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南極之戀》火了。
結局究竟是相忘還是相濡?更多的人,或許體味何為一簞食一瓢飲。
上映首日票房奪冠,四天累計票房6000萬+,雖與那些傾覆碾壓現象級大片有差距,但至少從今及明後三天看,全國排片都位居第一,看來口碑已經足夠影響院線經理們的排片計劃,或許這部電影,能夠觸達到應該觸達的人。
於個人而言,開初內心是拒絕的,這可能源於國產片類似宣傳大於內容、營銷大於故事、花邊大於角色的反感;也對吳有音原著、編劇、導演集於一身的疑慮——好多人會專精於一塊而未必爆棚到所有品類都能搞定;更有對中國年輕導演處理極端環境下、極端反差人物邏輯是否自洽,以至於演進成一部「電影」有些疑慮。
要不是聯合出品的是申乙影業,哼!
但我錯了。
經驗主義害人,內心預設害人,尤其是偏見害人。
這是一部從風光——嗯,我就這樣low、文化、居家,特別是愛情乃至人性探索方面,都遠遠超出同儕的作品。
有朋友說「如不出意外,這部可能會成為我整個2018年最喜歡的電影,對,昨天只是2月2日」。
◎這是一部絕美的南極災難片
這輩子,如果有錢,就去南極旅遊一次。
像我的朋友央央——此處可以用我的朋友胡適之那種句式——飛躍幾大洲幾大洋後,這些天正在南極嗨皮;
如果金錢和時間都不湊巧,就去看《南極之戀》,這是一部絕美的南極極地片。
從曾用名《南極絕戀》——搜尋引擎上現在還有很多海報及圖片是這個名字,倒要批評一下院方要及時更新啊——到現在的《南極之戀》,電影方應該很自信和從容的用這個相對中性的電影名字了。
因為這是一部歸於「愛情冒險」類型的片子,但覺得,其實首先是一部極地電影。
劇組跨越兩萬四千餘公裡後,才抵達南極,開始這部電影史上「第一部南極實景拍攝的故事長片」。
從外景就賺回了票款吧。
何況,原著、編劇、導演吳有音是南極科考隊員,從技術上避免了外行或者顧而不問的人導致電影整體上「虛假」。
南極,南極,這是普通人在這顆星球少有的不易到達的地方。
冰原、極光、颶風、企鵝、海豹、雪崩、冰縫……
極夜將至、食品、柴油將盡、雪盲症、敗血症……
雖然會有預設和假定,但《南極之戀》,給予你的是全景的完全不同的、視覺到聲像格式化的南極。
何況還有墜機。
這是國產片少有的拍攝得如此流暢而驚心動魄的墜機場景,如果此前對於類似鏡頭的處理還有點妄自菲薄,但這組鏡頭,儼有一流水準的範兒。
實景拍攝與後期CG視效銜接得水乳交融,製作方引進關錦鵬監製以及久石讓音樂,確保了這部片子的高水平。
◎這是一部豔美的學霸科教片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這部電影用豔美的電影語言闡釋了一部學霸科教片。
如同《肖申克的救贖》裡的安迪一樣,用自己的稅務知識、用自己嚴謹高妙的金融知識獲得助力——當然包括但不限於這些——獲得了自己的自由和新生一樣。
墜機、無援,食品短缺,環境絕望,這個時候,「高空物理」學者人設的女主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
從暫留的食品推導出與最近的科考站的距離;
通過墜機的視線確定哪個方向是海洋;
從柴油的存量設定時間窗口期;
從極夜來臨的時間倒推機會點;
極地外出的注意事項,到每個人走路習慣可能出現的誤差;
從食品組合搞清楚身體將面臨的狀況;
完整的KPI考核進度表;
最後拼盡全力的《南極生存手冊》;
……
關鍵時候,只有知識能夠改變命運,誰說人類只有男人、女人、女博士三種人的?
