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價3塊5,快遞競爭快到底了,物流業的新商機在哪?

2020-12-19 虎嗅APP


2017年,中國物流的網際網路化已經進入「下半場」。時至3月,各大快遞企業陸續上市,順豐王衛已經是身價超過1800億的富豪,成為行業、社會及媒體關注的重點。今年的中國物流究竟會是何種趨勢呢?


移動網際網路的深度發展;「網際網路+物流」全面洗牌;新零售經濟如雨春風;電商自建物流的全面開放;全渠道驅動下的供應鏈深度整合;社交電商、微電商全面爆發;最後一公裡新商業百花齊放....下面我從以下12個方面來全面解析2017中國物流的發展趨勢,希望對行業朋友有所啟發。


一、中國民營快遞上市,繁榮的表面,幕後危機四起


從2016年10月開始,半年不到時間,圓通、申通、韻達、順豐陸續上市,中國民營快遞迎來資本化的重要的裡程碑。面對一大撥快遞企業全面資本化,中國快遞業未來3-5年的發展趨勢是怎麼樣的呢?這成為了諸多朋友關心的第一話題。


中國快遞在2017年的現狀其實是,表面上的繁榮,幕後有著各種危機:


(一)快遞業務量的增速將放緩


國家郵政局數據,2016年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312.8億件,這個數量看起來是很驚人的。大家在看數據的同時要看快遞服務企業上遊商業的變化,和前幾年的電商爆炸式發展帶來的快遞業務量的飆升相比,現在的增速在悄然放緩。北上廣的快遞業務已經相對穩定,增幅的加速度將逐步放緩,能網購的人已經進入常態化的網際網路生活了。


(二)落地配在逐步蠶食快遞業務


曾經的電商快遞,大多都是渠道商身份的賣家在各大電商平臺上產生的訂單;而今的快遞大部分出貨都是品牌企業,以最近兩年雙11的交易數據可以看出,每一個品類的前5名都是品牌企業方。最近幾年的趨勢看,各大品牌都是通過工廠直接發到城市雲倉,各大品牌都能夠通過大數據預測城市的銷量,前期做好了供應鏈計劃。


目的城市後選擇與上海萬象、南京晟邦、武漢楚天、陝西黃馬甲、北京京華億家等城市宅配為代表合作,這樣的服務相對來說比傳統的「三通一達」可能更有競爭優勢。同時以天貓超市為代表的企業,在過去兩年大量的扶持了城市落地配的發展。


(三)訂單的決策權在悄然變化


全渠道時代,每一個品牌面臨線上線下多個平臺的訂單,包括現在微電商的發展。品牌方倒逼著進行供應鏈的整合。因此發貨權已經不是平臺電商決策了,而是品牌方決策。快遞企業要獲得更多的業務,必須要全面去和各大品牌方談深度的合作。


(四)快遞企業單一的快遞網絡服務很難生存,供應鏈綜合服務發展是必然趨勢


正如前面所說,品牌方現在需要全渠道的物流服務,已經不是單一的倉配服務了,需要全渠道的供應鏈服務。傳統的「三通一達」根本沒有供應鏈運營能力,而順豐已早有準備,在上市後的第一個企業視頻來看,順豐已經把自身定義成企業綜合供應鏈服務商。


(五)民營快遞的基因,成為最大的挑戰


「三通一達」企業的基因成為了未來發展的重大挑戰。比如近期圓通高層震蕩,喻渭蛟親自上陣,可以看出民營快遞企業家族文化太強勢,很難轉型成職業化的管理團隊;同時前面提及的供應鏈運營能力,民營快遞企業是絕對缺乏的,基因成為了當下快遞企業最大的挑戰,這也許是桐廬幫快遞發展最大的挑戰。


(六)上市後的新一輪肉搏,快遞的競爭接下來將白熱化


上市後面臨財報的壓力,業務增量和經營規模成為重點,現在「三通一達」個別企業現在已經開始暗中低價搶業務了,為了獲取市場份額,已經將價格拉低到3.5-3.8元/件。據悉,快遞單件的最低運營成本在2.5元左右,也就是現在有的競爭已經快到底線了。


(七)電商自建物流的衝擊


京東物流2016年底全面開放,京東物流的開放不僅僅是京東配送的開放,京東的整體倉配+系統+智能物流體系全面開放,李寧、羅輯思維等都開始用京東的整體供應鏈服務,這個是傳統的快遞企業完全不具備的,未來趨勢看,這將對民營快遞企業帶來各種衝擊。


(八)外賣平臺和共享經濟的衝擊


2017年春節過後,中國快遞癱瘓被大面積的曝光,快遞員不跑快遞了,去送外賣了,特別是沒有歸宿感的快遞加盟企業,末端站點的不穩定性,成為了傳統快遞發展的軟肋。央視記者採訪我的時候,我本人對末端快遞的發展給出兩個建議:


1.業務的整合


末端最後一公裡共享整合集約是必然的趨勢,比如上海高校配送站「若海」、「南京熊貓快收」、「深圳貓屋」等模式代表的一種非常有價值的探索。


2.商業的升級


通過派件建立的用戶關係,讓末端快遞業從服務轉化成創業,可以幫助社區用戶建立原產地對接(農特產品原產地直供)的新業務,這可以讓末端快遞業獲得更多的收益的商機,增加他們的城市生活的安全感和自主創業的歸屬感。


整體來說,中國快遞上市,是表面上的繁榮,接下來將面臨各種挑戰,這些挑戰對於那些上市後盲目發展,不精練內功的企業,未來日子可能堪憂。


二、「網際網路+物流」企業究竟誰主沉浮,退潮後就知道誰在裸泳


「網際網路+物流」在2015年是風起雲湧,2016年是跌宕起伏,2017年已經進入死剩無幾的現狀了。中國的網際網路經濟,三年一個輪迴,中國的O2O就是這樣的歷程,今天中國「網際網路+物流」也不例外。


