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現代社會,「打小人」這種巫術依舊流行?

2020-12-17 中國反邪教

喜歡看古裝劇的朋友,可能對「打小人」這一現象並不陌生。比如前幾年的熱播大戲《甄嬛傳》,就有這樣的橋段。

▲電視劇《甄嬛傳》中的針扎人偶

在鬼怪電影中,這樣的場景更是多見:月黑風高之夜,神婆手持破鞋,用鞋底狠狠擊打一隻象徵仇人的小紙人,口中念念有詞,全是咒仇人加入「去死去死團」的詛咒。

其實,「打小人」作為一種巫術,至今仍然流傳民間,並在一些地區還廣受「歡迎」。

今天,無邪君就來分享一位粉絲的文章,聽她從親身經歷來解讀「打小人」的來龍去脈。也歡迎各路小夥伴給無邪君投稿,沒準下一次讀到的文章就是你的哦~無邪君的投稿郵箱是:kaiwindwuxie@sina.com

多年前,我與福建老友同去香港觀光。老友拉我坐地鐵直奔銅鑼灣,本以為她想去商場掃貨,卻不料把我帶去了離灣仔不遠的某個神神秘秘的所在——鵝頸橋。

我問老友意欲何為,她難掩滿臉興奮地講:「鵝頸橋可是『打小人』聖地!必須得試試!」

「打小人」,是一種民間巫術,在廣東地區很流行。生活中犯小人者,可將「小人」的姓名、生辰八字、居住地等信息,寫在紙人上,委託打小人的神婆狠狠拿鞋子敲打小人。

▲據說「打小人」的鞋子需用破舊的女鞋,以其被「陰人」踩過,陰氣重之故

據說,被「打」過的小人運勢會因此低迷一段時間,嚴重者還會遭遇飛來橫禍。小人被廢,犯小人者既可以消氣,又可以旺運,因此「打小人」這一活動至今仍受許多人歡迎。畢竟,誰生活中沒遇到過幾個壞蛋呢?

熟悉TVB和老港片的朋友,腦海中一定會浮現出某位神婆,在月黑風高之夜,手持破鞋,狠狠用鞋底擊打小紙人的場景。神婆口中還必定念念有詞:「打你個小人頭,等你有氣冇頂唞,日日去撼頭;打你個小人眼,等你成世都撞版,日日被人斬……」

▲香港鬼片《迷離夜》劇照

老友,福建閩南生人也。閩南語底子令她對粵語有一種天生的好感。按她的說法,「打小人」得用粵語念口訣才暢快,否則總覺得缺些底氣。現場一聽,果然,其抑揚頓挫、鏗鏘有力、洋洋灑灑、波瀾壯闊,全是在詛咒仇家倒黴。我哪怕沒仇家,聽著也覺得來勁。也就怪不得一到春天,鵝頸橋下熙熙攘攘,你來我往,全都攜著新仇舊恨,尋上神婆門來。

現在來看,「打小人」當然是一種迷信。但同時,它作為一項流傳已久的民俗,其起源和具體實施過程,也很有些趣味。

▲鵝頸橋下一隅

單說香港「打小人」活動,據說是起源於港島本地傳說:

漁民一家勤勞致富,被懶漢鄰居嫉妒,後者常編派些緋聞,給漁民家找不自在。某日,懶漢又故技重施,漁民家人忍無可忍,男女老少一起來,笤帚棍棒齊上陣,甚至還有婦女脫下鞋子當武器,追打懶漢這個說人壞話的「小人」。就在追趕到鵝頸橋時,森林裡的猛獸毒蟲也紛紛竄出來助陣,將懶漢咬得吱哇亂叫,只得跪地求饒,磕頭如搗蒜。故事的結局自然是懶漢改過自新,漁民的生活恢復了平靜。而鵝頸橋也就成了港人眼中的「靈地」,認為「打小人」於斯,尤為靈驗。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鵝頸橋下井井有序,各有各忙。

而在廣東地區的「打小人」起源傳說,還增添了其他細節:

