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末,瑞典著名的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逝世,他死後用自己大部分的遺產作為基金設立了諾貝爾獎,包括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文學獎及和平獎,現在諾貝爾獎已經成為了全世界最著名的獎項。
關於諾獎有一個最大的爭論,那就是為什麼當初諾貝爾沒有設計數學獎,一直以來,大家討論的不亦樂乎,其中最有名就是情敵說。
當時奧地利大元帥弗蘭茲·金斯基伯爵之女伯莎應聘做他的秘書,諾貝爾對她一見鍾情,但伯莎已經有了心上人,恰巧是一名數學家,寫給諾貝爾造成了不小的心結,在他設計遺囑時,也就賭氣沒有為數學獎留一個位置。
但有人分析,伯莎之後諾貝爾並沒有陷入感情的糾葛中,他又遇到了一個喜歡的人名叫蘇菲,況且遇到伯莎離諾貝爾去世已經幾十年了,什麼心結都還解開了。另外諾貝爾作為一個慈愛偉大的科學家,也不可能因為個人感情故意忽略數學的重要性。之所以沒有設計數學獎是因為當時在認知上還沒有重視起數學這一基礎學科,大家更多的是看到了物理化學在工業革命中的巨大作用。
說到這裡,不妨做一個假設,如果換做是你,你又會設計什麼獎項?
首先是先把多年來委屈的數學扶正。設立什麼獎項是和人們當時的認知息息相關的,如果不是當時工業革命帶來了那麼大的變化,可能諾貝獎就是另一番樣子了。
現在我們處於更加發達的21世紀,網際網路、智慧型手機、人工智慧好不熱鬧,這是數學物理的功勞,但大家沒有看到在這背後有一門學科起些引領性的作用,那就是設計?剛說到這個詞可能大家會有疑問,什麼?,設計,服裝設計?建築設計?產品設計?這些只是狹義上設計的一種,其實有一個專業名稱叫做工業設計,它幾乎包含了與設計相關的所有門類,廣意上指一切使用現代化手段進行生產和服務的設計過程。它更是一種生存的智慧。
其實,近年來工業設計十分活躍,大家所接觸的智慧型手機就是它最好的表現,大屏幕的智慧型手機實際上是一種人機互動變革的推動,而手機不像功能機僅僅打電話發簡訊,還能支付、社交都是設計將多方技術整合的結果。在國家層面上,中國智造2025,德國工業4.0更是把工業設計放在了舉足輕重的位置。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要頒發這個獎項,得獎人會是誰呢?
在這裡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會是福特,他是美國福特汽車的創立者,更重要的是他創立了工廠的流水線制,以前生產一個產品一個人就得包攬所有環節,而流水線讓每個人負責一個環節,大大縮短了加工時間,進而減少了成本,現在富士康這樣的工廠已經成為了最普遍的工廠形式。
另外一個就是蘋果的創立者賈伯斯,他沒有發明電腦和手機,但他通過電腦手機的不斷革新讓人看到了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什麼是極致,什麼是走在時間前面。更重要的是,他把工業設計帶到了世人眼中,讓人們不再把設計局限在某一實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