(一)外行殺入物流的:灰溜溜的離場


曾經那些外行殺入物流行業,想通過一個軟體平臺顛覆物流行業的;那些想靠刷流量騙取資本投資的;那些想急於求快,快速通吃物流行業的...曾經那些牛逼吹上天,三天兩頭拿到各種投資的企業,現在基本上不吭聲了。物流這個行業門檻很低,但水很深,不是搞一個APP就能吃透這個市場的,沒有在這個領域沉澱十年八年,最終是要嗆水的。


(二)第一波搶風口的物流平臺:成了行業發展的先驅


不管是車貨匹配平臺、還是貨運滴滴模式、還是運力交易平臺;不管是同城配送,還是專線平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未必是笑到最後的人。網際網路的快遞迭代過程中,不是「勝者為王」,而是「剩者為王」。那些第一波搶風口的創業團隊,往往缺乏堅持和沉澱。


(三)燒錢吹牛逼、做模式的:死在盈利這道坎上,最終人走茶涼、雞飛蛋打


用網際網路的思維硬著陸物流,一定會吃虧的,在過去三年的時間中,不少創業者拿資本的錢燒市場,學滴滴模式圈用戶(卡車、黃牛或貨主),實際上是吃了不少虧。中國的物流產業的末端,根本沒有誠信,也沒有忠誠度,所以燒錢做模式、吹牛逼,最終根本做不出規模效益,中國當前的物流市場,拿100億也未必燒得透。


在企業盈利未卜的現狀下,人才流動是釜底抽薪。很多「網際網路+物流」企業拿到錢後高薪招人,空降所謂牛逼的人,一旦資金鍊出現問題,人走茶涼、雞飛蛋打,最終留下一個空殼。


這就是當前的「網際網路+物流」各大創業平臺的現狀。


(四)未來的「網際網路+物流」平臺一定是:生態法則


說到這裡不得不要回憶10年前早期的貨運信息平臺的「老三家」:匯通天下、維天運通、易流。這三家其實已經幹了近10年了,這幾家老闆也算是摸透了行業的各路筋脈,目前的商業的格局也是各有千秋。以G7(曾經的匯通天下)為代表的卡車車隊物流大數據,現在得到了各路資本的追捧,現在發展勢頭很猛,G7發展到今天得益於老翟(翟學魂)的專注和堅持,同時得益於有鐘鼎這樣的後臺在關鍵時刻的投資布局,這裡老董(董中浪)功不可沒。


1.G7這樣的平臺,有著鐘鼎系的生態的支撐,未來會走的越來越有規模。這與德邦、卡行、福佑、貨車幫、九州通等產業鏈企業有效的連結,形成資本驅動的生態體系。


2.菜鳥系的平臺:菜鳥其實是典型的「網際網路+物流」生態的布局模式,天網+地網+人網,園區(菜鳥自建園區)、樞紐(投資的卡行天下)、運力平臺(投資的運滿滿)、城市配送(上海萬象等)、快遞(圓通、百世,以及蘇寧和收購的天天等)、最後一公裡(菜鳥驛站)、農村物流(日日順),以及菜鳥聯盟生態。


這樣的生態是最穩固的,而且合則全盤調動,分則獨立運營。京東物流、順豐,目前還不是生態法則,未來的發展還有待觀望。


三、中國傳統物流轉型的方向:迷茫中前行,基因是最大的坎


在過去的三年,我們看到了傳統的大型三方物流在以各種方式嘗試轉型:如寶供、安得、林安、傳化、遠成等物流企業。兩年過去了,在經歷各種試錯過後,貌似現在無一成功轉型的案例。客觀的講,這些企業都是在合同物流時代驅動中國物流發展的標杆企業,不管是第三方物流,還是公路港物流,還是快運物流。在曾經的行業發展過程中,他們功不可沒。



而在網際網路時代,不是這些企業沒有機會,也不是企業家高層看不到商機。最大的挑戰就是企業基因,特別是大企業的基因,要徹底的轉型和變革,要自宮自己,這是非常難的事情。


所以,網際網路時代,不是曾經成功的大企業的天下,而是中小企業能夠快速轉型的天下。新時代的企業,公司是平臺化,團隊是創客化,管理扁平化,資源社會化。而要做到這些,傳統物流企業根本難以實現,所以那些傳統物流企業轉型「網際網路+物流」平臺的企業,基因決定成敗。


四、新零售趨勢下,中國物流的發展趨勢


未來的商業是虛擬商業+實體商業的結合體系,是流量+場景體驗+交易+物流+供應鏈+支付+金融+大數據....融為一體的新商業生態。用馬雲的話,未來將沒有電商,只有新零售,新零售是將用戶與產品研發直接拉近,供應鏈發生全面的變革,當然物流服務需求也發展了全面的革新。物流往往會慢商業1-2年,當2017年新零售如火如荼的全面開花的時候,現在物流的變革還尚未有動作,不過此時誰能抓住當下的商機,提前布局,或許下一個3年的商機就是他的了。


(一)新零售的商業特徵:


1、新零售的一切運營以消費者(用戶)為中心:


而並非傳統電商和零售以產品為中心,因此用戶需求是多樣化的,用戶聚合的粉絲經濟驅動新型供應鏈模式。


2、新零售交易全渠道化:


多渠道交易,線上、線下、社交電商、社群經濟、社區體驗全面融合。


3、新零售消費是場景化的重構:


從「場-貨-人」到「人-貨-場」。


4、新零售推動供應鏈運營C2B模式:


粉絲經濟的用戶需求驅動,工廠農場定製化,渠道扁平化,快物流網絡,大數據驅動,人工智慧為支撐。


(二)新零售驅動下的物流變革:


