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虛弱史」:近代中國的身體、疾病與荷爾蒙藥品

2020-12-27 手機鳳凰網

「虛弱病」在中醫的補藥文化中綿延千年,又隨著近代西方荷爾蒙理論與藥品的傳入衍生出新的形式。一群害怕「虛弱」的人們,生活在手淫、遺精、神經衰落、萎靡和憂鬱的疾病恐慌之中。如何理解這個時代?如何反思這段醫療史?

臺灣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皮國立先生於2019年11月5日在復旦大學歷史系「中國近現代史教研室青年學者讀書班」上分享他的新著《虛弱史:近代華人中西醫學的情慾詮釋與藥品文化(1912—1949)》(臺灣商務印書館2019年5月出版),並與讀者討論了關於上述問題的看法。本文系皮國立先生的演講整理稿,澎湃新聞經授權發表。

講座現場

關注醫療社會史的讀者一定不陌生,近代中國各式新藥品推陳出新,包括艾羅補腦汁、人造自來血、韋廉氏大醫生紅色補丸、魚肝油、維他命等新式藥品,紛紛在此時上市,佔據各類報刊的版面,形成一種特殊的藥品消費文化。我們可以怎麼透過歷史研究,來理解這樣的現象?

首先,「補養」意識,幾乎貫串了國人對藥物和食物的認知,為何中國人愛「吃補」?害怕身體的「虛弱」可能是其中一個解答。因為「虛弱」將導致許多疾病,反過來說,它也是眾多疾病的共通症狀。此外,在社會價值判斷上面,一個成功的、可以享受幸福人生的人,絕對不會是虛弱多病的人。近代中國由於受著列強的侵凌,「東亞病夫」的民族想像不脛而走,如何強健身體、洗刷恥辱?提倡運動、放足、軍事化訓練的身體文化應運而生,皆為時人對抗民族「虛弱」的展現,當然,吃藥而致身體強壯,總是個好辦法,上面所列舉的藥品,只是一些例子,而過去大家較少關注的新藥「荷爾蒙」製劑,也於1920年代後於中國的藥品市場中大量出現,加入中國人對抗虛弱的行列。

皮國立著,《虛弱史:近代華人中西醫學的情慾詮釋與藥品文化(1912—1949)》,臺北:商務印書館,2019年5月

1889年,法國人布朗.塞卡(Brown Séquard)發現:動物睪丸中有種內分泌物質,可以增加生理能力,具備挽救生殖器萎縮、提振食慾、鼓舞精神的功效。時年72歲的他拿自己當成實驗品,竟然瘋狂的利用動物睪丸浸出液來自行注射。之後,他忽然感到食慾倍增、體力、腦力增強,而性慾尤其旺盛,感覺有如「返老還童」。更有甚者,司太衣那哈(此為當時譯名,Eugen Steinach)在1910年做了一個手術,他將幼鼠的睪丸移植到老年鼠的身上,結果老年鼠呈現返老還童的跡象,此即著名的「返老還童術」。康有為(1858-1927)就誤信這種手術,透過留德的西醫,請到地道德國醫師來進行一場「人類與猿猴睪丸互換」的戲碼,其結果當然是無效的,康氏也在不久後離世。我在書中講述這個故事,並非有意看歷史人物的笑話,而是希望讀者思考:為什麼具備如此高知識的讀書人,會做出這樣的抉擇?每一項我們信仰的新科技,難道沒有值得反省的地方嗎?

為什麼要移植睪丸?因為它負責製造身體內的一種神秘物質,其實就是荷爾蒙(Hormone)。恩斯特·斯塔林(Ernest Starlin)於1902年以希臘文具有「覺醒興奮」意義的Hormon來命名。它在二十世紀初期於中國傳播時,或譯成「活路蒙」、「何耳門」、「呼兒夢納」等名詞,也稱「激素」,代表該物質具有促進生長與代謝之功能。康有為進行的手術是個極端且奇異的例子,事實上在1920年代後,「返老還童手術」施行的並不多,不一定是有效性的問題,而是中國人普遍對手術充滿擔憂,寧願服藥來補養與對抗疾病,所以從1920年代後期開始,已經可以看到大量該類藥品的廣告。該藥品極具全球史的視野,明明在西方科技中,它的療效仍處在被開發與被研究的階段,但是它卻已在中國與其他國家的保健藥品市場上大行其道。此類新藥無疑是具有外來身分的西藥,它打入中國的市場,必有一些因素值得歷史學家梳理。

