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驚聞貝聿銘大師仙逝,今年2月份有幸在臺灣旅行中,在臺中東海大學領略過大師的路思義教堂的風採,今天分享一下這座教堂來緬懷建築大師。
貝聿銘1917年4月26日出生於中國廣州,祖籍蘇州。曾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就讀建築學。貝聿銘榮獲了1979年美國建築學會金獎,1981年法國建築學金獎,1983年第五屆普利茲克獎等。貝聿銘作品為現代主義建築,代表建築有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東廂、法國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2019年5月16日,貝聿銘於家中去世,享年102歲。
最近忙著分享遵義之行,以至於把今春的臺灣自由行的遊記耽誤了,今天抽空寫寫臺中的東海大學。從日月潭玩了兩天返回臺中,又在臺中停留了3天,本日從火車站的住處坐公交到了臺中東海大學。東海大學是臺中旅遊的必去打卡之處,當然,這裡面最大的亮點就是貝聿銘大師的路思義教堂了。
東海大學的校園地圖,這座大學裡有兩個亮點,一是路思義教堂,二是東海乳品小棧。
第一個任務就是去路思義教堂,其實根本不用去看路標,沿著校園潔淨的大路一路走就看到了。路思義教堂是一座基督教禮拜堂,為東海大學的校園象徵,位於整個校園的中心,西接教學區,東接宿舍區。
第一眼的驚豔。路思義教堂為著名美國華裔建築師貝聿銘與臺灣建築師陳其寬之作,建於1962年9月至1963年11月。貝聿銘起初想用磚砌哥德式的建築,但因臺灣多地震而取消此意,後來由陳其寬以六角形底座像「倒船底」的形狀,逐布修正形成現在的教堂造型。
教堂結構為了採光及明確表現結構起見,四片曲面完全分離,類似倒置船底,其上小下大的形狀給人一種穩定的感覺,在對抗風力與地震力時甚為有力。
教堂外觀由四片面組合,於屋脊分開,構成一線形天窗,四片曲面之屋基與屋脊,兩邊為直線,所形成的曲面,稱為圓錐體雙曲面,使屋簷曲線更具有美感。
教堂結構材料最初擬議採用磚砌牆面,後擬改為木造,最後才決定採用具可塑性的鋼筋混凝土。在教堂屋面外部用瓷磚瓦,採用黃色富有我國宗教建築性質,菱形瓦和月部交叉的格子梁,構成形狀呼應的視覺美。
當日教堂的鐵門緊鎖,遊客們紛紛在此拍照留念。
在大門旁的玻璃窗,可一窺教堂內部全貌。教堂裡的告示牌上寫著主日崇拜的注意事項。主日聚會時間第一堂是9:00至10:15,第二趟是11:00至12:15。教堂座席容四百五十人,為全校師生半數。
路思義教堂坐落在校園中心的大草坪上,這裡也是遊客和學生們娛樂休閒的地方,看這一家三口搭起了帳篷,玩得好不開心。
路思義教堂一側的草坪上,有東海大學學生會組織的活動,大家踴躍發言,氣氛相當熱烈。
篇幅所限,今天就分享到這裡,欣賞了路思義教堂後,一定要去東海大學的乳品小棧去看看,下文再分享。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