1、品牌方(甲方)對物流的需求:


新零售、線上線下全渠道時代,品牌方需要快速相應的敏捷物流,多批次、少批量、敏捷快物流。大部分將走幹線+末端雲倉(門店)集散配送+最後一公裡物流是O2O的眾包。


2、幹線物流的需求:


幹線物流不再是渠道壓貨模式,是渠道有效用戶訂單驅動的直發模式,部分快消品是末端庫存補貨模式。新零售業態下的幹線物流,是工廠直發消費者目的地城市物流,未來快速專線物流是有不錯的市場機會。貨源的模式是零擔、大包裹為主,幹線將不是第三方物流的整車模式,也不是集約化的小包裹快遞模式。


3、快遞和城市配送物流的變革:


快遞企業應該大力重視城市配送市場,否則就像前面我說解析的,城市配送企業與幹線的集散結合過後,快遞的業務會大量的縮水。城市配送企業的業務將分為兩類:


1)集散中心toB(社區店、商圈門店、專門店);

2)集散中心toC(類似傳統快遞和宅配業務)。


在新零售時代,前面第一種是值得探索的一個市場。


4、最後一公裡物流的商業價值:


新零售時代的最後一公裡,已經把物流和社區商業有機的整合,最後一公裡會有兩個變革,分別是一個整合,一個升級。整合是末端物流配送的整合;升級是物流服務衍生出來的社區商業服務,包括微電商+微店商的整合。


5、公路港未來的趨勢:


新零售時代的公路港,更多體現的越庫(Cross docking)和集約整合,體現的是樞紐的價值。以消費者集散地為核心的公路港、空港是一個不錯的發展方向,同時二三線城市的集散這是應該重點布局的。一線城市基本沒有意義、存貨型園區公路港也沒有太大的價值,未來沒有多少產業鏈會大量的把庫存放在中轉園區。


6、供應鏈金融、物流大數據服務的變革:


金融和數據永遠是孿生的兄弟,沒有數據就根本沒有金融的價值,沒有金融和商業,數據就是一堆data。新零售時代的智能物流,一些data都會在雲端,各大物流企業不是拼的物流資產,而是拼的數據資產,因為物流資產可以眾包、可以融資租賃,而物流的大數據的價值,金融的價值,將是新零售時代的核心競爭力。特別要說明的是,傳統的物流的CIO現在日子都不好過了,未來是DT驅動的時代,對物流數據和信息化是全面的變革,CIO將面臨全面的換血。


7、新零售環境下,如何評估一個物流企業的價值?


這個話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未來的新零售商業時代,物流企業的核心價值究竟是什麼?


1)誰距離用戶越近,越有商業價值,新零售時代最後價值的是末端物流最後一公裡。因為這裡聚合了重要的用戶商業價值。


2)誰沉澱的物流運營數據越多,誰就具有更大的商業價值,比如物流卡車司機運營數據,未來就具有更大的價值。


3)誰提供供應鏈運營的增值服務越多,上下遊對你的依賴性越高,誰將控制住未來的產業鏈商業。


未來一個物流企業的價值,不是資產越多越好,而是運營能力越強越好,資產是不是你的不重要,誰能把資產發揮最大的效能,這個很重要。


新零售,給中國物流行業一個全新的機會,這讓那些傳統思維經營的物流企業,被新思維、新模式的企業甩的老遠。


五、最後一公裡的商業機會呈多樣化


就在2月底,漢森商學院組織了「2017新零售時代最後一公裡總裁會議」,30多位全國具有代表性的企業最後一公裡專家、創業者、企業高管一起研討了新零售趨勢下最後一公裡的新生態的商機和趨勢。


其實,前面已經幾次提到最後一公裡的商業價值了,最後一公裡是蘊含巨大商業機會的領域,但這個領域不是快遞企業的,當年順豐探索嘿客,血淋淋的教訓擺在這裡的,包括百世探索百世店、圓通探索媽媽店等,中國快遞企業的基因很難轉化成商業。也不是大多落地配企業的,為什麼我這樣說,因為大多數報業轉型的落地配企業,基因是「媒體+城市配送」的基因,壓根沒有太多的網際網路商業的運營基因,不怕得罪這些老總們(好多老總和我都是老朋友了),客觀的說,這個領域轉型,他們真的很難。


我本人對最後一公裡商業的定義是:


1)最後一公裡是物流;


2)最後一百米是服務;


3)最後一米是面對面的有溫度、有粘度、有信任度的社交關係(online+offline)。


最後一公裡末端是社區微電商、社區微電商運營的重要商業平臺,這個平臺不是傳統思維的人能玩的轉的,一定是年輕的具有網際網路新商業思維的一群人玩的。一手玩物流的整合集約,一手玩新商業,打造全新的社區創業生態。這個方面在本人旗下的農特微-商「網際網路+農業」萬人創業孵化平臺有數百個創業案例,他們依託末端最後一公裡的關係推動原產地直供的全國農特產品玩社區新商業,玩的非常成功。


近期百度外賣、餓了麼、美團、京東到家的不少地區也在依託最後一公裡送餐的騎士平臺,開始試水原產地直供模式,這種模式將最後一公裡的傳統服務關係做了全新的升級,值得有資源的朋友借鑑。(如果在這個方面想和我交流,請加我的個人號huanggang36,或者聯繫漢森商學院最後一公裡創業孵化群負責人的號scmschoolzr)


六、縣域及農村物流的商機初顯


縣域經濟是未來三年經濟發展的爆點,縣域經濟承擔了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的關鍵樞紐環節。縣域物流成為了當前各大物流企業忽略的盲點,而其有著重要的特殊性:


1、縣域物流的流量是多頻少量的流量,根本不適合物流企業自建物流體系;

