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苦搞鑽研,提升科學鱖魚苗種培育養殖水平

2020-12-10 吉山花瑤

刻苦搞鑽研,提升科學鱖魚苗種培育養殖水平

王 珍

近年來,東臺市梁垛鎮孔堡村漁業示範戶曹春甫勤於鑽研,勇於創新,在76畝水面上,探索出鱖魚苗種培育和商品鱖魚養殖的新路子,提高了養殖綜合效益。2018年,取得畝均利潤5600元的好效益。現將曹春甫成功養殖的經驗介紹如下。

一、利用取土區,合理布局養殖區域

2018年,曹春甫承包和利用新204國道取土區4 個池塘共 76 畝,常年水位可保持在 2~2.5 米,周邊無工業、農業、生活汙染源。土壤為沙黏土,池底淤泥小於 20 釐米,水源充足,水質良好,進排水設施齊全。其中22畝的塘口為鱖魚專用養殖池,7畝的塘口前期為鱖魚苗種培育池,後為餌料培育池,面積分別為23畝、24畝的兩個塘口作為餌料魚培育池。

二、刻苦搞鑽研,提升科學養殖水平

1. 餌料魚的準備 3 月 20 日購進銀鯽親本3000千克進行產前強化培育,清明節(水溫14℃)前後在池塘周邊放置產卵巢(用塑料網或棕片紮成把),適度流水刺激,讓其自然交配、產卵、孵化,該方法可循環產卵2~3次。水溫升至22℃時從廣東購進鯪魚水花1.6億尾進行苗種培育,餌料魚苗的培育需注意以下兩點:一是水位控制在50~70釐米,二是保持池塘適當肥度。在產苗前3~4天施用有機肥25千克/畝,魚苗培育期每天潑灑豆漿2~3次,直至能吃適口的顆飼料為止。

2.餌料魚 魚種培育期餌料魚為鱖魚體長的50%~70%,成魚養殖期餌料魚為鱖魚體長的25%~40%;餌料魚過小增加鱖魚捕獲頻率,消耗體能,過大易卡在食道,引起鱖魚死亡。餌料魚投餵量:魚種培育期,每尾鱖魚種每天可食6~10尾餌料魚,佔體重的40%~60%;養成期日食量佔體量的8%~20%。餌料量投放次數:每隔5天左右補投1次,剛投放2~3天的餌料魚活動遲緩,鱖魚易捕獲。具體視天氣、水質及鱖魚的活動、攝食情況調整投入次數和投餌量。

3.鱖魚種的投放 繁殖的銀鯽魚苗開始平遊時是投放鱖魚苗的最佳時機。4月25日從廣東購進1.5~2釐米的鱖魚苗20萬尾,放於已培育好鯽魚水花的鱖魚魚種培育池。畝均投苗2.9萬尾,進塘前用5%食鹽浸浴10 分鐘,可預防水黴病;培育到5月下旬鱖魚魚苗長至5~6釐米捕撈 , 留 足 自 己 養 成 魚 所 需 魚 種 1000~1200尾/畝,多餘苗種銷售。

三、狠抓關鍵點,加強水質和魚病防治管理

1.強化基礎,重視水質管理 鱖魚養殖對水質要求較高,在生產過程中使用溶氧控制儀並與手機聯網,溶氧低於3.5毫克/升即啟動池塘增氧設備。定期檢測水體的pH、氨氮、硫化氫、亞硝酸鹽等水質指標,根據水色和水質的變化適時使用生物製劑調節水質,每隔10~15天加注新水,保持池塘水質「肥、活、嫩、爽。」

2.重視魚病防治 除與「四大家魚」魚病管理相同外,還需注意以下幾點:①偏酸性水質嚴重降低鱖魚抗病力,養殖後期魚的糞便大量排洩、積累易使水質、底質pH下降,養成期每月用生石灰25千克/畝全池潑灑1~2次;②禁投帶病的餌料魚,餌料魚池每月使用殺蟲藥和消毒劑各1~2次,最好在捕撈餌料魚1~2天前使用;③經過一年高密度的養殖,池塘積累了大量的有害物質和病原體,每年需把鱖魚養成池和餌料魚塘相互調換,保證來年的健康養殖;④每月可使用1~2次0.7毫克/升硫酸銅或阿維菌素全池潑灑。

