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是很多家長的至理名言。
什麼是起跑線?怎麼才能不輸?這個問題,無數的虎爸虎媽有著百般的方法。北京西城區上個月剛剛明確了區內「多校劃片、六年一學位」,在「731」這個大關口,有多少家庭砸鍋賣鐵,豪擲千萬地在關門前搶購老破小。
誇張嗎?一點都不。
贏在子宮裡
香港怪獸家長從子宮就開始比拼,紀錄片《沒有起跑線》真實地記錄了香港父母一切拼到底的風格。其中一位二胎媽媽Irene更是揚言要贏在子宮裡,因為頭胎兒子一直放養,到了要入幼稚園才發現,一切都落在人後,沒有一家好的幼稚園可以入學。
Irene告訴紀錄片導演,好的大學依靠好的中學,好的中學依靠好的小學,好的小學就來源於幼稚園。但是幼稚園的入學是有人數限制,年初就滿員了。所以,這胎女兒一定要生在1月,這樣就能贏在起跑線上。
所以Irene才說出了那句聳人聽聞的話:「要贏在射精前,稱只要精確計算好射精時間,就可以保證孩子正好在一月出生。」這樣才能贏在子宮裡。
紀錄片中像Irene這樣的媽媽並不在少數,而她們也不算是怪獸父母,只是廣大焦慮父母中的一員。一般香港4-5歲的孩子每周都需要上5個以上的課外班,不僅是常規的樂器舞蹈,還有遊泳、高爾夫、編程、禮儀……林林總總,五花八門。每個孩子從出生到進入大學,總共的教育投入大概在500-800萬港幣不等。
而孩子們的天性——玩耍則成為了最沒有意義的,據統計,香港學齡前兒童每天戶外玩耍的時間不超過1小時。
沒有起跑線
起跑線更多是源於家長們的焦慮,誰都沒有能力說能讓孩子再來一次,成長的容錯性非常低。但是這種要贏在起跑線上的教育方式真的正確嗎?《沒有起跑線》中的有些父母也有不同看法,這個現象就像殭屍效應,即使不想做殭屍,在這個氛圍中也很容易被同化。
起跑線是否存在?需要父母們怎麼做才不會一再錯過呢?
另一部紀錄片則給我們打開了另一扇門,這就是來自BBC的《北鼻的異想世界》。這部紀錄片拍攝了英國200多個家庭和他們寶寶們的日常生活,由世界各地兒童研究專家設計各種不同實驗,試圖揭示嬰兒各個方面的發展。其中,紀錄片包含了人類發展初期個性的形成,情緒的發展,語言發展,大動作發展,合作獨立等各個方面。
通過這些實驗,雖然不能完全消解父母們的焦慮,但是孩子天生都是超人,並沒有什麼起跑線,只需要家長在早期教育中關注以下幾點原則:
關注小孩的語言爆發期
《北鼻的異想世界》中實驗中觀察0-2歲孩子的語言發展規律,實驗人員在一個2歲的孩子的家庭中安裝了詞彙記錄儀器,統計媽媽每天和孩子的對話詞彙量。在建立實驗基準線之後,實驗人員要求媽媽增加與孩子互動對話的頻率和詞語數。
結果非常讓人驚訝,媽媽與孩子的互動對話提高,將直接提升孩子的詞彙能力。這樣的變化是線性增長的。
而且,新生兒在2歲之前有著聽出一切不同語言區別的超人能力。實驗表明,在多語言環境生活的嬰兒來說,他們必須學習的語言並非只有一種。成人通常需要花費許多心力去學習新的語言,嬰兒卻毫無壓力。
由此看來,18-24個月的嬰兒進入了語言爆發期,儘可能多地與孩子互動,輸入詞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建立多語言的環境,對於孩子的語言發展也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
爬行代表兒童獨立探索的開端
《北鼻的異想世界》曾設計了一個透明懸崖,這個懸崖是用透明亞克力製成的,孩子能安全通過,但是視覺上是透明的。剛剛學會爬行的孩子,透明懸崖對於他們來說是沒有界限的,他們能沒有障礙地通過。因為孩子對深度還沒有建立視覺感知,還不能明白高度可以造成的危險。但是,爬行超過2周以上的孩子,則判斷透明懸崖是懸崖,是危險的,拒絕通過。
新生兒在最初的幾個月是無法自主選擇的,不能自己移動,無法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這一切,都將從爬行開始。爬行是兒童第一次的獨立探索。而爬行2周以上的兒童就已經知曉危險,就算面對誘惑,還是會拒絕危險。
所以,在兒童的初期認知過程中,讓孩子獨立爬行探索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也是一個兒童自我認知的重要階段。
轉移注意力是最好的調節方式
《北鼻的異想世界》的心理學家建立了一個場景,去複製了孩子日常遭遇的各種挫折,並通過心率和腦波的智能監控去測試孩子心情的變化。
早期孩子的心情真的可以說是6月的天氣,天晴下雨隨時變化,一個瞬間的小挫折就能造成心情的極大轉變。而父母如果無法及時地讓孩子轉換心情,小挫折就變成一個雞飛狗跳的家庭大災難。
實驗過程中,一個18個月的孩子因為無法拿到透明盒子裡的糖果大發脾氣。媽媽先使用了擁抱安撫的方法,孩子並沒有停止傷心,基準心率也未能降低。甚至,一度並沒有採取擁抱安撫之前更高。
然後,媽媽用小狗玩具試圖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當孩子一旦被吸引之後,心率和壓力水平都回到了正常水平。
所以當寶寶有激烈情緒變化的時候,擁抱並不是一個好的解決方案,轉移注意力才是上策。而且在經過一段時間後,孩子也會通過父母引導,發現了一種他們自己可以學會的分散注意力的技巧,來應對情緒的強烈變化。
協同合作是與生俱來的
之前的很多實驗都是針對獨立孩子或者孩子和父母的,紀錄片的心理學家還設計了一組實驗來測試孩子們的溝通合作技能。一個在組合玩具中的玩具狗,需要兩個把手同時拉出,狗尾巴才能搖動起來。而一個孩子無法獨立完成,無法同時拉起兩個把手。
實驗過程中,兩個從不相識的孩子,在各自去嘗試單獨拉起失敗後,看了成功的演示。在沒有任何語言的溝通下,只通過肢體和眼神交流,同時拉起了靠近自己的拉手,成功地完成了實驗。
進階版的實驗,則是需要孩子克服自己拿起玩具的欲望,協作才能完成任務。這組實驗的失敗率就高一些,三組測試的孩子中只有一組完成了實驗。
實驗證明,孩子在兩歲的時候已經可以成功溝通,並通過協作達到共同的目的。這是最早的合作存在的證據。孩子們雖然在嘗試離開父母學會獨立,在這個過程中也在學習如何與人相處,共同合作。
兩部紀錄片從不同的角度去展示了孩子在不同時期的成長可能性。其實,每個人跑道的起點、路徑和終點都不相同。作為家長應該關注孩子的成長,發現孩子更多的可能性,並陪伴他,與他共同學習和成長。沒有什麼比父母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教育好的早期教育了。父母,才是孩子的起點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