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四十年代,長沙街頭的菜販。組圖/陳先樞
△清末民初的西牌樓,街頭有販豬的推車。
△1922年的坡子街,人來人往,招牌醒目。
早起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元人雜劇中感慨的當家之難,在社區團購的大潮下,也變得簡單了許多。
打開手機,在小程序裡輸入「優選」,從果蔬肉禽到日用百貨,不僅便捷,而且便宜。琳琅滿目的紅包、折扣,可以令人陷入選擇症候群。疫情期間線上買菜的需求,刺激了社區團購的火熱,也吸引了各大網際網路巨頭紛紛入局。低價傾銷,假冒偽劣,隨著一些市場亂象的出現,導致了社區團購「九不得」的出臺。
民以食為天,買菜向來是民生大事之一。作為社區團購的發源地,清末民初時期,長沙的菜販是如何賣菜,各行各業是如何規範管理商戶呢? 撰文/本報記者儲文靜
韭菜園韭菜、廣濟橋絲瓜、陶公廟蘿蔔都是名噪一時的本土菜
「街頭不見人挑菜,知是瀏陽門未開。」從清朝書法家何紹基《晨過宛園五首》的詩中,我們大概可以想像出清朝末年的賣菜場景,長沙的瀏陽門打開之後,早起的菜販就挑著菜開始走街串巷地叫賣了。
省城長沙的蔬菜市場,由來已久。早在清朝光緒年間,就有了初具規模的蔬菜市場。當時的長沙城郊多為菜地,蔬菜四季常青,農民自產自銷。善化「城廂內外」菜園,「鋪管都管五裡之處,約有百十餘家」。這也可以從韭菜園的變遷得到印證。位於芙蓉路瀏城橋附近的韭菜園,從地名就可以聯想到,百年之前應該就是一個種韭菜的菜園子。當時的韭菜園,在種菜方面有兩大優勢:一是有大片的平地,二是西北邊有兩口水塘,其中就包括如今大名鼎鼎的清水塘,另外一個是黃土塘。韭菜園是當時的一大蔬菜基地,尤其出名的就是韭菜。正如廣濟橋的絲瓜、灘頭坪的白菜、陶公廟的蘿蔔一樣,都是名噪一時的本土菜。不過,得名之後的韭菜園還是發生了滄海桑田的變化。上世紀30年代抗戰爆發後,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被迫舉校南遷,輾轉千裡到了長沙,就在韭菜園聯合成立了長沙臨時大學。後來,「長沙臨大」遷往雲南昆明,成為了中國最好的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如今韭菜園那邊打造的「湖南米粉街」,雖然再也看不到韭菜的影子,倒是繼續跟飲食緊密聯繫在一起。
長沙的「行路小賣」中,跟賣水的小販一樣,挑菜的小販也比較常見。自家種的菜多了,就「以圃家四時所種蔬筍之屬,瓜芋之類,隔夜採摘,黎明入市」,也是一種謀生手段。據1911年湖南調查局的《湖南商事習慣報告書》記載:清末長沙城的「居民菜食,有賴於小販居間經營」。這種居間經營,主要包括兩種。一種是沒有固定經營場所的菜販,也就是城郊的菜農或者城區的平民,「或用車推或靠肩挑,沿街賣菜」。一種是「靠牆泰」,以販菜為業的經營戶,沿街「搭棚擺攤售菜」。
到了蔬菜批發市場形成之後,就有了專門的擺攤的地方。由菜農菜販對手成交的蔬菜批發市場,最大的當屬瀏陽門邊的巴巴街(如今的復興街),「東郊遠近郊蔬菜多集散於此,每擔菜收取少量手續費,一般由賣方承擔」。這個菜市場每天的成交量有多大呢?按照《湖南商事習慣報告書》的記錄,大概是3萬~3.5萬公斤。其他的大椿橋、南大十字路、草潮門等地的菜市場,批發量和品種就少得多了。這些批發市場的興起,也大大豐富了長沙人乃至湖南人的菜籃子。比如,湘江兩岸所產的牛角辣椒,譚楊洲所產的生薑、泡椒,客商大宗採購後都用船運往外地。陳家渡、鴨子鋪一帶盛產蘿蔔,城區的醬園就大量收購醃製成醬菜。
