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必須要贏在子宮裡?孩子早期教育怎麼做?

2020-12-10 楓糖媽媽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是很多家長的至理名言。

什麼是起跑線?怎麼才能不輸?這個問題,無數的虎爸虎媽有著百般的方法。北京西城區上個月剛剛明確了區內「多校劃片、六年一學位」,在「731」這個大關口,有多少家庭砸鍋賣鐵,豪擲千萬地在關門前搶購老破小。

誇張嗎?一點都不。

贏在子宮裡

香港怪獸家長從子宮就開始比拼,紀錄片《沒有起跑線》真實地記錄了香港父母一切拼到底的風格。其中一位二胎媽媽Irene更是揚言要贏在子宮裡,因為頭胎兒子一直放養,到了要入幼稚園才發現,一切都落在人後,沒有一家好的幼稚園可以入學。

Irene告訴紀錄片導演,好的大學依靠好的中學,好的中學依靠好的小學,好的小學就來源於幼稚園。但是幼稚園的入學是有人數限制,年初就滿員了。所以,這胎女兒一定要生在1月,這樣就能贏在起跑線上。

所以Irene才說出了那句聳人聽聞的話:「要贏在射精前,稱只要精確計算好射精時間,就可以保證孩子正好在一月出生。」這樣才能贏在子宮裡。

紀錄片中像Irene這樣的媽媽並不在少數,而她們也不算是怪獸父母,只是廣大焦慮父母中的一員。一般香港4-5歲的孩子每周都需要上5個以上的課外班,不僅是常規的樂器舞蹈,還有遊泳、高爾夫、編程、禮儀……林林總總,五花八門。每個孩子從出生到進入大學,總共的教育投入大概在500-800萬港幣不等。

而孩子們的天性——玩耍則成為了最沒有意義的,據統計,香港學齡前兒童每天戶外玩耍的時間不超過1小時。

沒有起跑線

起跑線更多是源於家長們的焦慮,誰都沒有能力說能讓孩子再來一次,成長的容錯性非常低。但是這種要贏在起跑線上的教育方式真的正確嗎?《沒有起跑線》中的有些父母也有不同看法,這個現象就像殭屍效應,即使不想做殭屍,在這個氛圍中也很容易被同化。

起跑線是否存在?需要父母們怎麼做才不會一再錯過呢?

另一部紀錄片則給我們打開了另一扇門,這就是來自BBC的《北鼻的異想世界》。這部紀錄片拍攝了英國200多個家庭和他們寶寶們的日常生活,由世界各地兒童研究專家設計各種不同實驗,試圖揭示嬰兒各個方面的發展。其中,紀錄片包含了人類發展初期個性的形成,情緒的發展,語言發展,大動作發展,合作獨立等各個方面。

通過這些實驗,雖然不能完全消解父母們的焦慮,但是孩子天生都是超人,並沒有什麼起跑線,只需要家長在早期教育中關注以下幾點原則:

關注小孩的語言爆發期

《北鼻的異想世界》中實驗中觀察0-2歲孩子的語言發展規律,實驗人員在一個2歲的孩子的家庭中安裝了詞彙記錄儀器,統計媽媽每天和孩子的對話詞彙量。在建立實驗基準線之後,實驗人員要求媽媽增加與孩子互動對話的頻率和詞語數。

結果非常讓人驚訝,媽媽與孩子的互動對話提高,將直接提升孩子的詞彙能力。這樣的變化是線性增長的。

而且,新生兒在2歲之前有著聽出一切不同語言區別的超人能力。實驗表明,在多語言環境生活的嬰兒來說,他們必須學習的語言並非只有一種。成人通常需要花費許多心力去學習新的語言,嬰兒卻毫無壓力。

由此看來,18-24個月的嬰兒進入了語言爆發期,儘可能多地與孩子互動,輸入詞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建立多語言的環境,對於孩子的語言發展也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

爬行代表兒童獨立探索的開端

《北鼻的異想世界》曾設計了一個透明懸崖,這個懸崖是用透明亞克力製成的,孩子能安全通過,但是視覺上是透明的。剛剛學會爬行的孩子,透明懸崖對於他們來說是沒有界限的,他們能沒有障礙地通過。因為孩子對深度還沒有建立視覺感知,還不能明白高度可以造成的危險。但是,爬行超過2周以上的孩子,則判斷透明懸崖是懸崖,是危險的,拒絕通過。

