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淖冬捕一網30萬斤 原生態美味躍然冰上

2021-01-08 中國縣域經濟報

「今天我們拉出了30萬斤的『大紅網』,今年冬捕產量預計在70餘萬斤!」鎮賚縣國營漁場副場長尹維峰興奮地說。

12月27日,有著「中國白鶴之鄉」美譽的吉林鎮賚縣開啟「哈爾淖冬捕節」大幕。

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張豔宣布哈爾淖冬捕節開幕暨5G智能漁業管理平臺正式啟動

縣政府副縣長劉波致辭

縣國營漁場黨委書記、場長劉冬主持開幕式

冬捕,這一古老的冰上捕魚生產形式盛於遼金,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不僅是特有的關東文化,更是隆冬時節領略冰上收穫的一個重要旅遊風景。現場幾千名遊客一睹哈爾淖漁獵文化魅力。

近年來,鎮賚縣高度重視冰雪旅遊發展,特別是把「哈爾淖」作為重點冰雪旅遊地進行打造。進一步宣傳推介鎮賚縣優質冰雪資源和特色漁獵文化,促進各方更深層次、更寬領域務實合作,切實提升鎮賚冰雪經濟發展活力和質量。

這次冬捕節安排了祭湖醒網、頭魚拍賣、舞龍獅等活動和滑冰、冰車等冰上體育競賽活動項目。

天剛蒙蒙亮,近百名漁場工人就在漁把頭的指揮下鑹冰、扭矛、走鉤、絞網、下網,大伙兒頂著零下二十多度的嚴寒撒下1600米長的大網,為當天的捕魚做著最後的準備工作。

上午10時許,盛大的祭湖醒網儀式熱烈開啟,「魚把頭」率眾漁工們順時針方向繞供桌、冰洞和彩帶敖包轉三圈,歡慶的6人紅鼓烘託出了濃厚的豐收氣氛;隨著「魚把頭」的一聲號令——「哈爾淖冬捕的大網醒好了,開始祭湖了!」幾名漁工走到冰雪敖包前,將手中的哈達系繞在敖包上的松柏枝上,其他漁工則將糖塊撒向天空,把酒和供品倒入冰洞中,隨後所有人圍著敖包陣祈福美好的生活。

品嘗了哈爾淖的冰上燉鮮魚和魚肉水餃過後遊客都紛紛伸出大拇指點讚。祭湖醒網儀式和冬捕出網更是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圍觀,人們紛紛拿出手機拍照留念、用「抖音」「快手」現場直播。

11時許,1600米長的大網被徐徐拉出,胖頭魚、草魚、鯽魚、鯰魚等各種鮮活肥胖的魚兒打著滾被拉上了岸,在冰面上翻滾跳動。一時間,作業現場魚躍人歡。工人們用手中的鐵勾將折合的網片掀開後,網被收走,將魚堆放到一旁。大個的胖頭,修長圓滾的草魚,青根,鯽魚,鯰魚,還有名貴的武昌魚、鱖魚……一會便形成了魚堆魚山。遊客蜂擁而上,爭先選購。他們有的喜歡大胖頭,有的專門挑「黑魚棒子」,有的說「從來沒見過這麼大的白魚,這幾條我都要了!」……冰湖騰魚的盛景令人們不虛此行,為親朋好友帶回美味的鮮魚,是他們此次相約哈爾淖、滿載而歸的最大快樂。

來自長春的張先生高興的說:

「哈爾淖的魚名不虛傳,真是太好吃了,今天我就買了200多斤,拿回去給親戚、朋友們分享,明年我還要來參加哈爾淖的冬捕。

精彩的捕魚環節過後,「頭魚」拍賣格外吸引人。在當地人眼中,收網後第一波打出來的一條或幾條最大的魚被視為「頭魚」,是幸運吉祥的象徵,為此非常搶手。經過多輪激烈競價,今年的頭魚由鎮賚匯聚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30.8萬元的高價拍得。2號、3號、4號、5號、6號頭魚分別被吉林省首創裝飾工程有限公司、吉林省泰吉建築工程有限公司、鎮賚縣豐茂糧庫、莫莫格蒙泉天然礦泉飲品有限責任公司、鎮賚縣金牌精品家具建材城以25.8萬、21.8萬、15.8萬、9.8萬、6.8萬元拍得。

近年來,鎮賚立足生態資源優勢,以我省河湖連通工程建設為契機,規劃了泡塘引蓄水、城市溼地補水、引洮蓄水、嫩江引蓄水四項河湖泡塘連通工程。形成引、蓄、灌、排相結合的河湖連通工程體系和生態循環趨勢,增加溼地、草原、水面及農田灌溉面積。同時緊緊把握冰雪旅遊發展機遇,打造鎮賚哈爾淖特色生態旅遊品牌。