根據研究,當時中國市售的荷爾蒙藥品種類繁多,包括「恩男龍」、「壽爾康」、「生殖素」、「賜保命」、「補體康」等等,這些藥物,大概可以治療幾大類的疾病。第一類是包括當時稱為「性疾病症候群」或「性神經衰弱」的病症——失精、不孕症、遺精、陽萎、性機能障礙。藥商為了營銷,必須使用中國人聽得懂的身體話語來解釋,才能使消費者願意掏錢買藥,當時販賣這些新藥的商人,肯定熟知中醫理論,所以他們使用了傳統中國人已熟知並非常懼怕的「腎虧」、「腎虛」的病理觀念,來包裝、說明荷爾蒙之療效。什麼是「腎虧」?對國人而言,根本不需多加解釋,您已瞭然於心。不過看看當時的定義,它並非現代意義的單一疾病,而是由很多症狀所組成,包括疲勞、發育不良、多夢、煩擾、眼痛、疲倦、血虧、大小腿肌肉無力、手易發抖、健忘、頭暈目眩、面白而瘦,口吐白痰、漏精、消化不良等等,幾乎無所不包,都和「虛弱」有關。1930年代後,荷爾蒙藥品已融入中醫既有的各式「補腎」、「補精」理論,可以治療一切腎虧症狀,荷爾蒙藥品甚至有時也被翻譯成「精素」,讓虛弱病患可以一眼望之、瞭然於心,稱其為「靈丹妙藥」,絕不為過。

這些新藥品背後所反映的心態,代表這些性方面的疾病絕非只是單純被「建構」出來而已,事實上有不少患者的確需要這些藥品來治療,無病者也將會被這些廣告話語「暗示」,產生一種對身體虛弱的恐懼感。中醫謝利恆(1880-1950)指出:憂(肝)鬱、遺精病等病都是近代中國的「時代病」,前者是婦女、士農工商皆有之;而後者遺精,「三十年前不多見,今則幾為學校青年之普通病,教育愈發達,此類病癒多,雖補救之法日增,然終不敵病魔之進步。」可見罹患遺精病、神經衰弱的人愈來愈多。另一種思考,還是中國人懼怕「精液」的流失,所謂遺精、手淫、腎虧等身體觀,透過強大的商業利益和社會觀念操縱,強化一般民眾人們對失精、遺精的恐懼。換句話說,在日常生活中遭受的各種身體衰弱、疲累、無力、憂鬱等身體感,在近代必須透過在醫學術語內找尋一種於病理與行為之間的合理性,這就是「虛弱感」的誕生。希望靠某些藥物的補養來恢復健康,這類故事依舊在現今生活中不斷重複播放。

荷爾蒙藥品可以治療的,還包括外感疾病和肺癆。這兩種疾病,都被認為是因虛弱或抵抗力不足而較容易罹患。此外,它還可以幫助戒除吸鴉片煙的惡習,因為吸食鴉片煙的人,會呈現咳嗽、虛弱、變瘦、無力的樣貌,這不正是「病夫」的形象嗎?荷爾蒙的刺激,可以短暫提供身體能量與活力,造成精神一振之假象,但卻是短暫的,未必真能幫助戒菸,甚至有另一種上癮的可能,這是當時藥商沒有加以說明的。另外,當時還有幾個家喻戶曉的疾病威脅,例如近代傳入中國的「神經衰弱」和「歇斯底裡」,這兩個疾病雖略有不同,但在當時的界線相當模糊,他們都與神經疲勞而導致的精神失常有關。相對於中醫而言,傳統理論中並沒有「神經」一詞,中醫常用「氣血」或「腎氣」衰弱來形容一個虛弱的人;而西醫則喜歡用「神經衰弱」來解釋病人的虛弱現象。但不論中西醫疾病怎麼進行病名之轉換和對照,荷爾蒙藥品都可以治療上述疾病。也就是說,有關情志與精神上失調,包括憂鬱、失眠、倦怠、鬱悶等症狀,透過服用荷爾蒙藥物,都可以治癒。