2、縣域物流企業運營團隊缺乏,如果從一線城市派遣沒有人願意去,而且成本非常高;

3、縣域物流不是一家物流的流量,是多家物流企業都需要流量,前端的商業整合決定了後端的物流服務的集約;

4、地方政策環境的差異,也是縣域物流發展的重要挑戰。


縣域物流是機遇和挑戰共存,未來縣域+農村的消費人口達9億多,伴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農村網際網路消費將全面爆發,商流通了,物流不通,一切交易都不能成為閉環。所以接下來阿里、京東將在縣域物流上有一場血拼。就在2月份,劉強東已經提前在陝西試水布局無人機農村物流體系了。


關於發展縣域物流的發展和布局,機會很大,但方法要玩對,這個很重要,接下來我給想玩這個領域的朋友幾個建議:


1、定位商業:


縣域物流要抓住農產品進城、工業品下鄉的商業入口,有這個基礎,你才好運營,也就是物流上遊的甲方資源;


2、迎合政策:


國家農村電商戰略,定位在新零售+新流通,流通的政策是有扶持的,這個時候誰能掐位,誰就獲得扶持的機會;


3、升級模式:


別什麼都想到自建,做成共享經濟下的縣域物流創業平臺,特別是返鄉快遞員、返鄉大學生、返鄉軍人,聯合創業打造縣域物流平臺,非常有價值;


4、借力資源:


縣域物流離不開物流集散,一定要有中轉的物流體系,涉及物流系統+物流系統集成+物流設備的體系。這個需求下千萬不要盲目自己貼錢幹,可以和物流系統+物流設備方面聯合打造全新的集約模式。(最近我已經試點了幾個縣域物流體系建設,非常不錯,有興趣的可以聯繫我)


七、物流設備、物流技術服務商面臨全新的轉型趨勢


過去20年,在B2B、B2C、B2B2C的商業業態下,中國物流領域物流設備的服務大多數都是項目制,而且設備和系統集成往往是密切相關,重資產投入,通過物流運營的利潤來計算匯報周期,十分漫長。我曾經對物流領域提出這樣一個商業邏輯,硬體跟著軟體賣、軟體跟著諮詢賣、諮詢跟著老闆思維轉、老闆思維要跟著行業趨勢轉。如果誰抓住了行業趨勢,影響著老闆,整個後面的商機就來了。這個也是為什麼我一直用網際網路微博這樣的工具,影響整個行業的戰略目的。


網際網路時代,物流設備、物流技術服務商不要再搞項目制了,特別是比如阿里菜鳥、京東等物流體系在逐步開放,這些電商平臺投入了大量的智能物流研發和算法,而且全網的投入。大的物流體系的建設逐步減少,當前的商業表現出如下幾個特徵:


1、新零售時代,大型的存貨的需求逐步減少,更多的是小型集散樞紐的建設,所以設備和系統集成商應該抓住這一的商機。


2、共享經濟的出現,整合集約共享是必然趨勢,未來資產未必是運營者的,就像現在摩拜、ofo一樣,設備免費,更多的是從免費模式做新商業,比如利用第三方金融機構,融資租賃等模式。


3、項目制轉向垂直領域戰略合作和創業孵化模式:傳統的物流設備和技術,是從項目制對外服務,網際網路時代有一個不錯的創新,值得大家學習。今年1月份,和上海富勒師尊俐師總有深度的交流,作為中國電商領域最權威的WMS提供商,現在他們在做非常有意義的創新,他們和每一個細分領域最後資源的運營企業,聯合推出物流系統+集成+運營的城市的標杆體系,然後通過這家資源公司去拓展整個細分領域。同時我本人也和師總在合作,準備布局全國農特縣域物流平臺,我們以投資孵化的形式,布局全國縣域物流體系商業。


以上三個建議,值得相關企業參考。


八、物流投資,從大企業轉向小而美企業


2017年,順豐、通達系已經陸續上市,以及零擔巨頭德邦也即將上市了;同時阿里菜鳥、京東體系逐步成熟和開放,再想砸一個大的物流集團,很難了。伴隨著網際網路的浪潮,傳統的物流企業轉型要麼累死,要麼等死。最終行業的發展即將進入優勝劣汰,剩者為王的時代。


(一)物流投資的變革:產業鏈投資


關於物流領域的投資,已經不是單個企業的投資,而是產業鏈企業的投資,這個方面鐘鼎、阿里都是按照這樣的布局的,所以一般的中小資本根本玩不轉。


(二)網際網路+物流創業逐步年輕化,投資逐步偏向早期


過去兩三年,一大波傳統的大型物流企業開始轉型網際網路,如寶供、林安、傳化等企業,這些企業過去是做的非常成功的,也是中國第一代成功的物流企業代表。但在網際網路時代,大企業轉型越來越來,網際網路時代大型企業面臨挑戰不是企業家的思維、也不是業務、不是資本,最大的挑戰是文化,成熟的企業文化是很難變的。


所謂未來的創業投資領域,是中小微的物流企業。如下三個方向值得關注:


1.最後一公裡物流企業:


末端具有重大的商業價值挖掘,一旦成網,投資回報的價值的很大,但不能貿然求快,特別是年輕的90後的團隊。


2.二三線城市的新零售物流配套企業:


這個領域是非常獨特的領域,大平臺在二三線城市流量也人才缺乏,如果在本區域打造區域化的物流企業,服務於新零售商業業態,是有巨大的商業機會的。


3.縣域物流創業團隊:


渠道下沉的關鍵,農村網際網路商業才剛剛萌芽,但這個市場不是大企業能夠吃得下的,大企業自建模式,一定虧死,不信你看看,阿里、京東在縣域都是謹慎布局的。最好的方式是孵化中小物流團隊與運營縣域,特別是那些在城裡幹過物流配送的人員,返鄉回縣域乾物流。這個領域靠加盟制是行不通的,必須要有新的思維來玩,特別是抓住商業的上遊資源,比如電商創業園區。