哈爾淖水庫依江而建,水源來自中國北方沒有任何汙染的河流——嫩江。水庫面積6萬畝,最大蓄水量可達2億立方米,平均深度3.35米,因江水潔淨,沿途無汙染,所產魚類味道鮮美聞名遐邇,是吉林省優質淡水魚養殖基地,盛產青、草、鰱、鱅四大家魚及其他30多個品種的魚類、年產鮮魚60萬公斤。2014年被農業部評為全國休閒漁業示範基地,2015年入選「全國十大魅力農產品」。

2020年,鎮賚國營漁場將在冬捕節啟動5G+智能漁業大數據管理平臺項目,可實現國營漁場環境與資源數據的實時監測,可為漁業生產提供數據決策。通過先進的水下監測設備,更能獲取到水下魚群生物多樣性、水質、含氧量等多項關鍵數據。漁場還將藉助廣電企業的傳播優勢,將優質的水產品,通過視頻傳輸的方式,向全國消費者展現哈爾淖漁場水清魚肥的生態優勢,著力打造「哈爾淖」有機魚品牌,助力鎮賚縣漁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清清江水孕育著哈爾淖肥美的魚兒,也滋潤著鎮賚萬頃良田。

沒有受到汙染的嫩江,在鎮賚境內流域面積達1861平方公裡,年過境水量217億立方米。面對資源優勢,鎮賚將水稻確立為縣域突破的優勢產業,努力打造「鎮賚大米」這一地標品牌,由水稻大縣向水稻強縣邁進。如今,鎮賚水稻種植面積已達148萬畝,成為吉林省最大的水稻產區,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

鎮賚地處北緯45度線,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夏長,春秋短,雨熱同期,水稻生長前期溫度高,後期晝夜溫差大,為水稻提供了最佳的生長環境。2892小時的充足日照,2800度以上的有效積溫,180天的黃金生長周期,讓每一粒稻米都吸收了足夠養分。由於採用江水灌溉,江水有機質含量豐富、水溫高、活性強,使得鎮賚大米營養成分均衡豐富,富含人體所需的胺基酸、多種維生素和鈣、鐵、鋅、硒、磷等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特別是當地土壤多屬弱鹼土,所產大米呈弱鹼性,與普通大米相比對人體健康更有利。這裡有15萬畝水田獲得「全國綠色食品標準化(水稻)原料基地」認證,在此基礎上,不斷優化種植環境,優化水稻品種,實現水稻量與質的全面跨越。

嫩江水,弱鹼土,好生態,好大米。2017年,「鎮賚大米」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獲國家工商總局通過,成為地標品牌。