新生兒在最初的幾個月是無法自主選擇的,不能自己移動,無法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這一切,都將從爬行開始。爬行是兒童第一次的獨立探索。而爬行2周以上的兒童就已經知曉危險,就算面對誘惑,還是會拒絕危險。

所以,在兒童的初期認知過程中,讓孩子獨立爬行探索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也是一個兒童自我認知的重要階段。

轉移注意力是最好的調節方式

《北鼻的異想世界》的心理學家建立了一個場景,去複製了孩子日常遭遇的各種挫折,並通過心率和腦波的智能監控去測試孩子心情的變化。

早期孩子的心情真的可以說是6月的天氣,天晴下雨隨時變化,一個瞬間的小挫折就能造成心情的極大轉變。而父母如果無法及時地讓孩子轉換心情,小挫折就變成一個雞飛狗跳的家庭大災難。

實驗過程中,一個18個月的孩子因為無法拿到透明盒子裡的糖果大發脾氣。媽媽先使用了擁抱安撫的方法,孩子並沒有停止傷心,基準心率也未能降低。甚至,一度並沒有採取擁抱安撫之前更高。

然後,媽媽用小狗玩具試圖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當孩子一旦被吸引之後,心率和壓力水平都回到了正常水平。

所以當寶寶有激烈情緒變化的時候,擁抱並不是一個好的解決方案,轉移注意力才是上策。而且在經過一段時間後,孩子也會通過父母引導,發現了一種他們自己可以學會的分散注意力的技巧,來應對情緒的強烈變化。

協同合作是與生俱來的

之前的很多實驗都是針對獨立孩子或者孩子和父母的,紀錄片的心理學家還設計了一組實驗來測試孩子們的溝通合作技能。一個在組合玩具中的玩具狗,需要兩個把手同時拉出,狗尾巴才能搖動起來。而一個孩子無法獨立完成,無法同時拉起兩個把手。

實驗過程中,兩個從不相識的孩子,在各自去嘗試單獨拉起失敗後,看了成功的演示。在沒有任何語言的溝通下,只通過肢體和眼神交流,同時拉起了靠近自己的拉手,成功地完成了實驗。

進階版的實驗,則是需要孩子克服自己拿起玩具的欲望,協作才能完成任務。這組實驗的失敗率就高一些,三組測試的孩子中只有一組完成了實驗。

實驗證明,孩子在兩歲的時候已經可以成功溝通,並通過協作達到共同的目的。這是最早的合作存在的證據。孩子們雖然在嘗試離開父母學會獨立,在這個過程中也在學習如何與人相處,共同合作。

兩部紀錄片從不同的角度去展示了孩子在不同時期的成長可能性。其實,每個人跑道的起點、路徑和終點都不相同。作為家長應該關注孩子的成長,發現孩子更多的可能性,並陪伴他,與他共同學習和成長。沒有什麼比父母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教育好的早期教育了。父母,才是孩子的起點線。