屠業條規限制了最低價
國有條律,民有私約。
隨著挑菜小販的興起,為了抑制欺行霸市的行為,1897年訂立有「菜園條規」。之後,長沙的屠宰業和豬行、蛋行、魚行也相繼出現。長沙的屠宰戶還設立了「公廟」組織名叫「三聖殿」,奉張飛為祖師,公推大戶任總管、值年,管理會務及公產。張飛當賣肉的祖師,大概也是跟《三國演義》裡說他賣過肉有關。其他的行當,也有各自的祖師爺,比如鹽業是管仲,酒業是杜康,茶業是陸羽。喜歡喝酒的李白,成了酒店業的祖師,孫臏則被視為鞋業的祖師。
這些行業,也出臺了各自的行規。比如,1904年,長沙屠宰業訂有「屠業條規」10條。條規規定,每4個路攤分銷一頭豬,需隔店鋪碼頭上七下八家,不準停留擺設、撞門喊賣,肉價只準低於行市四文。據《長沙經貿史記》考證,當時長沙城內豬肉供大於求,自給有餘。因而出現了從事說合買賣的豬行,到清末長沙已形成較大的生豬集散市場,外運生豬主銷漢口。
《湖南商事習慣報告書》在附錄中列出了269篇行規,基本涵蓋了商戶的方方面面。從出臺的年份來看,清朝乾隆和嘉慶年間的相對比較少,都只有2條,主要集中在光緒和宣統年間,前者多達121條,後者也有32條。僅僅是與飲食相關的,就有鹽號、菜園、芽菜、魚行、屠業、牛坊、麵館粉館、烘糕店、豆豉店等行規,比較有意思的還有檳榔店行規,甚至還有糞業行規。
長沙郊區的菜農種菜,還是比較講究的,尤其是施肥方面。一般來說,在沒有化肥的年代裡,種菜用肥的主要來源有三種:一是從垃圾堆裡篩選土雜肥;二是養豬積肥;三是購買人糞尿。近郊的菜田,積土雜肥多,遠郊的菜農只能去枯餅行買菜餅作肥料。糞肥依質論價,每擔成色好的人糞肥,賣價相當於2升米。裝運的時候,近郊的菜農,多用桶裝肩挑,稍微遠一點的,用腰子桶裝,放在獨輪車上運,更遠一些的,則是用木船裝運。於是,就興起了專門的糞業,還有了專門的糞業行規。當時的城門四周都有大型的糞碼頭。後來,還興起了一些專業的公司,比如南門的培農公司,小吳門的振農公司,瀏陽門的裕農公司,北門的惠農公司,都有經營人糞肥。
各行行規裡面也有「九不得」
假如跟當下的社區團購「九不得」做個簡單對比的話,也可以發現一些有趣的相似之處。
社區團購「九不得」的第一條是:「不得通過低價傾銷、價格串通、哄抬價格、價格欺詐等方式濫用自主定價權。」
做買賣講究買賣公正、童叟無欺。據《中國工商行會史料集》記載,為了維護市場秩序,零星京貨店規定,「會內鄉間賣貨,務須公平交易,不得亂賣」。齋店在賣糕點的時候,也怕有人低價傾銷,於是規定,「各色糕餅如有低價濫售,攢圖漁利者,查出罰錢肆千八百文,以儆效尤」。
社區團購「九不得」的第九條是:「不得銷售假冒偽劣商品。」在長沙的老行規裡,為了營造「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也有明確的規定。
據《中國工商行會史料集》記載,生藥店對藥品的質量就有嚴格的規定,「開設生藥店及醫症賣藥,總要以真藥發給,毋得以假藥哄騙攝利,倘有哄騙,一經查明,公同逐革,如違稟請懲究」。靴鞋鋪則講究工藝質量,明文規定,「客司做貨,向有上中下三等,應做三等公議,不許做剜空作假。倘有不遵,紊亂條規,罰戲一臺」。