四、效益分析和養殖體會

1. 總投入 鱖魚 20 萬尾×0.2 元/尾=4 萬元,銀鯽親本3000千克×10元/千克=3萬元,鯪魚苗1.6×10 4 萬尾×2.2元/萬尾=35200元,餌料12萬元,漁藥1.5萬元,人工10萬元,其他雜支5萬元,合計39萬元。

2.總產值 銷售鱖魚種120000尾×1.2元/尾=14.4萬元,鱖魚商品魚10000千克×56元/千克=56萬元,銀鯽7.1萬元,花白鰱4.1萬元,合計81.6萬元。

3.總利潤 利潤42.6萬元,畝均5600元。鱖魚與其他魚類養殖相比難度和門檻都比較高。首先,養殖者要熟悉鱖魚的生活習性,注重養殖管理的每個環節;其次,提供充足、適口、健康的餌料魚是保證養殖成功的基礎,餌料魚的管理佔養殖總量的50%以上;再次,要強化日常管理,隨時掌握水質、底質變化,特別是溶氧量和pH的變化,並採取相應的措施進行調節。

相關焦點

  • 鱖魚苗種有了「湘陰產」
    湘陰縣水產科學研究所繁育的首批本地鱖魚苗種成功出苗。湘陰縣水產科學研究所工作人員將鱖魚苗種從培育池中舀出,對其進行檢測和數量清點後,裝入氧氣袋中。紅網時刻嶽陽5月28日訊(通訊員 郭雨滴)5月28日,湘陰縣水產科學研究所繁育的首批約2萬尾本地鱖魚苗種成功出苗,打破了該縣鱖魚苗種只能從外地購進的困境,鱖魚苗種從此有了「湘陰產」。鱖魚,因其肉質鮮嫩、刺少肉多而廣受消費者喜愛。
  • 人工養殖鱖魚苗種繁育的關鍵技術,繁殖場地的分析
    我是詩宇學養殖,今天給喜歡養殖的友友們帶來人工養殖鱖魚的苗種繁育關鍵技術和繁殖場地的分析。人工繁殖就是在人為控制下,將鱖魚親本進行採集後,通過強化培育措施,使親魚的性腺發育達到性成熟,並通過流水刺激、注射催產劑等一系列的生態、生理方法,讓它們產卵、孵化,從而獲得鱖魚苗種供下一輪的養殖所用,這個過程就是人工繁殖。
  • 鱖魚種的培育養殖,培育是一個關鍵階段
    大家好,我是詩宇學養殖,今天和養殖朋友們說說鱖魚養殖的相關知識。三、鱖魚種的培育鱖魚的養殖一般要投放大規格魚種,而在鱖魚大規格魚種培育中,從夏花(規格2.5~3釐米)到大規格魚種(規格10釐米左右)的培育是一個關鍵階段。
  • 想要養好鱖魚,如何挑選好的苗種及如何放苗?
    其實,鱖魚良種對鱖魚養殖的貢獻率達到30%以上,在採購上我們可以從質量、價格、服務三個方面去考量。 01 苗種來源與質量 苗種質量是鱖魚養殖的物質基礎,建議在正規的鱖魚苗種生產單位,購進體格健壯、品質純正的翹嘴鱖苗種,最好是5釐米左右的本地標粗鱖魚苗。
  • 嶽陽湘陰鱖魚苗種繁育成功,買苗再也不用跑廣東了
    5月28日,在湘陰縣水產科學研究所,當地專業水產養殖戶蘇建林望著車上裝載的1.2萬尾鮮活的鱖魚苗,臉上笑開了花。今年4月,嶽陽市農科院水產研究所攜手湘陰縣水產科學研究所,開展鱖魚苗種繁育技術攻關,取得階段性成果。
  • 鱖魚病毒流行特點及防治_淡水養殖(鱖魚養殖)_水產養殖網
    廣東鱖魚養殖已成為我國的特色養殖業,然而,在看好鱖魚養殖業發展前景的同時,隨之而來的是越來越突出的病害問題,成為制約鱖魚養殖業發展的瓶頸。1994年在廣東省爆發流行一種罕見的鱖魚急性病,先是個別塘的鱖魚在一周內大批量死亡,乃至全軍覆滅,接著波及共用同一條河湧的所有鱖魚生產塘,當年廣東省絕大多數養殖鱖魚的市、鎮、村均難逃一劫。
  • 養殖鱖魚育苗培育及重要性,魚苗開口攝食的技巧
