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拉出了30萬斤的『大紅網』,今年冬捕產量預計在70餘萬斤!」鎮賚縣國營漁場副場長尹維峰興奮地說。
12月27日,有著「中國白鶴之鄉」美譽的吉林鎮賚縣開啟「哈爾淖冬捕節」大幕。
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張豔宣布哈爾淖冬捕節開幕暨5G智能漁業管理平臺正式啟動
縣政府副縣長劉波致辭
縣國營漁場黨委書記、場長劉冬主持開幕式
冬捕,這一古老的冰上捕魚生產形式盛於遼金,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不僅是特有的關東文化,更是隆冬時節領略冰上收穫的一個重要旅遊風景。現場幾千名遊客一睹哈爾淖漁獵文化魅力。
近年來,鎮賚縣高度重視冰雪旅遊發展,特別是把「哈爾淖」作為重點冰雪旅遊地進行打造。進一步宣傳推介鎮賚縣優質冰雪資源和特色漁獵文化,促進各方更深層次、更寬領域務實合作,切實提升鎮賚冰雪經濟發展活力和質量。
這次冬捕節安排了祭湖醒網、頭魚拍賣、舞龍獅等活動和滑冰、冰車等冰上體育競賽活動項目。
天剛蒙蒙亮,近百名漁場工人就在漁把頭的指揮下鑹冰、扭矛、走鉤、絞網、下網,大伙兒頂著零下二十多度的嚴寒撒下1600米長的大網,為當天的捕魚做著最後的準備工作。
上午10時許,盛大的祭湖醒網儀式熱烈開啟,「魚把頭」率眾漁工們順時針方向繞供桌、冰洞和彩帶敖包轉三圈,歡慶的6人紅鼓烘託出了濃厚的豐收氣氛;隨著「魚把頭」的一聲號令——「哈爾淖冬捕的大網醒好了,開始祭湖了!」幾名漁工走到冰雪敖包前,將手中的哈達系繞在敖包上的松柏枝上,其他漁工則將糖塊撒向天空,把酒和供品倒入冰洞中,隨後所有人圍著敖包陣祈福美好的生活。
品嘗了哈爾淖的冰上燉鮮魚和魚肉水餃過後遊客都紛紛伸出大拇指點讚。祭湖醒網儀式和冬捕出網更是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圍觀,人們紛紛拿出手機拍照留念、用「抖音」「快手」現場直播。
11時許,1600米長的大網被徐徐拉出,胖頭魚、草魚、鯽魚、鯰魚等各種鮮活肥胖的魚兒打著滾被拉上了岸,在冰面上翻滾跳動。一時間,作業現場魚躍人歡。工人們用手中的鐵勾將折合的網片掀開後,網被收走,將魚堆放到一旁。大個的胖頭,修長圓滾的草魚,青根,鯽魚,鯰魚,還有名貴的武昌魚、鱖魚……一會便形成了魚堆魚山。遊客蜂擁而上,爭先選購。他們有的喜歡大胖頭,有的專門挑「黑魚棒子」,有的說「從來沒見過這麼大的白魚,這幾條我都要了!」……冰湖騰魚的盛景令人們不虛此行,為親朋好友帶回美味的鮮魚,是他們此次相約哈爾淖、滿載而歸的最大快樂。
來自長春的張先生高興的說:
「哈爾淖的魚名不虛傳,真是太好吃了,今天我就買了200多斤,拿回去給親戚、朋友們分享,明年我還要來參加哈爾淖的冬捕。
」
精彩的捕魚環節過後,「頭魚」拍賣格外吸引人。在當地人眼中,收網後第一波打出來的一條或幾條最大的魚被視為「頭魚」,是幸運吉祥的象徵,為此非常搶手。經過多輪激烈競價,今年的頭魚由鎮賚匯聚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30.8萬元的高價拍得。2號、3號、4號、5號、6號頭魚分別被吉林省首創裝飾工程有限公司、吉林省泰吉建築工程有限公司、鎮賚縣豐茂糧庫、莫莫格蒙泉天然礦泉飲品有限責任公司、鎮賚縣金牌精品家具建材城以25.8萬、21.8萬、15.8萬、9.8萬、6.8萬元拍得。
近年來,鎮賚立足生態資源優勢,以我省河湖連通工程建設為契機,規劃了泡塘引蓄水、城市溼地補水、引洮蓄水、嫩江引蓄水四項河湖泡塘連通工程。形成引、蓄、灌、排相結合的河湖連通工程體系和生態循環趨勢,增加溼地、草原、水面及農田灌溉面積。同時緊緊把握冰雪旅遊發展機遇,打造鎮賚哈爾淖特色生態旅遊品牌。
哈爾淖水庫依江而建,水源來自中國北方沒有任何汙染的河流——嫩江。水庫面積6萬畝,最大蓄水量可達2億立方米,平均深度3.35米,因江水潔淨,沿途無汙染,所產魚類味道鮮美聞名遐邇,是吉林省優質淡水魚養殖基地,盛產青、草、鰱、鱅四大家魚及其他30多個品種的魚類、年產鮮魚60萬公斤。2014年被農業部評為全國休閒漁業示範基地,2015年入選「全國十大魅力農產品」。
2020年,鎮賚國營漁場將在冬捕節啟動5G+智能漁業大數據管理平臺項目,可實現國營漁場環境與資源數據的實時監測,可為漁業生產提供數據決策。通過先進的水下監測設備,更能獲取到水下魚群生物多樣性、水質、含氧量等多項關鍵數據。漁場還將藉助廣電企業的傳播優勢,將優質的水產品,通過視頻傳輸的方式,向全國消費者展現哈爾淖漁場水清魚肥的生態優勢,著力打造「哈爾淖」有機魚品牌,助力鎮賚縣漁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清清江水孕育著哈爾淖肥美的魚兒,也滋潤著鎮賚萬頃良田。
沒有受到汙染的嫩江,在鎮賚境內流域面積達1861平方公裡,年過境水量217億立方米。面對資源優勢,鎮賚將水稻確立為縣域突破的優勢產業,努力打造「鎮賚大米」這一地標品牌,由水稻大縣向水稻強縣邁進。如今,鎮賚水稻種植面積已達148萬畝,成為吉林省最大的水稻產區,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
鎮賚地處北緯45度線,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夏長,春秋短,雨熱同期,水稻生長前期溫度高,後期晝夜溫差大,為水稻提供了最佳的生長環境。2892小時的充足日照,2800度以上的有效積溫,180天的黃金生長周期,讓每一粒稻米都吸收了足夠養分。由於採用江水灌溉,江水有機質含量豐富、水溫高、活性強,使得鎮賚大米營養成分均衡豐富,富含人體所需的胺基酸、多種維生素和鈣、鐵、鋅、硒、磷等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特別是當地土壤多屬弱鹼土,所產大米呈弱鹼性,與普通大米相比對人體健康更有利。這裡有15萬畝水田獲得「全國綠色食品標準化(水稻)原料基地」認證,在此基礎上,不斷優化種植環境,優化水稻品種,實現水稻量與質的全面跨越。
嫩江水,弱鹼土,好生態,好大米。2017年,「鎮賚大米」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獲國家工商總局通過,成為地標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