質量得到了保證,萬一遇到缺斤少兩怎麼辦?現在肉價那麼貴,我們去菜市場買菜的時候,如果覺得斤兩不足的話,也會找公平秤稱一稱。其實,在清末民初的時候,長沙的行會也已經想到了這個問題。比如,鹽號就規定:「照鹽行法較立公議準鹽秤,照油行法較立公議錢平正秤,又立公議花秤,均交值年經營。」也就是說,鹽號設立了公秤,來規範鹽業的經營。在銀錢兌換方面,行會也想得很周到,黑茶店就有規定說,「規正兌算,產戶兌帳,每串錢給行用錢五十七文,作九四三兌算,不得抹尾短算」。如此一來,就避免了商戶在銀錢兌換時鑽空子,薅消費者的羊毛。
違反行規輕者罰錢重者罰戲罰酒席
作為行業內部的條規,一些行規難免也有抱團排外之舉。
比如,《湖南商事習慣報告書》記錄的篾店條規裡說,「曾因鄉間無恥之徒來省,沿門鑽做,亦有肩挑來城買賣,亦有外行混作等弊,何成規體?」專門限制了外行混作。
酒店業對於新入行者,也要求先拜碼頭,不僅要繳納會費,「我同行新開鋪面,每牌費錢十五串文,改牌者出錢七串五百文,先捐入廟,然後掛牌,不遵者,罰油十斤」,還要請客吃飯,「我行新開鋪面,倘與未入行之人合夥,又有記名之徒,必先報知值年泐碑,錢五串文,酒席四桌,入廟演戲一部」。
為了避免同業競爭,降低人工成本,1909年的書肆簡章規定,「主人不得於荒月辭幫友,幫友不得於旺月辭主人,同行亦不得添錢暗奪」。靴鞋店對於僱主和職員的關係也進行了規定,「店主與客師,店主不可以微嫌輒起辭退,客師亦不可因細故漸生異心。賓主兩得,自覺相安」。
有了行規之後,為了「彰顯契約意識、提高競爭意識、強化服務意識」,也要有懲罰措施來保障行規的實施。
行規對於懲罰的規定,一般放在末尾,主要手段是罰錢、罰戲和罰酒席三個方面。罰錢為輕,罰戲、罰酒席為重。還有的結尾為「公同議罰」「公同稟究」「公同重罰」「如違稟究」等。
比如,魚蝦業規定:「嚴禁漏釐,凡運貨到埠售賣,均照各大憲定章,抽釐繳局,不準私賣過載,偷漏釐金,有礙稅課。違者查貨加倍議罰。」
對於違反交易公平、不盡差務等這類行為,如果傷害到整個行業的利益,懲罰最重,有沒收貨物,逐出行內,或者罰大戲。比如屠業規定,「設票以防漏捐。如無票宰殺,查出罰錢二串文,二次罰錢八串文,三次革逐,恃強者稟究」。
長沙菜農賣菜交流都用行話
有了行規,自然也有行話。
《湖南商事習慣報告書》記載了不少長沙的商業行話,不僅有趣,也有內涵。比如,數字代號方面,「周」是「一」,取《周易》中易的諧音。「水」是「六」,取自青山綠水。「賢」是「七」,因為古有竹林七賢。「仙」是「八」,代表八仙過海。
當然了,在菜農那裡,這些數字的行話是另外一種方式。跟手機頁面的蔬菜展示不一樣的是,清末民初的菜農上街賣菜,一要看路,二要探價。比如,晴天路溼、雨天泥多的街巷,是要避開的,因為菜擔子過得多,買菜的人就少。對於批發市場的行情,也是要經常去看看的,方便出價。菜農喜歡坐在茶館裡,一邊喝茶吃早點,一邊聊天討論菜價行情。據《湖南商事習慣報告書》記載,為了保密,菜農們還有了自己的行話,比如,今天蔬菜賣得好,就是「開頭教」,賣得不好,就是「開四教」;對於一到十,則用「江」「都」「神」「少」「歪」「河」「新」「幹」「曲」「許」來代替,普通的市民即便坐在旁邊,也聽不出來真實的菜價。
對於商品的指代,行話更是五花八門。而且,在食物方面,很多都帶個「子」字。比如說,林家的廚子今天上街採購,買了兩斤「細皮子」、兩條「玉鱗子」、兩包「啞殼子」、兩斤「膽郎子」、一隻「季康子」。我們能猜出他買了一些什麼嗎?按照《湖南商事習慣報告書》的翻譯,以上分別代表的是豬肉、魚、鹽、雞蛋和雞。
瀟湘晨報記者儲文靜
【來源:瀟湘晨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