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身相」究竟是什麼意思?

2020-12-23 老傑說道

「身相」就是色身之法相。色身是一個法,每一個法都有它的法相。一切有相的法都是有為法,是無常的法。色身也是如此,是無常的法,是虛幻不實的,因為每個人都會死,身體也會壞滅。一切會壞滅的法,都沒有永遠不變的真實法相,所以才說:「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譬如一個人從母胎出生,慢慢長大,他的面孔、身材、外觀等一直都在變,怎麼會有固定的身相呢?若是老年人把一生從小到老的照片擺出來,不管年輕時多漂亮、英俊、帥氣,老了還真的是老模老樣,發白皮皺,騙不了人的。身相確實一直在改變,哪有真實不變的身相可言?

佛像

由此可以知道,身相只是一個假名,事實是色身一直在變化,身體中的細胞一直不斷地出生、死亡、緣起緣滅。如此因緣所生的色身,在緣起緣滅當中,什麼時候有過真實不變的身相呢?

眾生都生活在一切相上,在這一切相上去攀緣、分別、執著、妄想。可是眾生絲毫不知道,一切相都是虛幻不實的,因為不管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乃至一切法相,都是不真實。

許多佛弟子被誤導,走錯了路,浪費了一生的時間,令人惋惜。佛弟子在修學上遇到的困境,確實千差萬別,以下是比較重要的原因:

佛像

一、沒有善知識的教導。

善知識難遇,並不是今天如此,自古以來就是這樣。沒有善知識的教導,就不可能學到正確的知見。若沒有正確的知見,學佛是不可能學好的。一個人的知見錯了,修學的方向就跟著錯,那還會有什麼修證呢?

譬如禪定的修證,若不是先建立正確的知見,那麼修定者又怎麼確認、印證自己處於哪種禪定境界呢?初禪有初禪的境界,二、三、四禪都有其境界,如果不知道這些境界的正確知見,那是不可能知道自己證得哪有禪定的。

佛像

智慧的修證也是一樣,若不知道每一種智慧境界,明心有明心的智慧,見性有見性的智慧境界。如果不能了知明心的知見,怎麼知道是明哪個心?如果不知道如來藏體性的知見,又怎麼知道自己確實是悟?

如果真的悟了,就應該看懂《金剛經》的法義。如果有人認為自己悟了,就可以拿《金剛經》來看看,如果不能印證,就應該暫時保留。

二、福德因緣不足。

有的人明明遇到了善知識,善知識已經在面前了,卻當面錯過,因為他不相信眼前這個人就是善知識。

許多人非常著相,他只看一個人的表象,卻從不聽這個人所說的法是不是有道理,也不去思維、印證這些法是否符合佛在經典所說。

這樣的情況和心態,怎麼能學到正確的佛法呢?這就是善根福德不夠的原因。

佛像

三、邪師說法如恆河沙。

邪師並不是惡,只是所說的法偏邪,背離中道實相的法義,言不及於第一義。這樣的說法不但於人利益極少,也會嚴重阻礙眾人多生多劫修行,影像可謂極為深遠。

由於邪師說法極為嚴重,為了廣大眾生的利益,催邪顯正絕對有需要。就是古時候玄奘大師所說:「若不催邪,無以顯正。」所以一切有智慧有悲心的佛弟子,一定要為此付出更多的努力。

佛像

《金剛經》的修學,不可只是看幾本依文詳解的書,必須建立全面又正確的知見,生生世世都要如此修學、薰習、護持。尤其是要護持正法的書籍,正法的道場,為自己修集大福德,也藉此結下善知識的因緣。這樣努力,才有可能具足福德因緣而契入《金剛經》的智慧。

