能,到那時,你我大概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最後,想請各位讀者老爺幫個忙,龍馬君並非君子,因此不怕虛名,更不怕妄名,老爺們大可去捏造龍馬君的名言,進而分析闡述下捏造的龍馬君名言中蘊含的深邃思想,如此,龍馬君一言不發便也可成一大思想家了,便如那鄭和一樣。
歡迎關注,與龍馬君一起,相信思想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