    我是詩宇學養殖,今天和養殖朋友們說說鱖魚育苗的培育及重要性,魚苗開口攝食的技術等。1、魚苗培育的重要性,魚苗魚種培育的目的是提高魚種的成活率和培養大規格魚種。魚苗魚種培育是魚類養殖的第一階段,生產上將鱖魚苗從孵化、平遊、開口攝食後經20天左右培育成2~3釐米的夏花魚種,稱魚苗培育,是鱖魚人工養殖生產中的基礎環節,當然也是鱖魚養殖的技術關鍵。
  • 鱖魚養殖這幾點誤區,很多養戶都犯了...
    因此,在鱖魚養殖過程中,筆者認為養殖水體應當維持藻類旺盛,水色保持淡綠色,透明度30cm為宜。水質肥沃,溶氧充足,水環境穩定,可有效避免魚體產生應激,減少病毒病的發病機率。養殖生產實踐中可以在池塘一角堆草漚肥,這樣培育的水質肥效持久,同時應當注意減少用碳銨、尿素等化肥培肥水質。
  • 2016年鱖魚淡水鱸魚秋季生產形勢調研報告
    由於鱖魚成魚和苗種價格機制傳導作用,2014年和2015年鱖魚商品魚市場銷售價格較高,除去鱖魚養殖期間發生嚴重病害的養殖戶,大多數從事鱖魚養殖的生產者均獲得較好的經濟收入,刺激鱖魚養殖規模的進一步擴大,拉高早苗價格;鱖魚早苗價格的上漲,促使鱖魚苗種繁育企業擴大苗種繁育量,成魚養殖單位加大鱖魚苗種投放密度,擴大養殖規模,因此,導致全年鱖魚產量有望增加。
  • 黃鱔生態養殖苗種的培育技術
    黃鱔生態養殖苗種的培育技術黃鱔苗的來源一是採捕天然鱔苗,二是人工繁殖,或者購買商品鱔苗。夏季5-9月是親鱔繁殖的旺季,有條件的地方,在稻田、河渠、河、湖淺灘雜草叢生的地方及成鱔養殖池內尋找泡沫堆聚的產卵、孵化巢,用瓢或密眼撈網將卵連同泡沫一起輕輕撈起,裝在水桶內,運回孵化。
  • 菲律賓蛤仔苗種培育和高效養殖技術通過鑑定(圖)
    一致認為:該項課題研究成果較為系統完整,總體水平達到國際領先,其中部分關鍵技術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    其一,課題組在菲律賓蛤仔健康苗種培育與高效養殖方面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成果。    將現代化的農業溫室大棚技術,經過技術改造後應用到灘涂貝類苗種的規模培育,解決了菲律賓蛤仔越冬中間育成成活率低的問題。
  • 山東微山縣鱖魚高密度養殖技術
    山東微山縣鱖魚高密度養殖技術段夫偉等鱖魚作為「四大淡水名魚」之一,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和經濟價值,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鱖魚的需求量越來越大,鱖魚養殖難度較高,市場供不應求現將近幾年鱖魚高密度養殖技術進行總結,為今後鱖魚養殖及疾病防治提供參考依據。1 池塘選擇鱖魚養殖池塘一般為 3×667~6×667 m 2 ,具有相對獨立的進排水系統,池底最好為土質,水深 1.5~3.0 m,每 3×667 m 2 塘配備 1 臺增氧機,6×667 m 2 塘配備 2 臺增氧機。
  • 肉嫩、刺少、味美、營養豐富鱖魚養殖必須注意的幾個問題
    是目前淡水養殖的熱門品種之一,養殖效益較高。但是如果管理不當,也會造成巨大損失。所以要加強科學飼養,提高規模生產和批量發展水平,提高成活率,增加產量,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為消費者提供優質、安全、充足、美味的高檔鱖魚產品。在養殖中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餌料必須充足。