有個村子,白虎肆虐,村民便將豬肉懸掛於室外作「保護費」。白虎吃了豬肉,也就同村民相安無事。但是,村長有位貪婪的伯父,這位伯父半夜卻把村民的豬肉偷走了,白天拿到集市賣,結果某年驚蟄夜晚,真白虎下山收保護費沒收到,一怒之下便咬死了所有牲畜,村長伯父的偷竊行徑也就隨之曝光了。大家自然是憤怒的,想群毆之,無奈對方是村長的親戚,敢怒不敢言。但替代品畢竟還有。村長姓「餘」,能拆成「二」、「小」、「人」三個字,「伯父」諧音「白虎」,於是村民便一邊用草鞋拍打著白虎,一邊罵著小人,不滿情緒得到了疏解。

▲一般情況下,「打小人」儀式必有老虎像,材質或紙或布,取「白虎」意也。

民間故事聽聽即可,不過從中倒是能看出些道道。

先說這「小人」吧。

中國人對「小人」的深惡痛絕是由來已久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在中國文化中,正義必然戰勝邪惡,君子必然擊敗小人,是一種積極正面的道德嚮往。上述兩個故事,也反映出了我國老百姓樸素的道德觀。

▲香港鬼片《迷離夜》劇照

再說說「驚蟄」和「白虎」。

鵝頸橋「打小人」的生意,總是春季最好,特別是驚蟄時神婆們尤為繁忙,收錢都收不過來。因為按照她們的說法,雖然一年四季都能「打小人」,但驚蟄這天是「正日子」,小人更容易受到暴擊。

這裡面,還衍生出南北方的差異。按農曆計,驚蟄那日,萬物甦醒,南方尤其是福建廣州,驚蟄後毒蛇猛蟲會紛紛出洞,一不小心就會被咬。

而在北方民間傳說中,驚蟄這天開始出來覓食的,是白虎。白虎是殺伐之神,金氣猛烈,它是爭鬥,是口舌,是是非,甚至是血光之災。算命先生說某人「命犯白虎」,指的也是犯小人的意思。

也因此,直到現在,有些地方還保留了驚蟄日「祭大蟲」的習俗,如同前述第二個故事中留給白虎的肉一樣,希望它得到香火被餵飽後,便不再害人。

▲「打小人」時,白虎必須拿肉來「收買」,認為這樣之後白虎就只咬小人不咬好人了。

漸漸地,仍保有這些風俗的地區認為,驚蟄引動毒蟲猛獸,也引動小人,在小人剛露頭時就狠狠打,有「掐尖」的意味;白虎也是可以利用的,神婆在進行「打小人」儀式時,會拿肥肉抹老虎的嘴,賄賂過後,它便可以去咬那些該咬的人。他們還認為,被打到運氣衰微的「小人」,再被老虎狠狠咬一口,正義瞬間就會得到伸張,人生又是一片風平浪靜。

▲「打小人」專用紙人,男人丁和女人丁

據說,「打小人」還不能瞎打,還要有專業性。比如老友光顧的那位神婆就說,「打小人」最好選在三岔路口,煞氣大;最好選破日(不吉利的日子),小人運道最低迷;最好位於橋下等陰溼之地,陰氣重,更容易得到白虎保佑。

但看似專業,卻還有不少明顯忽悠人的地方。比如即便你不知道要打誰,神婆也還是有辦法讓你乖乖掏錢的。記得老友那天就說不知道害她的小人是男是女,只覺得有小人,神婆說沒關係,有幾種小紙人:男人丁、女人丁、不記名小人紙等,可以滿足客戶的不同需求。像老友這種沒有特定對象,僅想打抽象「小人」的,用不記名小人紙就可以了。神婆還說,打一打,還可以順便祈求下事業順利、身體健康什麼的。

總之就是,功能齊全,穩賺不賠。

▲《金枝》及作者詹姆斯喬治弗雷澤

那麼「打小人」真的有用嗎?

既然是巫術,「打小人」遵循的也就是巫術作用的原則。研究原始信仰和巫術活動的科學著作《金枝》,概括出巫術建立的兩個思想原則:其一,是「相似律」;其二,是「接觸率」。相似率強調,施術者通過模仿相似的物或情境,就可以實現任何他想做的事物;接觸率,則是認為施術者可以通過某物,對某人施加影響——只要該物被那個人接觸過,不論它是否為該人身體的一部分。

