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農村,感覺農民一年四季都在忙乎,即使是嚴寒的冬季,農田裡也有很多可以收穫的農產品。兒時的印象就是總有幹不完的農活,總有賣不完的農產品,但要想能吃到好的東西,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有的吃。不是不想吃,是平時根本就沒有這樣的條件來吃,這點相信不少兒時的小夥伴深有體會。
今天咱們就來說一種這樣的農產品,人稱「救荒本草」,兒時過年才可吃,如今一斤7元,卻少有人種植。
這就是茨菰,對於它我國不少地區的小夥伴都不陌生,它是一種在深秋的時候收穫的農產品,當西北大風颳起的時候,地上的莖葉枯萎後,就是挖它的最好時機了。在以前的時候,茨菰還被人們稱為「救荒本糧」,這是因為茨菰從地裡挖出來後,放在太陽底下曬乾後可以擺放很長的時間,要是家裡糧食不多了,曬乾的茨菰就可不時之需了。簡單的蒸、煮就可以直接吃了,因為它含有非常多的澱粉,用來充飢是非常的不錯。
後來溫飽問題解決了,茨菰就漸漸失去了糧食的作用而成為了一種菜餚。可這時候想要吃到它,卻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能吃到了。平時的時候不是不想吃,是因為茨菰是一種「嫌貧愛富」的菜餚,茨菰本身有一股淡淡的苦麻味道,當和其它素菜一起做菜餚的時候,茨菰還會吸收其它菜餚的苦味和麻味,會變得更苦更麻,只有和油脂一起烹飪的時候,才能中和掉其中的苦澀和麻味,而兒時的時候,只有過年的時候才有豬肉吃,往往大人會加入不少的茨菰,這樣不僅茨菰好吃,肉也因為油脂被吸收了一些,變得更有嚼勁了。
如今的生活水平好了,每一年11月的時候,茨菰也開始上市了,像鴨蛋一樣的大個茨菰一斤要在7元左右,一些個頭和桌球大小的也要賣到2元一斤,但卻發現如今在農村很少見到有人種植茨菰了,這是為何呢?
茨菰作為一種曾經的救荒本草,人們還是有一定的感情的,但種植茨菰的周期比較長,一般要在200天左右,基本上一年這塊農田就沒法種植其它的農產品了,而且種植的時候每畝地投入成本在上千元以上,種植前兩年的產量一般只有2000斤左右,只有到了第三年之後才會達到4000-5000斤的水平,周期比較長。
另外一個方面是茨菰雖然在市場上的零售價格看似比較高,但一旦種植面積多了之後,收購價格卻低的可憐,而且收購商會挑挑揀揀的,個頭大的可以賣到1元多一斤,個頭小的只有幾毛一斤,說難聽點甚至是半賣半送了。但對於農民來說,很難保證種植的茨菰個頭都一樣大。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如今農村的勞動力基本以老人為主,要他們再在寒冷的冬季去有水的農田裡幹活,不僅身體吃不消,兒女恐怕也不會同意的。
所以,以前在農村十分常見的茨菰,如今反而種植的卻少了不少,甚至很難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