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夜讀:從「貓和老鼠」中,了解什麼才叫「都挺好」)
這個動畫片,90後們都看過。
可能它是我們看過為數不多的,獲得過「奧斯卡金像獎」的動畫短片。
那就是「貓和老鼠」!
可是今天,噩耗傳來,《貓和老鼠》導演,吉恩·戴奇(Gene Deitch)在布拉格的公寓裡意外去世,享年95歲。
不禁想起宮崎駿的「千與千尋」,裡面有一句話頗有感觸:
「人生就是一列開往墳墓的列車,路途上會有很多站,很難有人可以自始至終陪著走完。當陪你的人要下車時,即使不舍也該心存感激,然後揮手道別。」
恰逢筆者前幾天剛與朋友電話聊天,我在裡面聽她吐了「半天苦水,各種抱怨」,裡面有些情節與「貓和老鼠某故事章節」頗為相似,所以寫下這篇文章。
電話裡頭,朋友又抱怨現在住的這個小鎮各種破敗,就幾家小飯館都吃膩了,想吃個肯德基也得坐一個小時汽車才能品嘗到。
我說你怎麼不離開去大城市發展呢?
她說因為男朋友和父母都在這邊,而且家裡村莊房價也便宜,雖然現在的工作工資不高,但是朝九晚五,還算比較清閒,所以也就不想背井離鄉。
我打心底裡鄙視她,不禁想「我暈,那之前的抱怨又算什麼。」
電話裡頭,她最後總結「抱怨歸抱怨,其實現在的生活,都挺好的」。
「都挺好的」......
其實,貓和老鼠之間的生活,才是真正的「都挺好」。
雖然每一集貓和老鼠都互相追逐,但是貓沒有下定決心把老鼠吃掉,老鼠每次「得勝」後都沒有對貓真正的痛下殺手。
反而,在某些情況下,它們結盟在一塊,互相幫助,對付新出現的「共同敵人」。
以至於最後,這種互相追逐的模式被看作是「例行公事」般的互相享受!
其實一開始戴奇導演並不喜歡《貓和老鼠》這個動畫,戴奇導演認為貓和老鼠間利用著「毫無必要的暴力」壓制彼此,但卻沒有人把這種暴力當回事!
到後來,導演才知道,原來大家是喜歡看這種「對人類誇張情感戲仿」的片段。
「這樣也挺好」的潛臺詞是「那樣或許會更好吧」
認識到這一點,導演「鬼使神差」的給精靈鼠傑瑞安排了這樣的一集。
沒記錯的話,這集的名字叫《MOUSE IN MANHATTAN》,翻譯過來,意思是老鼠在曼哈頓。
一開始,傑瑞給湯姆留下了親筆信,
「親愛的湯姆:
我厭倦了這種鄉村生活,
我現在前往百老匯和那些燈火闌珊的地方,
永別了,勿念……你的傑瑞」
然後傑瑞就隻身「坐車」前往曼哈頓。
但是曼哈頓對他似乎不太友好,傑瑞的遭遇不是一帆風順。
不是被口香糖黏住,
就是被當作鞋油刷子,
不是被汽車追趕,
就是被雕像驚嚇。
前期傑瑞沒有絲毫顧慮,仍舊保持長居城市的決心,但直至最後遇到了「它們」!
原來,除了湯姆,大城市裡四處都是殘暴飢餓的野貓群,自己的老朋友湯姆,算是最「溫馴」的了。
最後,恐懼的傑瑞,瘋狂飛奔,回到那個陌生而又熟悉的,有「天敵」湯姆的家。
一見到湯姆,他就是一通狂吻,然而這隻無辜的家貓TOM卻一臉懵,不知道發生過什麼事。
傑瑞最後也回到那個熟悉的家。
其實,是自己選擇了人生的路,不是路選擇我們自己。
不喜歡這條路,要麼只能忍,要麼只能改。
忍需要度量,改需要魄力。
想要得到就追求,不想挽留就趕緊走。
一動不動的在路邊哭訴,等到別人指明道路後又膽怯的擺擺手投降,最後只能始終保持「坐著這山還望那山高」的憤慨。
與其選擇這樣哭著,不如選擇能上就上,不行就撤,至少算是試過了。
若沒有那個勇氣,不如就固守本分,踏踏實實的過好當下,即使哭著,也要學會奔跑。
傑瑞試著離開湯姆追逐大城市,雖然最後是失敗了,但雖敗猶榮,最後方知道,能陪伴自己度過餘生的,是湯姆。
(光陰故事匯原創專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