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這是人們的共識。
父母多抽出時間來陪伴孩子,對孩子的成長益處多多。
但如果家長由於工作忙等種種原因,沒有時間陪在孩子身邊怎麼辦?
比如有家長就提問說:
「我老公上班忙,老加班、老出差,都說孩子特別需要父親的教育,但我老公有時一周見孩子不到10小時,特別擔心孩子以後和爸爸不親,怎麼辦?」
對於這個問題,被稱為「學者型商人」的馮侖回答得特別好。
他說,親不親在於溝通的方式和質量,最終還是取決於價值觀是不是相同。中國家長總認為膩在一起才親,其實真正的親是價值觀的契合。
我覺得,馮侖說出了陪伴的真正含義。
02
陪伴,質量比數量更重要。
在中國傳統的家庭裡,一般媽媽是陪伴孩子最多的,但有意思的是,往往孩子和媽媽之間的關係最僵,孩子對待媽媽的態度最差。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媽媽從早上開始,叫孩子起床,做早飯、收拾書包、準備衣服,到晚上陪寫作業,一直伺候孩子睡了才能休息。
這些當媽媽的可以說是在全天候地陪伴孩子,但到頭來,得到的卻是孩子的厭煩。
母子間天天雞飛狗跳,孩子經常和媽媽頂嘴,整天想逃離媽媽的視線。
而極端的例子也有不少。
比如今年11月,南京市第十三中學學生李某,在晚上10點下課回家後在寫作業時,遭到母親說教辱罵,情緒激動的情況下,李某用菜刀將母親殺害。
曾經轟動全國的「北大學霸弒母案」的犯罪嫌疑人吳謝宇,他的母親應該也是「陪伴」的典型。
在她的陪伴下,兒子似乎成了一個「完人」,結果卻成了悲劇。
03
陪伴,不是家長自我犧牲,而是和孩子共同成長。
家有學生,於是一家人不看電視不玩手機不大聲說話,甚至媽媽還放棄自己的事業做全職太太,這其實有些過分了。
如果我們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就算真的培養出了優秀的孩子,然後這樣一代一代「奉獻」下去,人生又有什麼意義?
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能犧牲自己的人生,影響自己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比如有孩子在作文中寫道,「我的媽媽是一個沒用的中年婦女」。
你為他付出了一切,他卻忽視你的付出,甚至越來越看不起你,讓孩子的頭腦裡對媽媽形成這樣的印象,對孩子的成長也不一定是好事。
照亮孩子的前程,不一定非要燃燒自己。
身為父母,努力取得事業上的成功,成為孩子的榜樣,引領孩子前行,才是正確的做法。
04
在生活中,一些功成名就的家長,雖然工作繁忙,甚至常年和孩子不在一起,照樣也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我們都知道著名的《傅雷家書》,傅聰出國留學不在身邊,但並沒有影響傅雷夫婦對孩子的教育。
他們通過寫信的方式和兒子交流,不但盡到了父母的教育責任,而且還成為了父母教育的典範。
雖然傅雷夫婦和孩子相隔萬裡,但我覺得,他們一直都在陪伴孩子。
我們很多家長,工作不見得比傅雷忙,現在通信發達,和孩子交流比傅雷那個年代方便了不知多少倍。
那麼,我們有什麼理由說,沒有時間教育孩子呢!
05
打個也許不太恰當的比方說,牛郎織女隔著一條銀河,但兩個人都在想著對方,那也是幸福的陪伴。
有些夫妻躺在一個床上,卻做著相隔十萬八千裡的夢,這樣的陪伴其實暗含著危機。
陪伴孩子也是如此,相互認可的陪伴才是幸福和有意義的,如果你坐在他的身邊,他心裡想的卻是逃離,這是低質量的陪伴。
你寫作業我陪著,你幹什麼我看著,可能大家都覺得累,甚至還會積累一些負面的情緒。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和事業,不可能都有時間有條件時刻陪在孩子身邊。
但只要和孩子三觀相同,溝通順暢,心與心之間有良好的回應,每天在一起的時間多一些或少一些,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
明珠絮語(ID:tsliuchanghai),以教師和家長的雙重視角看教育,解答青少年和家長的教育困惑。新書《為自己讀書》正在熱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