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仍在繼續,從疫情防護知識到湖北疫區一線的故事,每天我們的手機都彈出許多新聞,我們的大腦也接收到許多疫情相關的消息。
這兩天,女護士剪頭髮這件事情引發爭論,起因是一段名為《剪去秀髮,她們整裝出徵》的視頻,視頻裡14名女護士被剃成光頭,其中有人哭了起來,這段視頻引發了有關於「女護士應不應該剪頭髮」和「是否應該宣傳女醫護剪頭髮」的爭論。
女護士被剪去長發/圖片來自網絡
實際上,剪頭髮這件事情從疫情開始就頻繁出現在媒體報導中,從最開始的讚美到如今的質疑聲,轉變不可謂不大。這次39健康網聯繫採訪到3位女護士,一月底她們就從北京奔赴武漢疫區,在疫區工作近一個月,她們站在自己的角度談了對剪頭髮這件事情的看法,也聊了真實的武漢一線護理工作。
「剪不剪頭髮和專業能力之間沒有關聯」
「心裡不難過,大家都是報名自願來的,來了就想到這一點。」說起剪掉長頭髮這件事情,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馳援武漢醫療隊隊員、護理部總護士長段雲姍如是回答。
今年40歲的段雲姍原本長髮及腰,日常護理工作對護士的頭髮也有頗多要求,比如短髮要求不過耳朵,頭簾不過眉毛,而像段雲姍這樣的長髮需要盤起來,戴上發套,這次因為支援武漢特意剪到「比耳朵長一點點」的長度。
剪短頭髮的決定主要是考慮到工作需要,「上下班要洗澡,長頭髮不好幹,很容易著涼感冒,抵抗力降低」,而手術帽容量有限,盤起來的頭髮會把帽子後面頂起來,前額遮擋就不嚴密了,容易交叉感染。」
左圖為段雲姍護士剪斷自己的齊腰長發,右圖為段雲姍為隊員提供生活照顧
關注女護士剪掉長發會讓人們忽視護士們的專業能力嗎?在段雲姍看來,剪不剪頭髮和專業能力之間沒有關聯,「所有選派去一線的人,前期都是經過考核、測試、選拔、培訓的,能到疫區的醫護人員都是很勇敢的,專業能力也都很過硬。」
新聞報導中因為剪掉頭髮而流淚的醫護人員,段雲姍覺得,這屬於正常的情感流露,畢竟「普通人的頭髮留了很久,平常剪掉也會難過。」
算起來,段雲姍和同事已經在武漢一線工作近一個月,她個人的感受是這次疫情中護士的工作量比較大,她還特別提到一點:之前患者的情緒比較悲觀,作為護士還要進行心理疏導,「這一點十分重要」。
「剪頭髮更多是工作需要,不是渲染悲情」
29歲的張徵是段雲姍的同事,也是同時到達武漢的醫療隊隊員,原本張徵的頭髮到肩胛骨的位置,出發前見到了脖子的位置。
「第二天早上就要出發,前一天晚上剪的頭髮,我留20多年的頭髮,不知道剪掉什麼樣子,心裡是不太願意的。」張徵坦言。
不過最終張徵還是決定剪成短髮,「特殊時期,好看就不重要了」,除了長頭髮不好打理等原因外,她還特別提到一個細節:護士進入隔離區,穿上密不透風的防護服非常熱,如果出汗,汗水會順著長頭髮往下流,增加汙染的機會。
張徵和患者面對鏡頭比心
在張徵看來,女性醫護人員剪去長發不是悲情渲染,主要還是因為工作需要,不過她理解哪些因為剪頭髮而哭泣的同行:「這次疫情正好發生在過年,很多人過年前都會專門做個美發,而這次支援的隊伍中,年輕人還比較多,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剪掉剛剛好好打理的頭髮還是需要勇氣的。」