相關焦點

  • 內蒙古達裡湖迎冬捕季 首網破萬斤
    中新網赤峰12月23日電 (記者 烏婭娜)「今年首網就有了不小的收穫,3個隊最好的一網魚突破了萬斤。」23日,達裡湖宣教中心講解員許蕊馨向記者介紹道。圖為祭湖儀式。 每年12月達裡湖迎來冬捕季,而在冬捕的第一天要舉行盛大的祭湖儀式,包括誦經、跳查瑪舞、祭誦詞、鑿冰洞、放生等10個環節。圖為捕出的魚。 赤峰市文化和旅遊局供圖達裡湖漁場法人代表韓國蒼介紹:「冬捕祭湖意在祈求風調雨順,人畜興旺。是當地蒙古族群眾以愛護湖水、保護生態環境、求興旺發達而自發組織的民間活動,寄託了漁民們對美好生活的祝願和對大自然恩惠的答謝。」
  • 吉林鎮賚哈爾淖漁場出中國冬捕第一紅網 單網出魚近30萬斤
    吉林鎮賚哈爾淖漁場出中國冬捕第一紅網 單網出魚近30萬斤吉林省勞模程學武、鎮賚縣勞模張宏擔任魚把頭,爭取找到魚窩。上午10點開始了冬捕節典禮。11點開始出魚,魚普遍很大,平均15斤左右,白鰱、花蓮魚最多,一直出魚到晚上,估計單網出魚近30萬斤,單尾最大的鱅魚超過60斤,50斤以上的個體魚,需要生長15年以上,回捕率低,水庫才能出大魚。
  • 「冰上脫貧」路更寬——遼寧康平臥龍湖冬捕見聞
    新華社瀋陽1月11日電題:「冰上脫貧」路更寬——遼寧康平臥龍湖冬捕見聞新華社記者石慶偉、於也童凜冽北風中,銀白色的臥龍湖冰面一眼望不到邊。伴隨著「魚把頭」修士忠的號子聲、20多名漁工的歡呼聲,一大網活蹦亂跳的白鰱魚、鯉魚、草魚從冰水裡被撈出,在冰面上躍動翻騰,再現「冰湖騰魚」盛景。「今年臥龍湖的湖魚又豐收了,漁工們的收入又有了盼頭!」
  • 一路向西看冬捕「年年有餘」
    霜中漁父扣舷歌,明月蘆花不知處冬捕,既是一場漁獵盛況也是一種很有詩意的傳統文化新年祭湖醒網、頭魚拍賣不僅是漁民每年必要的一項工作水域面積達200多平方公裡,生長著9科36種淡水魚類,是吉林省重要商品魚生產基地,年產商品魚30多種、100多萬公斤。2019年12月27日,月亮湖水庫管理局舉辦了第五屆漁獵文化捕魚節。除冬捕大起網,現場燃爆激情的全民冰釣大賽、品嘗冰上農家鐵鍋燉美食盛宴,讓廣大遊客在感受新鮮、刺激、歡快的同時,體會到濃濃的年味。
  • 內蒙古達裡湖冬捕 一網捕出400萬
    內蒙古達裡湖冬捕一網捕出400萬 (1/6) 「← →」翻頁
  • 山西皇城相府九女仙湖冬捕 首網捕20餘萬斤野生魚
    九女仙湖冬捕首網野生魚被拖回。九女仙湖景區提供中新網太原12月23日(任麗娜)隨著中國冬至節氣的到來,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皇城相府下轄的九女仙湖景區冬捕也隨之開始。該景區23日傳來消息稱,首批冬捕20餘萬斤野生魚被捕撈上岸,一條58斤的魚王被遊客爭相拍照留念。大家排隊買鮮魚,喝魚湯,表達「年年有餘」的美好心願。今年是九女仙湖第三屆冬捕活動。每年冬至,九女仙湖都要進行一次集中捕撈。因為山清水秀,環境優美,這裡的魚味道極佳,錯過就要等一年。所以,當天有許多遊客就是衝著野生魚而來的。冬捕成了皇城相府冬季旅遊的一大亮麗風景。
  • [共度晨光]黑龍江:堰塞湖上觀冬捕 礦泉活魚冰上舞
    [共度晨光]黑龍江:堰塞湖上觀冬捕 礦泉活魚冰上舞 黑龍江:堰塞湖上觀冬捕,礦泉活魚冰上舞。
  • 黑龍江安達市:首屆古大湖冬捕節營造春節旅遊氛圍
    據了解,安達市古大湖溼地面積約123平方公裡,是黑龍江省第五大湖,水源以嫩江水和自然降水為主,漁業資源豐富,鯽魚、鯉魚、草魚、花白鰱魚、胖頭、泥鰍等六大品系的湖魚均已得到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的無公害認證,年產各類活魚200萬斤左右。夏季的古大湖是丹頂鶴、白鸛、大雁、野鴨、燕鷗等30餘種水鳥的天堂,冬天的古大湖則是賞冰玩雪吃鮮魚的最佳時節。
  • 安達首屆古大湖冬捕節開幕
    古大湖溼地面積約123平方公裡,是黑龍江省第五大湖,水源以嫩江水和自然降水為主,漁業資源豐富,鯽魚、鯉魚、草魚、花白鰱魚、胖頭、泥鰍等六大品系的湖魚均已得到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的無公害認證,年產各類活魚200萬斤左右。夏季的古大湖是丹頂鶴、白鸛、大雁、野鴨、燕鷗等30餘種水鳥的天堂,冬天的古大湖則是賞冰玩雪吃鮮魚的最佳時節。
  • 吉林查幹湖冬捕開幕,「頭魚」近300萬,網友:啥味?
