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評論員 熊苗
人才是第一資源。近日,華為「天才少年」張霽以201萬元的年薪上了熱搜。其實,此「少年」並不是真少年,已經27歲,是今年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專業的博士。
華為「天才少年」項目,是任正非發起的用頂級挑戰和頂級薪酬吸引頂尖人才的項目。張霽是華為第二批「天才少年」入選者之一,在目前已經公布的名單中,還有同樣來自華中科技大學的博士生左鵬飛、姚婷,以及兩位來自西安交通大學錢學森書院計算機試驗班本科生丁聰、張子傑。
雖然張霽的「幸運」讓絕大多數人豔羨不已,但其給予我們的衝擊絕不僅僅是年薪「201萬」這個滾燙的數字。他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多年前他選擇計算機專業時,當時整個網際網路行業還處於低谷狀態,但自己依然選擇了喜歡的專業。求職時,他也沒有選擇其他企業開出的300萬甚至更高的年薪,而是選擇了和自己研究方向匹配的華為,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做自己想做的事。
選擇喜歡的專業,做想做的事,這應該是張霽的肺腑之言,也是張霽的底色。
張霽的選擇也很容易讓人想到今年引發討論的報考北大考古專業的鐘芳蓉。這個曾是留守兒童的女生考出了好成績,出於興趣愛好,最終選擇了外界眼中「冷門」又「不賺錢」的專業,讓不少網友感到疑惑不解。事實上,一味以所謂「冷門」「熱門」劃分專業,顯然是不科學的。時代在飛速發展,科技日新月異,今天的「熱門」可能就是明天的「冷門」專業;即使熱度夠持久,也可能因為太多人選擇、專業盲目擴張而人才飽和,最終反而不利於求職就業。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發自內心的認同和喜歡,才能激發奮鬥的「小宇宙」;自己喜歡的專業,適合自己的專業,才永遠是真正的「熱門」專業。
時代在變,人才的維度也正在不斷被拓寬。從李佳琦以特殊人才身份落戶上海,到「90後」快遞小哥獲評杭州高層次人才,到華為「天才少年」張霽,再到未來的考古人才鍾芳蓉……但無論何時,人才的精神內核都不會變,那就是孜孜不倦追求極致卓越。只要足夠專注,足夠努力,不論是身處哪一行,都有機會成為這個行業的翹楚。這也是華為「天才少年」給我們的一點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