相關焦點

  • 蒙特梭利:0-6歲時早期教育的關鍵期,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而蒙特梭利也曾指出:0-6歲是孩子早期教育的關鍵期,此時孩子對於各方面的吸收能力都要遠超6歲之後,因此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家長們一定要為孩子抓住這個使其,好好培養孩子,使孩子變得更加優秀。而我最近就發現我家孩子被一套蒙特梭利早教書給迷住了,這是一套集合蒙特梭利教育法多個角度為一身的早教書。
  • 包著尿布學英語把孩子「害」在了起跑線上
    為了「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年輕家長們關注的焦點已悄悄從「要不要進行早教」轉變成「選擇哪家早教機構」。於是,寶寶上早教的年齡越來越小,而用早教機構的話說:「早教,最好從孕期就開始!」這段時間,廈門各大早教機構生意火爆,教室內甚至出現了只有2個月大的小寶寶,「包著尿布學英語」的場景也變得不再新奇。
  • 輸了起跑線卻贏在終點
    在我們國家,現在的家長越來越重視孩子的培養。比如,沒出生就進行胎教,學爬行也要報個班,沒上幼兒園就帶孩子去進行各種腦力開發,上學了就更不用說了,各種各樣的培訓班興趣班鋪天蓋地而來。似乎家長們都覺得,越早受教育對孩子越有利,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 「輸不起」的孩子也贏不了,挫折教育和正確的批評方式是孩子人生的...
    感嘆生命教育缺位之時,也必須看到其中不容忽視的因素——我們的孩子亟待補上挫折教育課。成長中的孩子也必須經歷「成對」的教育,必須讓他經歷心理上的一種痛苦、克制、忍耐。如果一個孩子,在成長的路上,只能接受快樂,不能承受一點點痛苦,問題是很嚴重的。有的家長拼命催促著孩子跑,教孩子怎麼成功,卻從不教他們如何面對失敗。
  • 布丁迷你豆育兒教育智慧機器人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當孩子和布丁迷你豆邊玩邊學時,家長也可以通過布丁迷你豆配備的720p廣角高清攝像頭時刻監護孩子的動態,無論爸爸媽媽是在家中別的房間辦公,還是無奈外出把寶寶單獨留在家裡,都可以通過布丁迷你豆隨時掌握到孩子的動態,不錯過孩子的每一秒精彩瞬間。
  • 什麼樣的興趣愛好,有助於孩子的智力提升?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
    本文由Ainee媽咪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現在的家庭條件普遍都很好,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更加的聰明,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都希望孩子在日後的學習和工作中能獲得更多的成就,領先於其他人。所以家長對孩子的智力培養越來越重視,但是因為沒有經驗都不知道該如何下手,不知道該怎麼做可以幫助孩子提升智力。尤其是各位家長看到別人家的孩子更優秀時,自己就更加的心急,但是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反而會適得其反。
  • 教育專家坦言:被古詩餵大的孩子,早就贏在了起跑線和格局上
    「語文高考最後要實現讓15%的人做不完!」這句話也正是宣布著大語文時代的到來,那麼大語文都代表著什麼呢? 為什麼古詩文會突然得到重視,溫儒敏教授對此表示古詩文是學好大語文的關鍵所在,被古詩餵大的孩子,早就贏在了起跑線和格局上!
  • 閨蜜家孩子上2萬的幼兒園,我家只能上6000的,起跑線這就輸了?
    前幾天,好久不聯繫的小姐妹小聚,坐在對面的小C那是穿金戴銀,渾身上下只透露出兩個字「有錢」。起初我還能安慰自己,我至少比她瘦,我沒她那麼俗,可一提到孩子,我瞬間敗下陣來。在我為女兒上一所6000塊錢的公立幼兒園四處奔走時,小C家的兒子早已上了一所國際雙語的幼兒園。
  • 很多家長給孩子灌這碗「毒雞湯」,贏了起跑輸在終點,醒醒吧
    本文作者:若欣老師,資深心理諮詢師,每天研究兒童青少年心理學,分享育兒方法,幫助更多的家長和孩子。關注我,和你一起陪孩子健康成長!教育是一個大的話題,是一門深奧的學問。我們的孩子到底該怎麼教育?又有哪些教育真正適合孩子未來發展?
  • 什麼才是真正的「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在那個年代裡,我們都是被「散養」的,到了寒暑假,更是如傳說中「脫了韁的野狗」一般。而在如今,「散養」的教育方式幾近絕跡,「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已經成為了被廣大家長們所熱忱擁戴的口號,更加被轉化為了實際行動。當然,我也是千千萬萬名家長們之中的普通一員,家裡的小朋友也有報補習班和興趣班的相同經歷,周末同樣也曾經在不止一個興趣班之間奔波。
  • 什麼才是孩子的起跑線?這是我聽過最好的回答!