當然,其他物流領域也有不少投資機會,這是我本人看好的幾個領域,僅供大家參考。今年我本人計劃和100來位物流老總一起,組建一個專投90後創業的基金,為什麼要重視90後,因為3-5年後90後就會成為網際網路新商業的主體,必須抓住專業的機會。


九、下一代的新型城市配送:雲倉共配+新能源+融資租賃+共享經濟+人人創業


傳統商超城市配送、快遞城市配送、落地配做城市配送....這些都是過去的城市配送模式了。伴隨著新零售、共享經濟、新能源汽車、融資租賃的發展。我大膽的預測,下一代的城市配送的商業模式將是:雲倉共配+新能源+融資租賃+共享經濟+人人創業。


1.社區雲倉:


即城市網格化的末端倉(社區雲倉、商圈雲倉);雲倉不是大量存貨倉,而是區域集散樞紐。


2.同城共配:


城市公路港、空港等貨物中轉集散後,下一步就是同城共配到可視化共享的雲倉,未來的城市配送將從集散的核心城市樞紐配送到社區雲倉,而不是從存貨倉提貨。


3.新能源汽車:


隨著全國霧霾和城市擁堵的治理,未來城市配送一定是以新能源汽車為主,其實現在京東在北京的配送,已經開始試水了,只不過不是社會化的新能源汽車,未來的城市配送100km範圍內使用新能源汽車將會是常態化。


4.共享經濟:


這個已經很常見了,國內的諸多城市配送的「網際網路+物流」平臺企業,現在正在處於洗牌時期,未來這個領域可能會被一幫新能源汽車的搶調,特別是拿到政府政策的,就像現在的打車模式的平臺一樣,首汽租車拿到了第一張牌子,馬上大面積布局。


5.融資租賃:


城市新能源汽車的融資租賃模式,是一個不錯的探索,這個方面熊貓新能源已經在悄然布局,未來城市配送的新能源汽車可能不是司機的,而是第三方平臺公司+融資租賃公司聯合運營的。


6.人人創業:


在基於前面的分析過後,未來的城市配送,將出現一幫年輕的司機創業的模式,在平臺公司負責城市線路的運營調度。


這是接下來1-3年核心城市的城市配送發展趨勢,其實已經有企業悄然布局了,就像滴滴模式、摩拜ofo模式一樣,幾年前你根本想不到,但如今事實就在眼前了。


十、跨境物流與供應鏈的商機


在2016年底,與阿里相關的幾位行業專家交流的時候我們談到跨境電商的現狀。阿里有這樣的一個數據分析,說今天的跨境電商,如同8年前的雙11,才剛剛起步,未來3-5年後具有絕對大的市場爆點。


數據顯示,預計到2020年,中國跨境電商的交易規模將達12萬億元,佔中國進出口總額的37.6%;中國跨境電商零售交易額將超過3.6萬億元,年均增幅約37%,預計2020年跨境電商零售佔比將超過30%。未來幾年的跨境電商,將進入爆發期間。但跨境電商有兩個關鍵要素成為攔路虎:一是政策、二是跨境物流與供應鏈。


業內人士都知道,2016年4月份的海關政策,對跨境電商影響巨大,關於政策方面我就不嘰歪了,因為這個我本人無法左右,我只解析一下跨境物流與供應鏈。


1、需求:


中國消費者跨境海外直採越來越成為主流,化妝品、母嬰童用品、服裝與箱包...這些高附加值的產品已經成為了年輕的網際網路人群的剛需,特別是現在的90後。


2、交易容易、交付難:


網際網路經濟的主體電子商務,交易完全移動化,非常便捷,但交付的挑戰就很大了,海外直採後的跨境物流、保稅、報關、商檢、國內幹線物流、城市配送...漫長的物流過程成為發展的軟肋。2016年有一個重要的案例就是:亞馬遜推出中國Prime會員跨境免郵服務,亞馬遜以全球跨境最完善的雲倉體系支撐,採取快速的通關物流服務,而且還是免費的。數據顯示:亞馬遜的跨境物流從美國到中國用戶,從跨境物流、清關、商檢、國內物流配送整套服務,直郵中國,其中82個城市預計可在平均5到9個工作日送達。


3、跨境物流平臺的商機:


前面提到的亞馬遜的能力當然不可複製,但亞馬遜的這個物流服務是不開放的。誰能提前布局整合,打造一套快速的跨境物流體系,誰將獲得巨大的商機,特別是在深圳前海、浙江寧波、天津、河南鄭州等跨境物流自貿區打造一體化的物流供應鏈服務,未來將具備獨有的商業機會。


十一、冷鏈物流的商機:缺一張覆蓋C端用戶的大網


冷鏈物流,關係到每一位老百姓的生活和消費。客觀的講,時至今日,在中國沒有意見能夠覆蓋到C端的,真正全程冷鏈物流的平臺企業。


1、傳統的中冷、榮慶等企業都是B2B交易後的服務;

2、以餐飲和城市配送為主體的如眾萃、快行線物流等;

3、以快遞為主的冷鏈如順豐冷運、九曳供應鏈等,其實這一領域的冷鏈目的是想達到C端,但其實這多大數是全程用冰袋形式的偽冷鏈。

4、冷鏈物流的大數據平臺企業:類似「鏈四方」這樣為醫藥領域做大數據可視化運營的新型平臺企業。


在中國,亟需一張冷鏈物流大網,能夠覆蓋空運冷鏈+高鐵冷鏈+冷鏈卡班+城市配送冷鏈+末端冷藏箱集約為一體的企業,這是當前社會和行業發展的剛需。

要組建這張網,老的傳統企業不行,根本沒有基因,不是錢多錢少的事情。新銳的企業還不具備整合能力,而且這是重資產的投入,像京東這樣的企業,其實就在悄悄的布局。不管是誰,希望未來的中國物流,真正有一張覆蓋C端用戶的冷鏈物流大網。