中醫對於這個新藥,並不排斥,在民國藥學史上,中西醫也未有針對荷爾蒙藥品而衍生重大爭論,反倒是因為早期這類新藥品的原料多取自於動物的性腺與臟器,這使得「荷爾蒙療法」常被稱為「臟器療法」。作為提煉荷爾蒙藥物的動物內臟,總是可以和本草知識系統中的動物藥配合起來,所以中醫在看待荷爾蒙時,同樣也以具有補腎、補精效能的動物臟器,來建構他們對西方荷爾蒙治療的理解。例如1937年,中醫尤學周在《羊腎酒治陽痿骨軟》中指出,用生羊腰和仙茅、淫羊藿等藥浸酒,可添精補髓、種子延齡、強筋骨壯氣血。蔡濟平則在《雄豬陰莖治發育不全》一文中提出一則食療案例,指出:「某年二十歲,身體素弱,宛如童稚」,治療方法是「用雄豬陰莖,將剪刀破開,陳酒洗淨,文火燉酥如網油,常服不斷,久自有效。」顯然與荷爾蒙的生長功效相同。至於尤生淵則在〈腰疼食療秘方〉一文中指出,豬腎、杜仲等同炒、煨熟後食用,「治腎虛腰痛極驗」。或取童便、好酒,放置一對豬腰入內,慢火煮熟後,喝酒並食腰子,也可治療腰痛。中醫盛心如(1897-1954)於1939年還提到:臟器療法本為中國所固有,維新人士嗤之以鼻,但一旦採用荷爾蒙理論和科學製劑,則「身價大漲」。他用腎臟功能及其治療來做為說明,認為腎藏精,而精生髓、髓生腦,所以腎臟中的精氣是腦神經之源頭,用這樣的身體觀來建構「補腎」即補腦,進而可以治療神經衰弱之合理性。

由此可見,當時不少中醫對開發新的荷爾蒙療法是樂觀的,中醫程紹典言:「科學家苟能以此為發掘資料,則將來之臟器療法,必有光芒萬丈之一日也。」相對地,看壞或保守的言論也有,例如姚柏麟響應:中醫用傳統本草中的「動物臟器」來比附荷爾蒙療法,完全錯誤;因為吃豬、羊睪丸來治陽萎、足病吃兔子的後腳、牙病服狼牙等療法,都是一種「吃什麼補什麼」的迷信,必須補充新的化學提煉後的精純藥物,才會有實際的治療效果。畢業於上海中國醫學院的中醫劉行方則說,雖然中醫也有臟器療法,但多使用乾燥藥,雜質多又不夠精純;如果遇上極為虛弱的人,效力不夠,還是需要用西醫針劑注射,國醫應尋求腳踏實地的科學原理和動物實驗,才有能力開發新藥。這些討論都顯示了當時中醫藥的尷尬處境,本草中的動物臟器療效,加上西方生理學的新知識驗證,滿足了國人喜歡「吃補」的文化和心態,但諸般功效不良或缺乏實驗之疑慮,仍顯示傳統中醫食療之不足。

歷史要從長期發展來看,中醫接受西方生理學的洗禮、源自清末;細菌學則於民國之後才影響到中醫,荷爾蒙理論則是更晚的事。要創新、匯通一新知識,還需要時間與方法上的激蕩。我們說,西醫科學在近代不斷進步,我們雖能看到初步的中西理論匯通,但卻比較看不到傳統中醫更具有原創性的發明。更直白的說,西醫在近代荷爾蒙研發的歷程上,彰顯了科學不僅是發明創造,還在「取精用宏」,將已有的療法與藥品更精純化,這才是近代荷爾蒙療法跟中醫古代臟器療法最大的不同,這是對中醫既是警惕,也是啟發。中國醫學和醫者「怎麼加入尋找與開發」新藥的問題,這段中西交會的荷爾蒙臟器療法科學史,或許可以給未來的中醫一些啟發。

講座現場

歷史帶給我們新鮮感,也帶給我們反思科技爭議的一份警惕。儘管民國時期的荷爾蒙新藥提倡該藥是經過「科學化」提煉,沒有中藥過寒、過熱的屬性問題,在當時人們迷信科學的心態下,很少有人會主動提出對荷爾蒙藥物的檢討。但到了1940年代前後,於國內之爭議逐漸浮現。有醫者指出荷爾蒙藥劑的三大不便:昂貴、收效較慢,不長期施用不見其功效、內服吸收差,總是必須注射等等缺失。多數補充荷爾蒙的療法,只能收效一時,停藥後則舊有症狀復發。1943年的一則報導指出,體內管理內分泌的臟器若已經衰敗,則服用再多荷爾蒙也無濟於事,等於直接戳破了該藥「返老還童」的實質可能性。