比而觀之,「打小人」實際上是兩種原則的混合體。紙人是對小人本身形態的模仿,而在紙人上寫上小人的八字或相關信息,實際就是建立一種「接觸」的聯繫。

▲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裡的詛咒娃娃

「打小人」並非新東西,同對木偶、畫像進行物理攻擊的中國古代祝詛術,本質上沒有區別,也符合巫術的相似率和接觸率。其原理聽上去不明覺厲,但想想也知道,巫術原則如果真的有用,恐怕中國的歷史就會被改寫了。熟悉漢唐宮鬥故事的朋友們恐怕就很清楚,皇后成為「高風險職業」,同巫蠱總也脫不開關係,施術者一方多半也沒有好下場。後世宮廷雖樂見皇后妃子求佛拜菩薩,但對巫術,是呈絕對禁止的態度。

而所謂巫術建立的原則,也並非是通過邏輯推理、歸納演繹等方法得來的具有必然性的客觀規律;它更多地,是同偶發性結果強行建立起聯繫的主觀經驗。

說白了,和大多數迷信行為一樣,要的就是個湊巧和信者自己的心理暗示。

▲逢著「打小人」的「正日子」,鵝頸橋人氣很旺

那麼,既然如此荒誕無稽,「打小人」這一民俗又為何留存至今?

當年遇到的那位神婆,在我們同她的閒聊中,似乎也能窺見箇中原因。

她說曾接待過一位男客戶。這人常年跑生意,惹上官司,來之前已經在香港算了一整天的命了,遇到的所有算命的都說他官司肯定輸。後來到了這位神婆攤位前,啥也沒說,坐下就嚎啕大哭。神婆除了給他做「打小人」的儀式,更多的是耐心地聽他講那些或許他從來也不會對家人說的生意場上的委屈。後來,客戶打贏了官司,途徑香港時還買了不少水果點心,專程來看這位神婆。

而像這位男客戶一樣的人也不少:被老闆同事欺壓一肚子苦水沒處倒的上班族、希望競爭對手失敗的商人、希望前任倒大黴的彼男彼女,甚至是為了婚戀問題帶著墨鏡往來盤桓被人指指點點的港臺明星……在「打小人」的攤位前,你可以見到各種人,仿佛世間一切苦,都能在這裡得到宣洩。

▲網際網路時代,「打小人」生意也上了網

巫術,本是古人為了在自身無法控制的大自然中,奪回對環境的掌控力而設計的方法。那時候的人,無法徵服自然,每天都要面對物質世界殘酷的不確定性。而在今天,雖然科學已經發展到可以制約物質世界對人類的影響,但人類仍會驀然發現,一些不確定性依舊存在——它或存在於人際關係中、或存在於情緒內心裡,無論什麼形態,總歸會有失控的部分。於是,一些人在不確定性面前,就會不自覺地滑向迷信

我記得有位愛算命的朋友就跟我說過,其實他也不是真的信,圖的,只是算命先生那兩句開解,覺得比看心理諮詢師便宜多了。我想,這也許就是許多類似於「打小人」的民俗依舊存在於現代社會中的原因吧。人們需要它,不是認為它真的會「顯靈」,而是在某種程度上,它或許恰巧能打開一些人的心結,給予他們重新面對現實人生的勇氣。

試想,只要花一兩百元,就可以暫時從痛苦中抽離,重新挺直腰杆回到不確定的生活中,繼續奮鬥,繼續面對未來,可能在一些人心中,也的確算是一個經濟實惠的選擇吧。

當然,凡此種種,總歸是做不得真的。人們最後真正依靠的,其實還是自己。

本文系『中國反邪教原創

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信自己請點讚!