    沒有一場馬拉松,是在起點贏的中國家長常說: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是到底孩子的起跑線是什麼嗎?大家好像又說不清楚。那些看上去輸在起跑線的孩子,如何過好之後的人生呢?黃磊說:「凡是贏在起跑線上的,都是短跑,人生啊,一定不是場百米賽,一定是場馬拉松,是長跑,這世界上從來沒有一場馬拉松,是在起跑線上贏的。
  • 「孩子,輸了也沒關係」,贏有贏的快樂,輸有輸的風度
    自從當了父母,我們越來越怕輸。或者說,太多的父母認為自己的人生「已經如此,沒有指望」了,便把期待和未竟的夢想施加在孩子身上,一遍一遍告訴他們「你不能輸」「你一定要贏」,否則你將一無是處。於是孩子們在家爭第一,在學校爭第一,在比賽力爭第一,在感情裡爭第一,爭來爭去,真的就贏了嗎?
  • 無所謂輸在起跑線,而在乎孩子是否一直在奔跑
    近年來教育的熱門話題一直居高不下,無論是天價的學區房還是民辦的招生大戰,讓教育大環境的焦慮日益白熱化。這一輪北京的學區房改革,上海的公民同招,說句心裡話,初衷都是好的。教育資源的均衡化,無非是想讓更多的孩子回歸正常的成長,讓競爭的「起跑線」退回到正常界限內,也給這蔓延多年的「教育焦慮」降降溫。
  • 有了起跑線,孩子就知道怎麼跑了嗎?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反映了許許多多父母的焦慮,但起跑線到底要怎麼跑?現有的評價系統常常是用大量沒有多少價值的事實塞滿孩子們的頭腦,但科學史上那些偉大的頭腦卻告訴我們,真正重要並對一生都有用的,是真誠的熱愛、無窮的好奇心和鍥而不捨的精神。
  • 它跟雞肉是好搭檔,常給孩子做著吃,滋養腦細胞,贏在起跑線上
    它跟雞肉是好搭檔,常給孩子做著吃,滋養腦細胞,贏在起跑線上。大家好,我是琦哥說美食,祝大家開心每一天。最近孩子開學了,開學就面臨著期末考試。這三天端午節假期,也沒有休息,一個人關在屋子裡學習特別用功。孩子學習不用管了,那就給孩子做點好吃的,讓營養跟得上。最近,我經常給孩子做核桃菜,核桃營養價值比較高,含有較多的蛋白質、人體必需的不飽和脂肪酸,這些成分可都是大腦組織細胞代謝的重要物質,能夠滋養腦細胞。核桃我經常與雞胸肉一起搭配,雞胸肉低脂高蛋白,含有優質的胺基酸等,與核桃在一起是絕佳搭檔哦。
  • 長春三所「黑馬」小學,各位家長趕緊看過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文/葉秋說教育(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一生的生活是否幸福、平安、吉祥,則要看他的處世為人是否道德無虧,能否作社會的表率。因此,修身的教育,也成為他的學校工作的主要部分......小學教育作為每個學生必經的過程。對於現在的孩子們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選擇一所好的學校,將為他們的中學及大學,甚至是畢業之後的就業,都能奠定很好的基礎。而且現在的小學不比之前,之前因為教育資源的不足,還有因為自己的家庭條件,很多孩子們連上學的機會都沒有,更不要說接受更加高等的教育了。
  • 有了起跑線,孩子就知道怎麼跑了嗎?-虎嗅網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反映了許許多多父母的焦慮,但起跑線到底要怎麼跑?不過,真理越辯越明,限於篇幅,本文將只討論一個問題:有了起跑線,怎麼跑?筆者對「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旗幟反感久矣。本質上,這句口號就是提倡應試教育的新瓶舊酒,說極端一點,則是沿襲了科舉這一「國粹」傳統,目的其實和「學而優則仕」也差不多。
  • 父母希望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未來世界的主人翁需要什麼樣教育?
    我們都希望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那麼我們當下對孩子的教育,真正能夠讓他們勝任這麼一個理性減退、概念增加,專業、行業、職業都迅速變化,真正追求幸福,而不是追求成功的年代嗎?未來世界的主人翁到底需要什麼教育呢?一、什麼是教育?在一開始我先來談一個問題,就是教育的英文單詞Education是怎麼來的。
  • 這種魚每天給孩子吃一頓,促進智力發育,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線是我們每個家長的目標,我們作為家長的也經常會給孩子買許多補品吃,但是有時候卻沒多大用,還特別費錢。但是小編最近發現了一種十分補腦的菜品。這種魚每天給孩子吃一頓,促進智力發育,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 六歲女娃因為遊戲的輸贏,撒潑打滾:孩子,輸不起怎麼可能會贏?
    可卻令我大跌眼鏡——小女孩繼續不依不撓,越喊越兇,最後甚至躺在地上撒潑:「我贏了!我贏了!」看到我的不解,小男孩媽媽說:「兩個孩子比賽騎車,她輸了,就生氣,她一定要贏。」直到她說要找媽媽,說媽媽六點半才會到家,我拿出手機看了下時間並且告訴她:「媽媽有可能已經回家了,我們一起回去吧。」她走得快,率先跑進了電梯,可是我們在一樓依舊聽得見她用力地哭喊聲。孩子都喜歡贏,不喜歡輸,這點很可以理解;但是把輸贏看得如此重要,反應如此之大,卻很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