1940年,報刊還報導一則有趣的故事:歐洲一間製造女性荷爾蒙的藥廠,僱用男性員工,結果男性員工都出現女性的性徵,胸部和屁股都變大,氣得告發藥廠。但改聘用女工呢?結果女工接觸過多荷爾蒙,皮膚變白晰、身材豐滿健美,結果紛紛辭職結婚,還是造成藥廠困擾。這故事雖然有趣,但說明荷爾蒙製劑的服用,必有其特殊性,男女有別且性質迥異,不可濫用。可是當時許多宣稱補腎、治療神經衰弱的製劑,多無清楚載明是哪一種內分泌的製劑,還有許多婦女相信荷爾蒙是萬能的神藥,常常注射荷爾蒙針劑,不明原理就糊裹胡塗地打針,結果弄巧成拙,月經不規則,老太太甚至還重新出現月經與白帶。男性則亂服荷爾蒙藥品,冀求生殖器變大,還被人們視為是「春藥」。種種亂象,皆令人啼笑皆非。 透過本書文字之呈現,讀者看到的不是中西醫論爭的主旋律,而是在西醫逐漸傳入並深刻影響國人的近代歷史發展中,大量的西方科技與身體觀和在中醫學知識、疾病、社會觀念乃至擔憂虛弱的心態結合在一起,透過報刊宣傳的廣度,一方面持續強化其影響力,一方面則將西方知識轉譯為中國人熟知的話語,而整體形塑了一代人的健康觀念。可以看出,這個時代新舊醫學知識常常相互挪用,例如傳統的腎虧、虛弱可以和神經衰弱、歇斯底裡相結合;從傳統的補藥到新的荷爾蒙藥品,也互相激蕩、合奏「保衛生命」的交響曲,共同拯救虛弱與疾病。觀察近代史必須注意,新的觀念與知識轉移到另一個不同文化中,往往有一轉譯的過程,融合與折衷往往是文化史的關鍵;再加入消費文化之影響,最終才能談到民眾的理解。其實,到最後端所謂「事實」的建構,風貌已相對複雜。從這本書的論述中,包括補荷爾蒙、補精、補血、食補等治百病的思維,至今仍留存在中國人的養生文化中,即便是現代「衛生」的概念與其實踐,仍舊不斷被古典和現代的觀念反覆詮釋,這當中還包含豐富的疾病理解。

對現代中醫發展而言,「虛弱史」有什麼啟發?從本書可知,西方新科技所帶出的藥品、食品效用和對抗、預防疾病之功效,不斷藉由人們既存害怕虛弱之心理,大行其道於華人社會,導致近代中醫在響應社會、文化的需求層面上,漸漸流失其主體性和經濟效益上的優勢,這對中醫而言無疑是一個重大警訊。因此,中醫學界必須嗅出時代推衍之趨勢,著力集中發展新的藥物和治療方法,才不會被時代淘汰,例如大家關注的癌症、慢性病、急重症、老年化疾病、環境因素(空氣)致病的相關預防與治療。從近代「虛弱」的視角來看,中醫要想方設法地為人類的健康做出貢獻;也必須儘速開發新藥,創造新知識,開發更多有效的療病植物,精煉萃取、形成體系,方能與西方藥品爭勝。而換個角度來看,新藥的副作用,總也是醫藥史會帶來的啟發,我們現在仍使用老祖宗的腎氣丸、六味地黃丸、龜鹿二仙膠來補腎或提振體力,對抗虛弱,而荷爾蒙等激素類藥品則已在日常藥品中消失,甚至還被證實有害。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也可反過來證實傳統的中醫中藥,確實有其價值,這是我最後想說的。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中國近現代史教研室青年學者讀書班」不定期邀請海內外學者發布新作、分享新知,澎湃新聞將陸續刊載這一系列講座紀要。)