十二、物流培訓及人才孵化的商機


人才是驅動中國物流發展的根本,也是阻礙中國物流發展的重要因素。中國物流人才培訓和教育成為當前行業發展的最大的痛點:教材及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式老套、學生的實踐能力弱,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不少學生通過網際網路在嘗試學習外界的知識和案例,但學校大環境不轉型,這是最大的問題。


網際網路能否給物流行業的培訓和人才孵化帶來全新的商機呢?「網際網路+物流培訓孵化」不是單一的把內容搬到網上,也不是老師通過網際網路快速學習後教學學生。更多的應該思考應用與實踐相結合。幾個參考的方向:


1、教學內容的變革:


從傳統的理論教學轉向案例式的教學,隨時隨地把中國物流行業發生的新聞、案例、商業模式、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全面匯總到教學內容中,通過這些內容來解讀物流管理、物流技術、物流工程中的內涵。


2、教學方式的變革:


在網際網路時代,應用型學科的教學方法,應該將企業與高校有機結合起來,物流企業運營管理層成為學校的指導老師,將課堂和現場有機結合起來,不僅僅是提高了學生的實踐,也帶動了企業定向培養人才,畢業後直接進入崗位。


3、教學創新的思考:


研究小組式的教學是一個不錯的方式,學校和企業針對管理和運營,特別是技術領域,可以聯合打造「研究小組」,鼓勵具有實踐性的創新。


4、拆掉大學校園的牆:


鼓勵學生與具有價值的社會平臺或機構建立密切聯繫,我一直有這樣的一個觀點「拆掉大學校園的牆」,這個校園的牆不是物理的牆,是思維的牆。讓學生思維與社會的信息、資源的平臺多接觸,拓展不同的思維,同時讓拓展開思維的同學,到課堂上進行分享。同時讓學生參與外圍機構的各種活動,拓寬視野的同時,讓學生看到物流行業的社會價值和從業信心。


以上的建議,是從大學教學方面去推動變革的重要建議。按理說這裡是分析商機,而不是談中國物流教育的變革,接下來我就是解讀這幕後的商機。


物流培訓和人才孵化究竟會有多啊大的商機呢?我本人旗下的漢森商學院,作為中國物流領域首個「網際網路+物流」商學院模式學習平臺,運用「線上+線下」的模式,打造物流行業精英人群生態圈。在啟動運營兩年的時間內,成功推動為行業帶來了巨大的價值,以下是漢森商學院「菜鳥計劃」平臺的運營模式:


1、關於教學內容服務上:


漢森商學院與多家物流專業的高校合作,提供中國物流行業發生的各項資訊、案例、專家解讀、商業模式、技術創新、模式創新、視頻等內容,全面匯總到教學內容中,讓多家物流專業的高校獲得全新的內容,我們形成了長期的戰略合作關係。


2、關於教學方式的創新:


漢森商學院與多家企業戰略合作完成了各種案例創新,比如和知名服裝品牌太平鳥的物流企業合作。以網際網路方式定向挖掘大學人才,通過漢森商學院線上的培訓孵化。同時引入太平鳥物流的高層進行定向培訓,幾十位物流人才快速獲得就業機會,同時企業也獲得了精準的人才。


3、關於教學創新方面:


漢森商學院組織了多家高校,針對物流行業企業的需求,共同,聯合打造「研究小組」,推動了多項的創新。


4、關於「拆掉大學校園的牆」:


漢森商學院幾萬名會員體系中的優秀學員,快速挖掘出來,然後組織他們學習的同時,對內容進行深度提煉,在企業導師、商學院導師的輔助下,成功打造「驅動中國物流網際網路化轉型的100張腦圖」,引爆了整個行業。


這僅僅是漢森商學院的「菜鳥計劃」平臺,漢森商學院還有針對剛工作1-5年的物流人才的「雛鷹計劃」平臺、針對物流經理人、物流總監、物流創業者的「金鷹計劃」平臺。最重要的壓軸的是「黃埔計劃」平臺,這是和上海交通大學聯合推出的中國首個「網際網路+物流」的總裁EMBA計劃。該計劃已經在2017年3月開始啟動,目前第一期已經有50多位總裁申請EMBA計劃。配套這這一計劃,將有「網際網路+物流」30多位知名的總裁、專家導師體系,同時有全國物流領域的標杆企業參訪和案例交流,最後還有物流行業投資孵化基金的扶持。(如果申請上海交大「網際網路+物流」EMBA可以加官方微信號scmschool)


中國物流的培訓和人才孵化的商機,不是單一的知識培訓和發證模式,真正的價值輸出是王道,這個市場從學生的孵化到出入行的人才孵化,從經理人人才孵化,到總裁EMBA,這是一個龐大的體系。這個市場足夠大,玩這個市場必須要用全新的網際網路思維。


綜述


「網際網路+物流」的下半場,新的商業格局,新的商業機遇。新零售、智能物流、大數據、共享經濟、小而美、剩者為王、創業孵化、生態之爭....無論中國物流怎麼發展,一定要看準行業上遊的發展趨勢,行業上遊的發展趨勢又是給網際網路經濟轉型升級密切相關的。所以,今天的物流從業者不能僅僅低頭做事了,一定要盯準行業發展趨勢,快速的卡位。


未來已來。未來的商業,不是一個企業的競爭、也不是一個產業鏈之爭,是生態之爭,誰是生態的架構者,驅動者,運營者,誰將是最大的受益者。網際網路企業中BAT是打造了他們的生態;電商物流企業中阿里、京東打造了他們的生態;中國快遞行業生態也在悄然變革,雖然已經上市,但幕後變數還很大。這個時代不是大企業的寡頭經濟,大企業的固守陳規,往往成為了中小企業的機會;大企業的過度自信,體制問題,往往造就了新時代商機。


