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從九十年代初,自東南沿海起,妻子對自己丈夫開始稱「老公」。之後,隨著影視劇,文藝創作,晚會小品等的推波助瀾,「老公」一詞,風靡中華大地,並廣泛普及。
這裡,我無意「冒天下之大不韙」,對這樣的稱呼說三道四。只是想就夫妻之間的愛稱,條陳一下。不求有多大的改變,只願以正視聽吧。
古時候,在皇宮裡面有一種「男人」,逡巡在皇宮內外。即便是皇帝與妃嬪「啪啪」的嬌羞之地,他也是自由出入。沒別的,只因為這樣的男人,已經被閹割了男人的「榮耀」,成為有名無實,徒有虛名的男人。這樣的男人有一個官方稱呼,叫「公公」;這樣的男人,有一個書面稱呼叫「太監」;這樣的男人,有一個是史學名字叫「閹黨」。不管那種稱呼,作為男人,這都不是很討喜的。
儘管力不從心,但是男人的本能還是讓他們躍躍欲試。當然,大內禁地,他們是斷然不敢蠢蠢欲動的,無非是打打嘴炮兒而已。不過,在花街柳巷,燈紅酒綠的青樓窯屋,這些被圈養的「男人」還是會忘情撒歡兒的。俗話說,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兒。然而,對於浸淫在脂粉圈兒裡隨時隨地看到「真人秀」的他們而言,口水連著哈喇子流出來,怎麼說也不會再咽到肚子裡面。於是乎,各種切磋,各種凌辱,各種猥瑣,弄得妓院也是烏煙瘴氣,怨聲載道。鑑於此,妓院的這些女流們就用「老公」,這個看似中性,實則不堪的名字稱呼這些「男人」。當然,對嫖客,乾脆也一言以蔽之,統稱「老公」。
看來,「老公」這個稱呼,最早源自於妓院,發乎於妓女。這樣的稱呼,今天走進溫馨家庭,走上夫妻床幃,也是細思極恐,實屬不妥哦。
那麼,在中華傳統文化和日常生活中,女人是如何稱呼自己男人的呢?
稱「郎君」,稱「先生」,稱「丈夫」,稱「老爺、夫君、當家的、我男人,孩兒他爹」等等,不一而足。但是不管那種稱呼,都能體現出來妻子滿滿的真愛。
郎君,無疑是女人心目中瀟灑英俊的男子,是勇往之前戰無不勝的勇士;先生,自然是女人心中的偶像,學習的榜樣,生活的導師;丈夫,顯然就是偉岸的棟梁,頂天立地的一家之長;老爺、夫君、當家的,雖然感覺女人有從屬地位,但分明可以顯現女人幸福的依靠;我男人、孩兒他爹,聽起來樸素,品起來卻全是對自己男人溫情脈脈的愛意。
有人說,你期望什麼樣的生活,就會嚮往著生活的樣子,努力朝著心中藍圖出發;你希望你的男人是什麼樣的德行,就會自覺不自覺的描摹出你心中他的模樣。自然,你怎樣看待你的男人,那你的稱呼會「吐露」出你的心聲。或許,這就是所謂的心理暗示或者叫心理定勢吧,習慣成自然,稱呼就很可能標籤一樣留刻在他的身上。
可以想見,夫妻生活的和諧,得益於妻子的期許;床笫之歡的尷尬,也賴女人有意無意的稱謂。充斥大街小巷專治男人力不從心的小廣告,之所以大行其道;「婚外戀」和「劈腿」,招搖過市,讓人熟視無睹,見怪不怪。。。這一切有木有「老公」之稱的普遍流行使然,在不在於「老公」的叫聲不絕於耳造成,我不知道,也不敢妄下斷言,但至少這不能不算一個因素吧。
教學相長,是學校和學生,老師和學生之間的辯證關係。如果說好女人是一所好學校,那麼可以想見,在這所學校裡面,「老師」的賞識教育,對作為「學生」的男人成才乃至成功有多麼重要。當然,老師有意無意的歧視、有心無心的放棄,或許毀掉的不單單是學生自己,還有老師的英名以及家庭的幸福。這一切,都從看似不起眼的稱謂開始,結束於難以彌合的家囧。這不是危言聳聽!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
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
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裡。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我知道,唐人張籍這首《節婦吟》,是對拉攏自己入夥的軍閥割據勢力的婉言謝絕。當然,他是以一個婚姻內女人的角度,細緻描述了面對利誘的態度。
很明顯,在她的內心深處,自己的男人是個「良人」,是個威風凜凜的勇士,是個可以託付終身的大丈夫,是個可以給予她幸福生活的瀟灑郎君,所以,為了這個男人,什麼樣的利誘,都是浮雲。
試想一下,如果你的女人這樣矢志不渝信賴你,為你不遺餘力點讚,你還會有非分之想嗎?斷然不會吧!如果有,也只能是做得更好,把更多的幸福奉獻給她,把更多的安全感賦予她,把更多的快樂圍繞著她。不是嗎?
當然,在二人世界裡,愛和溫存是相互的。有「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你是我心中最重要男人的潛臺詞;就有「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即便貴為君王,一樣對愛妻呵護有加愛的呼喚。。。
女票們,你願意做女皇,就把自己男人當皇上看待;你願意做白雪公主,就把自己男人當王子一樣薰染;你願意琴瑟和鳴,就把自己男人當知音一樣坦誠傾訴;你願意小鳥依人,就把自己男人做參天大樹一樣仰望;你願意相夫教子,鍋碗瓢盆交響曲,就把你的男人讓到「孩兒他爹」的羅圈椅上;你願意在人前有一個學養深厚的榜樣,那你就把自己的男人當先生一樣凝望。。。
沒錯,你的眼睛中,就是你男人的鏡像;你的內心裡,就是你男人的模樣;你的每一聲呼喊,都是你男人要去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