相關焦點

  • 講座︱解讀「虛弱史」:近代中國的身體、疾病與荷爾蒙藥品
    「虛弱病」在中醫的補藥文化中綿延千年,又隨著近代西方荷爾蒙理論與藥品的傳入衍生出新的形式。一群害怕「虛弱」的人們,生活在手淫、遺精、神經衰落、萎靡和憂鬱的疾病恐慌之中。如何理解這個時代?如何反思這段醫療史?
  • 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中國近代社會史研究
    多部通史性的著作已經出版,如喬志強主編的《中國近代社會史》,史革新主編的《中國社會通史·晚清卷》,朱漢國主編的《中國社會通史·民國卷》,周積明、宋德金主編的《中國社會史論》。其中,喬志強主編的《中國近代社會史》,是第一本關於中國近代社會史的專著。
  • ...疫」丨清華大學《中國近代建築史》課程馳援華中科技大學建規學院
    為向身處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漩渦中心的華中科技大學提供全力支持,2020年2月至6月春季學期,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馳援在線教學力量,向華中大的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開放《中國近代建築史》課程。課程由清華大學劉亦師副教授通過Zoom會議平臺主講,本校譚剛毅副院長等籌劃、陳國棟老師負責具體對接工作。這是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馳援本校建規學院的三門專業課程中時間最長的一門。
  • 近代史所2018年度學術會議計劃匯總表
    變動為近代中國最為顯著的動態特徵,1930年代的變動尤為明顯 近代史所民國史研究室、臺灣政治大學歷史系
  • 經史、義理學的重建:劉鹹炘與中國學術的近代轉化
    考察劉鹹炘融匯古今中西新舊,以整全的方式把握、轉化中國學術的學思歷程,既可為反思經學史學化與義理學哲學化提供參考,又可探索中國學術近代轉化的新路徑。  二、何謂經學:「明精微之本」與「通廣大之末」  近代經今古文之爭本是清學漢宋之爭的子題,後演化為近代新舊遞嬗、經史易位的樞紐。
  • 近代中國情境下的概念史研究
    ②副標題「近代中國思想的概念史研究」,表達了將概念史視為一種研究方法而非研究對象的理念,意在通過梳理這些重要概念來理解近代中國思想發展之脈絡,概念史的手法背後。蘊含著思想史的關懷。全書共七章,分別探討近代中國「夷」「洋」「西」「外」「文明」「文化」「民族」「政黨」「民主」「共和」「自由」「經濟」等概念之譯介、形成與變遷。
  • 朱漢國:70年來中國近代史學科建設的成就與新使命
    其時的中國近代史研究主要是政治史研究,所涉及的經濟史研究也只是部門經濟狀況的研究,所涉及的人物也僅僅限於孫中山、毛澤東等。其他有關近代思想史、文化史、社會史、外交史、民國史等領域幾乎無人涉足。二是研究內容單調、簡單。其時的政治史雖構成了中國近代史的主體內容,但被簡化成中國革命史,其內容主要是「三次高潮」「八大事件」。
  • 張志雲︱方德萬與中國海關史研究
    在孔飛力的指導下,方德萬和林滿紅的博士訓練都極為注重中文文本的解讀以及與文本的對話。這種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也在《潮來潮去》中有很明顯的體現。客觀地說,方德萬的學術根底,不是中國海關史,也不是相關的貿易史或金融史,而是中國共產黨史。
  • 史學學人日記視域下的近代史學研究
    近代學人日記凝聚了近代史學批評理論中的一些重大問題,對這些問題的研究有裨於近代史學批評價值的進一步探討。近代學人日記保留了官修史書纂修過程中全面系統、生動具體的細節和勢態,也留存了大量官修史書成書後各方的反應和對其史館制度、修史模式及官修史書價值評判的第一手史料。透過學人日記來解讀近代史學的特質,有裨於深入闡釋近代史學的風勢之變,提煉近代史學轉型過程中的問題線索。
  • 女性荷爾蒙失調怎麼辦?
    點擊上面的小字體【中國養生閣】快速關注!
  • 突然變胖可能是身體發出的疾病信號
    據韓國《朝鮮日報》9月21日報導,很多人對突然變胖並不在意,以為只是飲食過量所致,但其實體重突然增加很有可能是身體發出的疾病信號,體內荷爾蒙等異常,新陳代謝紊亂。甲狀腺機能減退是由甲狀腺機能下降,甲狀腺荷爾蒙不足引起的。患有甲狀腺或做甲狀腺手術、接受放射線治療的人可能會患上這種後遺症。甲狀腺荷爾蒙不足的話,身體的代謝功能受阻,人體很容易感覺疲勞,同時也有可能出現便秘、月經不調、皮膚乾燥等症狀。並且食慾下降,基礎代謝量下降,即使吃的很少也會變胖。因為身體消耗的基本熱量減少。甲狀腺機能減退症狀不明顯,不容易被察覺。
