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晨光熹微,嶽陽經開區西塘鎮向陽村貧困戶楊小元已在自家菜園裡忙碌。他與妻子趁著晨光,採摘自家地裡的豆角、黃瓜,分裝打包。他告訴記者:「要搶抓時間把地裡的蔬菜採摘下來,運往『螞蟻幫扶團』對接好的單位機關食堂。」(7月17日《湖南日報》)
楊小元曾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戶,他因病致殘,妻子體弱多病,女兒正在上學。本以為生活無望的他,而今的日子卻如沐甘霖。改變來自於「螞蟻幫扶團」。「螞蟻幫扶團」是一個由熱衷公益事業的大學生和社會愛心人士組成的「公益+消費」扶貧社會組織。去年,「螞蟻幫扶團」進村推動「公益+消費」扶貧,楊小元等貧困戶在他們的幫扶下,走向了新的生活。
「螞蟻幫扶團」對有勞動能力和勞動積極性的貧困戶,免費提供種子、化肥、農藥等生產物資,並提供技術指導,然後組織社會愛心人士上門採摘、收購,或對接愛心企業、單位等進行銷售。
今年疫情防控期間,為助力春耕生產,「螞蟻幫扶團」發動嶽陽市農資產銷協會向全區394戶貧困戶捐贈了4萬元蔬菜種子。「公益+消費」的扶貧模式能讓更多的貧困戶脫貧致富,也讓社會人士在奉獻愛心的同時收穫綠色、優質、健康的時令農特產品,又為在讀的大學生提供了農事體驗的平臺,可謂是一舉多得。
眾所周知,公益的核心不是給予別人財物,而是行動與參與,共同參與致力於社會問題的解決。普通公眾也許沒有辦法做慈善,但是卻可以參與公益事業。公益的本質正在於點燃人內心的真善美,驅動人的行動。在日常的消費過程中就能夠隨時隨地參與到幫助他人的公益行動中來,這無疑是對「小關懷,大改變」公益理念的踐行。
對消費者而言,消費扶貧是一舉多得的好事。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人們都願意參與扶貧公益事業,為貧困戶做一點事、獻一份愛心。但很多人跟貧困戶接觸的機會不多,對貧困戶的需求也不了解,不知從何幫起。「公益+消費」就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方式,讓更多人有機會參與到扶貧事業中。消費者購買貧困戶的產品,既能滿足生活消費需求,又獻了愛心、幫助了貧困戶。可以說,消費扶貧給人們的日常消費行為賦予了良好的道德價值。
通過「網際網路+扶貧」等手段,線上線下齊發力,打造完整的扶貧產業鏈,「公益+消費」的成熟扶貧模式一定會行穩致遠,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奉獻出一份力量。
來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