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Netflix與Hbo出品的華語劇逐漸多了起來。
質量,也越來越好。
相比較Hbo的周更,Netflix網飛一次性放出全集的策略,無疑是對觀眾最大的惠利。
這也成了Netflix除去作品質量本身以外,最具魅力之處。
窩頭之前並不關注劇,看劇累死個神。
但不可否認,「劇」在速食糜爛的當今時代,卻有著續命一般的能量。
這一特性,甚至多於電影。
半分鐘的短視頻可以刷不停,兩個小時電影卻嫌長,但是長達數百小時的劇。
卻戒不掉!
為什麼?
現在的人,說不明,道不清。
因為我們都是被害者,兇手是這個世界。
(轉得有點牽強,哈哈哈哈~嗝!)
《誰是被害者》
窩頭一晚上追完了這部劇,文章寫得比較晚,錯過了它的熱點。
但,這部劇,不得不推薦給大家。
豆瓣8.1分。
臺灣現實題材懸疑劇,題材尺度大膽,鏡頭真實血腥。
但吸引窩頭的,是它的內核。
人,生與死的價值。
方毅任是鑑識科的檢查員,身患亞斯伯格症,外界稱為「沒有智能障礙的自閉症」。
簡單理解為,能溝通,但不善於。
這個病症,讓方毅任從學生時代就倍受霸凌。但也因此,讓他在專業領域有著不小的成績。
工作之後,雖然依然不受同事待見,卻在鑑識案件中有超強能力。
一切因為一場明星溶屍案開始,方毅任在鑑識過程中發現了他女兒的指紋。
他在幾年前離開妻子與女兒,幾乎斷絕關係。然而,沒想到會因為一場命案再次產生交集。
被溶的屍體面目全非,無論女兒是兇手還是被害者,方毅任都再也沒有辦法淡定地待在工作室做鑑識。
他決定出現場。
一個以追求爆炸新聞的記者徐海茵,發現了方毅任的女兒江曉孟與案件有著千絲萬縷的牽扯。
一個為了找到女兒,一個為了爆炸新聞,兩人在彼此需求下,聯手調查真相。
真相還沒有查出,死者一個又一個地出現。
落魄的老歌手,性別障礙的年輕人,被壓榨的公司員工,失明且無名的藝術創作者,犯過兇殺案自責幾十年的罪犯……
這些人,前者為後者完成遺願,用自殺的方式喚起他們自己的死亡價值。
方毅任與徐海茵逐漸發現這一真相,而這些人與這些事,全都與江曉孟有關。
然而他們與江曉孟背後,還站著一個叫李雅均的女人。
就是這個女人,利用自己的職業,說服所有人用自殺的方式結束生命。
而她的理由,是活著太痛苦了,不如用自殺解脫,順便幫助別人完成遺願,實現死的價值。
本劇以自殺為題材,探討生與死。
自殺,是一個大尺度。
以至於片頭會打上下面一段話。
人為什麼會自殺?
因為活得痛苦,沒有意義。
劇中每一個亡者都是如此,他們被社會拋棄,被工作壓榨……
生命,似乎失去了該有價值。
李雅均利用這一點,去完成她活著的意義。她鼓動著人們結束生命尋求解脫,試圖找到她自己的價值。
為了捍衛這個價值,她殘忍無情,歇斯底裡。
然而,她被徐海茵打敗了。
徐海茵說追尋生命意義的另一個方式,是「活下去,想盡辦法地活下去。」
只有活下去,才能希望,才能有走出痛苦的那一天。
方毅任最終找到了女兒江曉孟,江曉孟抱著媽媽的骨灰盒跳下懸崖,方毅任跟著跳了下去。
為了女兒,他義無反顧。
方毅任是愛女兒的,他當年的離開,也是為了保護她。
但是,世界卻不會因為你的退讓而變得美好。
現實是,江曉孟在沒有爸爸的情況下,帶著重病的媽媽在生活的漩渦裡苦苦掙扎。
媽媽去世了,父親成了她唯一的希望。
她去找過父親一次,父親沒認出她,所以她絕望了。
如果江曉孟跳崖死了,那麼她就再也看不到父親對她的愛。
是的,江曉孟萬幸的沒有死去。
方毅任救下了她,也救下了自己。
只要活著,他與她就還有希望,就還有機會得到幸福。
契合大尺度的,是本劇另一個特色,畫面的真實血腥。
鏡頭不止一次地直視屍體,被強酸溶化的屍體,從高樓摔下的碎裂頭骨,燒焦的肉軀……
那些曾經只能一閃而逝的屍體鏡頭,扎眼到令人心悸。
在窩頭看來,這些畫面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會引起感官不適,但是它的警醒作用利大於弊。
他殺,包括自殺,死都是一件極其殘忍血腥的事情。
除了題材與編劇的強大,本劇的專業性也極強。對於鑑識工作與記者常態,劇組請了專業法醫與鑑識人員現場指導,也仔細尋求了媒體的幫助。
作為一部現實題材懸疑劇,《誰是被害者》的嚴謹與專業無可挑剔,而演員方面的貢獻,更是讓本劇在戲劇衝突與情緒渲染方面,強而有力。
張孝全所飾演的方毅任患有亞斯伯格症,這種病不像完全的自閉症,所以在表演方面更為苛刻。
既要表現得不同尋常,又不能太過火。張孝全通過接觸此類患者與諮詢治療醫生之後,對角色拿捏的恰到好處。
表演是一個關於肢體,語言,表情,甚至眼神的工作。
它的一個特點是不能完全為了真實感而剔除戲劇性,如果是一個真的亞斯伯格症患者演繹,是達不到這種情慾感染的,這也是影視魅力之一。
徐海茵的扮演者許瑋甯,是這幾年才開始臉熟起來。窩頭比較熟悉的作品,是2017年的電影《追蹤者目擊》。
同樣是記者,卻表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性格設定。徐海茵在本劇中,最後擔當的戲份十分重要。
與反派李雅均,隔著玻璃的價值觀對峙,造就《誰是被害者》的究極內核。
一場關於生命意義與死亡價值的審視,是對「罪」的定義,也是角色與觀眾之間的一次自問自答。
林心如飾演的李雅均,癲狂不失理智。窩頭在看到她被審問的畫面時,心裡直發毛。
這不是我的「紫薇格格」,太尼瑪嚇人了!
當然,也是最大的亮點。用她自己的話說,這是在挑戰一個演員的極限。
顯而易見,雖然有些用力過猛,但是絕對振聾發聵。
與以往形象的巨大反差,讓窩頭想到《唐人街探案》裡張子楓的詭異一笑。
總之,嚇人啊!
其實,窩頭之所以推薦一部劇,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
《誰是被害者》這部劇的片名,看似是對劇情的表面解讀,但是它所代表的意義遠非如此。
誰是被害者?兇手又是誰?
窩頭的理解是,我們都是被害者,而兇手是這個世界,或者說是這個社會。
本劇的角色所面臨的問題,實際上我們都在面臨著。
當代生活的壓力巨大,很多時候我們苦苦掙扎著尋求希望,然而希望就像是海市蜃樓,你想得到,但是得不到。
這種情況,不是單獨一個人在經歷,而是絕大多數人都在經歷著。
有的是來自外在壓力,工作不順心,窮,身患疾病。
有的是內心之中那不明所以的空虛,精神上的疲憊。
窩頭知道,每一種都可能會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但是,就像劇中所說的那樣,活下去才有希望。
要努力地活下去,才能看到生命的價值。
一窩電影⊙_⊙窩的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