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自然氣象#系列徵文
原標題:喜馬拉雅山上的巖石發現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說明了什麼問題?
感謝提問,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喜馬拉雅山脈的一些基本知識。
我們都知道,喜馬拉雅山脈位於有著「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南巔,它是地球上最雄偉高大的山脈,自西向東聳立在巴基斯坦、中國(西藏自治區)、印度、尼泊爾和不丹等國境內,東西綿延2400餘公裡、平均寬度約為200~350公裡,其長和寬相當於歐洲最大山脈阿爾卑斯山脈的2倍。
作為東亞大陸與南亞次大陸天然屏障和周邊各國天然的界山,喜馬拉雅山脈的平均海拔超過7000米,由於高寒缺氧、氣象等自然條件異常惡劣,被稱為「生命的禁區」,特別是海拔高達8844.43米的珠穆朗瑪峰,更是有「死亡地帶」之稱。今年5月底出現的「珠峰大堵車」事件造成11人死亡,從客觀上講主要是珠峰海拔高,空氣非常稀薄,每次吸入的氧氣量還不到海平面的三分之一,而從主觀上來說則是攀登者為了「衝頂」而表現出的一系列盲目冒進的行為和登山公司在利益的驅使疏於審查登山資質。
儘管珠穆朗瑪峰高聳入雲,自然條件惡劣,但早在1960年5月25日,中國登山隊便首次實現了從中國境內的北坡登上珠穆朗瑪峰的偉大壯舉,打破了西方國家認為的不可能,充分體現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毛主席的堅強領導下無高不可攀、無堅不可摧,嚇不倒也壓不垮的勇於攀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而時隔15年後的1975年5月,中國登山隊員「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再次從珠峰北坡登頂,並成功測得了珠峰的海拔為8848.13,而八八四八點一三這個珠峰海拔高度的數字至今還被許多人熟記。
據地質考察證實,青藏高原在地質年代曾是一片波濤洶湧的遼闊海洋,大約在2.4億年前被分離出來的印度洋板塊快速的向北邊的亞歐大陸板塊移動、擠壓,印度洋板塊向下俯衝插入古洋殼下放,致使北部的亞歐大陸板塊南緣出現了強烈的褶皺斷裂和抬升,使得青藏高原不斷隆起成為最年輕的高原,受「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的影響,處在青藏高原邊緣的喜馬拉雅山脈目前仍在不斷上升,平均每年增高約1釐米。
從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來看,由於在造山運動之前這一地區是一片廣闊的海洋,海盆裡堆積了厚厚的海相沉積巖層,隨著地殼的不斷隆起。而在喜馬拉雅山上的巖石中發現了海洋生物的化石,這也恰好證明了「喜馬拉雅造山運動」推理的正確性和科學性。
以上內容,歡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