  • 國內鱖魚養殖及疾病防控研究現狀_淡水養殖(鱖魚養殖)_水產養殖網
    王貴英等通過添加混合油(豆油∶魚油為2∶1)配製5種不同脂肪含量的飼料,以測定脂肪水平對鱖魚(61.00g)生長的影響。結果顯示,飼料脂肪水平在7%~12%時鱖魚生長和蛋白質效率顯著升高。清塘三天後加水60cm,且每畝水面放腐熟的肥料150kg左右,以培育輪蟲、枝角類等浮遊動物;(2)餌料魚品種可選擇鯽、鱅、草魚,廣東鯪魚則更為理想;(3)餌料魚養殖根據適口性、經濟性原則,魴為餌料魚,有條件引進鯪魚水花或夏花進行餌料魚的培育工作。
  • 重慶市鱖魚人工飼料養殖技術
    二、馴化技術1.優質苗種的選擇苗種質量好是馴化養殖的基礎,建議在正規的鱖魚苗種生產單位購買品種純正、體質健壯的鱖魚苗。優質的鱖魚苗應是規格整齊,體色鮮豔富有光澤,體表被鱗完整,黏液正常,鰭條完整,尾柄伸展,活力強勁。我國主要的鱖魚養殖種類是翹嘴鱖(生長最快)。
  • 廣東地區鱖魚成魚養殖模式介紹及效益分析
    鱖魚養殖現狀與發展方向全國養殖鱖魚規模與產量當屬廣東為最,湖北和江蘇次之,廣東畝產多在4000斤左右,同時養殖成功率相對較高,但成本也偏高;其他省份平均畝產多在1000-2000斤,養殖成本相對較低,但養殖成功率低,養殖技術差異明顯。目前主要存在的問題:苗種退化,病害嚴重,養殖成本高風險大,冬季餌料魚難尋,用藥多食品安全問題。
  • 鱖魚產業發展報告
    廣東省鱖苗種繁殖一般從3月份開始,7月底結束,多次繁殖。 苗種生產中包括鱖催產繁殖、水花培育和餌料魚配套生產三個環節,一般為分工協作性生產。 鱖水花繁殖一般產於廣東陽春一帶,在珠三角地區培育標粗後,再銷往省內外, 餌料魚為主要是麥瑞加拉鯪魚、鯪魚、露氏塔野鯪以及四大家魚等。
  • 鱖魚養殖成敗是淘汰的錦鯉苗餌料
    鱖魚養殖成敗是淘汰的錦鯉苗餌料王順廷等鱖魚養殖成敗的關鍵在於鮮活適口餌料魚的及時充分供應,而錦鯉養殖成功的重要因素在於優選。兩者如何相輔相成,成為我們研究課題。錦鯉苗種在飼養過程中淘汰率較高,第二次挑選淘汰約50%,第三次挑選淘汰約80%,經多次挑選淘汰出來的優質苗種才具備優良的特徵,才可以進行後期培育飼養。如何有效利用錦鯉優選後淘汰下來的苗種,成為錦鯉養殖場需要考慮的問題。既可充分利用淘汰下來的魚苗資源,為鱖魚提供優質鮮活的餌料魚,又能避免大量淘汰下來的錦鯉苗種流入市場,擾亂錦鯉市場,造成魚目混珠。
  • 淡水高產養殖模式-鱖魚、叉尾、羅非、武鯧魚的養殖技術
    池塘養殖鱖魚技術 (1)鱖魚夏花培育:脫膜後的鱖魚苗需在環道、網箱、流水 池、孵化缸等用具的小水體中投餌培育13天~20天,鱖魚苗 長到2釐米~3釐米,即成鱖夏花魚種, 其間技術關鍵是: 適時投餌。
  • 國內鱖魚養殖及疾病防控研究現狀
    王貴英等通過添加混合油(豆油∶魚油為2∶1)配製5種不同脂肪含量的飼料,以測定脂肪水平對鱖魚(61.00g)生長的影響。結果顯示,飼料脂肪水平在7%~12%時鱖魚生長和蛋白質效率顯著升高。如利用專池或網箱將鱖魚夏花強化培育至6cm以上再放養,則成活率會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