在武漢的隔離病房,張徵作為護士的工作和平時在醫院有所區別,不僅要要包括發藥、服藥等工作,還要負責生活護理等多方面的工作,包括為行動不便的患者刮鬍子、洗臉、刷牙、打水、收垃圾等瑣碎的事情。除了剪去長頭髮這件事情,她也希望更多人了解一線護士們的這部分工作。
在採訪的最後,張徵特別說了一句話:「請大眾,還有隔離病房患者的家屬放心,我們一定會全心救治患者的。」
「頭髮剪成寸頭,疫情結束後怎麼戴燕尾帽?」
耿旭也是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的一名護士,今年29歲,這次跟隨大部隊來武漢之前,她的頭髮大概是能到後背的長度,而且很厚,來武漢之前特意剪到脖子的長度。下定決心剪頭髮,除了擔心頭髮可能影響防護效果,一個重要原因是工作結束後需要洗澡,而長頭髮洗完後不容易幹。
可別小瞧洗澡這件事情,耿旭介紹,醫護人員離開隔離區要洗一次澡,回到酒店再洗一次,有一次她早上七點多下夜班,那一天她前後洗了三次。頭髮太長,洗頭後不容易幹,而武漢的天氣潮溼,萬一感冒,很容易影響正常工作。
(耿旭頭髮剪掉前後的對比)
耿旭也看到過網上關於護士剪成寸頭的報導,在她看來,剪短頭髮有必要,但沒必要剪那麼短,像她這樣到脖子的長度其實就已經很方便了。
耿旭至今還留著自己被剪掉的頭髮,回想起來剪頭髮時的心情,的確有些心疼,但她並沒有表現出來,也沒哭,「可能每個人感情的點不一樣,新聞裡因為這個哭的,可能是本來情感比較豐富的吧。」
說到剪成寸頭的同行,耿旭替她們擔心一件事情:疫情結束後回到工作崗位,怎麼戴護士的燕尾帽啊?頭髮那麼短,沒辦法用卡子卡住帽子啊?總不能跟每個患者都解釋一遍我是去疫區才剪短頭髮的?」
「來武漢支援,我沒想把自己推到什麼高度,也不覺得是自己是白衣天使,一切都是職責所在。」耿旭也不知道疫情何時結束,自己何時可以回北京,她只想想踏實做好每一天的工作,將來平安回去。
編後語:
在39健康網此前的《湖北疫區不僅缺口罩,還缺衛生巾!》的報導中,我們提到兩個數據:多個省市援鄂醫療隊的女性比例佔到70%以上;護士行業的男女比例是1:99。
女護士在這場戰「疫」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但實際上,她們每個人都是活生生的人,你我身邊的人,可能其實買奶茶的和你我一起排隊的小姐姐,也可能是抖音裡面憂心不會用美顏導致沒有粉絲的那個同城。
在特殊的時期,她們衝到一線,與疫情作戰是艱難的,時代呼喚英雄,我們甚至也有期待英雄,但英雄不應該總是與悲情、犧牲等字眼聯繫在一起。
因為工作需要剪去頭髮是護士們最外化的表現,這是外界最容易看到的,但我們的關注點又不該僅僅局限於此,隔離區多的是我們不知道的事兒。穿上密閉的防護服,在隔離區以專業能力救治新冠肺炎患者,每一個人女護士都是這場戰「疫」的英雄,不管是否剪去了頭髮。
其實,對於更多護士而言,或許正如作家加繆在《鼠疫》一書所說的:「這一切與英雄主義無關,而是誠摯的問題。」她們在一線付出誠摯和專業,我們在後方為一線奮戰的他們點讚。除了此時的讚美,我們還能做什麼?
39健康網曾經採訪北京三甲醫院的護士,有人說她們常常被視為「服務員」,護士站被認為是「前臺」。也許在疫情結束後,在去醫院看病時,看到戴著燕尾帽工作的她們,不再戴著過去的有色眼鏡看待。也許是在她們為自己或身邊人提供扎針、發藥等醫療服務時,說一句「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