何況,這個高冷的女學者還辣麼美麗,連同只驚鴻一瞥的女次「娜娜」。
男主是一個唯利是圖的土豪、上市公司老總,上《商界》封面當成《福布斯》忽悠的錢圖騰者。
但他關鍵時候,信奉了「科學」。
始終嚴格的按照女主的要求來整,從開始歡天喜地的拍照,到遇到每每跡近滅頂的災難,到以為中彩票的撿到「隕石」,都堅信,要找到科考站,同時要回家,女主離不了他。
甚至因為鞋子不好走,只好扒下死者「娜」的鞋子來穿。
也終於明白,錢真不是萬能的——這點我其實有點腹誹,真,真,不是萬能也是九千九百九十九能滴——所以把美元,也燒了。
◎這是一部馨美的居家故事片
賽博朋克的著名電影《銀翼殺手2049》有那麼多值得回憶的段落和印象,但印象最深的,還是電影開首。
那一隻冒著熱氣的燉鍋,燉著肉蟲子的燉鍋。
雖然心頭有點不適,但那滾開著的燉鍋,是多麼有著人間的煙火氣啊。
《南極之戀》也一樣,在極端環境裡的兩個人,物質匱乏,但有著那麼真實的煙火氣,是一部本應該高大上炫美到極端的,但其實通過太多細節來展示本來生活的狀態——
從罐頭,從煮稀粥,從洗澡,從衣服,從場景裡的外國宗教雕像,從求婚時模擬的戒指。
一部本來可能撕裂割據的電影,通過這樣的細節和場景,拉近了相對陌生的距離,讓觀眾真正的代入,哦,哪怕在如此嚴峻的狀態下,生活還是繼續,還有詩意和從容的安排。
當男主每天往保溫杯裡倒稀粥,開始甚至給自己多倒,只給女主留一點點的動作,一瓶熱粥,就是生活的希望,就是出門尋找出路的可能性。
為了防止褥瘡,也是女性天生的美需求,一次難度極大的洗浴,在冰天雪地裡實現了,這個場景,鮮有荷爾蒙的刺激,而是感受:美。
當缺乏維生素而導致敗血症,女主的鼻子經常流血,那種無奈,那種面對親人的無助,揪住了觀者的心。
如果說,電影本身的內核是絕境、衝突、生死,那麼,通過「類家庭」的設置,有效軟化了硬度和銳度,豐富了男女主人公人物設定的有機無縫推進,一切才「顯得」真實而不突兀,坦率的講,對於一位年輕導演能組織調度到這個程度,相當的不錯。
◎這是一部悽美的新型愛情片
To be, or not to be,這是個問題。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這是中國人傳統的愛情觀,這個愛情境界中的終極和圭臬。
事實上,真正的愛情,是讓所愛的人更加幸福。
因此,所謂相濡與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是為主人公們不同意的。
所以顛覆。
兩個基本上從性格、社交、工作均無交集絕緣的人,在極端的環境中,因為生存而互生了認同,然後在極端的環境了相愛,如何處理這個故事的核心,也是這部電影是否成立的關鍵,否則,真的只是一部風光片了。
電影方處理的還算是基本自洽。
開始的互相鄙視和絕對無感,到因為絕境而不得不互相相依為命,到因為「共同奮鬥」而找到契合點,到最後成為深愛的人,過渡還算是合理,演進得具有說服力。
愛情,很多時候也是妥協。
在這點上,男女主人公都做出了合符生活表現。
女主主導,動嘴動腦,安排了一應的求援探索的頂層設計和路線圖,同時也回歸女性的本原,羞澀、難為情,渴望力量,但知道犧牲,才會有真正的獲得;
男主作為行動者和執行官,逐漸改變自己的三觀,知道敬畏、取捨,知道目標的堅定性和實施策略的靈活性,不斷淨化,永不放棄的尋找解救,以及真正的解放。
說到新型,除了愛情觀,在結尾的開放式表現上,也讓觀眾大吃一驚。
雖然預感到會有「驚不驚喜、意不意外」出現,但導演這樣的處理,破除了路徑依賴的預設,仍屬情理之中,餘味更為雋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