  • 荷爾蒙失調不用慌,做好這6件事,身體慢慢恢復
    荷爾蒙就是常說的性激素,荷爾蒙失調時,很多的不良症狀就會頻繁出現,像常見的性能力下降,內分泌功能紊亂,皮膚狀態變差多和荷爾蒙失調有關。因此留意到自己有荷爾蒙失調這種表現,應該通過合理的方式來調理,這樣才能促進身體健康。那麼,荷爾蒙失調應該怎麼辦?哪些方式可以有效改善荷爾蒙失調?
  • 荷爾蒙出現失調不用慌,做好這6件事,身體慢慢恢復
    荷爾蒙就是常說的性激素,荷爾蒙失調時,很多的不良症狀就會頻繁出現,像常見的性能力下降,內分泌功能紊亂,皮膚狀態變差多和荷爾蒙失調有關。因此留意到自己有荷爾蒙失調這種表現,應該通過合理的方式來調理,這樣才能促進身體健康。那麼,荷爾蒙失調應該怎麼辦?
  • 荷爾蒙藥物吃多了 有副作用嗎?
    更年期婦女補充荷爾蒙也需有醫生處方,不是盲目的越多荷爾蒙越好,更年期的女性如果是子宮已切除者,只需要補充動情激素即可,如果子宮還在的則需要補充動情激素與黃體素兩者。荷爾蒙的補充通常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口服的,此種荷爾蒙製劑在體內必須經過肝臟代謝,本身若有肝方面的疾病、肝功能不正常者最好避免服用荷爾蒙製劑及避孕藥之類。
  • 郭陽、李珊:近代中國與世界的互動及影響——第6屆近代中外關係史...
    吳義雄(中山大學)將19世紀近代西方世界體系形成過程中西方學界對中國上古史的認識看成一個重要的文化問題並對其進行了總體性的梳理。他的報告提出,雖然人類學、民族學等現代知識體系的發展推動了西方將中國史融入世界史之內並加以重新書寫的努力,但中國上古史的真實性仍是當時西方學人之間分歧最大的問題之一,此種分歧更是催生了中國古文獻批判方法的興起,而日本、中國學界在上古史敘述中的「疑古」思潮亦與其不無關係。
  • 周氏家族與近代中國社會文化變遷研討會北京舉行
    紀念周馥誕辰178周年暨周氏家族與近代中國社會文化變遷研討會在北京舉行12月20日,紀念周馥誕辰178周年暨周氏家族與近代中國社會文化變遷研討會在北京金龍潭大飯店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安徽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中華書局歷史編輯室、池州學院旅遊與歷史文化學院等知名專家學者
  • 會議丨塑造近代中國的十大關鍵詞有哪些?
    平等在近代中國的政治、經濟領域影響頗巨,至今對社會民眾仍然具有強大的動員力量。但平等有很多類型,什麼樣的「平等」和什麼樣的「主義」結合,是他探討的核心。他指出,當自由主義在政治上要求自由民主、在經濟上接受社會主義的實質平等和待遇平等,就形成了近代中國的自由社會主義。也就是說,自由主義儘管依然反對暴力革命,但平等進入了他們的視野。在近代中國,社會主義最終被選擇,最重要的動力就是平等。
  • 身體虛弱(亞健康)怎麼調理?
    明明還年輕,可身體卻提前「衰老」了,不在狀態、力不從心、抵抗力弱、經常感冒、渾身無力出虛汗這些都是我們身體虛弱的表現,也是我們常說的亞健康。身體虛弱從根源上來看,分為先天性和後天性,但只要按照以下方式調理都會有所改善。先天性身體虛弱可能是因為早產、難產或者遺傳性等因素造成的。
  • 葛兆光:什麼才是「中國的」思想史?
    可是,這種歐洲反覆出現的「主旋律」在中國便不曾有過。再舉一個例子,在近代日本思想史中,正如丸山真男所述的從朱子學、古學到國學的過程,儘管其源頭也有強烈的中國儒家色彩,儘管中國的朱子學也曾經在德川時代盛極一時,但在江戶後期,卻被後起的古學與國學逐漸淡化,日本本身的文化與思想色彩則越來越強烈。
  • 身體虛弱了,汗會告訴你,出這6種汗,就要好好調理一下了
    生活中有部分人總是莫名其妙的身體出汗,如果有某些日常的出汗表現長時間存在,最好進行身體檢查,因為這些日常的出汗表現有可能是身體虛弱的標誌。1、頭汗在身體虛弱的時候很多人會出現頭汗,此時頭部大量出汗表現有可能就是身體虛弱的標誌,特別是上了年紀的老年人或者出現嚴重疾病之後身體變得虛弱的人都容易出現頭汗,因此有頭部集中出汗表現需要警惕體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