相關焦點

  • 禁忌,是一種消極的巫術(巫術信仰)|世界文化系列
    在原始社會中,人們在自然面前軟弱無力,無法理解各種自然現象,認為有一種「超自然的力量」影響著自然界和人類,人也可利用這種「超自然的力量」實現自己的願望。這些2萬年前的壁畫,都畫在神秘的地方,顯然不是供人觀賞的,而是相信會以這種方式獵獲更多的野獸。澳大利亞人向天求雨,就用口含水,噴向四方,作出下雨的樣子。接觸巫術,也是巫術的一種。
  • 它為什麼被稱為第一巫術?為什麼歷代皇帝都如此懼怕?
    我們之前說到過,上古時期的巫術其實算是當時的主流術法,通過看當時的巫師崇拜就可以知道,當時的巫術在民間甚至朝廷都影響極大,這種「萬事靠巫」的年代自從周朝結束,也隨之消亡了,再往後的巫術就變成邪術了,而蠱就是在這個時期出現的,而且「蠱毒」在古代影響至深,真的可以稱為是第一巫術。
  • 李澤厚: 為什麼巫術才是中國獨特傳統的核心根源?
    孔子為什麼穿著上朝的衣服站在大門外面呢?是表示尊敬,表示對巫術舞蹈的敬意。孔子為什麼要對它表示敬意呢?因為它來源久遠,而且曾經地位非常之高,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它本是大傳統的重要核心。儺本是通鬼神的巫術儀式,雖然已淪為小傳統,孔子因為相信鬼神、上帝,即使有那種理性的情感信仰,又仍然穿著上朝的嚴肅服裝對這種本佔據核心地位的久遠傳統表示敬意。為什麼說巫本是佔據大傳統的核心地位呢?從甲骨文可見,巫與帝常常聯繫在一起,帝巫。巫在當時,不是我們現在講的巫婆,當時最有權勢的人才是巫。
  • 2019年巫術類著述經眼錄
    作者利用了大量的檔案,運用了海量例證,向讀者展示了十六至十七世紀科學和理性與巫術的關係及地位的升降。正如艾倫·麥克法蘭所評述的那樣:「本書為社會人類學家和歷史學家打開了一個廣闊的領域……徹底改變了我們對早期現代英國的理解……書中用精彩的論述和豐富的案例,展現了『世界的祛魅』這一韋伯經典命題。」
  • 從巫毒娃娃到「背草人的猴子」,歷史上的巫術為啥如此相似?
    很明顯,原始巫術沒有隨著時代進步而消失,反而在某些地區繼續頑強的生存著。那麼,人類為什麼著迷於巫術呢?類似的巫術相信大家都聽說過,比如有人就說把喝完的中藥渣倒在路上,踩到藥渣的人就把病帶走了——很明顯,這種巫術的目的就是治病。人類之所以著迷於巫術,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有醫療功能。在早期的人類社會中,生存和繁衍都面臨很多危險,人們對自然的認識程度非常有限,所以只能認為自然界中有各種神靈存在。
  •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懷土是什麼意思,小人為什麼懷土?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出自《論語·裡仁篇》,楊伯峻先生在他的《論語譯註》中解釋道:「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鄉土。」這個解釋僅從字面上來說,是沒有問題的,但更深層次地理解就不那麼準確了,道德和鄉土,八竿子打不著的關係,是不能類比的。
  • 巫術技術與汙名:晚清教案中「挖眼用於照相」謠言形成與傳播
    而自晚清開始,挖眼傳言在社會中廣泛的傳播,也成了當時諸多教案最重要的起因之一。洋人為什麼要挖中國人的眼睛?當時的說法不一,魯迅的文中就提到了兩種「用途」:一是挖眼「用於電線」,二是「用於照相」。挖眼「用於電線」的目的是「每年加添鐵絲,將來鬼兵到時,使中國人無處逃走」。這也是在當時傳播甚廣的一種觀點。
  • 卿本佳人,奈何跳大神:在俄羅斯,一場現實與巫術的「通靈之戰」正在...
    說到巫術,有人會想到騎著掃帚的魔女、戴尖頂帽的巫師,也有人可能會想起影視劇或動畫作品裡的女巫角色等等。   然而巫術並非只存在於童話和歷史中,2017年全俄社會輿論研究中心進行的一項調查結果表明,超過1/4俄羅斯人遇到過巫術現象,有1/5的俄羅斯人曾因輕信巫師及信仰治療師而上當受騙。
  • 解密《霸王別姬》|四兒為什麼被捕?原因是京戲在現代社會的悲劇
