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胡善安)民建福建省委農業委員會主任陳彤等專家近期通過深入閩臺兩地調研發現,臺灣農產品要大舉登陸,存在體制、產業型態和通路瓶頸。
閩臺農產品貿易現狀
2011年起,兩岸ECFA項下18個稅項的臺灣農漁產品以零關稅登陸,兩岸農產品貿易進入新的發展期。
福建作為臺灣水果登陸的第一批開放省份,憑藉「五緣」以及港口物流優勢,對臺農產品貿易在閩臺農業合作中佔據重要位置。
據福建省農業廳統計,今年上半年閩臺農產品貿易總額達6.26億美元,同比增長40%。其中,對臺出口5.45億美元,進口8069萬美元,分別比增41.4%、30.9%。出口主要以墨魚、魷魚等水產品為主,進口產品則以麵點、餅乾、飲料和白酒為主。
上半年,廈門口岸共進口臺灣水果451批、6955噸,比增34.5%、43.1%,延續五年快速增長態勢,繼續成為大陸進口臺灣水果的第一大進境口岸。
據陳彤介紹,目前臺灣農產品銷往大陸的規模和意願依產品特質、與大陸來往密切度,以及受惠ECFA的關聯程度,可歸結為以下三類:
第一類農產品主要供應臺灣島內市場,登陸意願不強。
第二類為大宗農產品,登陸首選通路合作,同時自有渠道及線上銷售發展很快。以茶葉為例,大都通過合作社和貿易商渠道進入大陸市場。如南投縣鹿谷鄉凍頂茶葉生產合作社,代理茶農的茶葉銷往大陸,統一包裝,打合作社品牌,按成本收取包裝費和代理手續費。
第三類,在大陸市場試銷的農產品傾向於藉助已有的臺商渠道和官方平臺進入。臺灣農產品通常在經濟發達城市登陸試銷,走大城市大通路路線,傾向於選擇中高端的通路商。如苗慄縣大湖地區農會的主打產品梨透過廣東東莞臺商葉春榮在當地投資的「大麥克」賣場,以訂單FOB形式拓展大陸市場。臺灣區域農會因申請出口權有困難,往往透過臺灣省農會和農委會外圍組織「臺灣農業策略聯盟發展協會」,以及與大陸締結友好城市辦展銷會等官方平臺,試銷臺灣農產品。
三大難題影響臺灣農產品登陸
一是農產品登陸的物流和通關成本偏高。臺灣大部分農產品登陸的整體稅率仍相當高,口岸農產品檢疫、通關時間冗長,通關效能和行政成本也比較高。據臺灣苗粟縣大湖鄉農會相關人員介紹,兩岸食品管理規範不同,檢驗檢疫標準互認標準待定,雖然「小三通」沒這些問題,但互認進口的水果僅限於會展商品和大陸政策性採購。大陸口岸通關效能和行政成本也比較高,各口岸不統一。大湖鄉農會希望大陸統一港口通關標準一致性,統一電子通關系統避免不同口岸相同批次產品重複送檢。
二是臺灣農產品登陸的口岸通關協調機制待落實。兩岸食品管理規範不同,檢驗檢疫標準互認待定,臺灣農產品大舉登陸,需要進一步規範和協調兩岸口岸管理。
三是臺農對大陸農產品銷售通路缺乏了解,雙方互信與通路整合尚需時日。臺灣農產品登陸首選與臺商在大陸的通路合作,了解與互信是目前臺商觀望的一大原因,如何打通關節,整合兩岸農產品運銷服務鏈,有待兩岸相關部門、農民團體和貿易商的共同努力。
落實農產品貿易「惠臺措施」須從三方面著力
專家認為,要破解臺灣農產品登陸的相關難題,閩臺應本著互利雙贏的原則,在ECFA框架下,先行先試推進農產品貿易,協助臺灣農會與合作社的運銷鏈延展到大陸。
一是閩臺農產品貿易要以不傷及臺灣農業農民為重。福建的陸資入臺政策應有一個戰略性的梯度遞進規劃,農產品入臺的速度和數量以不傷及臺灣農業及其相關產業發展為要。
二是先行先試閩臺農產品檢驗檢疫合作機制。福建應該充分發揮先行先試的政策和區位優勢,在廈門和平潭綜合實驗區就農產品進出口貿易所面臨的通關和檢疫檢驗等問題,與臺灣方面協商建立檢驗檢疫和農藥殘留檢測標準互認機制,以及相應的協調機制。
三是建立農產品赴臺採購常態化機制。大陸市場對高質量臺灣農產品的需求潛力巨大。2013年大陸高端農產品價格上漲很快,與臺灣農產品的性價比進一步縮小,加上大陸民眾食品安全意識的提高,臺灣農產品在大陸市場更加受到歡迎,存在巨大的商機。專家建議,借鑑日韓模式,走外銷供果園系統訂單採購路線,形成穩定的臺灣農產品銷售通路。同時,通過結對子聯結兩岸農產品物流通路,有針對性地做深做強兩岸農產品經貿合作。在此基礎上,設立常態性「緊急採購臺灣部分滯銷農產品」機制,協助臺灣農民度過諸如2010年芭樂生產過剩的困境,惠及兩岸民眾,真正體現籤訂ECFA的初衷。(完)
來源: 新華網福建頻道
責任編輯: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