總結「2017「網際網路+物流」的下半場,中國物流的12大商機和趨勢」,其實希望在2017年,更多的行業朋友能夠看清行業現狀,抓住當下時機,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若有表達不當,或者無意讓不少企業躺槍的,請多拍磚。


網際網路是一個開放的平臺,每一個人都可以發聲,我本人希望和更多有思想、敢於探索、敢於實踐的行業專業人士、企業家們更深度的交流。


相關焦點

  • 「快遞老大」換新,業務量超過順豐3倍,3個月派送了46億件包裹
    而市場規模不斷增長的同時,國內幾大快遞的競爭也愈發激烈。那麼四通一達一順豐誰會成為2020年的老大呢?據顯示,在三季度裡,中通拿下了總包裹數量和市場佔有率兩個第一,成了新的快遞老大。據中通財報顯示,三季度取得營業收入66億元,同比增長了26%。這在四通一達中,收入增長幅度是最大的。
  • 建始縣交通運輸部門強化快遞物流業疫情防控檢查
    中國建始網訊(特約記者 田雪嬌 通訊員 韓磊)近日,縣交通運輸綜合執法大隊、縣物流發展局組成快遞物流業疫情防控工作檢查組,深入我縣快遞、物流企業及各網點開展現場檢查,督導企業嚴格落實疫情防控各項工作。
  • 快遞行業價格競爭或仍激烈
    分析稱,在快遞量不斷增加同時,快遞價格不斷下降,快遞企業之間的「價格戰」越來越激烈,預計短期行業價格競爭狀態仍將維持。快遞企業業務量加大高速增長從快遞公司披露的數據顯示,4家快遞公司業務量繼續保持增長態勢。其中,順豐控股業務量增幅近60%,韻達股份、圓通速遞的日均業務量超5000萬票。
  • 東海:2020江蘇物流業發展高峰論壇在我縣舉辦
    10月26日,以「緊扣『雙循環』發展格局,打造『十四五』物流強省」為主題的2020江蘇物流業發展高峰論壇在東海縣溫泉大酒店舉辦。在這個過程中,東海將高度重視物流業發展,加大交通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打造更加順暢的交通物流體系,大力度落實東海縣招商引資「雙10條」、親商安商助企強企「雙30條」,推動更多網站服務平臺落戶東海,更多物流企業布局東海,全力打造江蘇電子商務與快遞物流協同發展的「示範區」「樣板區」。
  • 快遞查詢單號查詢站點
    快遞快件在線查詢、快遞單號查詢、快遞查詢單號查詢、快遞查詢助手、快遞單號查詢服務快遞單號自助查詢->識別上方二維碼關注《快遞單號查詢管家》《快遞單號查詢管家》支持數百家快遞單號物流在線查詢,在線預約寄件,網點電話查詢、國際快遞查詢、預約附件快遞員上門服務等~隨著物流基礎設施的不斷改善,行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在物流領域廣泛應用,物流智能化水平顯著提高,各類新模式、新業態蓬勃發展,且與製造、商貿、金融等產業跨界融合不斷深化,變革與創新成為行業發展的重要動力之源
  • 義烏快遞業務量繼續領跑全國,單票價格3.07元同比下降17%
    國家郵政局統計數據顯示,11月快遞行業業務量同比增長36.5%,增速環比10月收窄6.5pts,但連續四個月保持35%以上高增長,行業需求持續旺盛,主要與「雙11」促銷活動帶動以及電商滲透率持續提升有關。
  • 為什麼順豐在業界比其他快遞要快?可算知道其中的秘密了
    大家都知道,順豐是國內非常知名的快遞公司,在快遞各種問題頻發的今天,順豐依然能在業界保持較好的口碑。並且對於平時生活中會接觸到快遞的朋友來說,對順豐的服務應該也是比較熟悉的,在網上下單之後,通常30分鐘以內快遞員就會上門取件。
  • 快遞員雙11大逃亡:有人越賺越多,快遞員越賺越少,每一件快遞都在...
    目前,國內大多數快遞公司採取的是加盟商制度,也就是說,收件由商家這邊的加盟商完成,經過中間運輸後,由消費者這邊的加盟商派件。加盟商要賺錢,必須依仗兩個方面:單價或單量——通常,這二者之間成反比的關係,誰的單價低,單量就會多。所以,一些快遞公司為了拿到更多的單量,都會拼命壓低單價。坊間不是流傳著一個故事嗎?
  • 順豐會對標京東眾郵,新起快遞加盟網嗎?
    眾郵是京東新起的快遞加盟網絡,專注於下沉市場與經濟型商業發展的快遞公司,其產品定位聚焦3KG小件,電商包裹,成為國內性價比最優的知名快遞企業。2019年,京東超過70%的新用戶來自低線市場,成為京東加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京東平臺也推出了「24小時」內送達的計劃,目的就是與同行業內公司進行競爭,快速把握中低端用戶,也就是所謂的「下沉市場」。2019財年,阿里核心電商用戶增長近1億,其中77%來自低線市場。
  • 快遞行業前瞻:加盟制如何破局
    考慮極兔等新進入者,我們預計 2021年電商快遞競爭仍然激烈,但最壞的時候或已來臨;建議堅守龍頭企業,靜待競爭結構變化和新業務突破。有別於其它連鎖業態,物流業除了上下之間的縱向聯繫,還存在密切的橫向聯繫。根據梅特卡夫(Metcalfe)法則,網絡價值以用戶數量的平方增長,背後的數學原理是 n 個節點連接的組合數=n×(n-1)/2。新的連接可以產生新的需求:網絡中節點增加,提高了網絡通達性,進而產生新的需求,還提高了網絡對新節點的吸引力。
