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苦搞鑽研,提升科學鱖魚苗種培育養殖水平
王 珍
近年來,東臺市梁垛鎮孔堡村漁業示範戶曹春甫勤於鑽研,勇於創新,在76畝水面上,探索出鱖魚苗種培育和商品鱖魚養殖的新路子,提高了養殖綜合效益。2018年,取得畝均利潤5600元的好效益。現將曹春甫成功養殖的經驗介紹如下。
一、利用取土區,合理布局養殖區域
2018年,曹春甫承包和利用新204國道取土區4 個池塘共 76 畝,常年水位可保持在 2~2.5 米,周邊無工業、農業、生活汙染源。土壤為沙黏土,池底淤泥小於 20 釐米,水源充足,水質良好,進排水設施齊全。其中22畝的塘口為鱖魚專用養殖池,7畝的塘口前期為鱖魚苗種培育池,後為餌料培育池,面積分別為23畝、24畝的兩個塘口作為餌料魚培育池。
二、刻苦搞鑽研,提升科學養殖水平
1. 餌料魚的準備 3 月 20 日購進銀鯽親本3000千克進行產前強化培育,清明節(水溫14℃)前後在池塘周邊放置產卵巢(用塑料網或棕片紮成把),適度流水刺激,讓其自然交配、產卵、孵化,該方法可循環產卵2~3次。水溫升至22℃時從廣東購進鯪魚水花1.6億尾進行苗種培育,餌料魚苗的培育需注意以下兩點:一是水位控制在50~70釐米,二是保持池塘適當肥度。在產苗前3~4天施用有機肥25千克/畝,魚苗培育期每天潑灑豆漿2~3次,直至能吃適口的顆飼料為止。
2.餌料魚 魚種培育期餌料魚為鱖魚體長的50%~70%,成魚養殖期餌料魚為鱖魚體長的25%~40%;餌料魚過小增加鱖魚捕獲頻率,消耗體能,過大易卡在食道,引起鱖魚死亡。餌料魚投餵量:魚種培育期,每尾鱖魚種每天可食6~10尾餌料魚,佔體重的40%~60%;養成期日食量佔體量的8%~20%。餌料量投放次數:每隔5天左右補投1次,剛投放2~3天的餌料魚活動遲緩,鱖魚易捕獲。具體視天氣、水質及鱖魚的活動、攝食情況調整投入次數和投餌量。
3.鱖魚種的投放 繁殖的銀鯽魚苗開始平遊時是投放鱖魚苗的最佳時機。4月25日從廣東購進1.5~2釐米的鱖魚苗20萬尾,放於已培育好鯽魚水花的鱖魚魚種培育池。畝均投苗2.9萬尾,進塘前用5%食鹽浸浴10 分鐘,可預防水黴病;培育到5月下旬鱖魚魚苗長至5~6釐米捕撈 , 留 足 自 己 養 成 魚 所 需 魚 種 1000~1200尾/畝,多餘苗種銷售。
三、狠抓關鍵點,加強水質和魚病防治管理
1.強化基礎,重視水質管理 鱖魚養殖對水質要求較高,在生產過程中使用溶氧控制儀並與手機聯網,溶氧低於3.5毫克/升即啟動池塘增氧設備。定期檢測水體的pH、氨氮、硫化氫、亞硝酸鹽等水質指標,根據水色和水質的變化適時使用生物製劑調節水質,每隔10~15天加注新水,保持池塘水質「肥、活、嫩、爽。」
2.重視魚病防治 除與「四大家魚」魚病管理相同外,還需注意以下幾點:①偏酸性水質嚴重降低鱖魚抗病力,養殖後期魚的糞便大量排洩、積累易使水質、底質pH下降,養成期每月用生石灰25千克/畝全池潑灑1~2次;②禁投帶病的餌料魚,餌料魚池每月使用殺蟲藥和消毒劑各1~2次,最好在捕撈餌料魚1~2天前使用;③經過一年高密度的養殖,池塘積累了大量的有害物質和病原體,每年需把鱖魚養成池和餌料魚塘相互調換,保證來年的健康養殖;④每月可使用1~2次0.7毫克/升硫酸銅或阿維菌素全池潑灑。
四、效益分析和養殖體會
1. 總投入 鱖魚 20 萬尾×0.2 元/尾=4 萬元,銀鯽親本3000千克×10元/千克=3萬元,鯪魚苗1.6×10 4 萬尾×2.2元/萬尾=35200元,餌料12萬元,漁藥1.5萬元,人工10萬元,其他雜支5萬元,合計39萬元。
2.總產值 銷售鱖魚種120000尾×1.2元/尾=14.4萬元,鱖魚商品魚10000千克×56元/千克=56萬元,銀鯽7.1萬元,花白鰱4.1萬元,合計81.6萬元。
3.總利潤 利潤42.6萬元,畝均5600元。鱖魚與其他魚類養殖相比難度和門檻都比較高。首先,養殖者要熟悉鱖魚的生活習性,注重養殖管理的每個環節;其次,提供充足、適口、健康的餌料魚是保證養殖成功的基礎,餌料魚的管理佔養殖總量的50%以上;再次,要強化日常管理,隨時掌握水質、底質變化,特別是溶氧量和pH的變化,並採取相應的措施進行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