    關於四兒這個人物,在程蝶衣談現代戲的時候,他質疑自己的師父,說了兩句非常意味深長的話:為什麼古時候的英雄美人上了臺,就是京戲?現在勞動人民上了臺,就不是京戲了?這一方面是因為生產力落後、資源有限;另一方面是因為上層階級能通過這種思想更好的控制底層,給寒門士子希望,但得先掉層皮。比如科舉,就是傳統社會的標誌性產物。
  • 巫術與神秘學的娛樂時代
    很少人敢冒慘死的危險去對這種瘋狂的迫害提出公開的抗議。獵巫運動持續了將近200年,僅僅在歐洲就有大約75萬人在宗教裁判所裡被處決,這場災難一直持續到啟蒙運動將公眾的注意力轉移到人體與自然環境的種種奧秘上才告一段落:「哈維和笛卡兒關於人體解剖,血液循環,神經系統的發現無情地截斷了人體小宇宙與外部世界的臆想聯繫,從而也顛覆了魔鬼或巫術成為兩者相互影響媒介的可能性。」
  • 寫作素材:關於神魔法巫術由來與簡介,寫個玄幻小說吧
    這一整個過程,在別的部落,把它看成是在實施一種方術,於是,人們稱這種會用土變鹽的術為「巫術」。這就是「巫術」一詞的由來。今人知「巫術」就是會「變術」其實,巫術最早是指巫鹹人有製鹽技術。這種製鹽技術,稱作「巫術」,其實,就是「巫人製鹽之術」。今天的巫師就是由此得名的。
  • 從電燈到咖啡:現代社會如何改變了人類的睡眠?
    如果多相睡眠曾是如此普遍的現象,那麼為什麼我們都忘了這回事呢?為什麼沒有更多的研究資料可供參考呢?也許是因為雙相睡眠在那些時代太常見了,以至於沒有人會專門研究它。17世紀偉大的作家,如喬治·威瑟(George Wither)和約翰·洛克(John Locke),都把多相睡眠視作普遍的日常現象。洛克在1690年寫道,「所有人的睡眠都有間隔」,卻沒有進一步論述。
  •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是什麼意思?
    有段時間,有人認為「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中的「小人」是指「小孩」,說是「英雄難過家庭美人關」的意思,為孔子歧視女性洗白。其實完全沒有必要,生在那個時代,便是孔聖人,也無法逃脫大的社會觀。這句話裡的「小人」是指「下人」,而後來「小人」就用來通指道德低下,性格反覆的人,與道德高尚,言而有信的「君子」相對。
  • 審判巫術運動:法庭權威幹預下製造的女巫
    1484年,教皇英諾森八世頒布聖諭《至誠的希冀》,堅決打擊女巫與巫術。也正是在此次訓令中,教皇英諾森八世任命克雷默為上德意志地區的宗教總裁判官。新官上任的克雷默原本想好好表現一把,卻不料栽了一個大跟頭,於是惱羞成怒,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寫了一本長達幾百頁的手冊《女巫之錘》。在手冊中,克雷默首先證明了巫術的存在,以及魔鬼和女巫行巫的要素。接著論述了一些施巫術和破解巫術的方法。
  • 李碧華鬼魅系列從不令人失望,特別是女鬼打小人這段故事
    驚蟄打小人,一項由來已久的香港傳統習俗。驚蟄節氣之日,也叫白虎日,驚雷四起,萬物逢春,蛇蟲鼠蟻妖魔鬼怪都甦醒了,所以小人多作怪,在驚蟄當日,會出現很多老太太,手持鞋底板,在灣仔鵝頸橋下聚集打小人。劇情:打小人引發的「怪事」電影開始於老戲骨邵音音飾演的朱婆婆,她平時以撿破爛為生,驚蟄這日便會出來擺攤,打一次小人少則50元,多則可以賺300元。朱婆婆今天來晚了,皆因他的兒子和孫子來了家裡吃飯。
  • 《迷你世界》巫術骨錘怎麼用 巫術骨錘使用攻略
    > 導 讀 迷你世界這款遊戲之中,玩家能夠獲得很多不同類型的道具,但是對於玩家來說有一些道具在獲得了以後不知道應該怎麼使用,巫術骨錘就是其中之一
  • 「巫毒娃娃」在一些中國青少年中流行引發憂慮
    新華網鄭州5月13日電(記者 李麗靜)一種以迷信方式宣洩私憤,以巫術對他人進行詛咒的泰國玩具「巫毒娃娃」,近一個時期在河南鄭州等城市的青少年學生中悄然流行,一些家長、教育工作者及心理專家對此表示擔憂。
  • 如何交君子,怎樣防小人,做好自己是關鍵
    經常聽到有人說,做人如何交君子,怎樣防小人。古代將人分為君子和小人;現代社會沒有將人有這種區分了,但在人們心中,有這種的區分意識:有德的人,沒有德的人;還有一種區分就是:老實人,聰明人。可見,老實人在大多人眼中成了無用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