  • 韻達股份前十一月快遞業務解讀:單價在漲,快遞量和收入增速下降
    11月,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完成97.3億件,同比增長36.5%,韻達股份完成業務量15.82億票,增速為42.91%,繼續跑贏行業平均增速。近四年及2020年前十一月韻達快遞業務量增速如下:1-11月,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741億件,同比增長30.5%,韻達股份41.95%的快遞業務量增速跑贏行業平均,市場份額持續提高,公司近四年及2020年前十一月市場份額如下:2020年前十一月,韻達累計完成快遞業務收入284.87億元
  • 豐巢之殤:5毛錢的背後,誰幫我選擇了快遞櫃?
    如果超時,每超過12個小時,收取0.5元保管費,封頂3元,節假日除外。可能令豐巢沒有想到的是,區區5毛錢的超時保管費,會引發巨大的社會討論。而事件的導火索,則是5月7日,杭州東新園小區暫停使用豐巢快遞櫃。東新園系全國首個停用豐巢的小區。東新園相關負責人表示,小區內99%的業主支持停用豐巢。
  • 一個字:累-順豐,京東,快遞 ——快科技(驅動...
    根據《天下網商》了解的情況,外賣員每單收入通常是6~8元,而外賣平臺向消費者收取的配送費,餓了麼配送一般是4元,美團專送通常是3~5元,百度外賣則是4~5元。在夜間、雨天等特殊時間段,外賣員的每單收入會有3~5元不等的上浮,消費者需要支付的配送費也要有一定的上浮。中間的差價,就由商家和外賣平臺共同補貼,商家的補貼可以通過線上提價來彌補,外賣平臺則是燒的真金白銀。
  • 快遞小哥送出新年第一單:讓快遞有「速度」有「溫度」
    新華社長春1月1日電 題:快遞小哥送出新年第一單:讓快遞有「速度」也有「溫度」新華社記者徐子恆、司曉帥穿好工裝,戴上棉手套,快遞員蘇維暘推開房門,準備迎接新年第一單。今天是新年伊始,也是他送快遞的第5個年頭。「貨要送得快,還得讓服務有溫度。」蘇維暘說。清晨7點鐘,圓通速遞長春南關區虹館分公司快遞員蘇維暘騎著電動車,開始新一年工作。他居住的小區和周邊商鋪是他的工作圈,如今,快遞業讓他和妻子都有了收入不錯的工作。2014年,蘇維暘在小區旁經營一家砂鍋快餐店,偶爾也代收些快遞。
  • 「雙十一」剁手一時爽,快遞箱該如何分類?戳進來~
    隨著「雙十一」電商狂歡節熱潮逐漸散去,物流業迎來了年度最高峰,快遞也陸續抵達市民的手中。剁手一時爽垃圾分類你發愁了嗎?作為一名合格的「剁手大軍」除了剁手要快準狠,同時要兼備環保才華快遞垃圾應該怎麼分報紙、泡沫塑料、紙箱紙板是哪類垃圾?防碎氣泡膜、膠帶、汙損紙張是哪類垃圾?
  • 快遞價格戰:單價跌去兩三成,但消費者高興不起來
    2019年至今,快遞行業經歷著一場頗為激烈的價格戰,新玩家的入局在某種程度上又加劇了這場戰爭的激烈程度。2019年順豐控股推出特惠專配新產品,2020年以來又有極兔快遞、京東旗下眾郵快遞、順豐旗下豐網等三家新加盟制快遞網絡加入。  10月1日,眾郵快遞宣布推出1.5元發全國的優惠政策。極兔快遞在華東與華南,甚至有單票低於1元的大客戶。
  • 平臺派件員已經離職,快遞卻顯示籤收,男子疑惑:快遞到底在哪?
    隨著網購行業的不斷發展,各個快遞公司之間的競爭也日趨激烈,但是一些快遞公司在積極營業的時候不免會在某個工作環節出現一些紕漏,這個時候客戶就要遭受一些損失了。室友在寄過快遞後,高先生在手機上查看了物流信息看到了當天晚上快遞員收件,幾天後才被轉運公司收入。之後物流更新顯示快遞在四天後到達了高先生的老家,顯示了當時的派件人是快遞公司的王某。又過了大概半個小時,物流更新為客戶已經籤收了快遞。
  • 極兔、眾郵和豐網三家「新快遞」能否成為快遞「新勢力」?
    本以為隨著幾大快遞公司的上市,快遞行業競爭已經塵埃落定,及時發生競爭變化,可能也是發生在菜鳥、京東和七大上市公司之間。沒想到進入2020年,極兔快遞、京東眾郵及順豐豐網快速起網加入,快遞行業的競爭又風雲再起,我們這裡來來捋捋幾家快遞新勢力的進入歷程和未來發展趨勢,僅代表個人觀點。
  • 快遞江湖,賽點來了
    數據顯示,一季度,受疫情影響,快遞市場增速明顯放緩,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完成125.3億件,同比增長3.2%;業務收入實現1534億元,同比下降0.6%。其中,3月份快遞業務量增速重回20%以上,增量達到11.2億件,日均業務量已經接近2億件。毫無疑問,快遞增速重回高位,顯示出了快遞市場強大的供給能力、適應能力和恢復能力。
  • 豐巢不「瘋」,快遞不「快」
    試想,5毛錢那三瓜倆棗,頂多是作為收益的補充,很難快速籌集資金繼續擴張。在豐巢持續虧損又沒有新股東引入的條件下,5毛錢只是用來續命的,收會員費才是重點,只是這樣的會員制被「5毛錢」懟回去了。有了會員制,豐巢的操作向網絡化就會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