    據查幹湖旅遊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王鳳林介紹,今年,查幹湖漁場計劃產量300萬斤,採用劃分4個捕魚區域,每年輪換作業的方式,以保證查幹湖生態可持續發展。王鳳林向廣大遊客發出邀請:「從12月28日,一直持續到2月28日,我們每周都有系列活動,像冰雪馬拉松、雪地足球賽、冰上越野車爭霸賽……今年這個冰雕、雪雕,今年的規模是往年的2倍,今年的亮化照往年效果也好很多,遊客整個安排的秩序上在十八屆以來今年是最好的一屆。」網友:300萬的魚是什麼味道啊?
  • 12月20日打卡齊齊哈爾龍翔湖,冬捕出魚嘍!
    2020年鶴城冬季第一捕將於12月20日在最美龍翔湖盛大開幕和交通廣播主持人一起感受冬捕盛況、品美味佳餚2、觀魚、賞雪、網紅打卡交廣主播陪你嗨到底!一網收穫,一年紅火! 明年一起,咱們闖好運嘞~!出發去冬捕讓我們在冰上撒點野!
  • 30斤頭魚拍出8.8萬元!安達古大湖冬捕文化節開幕
    勁彪新聞客戶端訊 1月12日10時,綏化安達市古大湖鎮首屆古大湖冬捕文化節在冰封的湖面上拉開帷幕。歡慶的人們敲著鑼鼓、吹響嗩吶,在高亢的號子聲中打出了今冬的第一網魚。出魚了。安達宣傳部供圖開幕式當天,首屆古大湖冬捕文化節開幕共收穫鮮魚2萬斤,重達30斤的頭魚更拍出了8.8萬元的高價。據悉,安達古大湖首屆冬捕文化節將持續到1月17日,古大湖將以其特有的冰雪美景、酣暢的冬捕狂歡,為冰雪愛好者們打造一場冰雪盛宴,充分展示北國好風光、盡在黑龍江的特色旅遊品牌。冬捕文化節上舉行祭湖儀式。
  • 獐子島員工稱採捕方法破壞海底生態:扇貝或是嗆死
    (原標題:獐子島員工稱採捕方法對海底生態破壞嚴重:扇貝可能是嗆死的)
  • 無錫甘露青魚全面開捕 15日起陸續上市200萬斤
    中國江蘇網1月14日無錫訊 年關將近,年味濃厚。作為無錫及周邊地區傳統年貨之一的甘露青魚,1月14日正式開捕!下網、圍塘、收網、分魚、起網……青魚養殖戶們在鵝湖鎮青魚標準化養殖示範基地內熱火朝天地忙碌著,準備將這至鮮美味送上錫城百姓的餐桌。
  • 好吃的雷達網帶魚來了 舟山有漁民一船捕了20萬斤帶魚
    因為天氣越冷,漁民兄弟帶來的舟山小眼睛帶魚將會更加的美味。 舟山小眼睛帶魚是冷水帶魚,天氣越冷,口感越好。 今年漁民收穫的帶魚不少。昨天,浙岱漁02619船老大柴亞平說,他這半個月一直在外捕魚,「產量不錯,這一船總共捕了五六千箱帶魚,20萬斤左右。」
  • 揭秘查幹湖冬捕,零下30度漁工靠白酒羊皮襖禦寒,餓了冰塊煮餃子
    在冬天的東北,零下幾十度的低溫給這片黑土地帶來了很多獨有的資源,比如冰雪帶來的得天獨厚旅遊資源,再比如查幹湖冬捕帶給人們的震撼。冬季裡的東北雖然寒冷,但絕對是值得一去。說起查幹湖的冬捕,相信很多人都是被連年出現天價的頭魚拍賣吸引,去年這一價格已經高達918888元,今年有人預計會破百萬。
  • 新年假期,達茂旗阿爾善湖冬捕節邀你來賞美景、捕福魚!
    阿爾善湖地處內蒙古大草原腹地的天然淡水湖,四周青山環繞,具有古老的漁業文化,是呼包鄂乃至內蒙地區絕佳的冬捕聖地。春夏之際,湖中碧波蕩漾,吸引著上萬隻天鵝、灰鶴、野鴨和各類水鳥在此棲息,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
  • 千島湖巨網捕洩洪後第一網:5萬斤"胖頭魚"來了
    (原標題:50000斤!千島湖巨網捕魚洩洪後第一網,活蹦亂跳的「胖頭魚」來了)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這幾天,受汛情影響,千島湖有機魚備受社會各界關注,錢江晚報小時新聞也一直在跟蹤報導。
  • 在古老的薩滿儀式見證下,一場祭湖醒網的冬捕大幕即將拉開……
    二、烏倫古湖冬捕歷史冬捕文化可以追溯到大約1000年前的遼代,聖宗皇帝耶律隆緒也會在這個冬季專程來到今天的查幹湖水域,「卓帳冰上,鑿冰取魚……春盡乃還」。因此,查幹湖冬捕是全國最知名的冬捕民俗。新疆的冬捕也是從東北學來的。
  • 盤錦河蟹冬捕開售 每日一淘助力蟹農增收
    為推動遼寧盤錦市河蟹產業健康發展,樹立盤錦河蟹品牌形象,為蟹農搭建銷售平臺,促進農民增收,2019年1月8日,盤錦市委宣傳部、盤錦市農業農村局、盤錦市商務局、盤錦市河蟹協會聯合每日一淘、順豐速運等知名企業,共同舉辦了2019盤錦河蟹冬捕開售啟動儀式。央視七套《鄉土》、遼寧衛視《第一時間》、盤錦電視臺等主流媒體現場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