相關焦點

  • 佛有三身:法身佛、報身佛、化身佛,分別是什麼意思?
    化身佛是佛所變化出現之影像,是為了眾生的需要才出現。報身佛是指莊嚴報身,或者說圓滿報身。如毗盧遮那佛是釋迦牟尼佛之圓滿報身,現正在色究竟天為菩薩說法,一般眾生並沒有機會看到。法身佛是佛地真如或無垢識,是清淨法身,就像盧舍那佛就是釋迦牟尼佛之清淨法身一樣。佛的法身和一般眾生的法身體性是一樣的,只是所含藏的種子不同。
  • 金剛經第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懂這一句就等於懂了整部經
    世尊到底給須菩提以及眾弟子們出了一個什麼測試呢?咱們先看原文: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當然了,正如老子所說那樣——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些都是強為之名,大家知道意思即可,千萬不要執著於這個「名相」本身,那就永遠不能看到自己的這個真如本性了。
  • 她打開百花空間,做美妝,意外救下的失憶美男要以身相報!空間文
    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幾本好看的隨身空間文,她打開百花空間,做美妝,意外救下的失憶美男要以身相報!隨身空間:撿個王爺養寶寶——葉瑾年精彩片段:「哼哼,甜甜不管嘛,娘親叫我們收拾東西等會走了,我去叫小小啦」甜甜噘著小嘴說道,不再理會安霖跑了出去。
  • 《金剛經》: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即使以世尊的威德力,所說深妙之法都會有這種情況,末法時期的今日更是難信難入。須菩提問得太好了,確實問到了重點,而佛的回答也是值得我們用心思惟。外道不能相信佛法,那是很正常的事;若是佛弟子不能信受大乘菩薩的深妙法,也是常見之事。
  • 「如來」是什麼意思?《金剛經》中2句經文洞明其義
    想必每一位了解或是不了解佛教的朋友,都聽說過「如來佛祖」 的名號,大家也許知道這是對釋迦牟尼佛的稱謂,但你知道「如來」的意思嗎?在佛教經典《金剛經》 中有一句「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這句經文的意思是說,如來,便是沒有來處,也沒有去處,所以被稱作如來。那麼按如此理解,如來即無來處也無去處,便是沒有了。難道如來代表的是虛無嗎?而在《金剛經》另一段經文中說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 《金剛經》講無我相,那念佛往生的人是誰,這個問題一定要搞明白
    禪宗從六祖慧能開始,就用《金剛經》印證參學者所悟是真是假。我們很多人都讀過《金剛經》,但是開悟的人很少。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很多人不是上根利根之人。這部經是佛對「解空第一」的須菩提說的,在本經中佛也講到「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可見這部經不是對一般人說的,所以不能開悟也在情理之中。雖然不能開悟,但是不影響我們從這部經中受益。
  • 佛說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是什麼意思
    在《金剛經》裡,經常有這樣的話:佛說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例如: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對此,南懷瑾先生在《金剛經說什麼》一書裡寫道:「這些話,就是儒家經常反對的,認為這樣翻來覆去,般若波羅蜜,不是般若波羅蜜,就是般若波羅蜜」,並進一步把這句話解釋成「也就是佛說,真正的智慧成就,即非般若波羅蜜;智慧到了極點啊,沒有智慧的境界,那才是真智慧。」其實,《金剛經》裡沒有一句簡單重複的話。
  • 《金剛經》所說「無所住而生心」究竟是什麼意思?
    上一篇文章講了《金剛經》很多人都不知道的事情,現在我們接著來講一講!「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四句著名的偈子,正出自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筆下。當初大師就是聽聞《金剛經》而發心入道的。話說當吋大師還是樵夫,一天送貨吋聽見客人誦經。
  • 佛陀究竟長什麼樣?和凡夫相比有哪些體貌特徵?
    佛經裡說,菩薩由修行「決定無雜」「諦觀微密」「常修無間」「不顛倒行」的四種正業而獲得三十二相,《瑜伽師地論》說三十二相都是以清淨戒為因。三十二相中每一相的因由,經典中都有細緻的說明。概言之,三十二相由行持無量眾善而得,所以稱為「百福莊嚴」。 佛的身體還具備八十種好,這八十種好又稱為「八十隨形好」,意思是隨三十二形相的好(佛陀莊嚴的身相為一切天、人所愛樂,所以稱為「好」)。
  • 轉發一部金剛經,得福無量亦無邊。回向如母有情眾,各個離苦登彼岸!
    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
  • 《金剛經》說了什麼?無非就是這四個字,悟透福報無量!
    《金剛經》,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包含了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是大乘佛教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以後秦鳩摩羅什翻譯的版本最為流行。《金剛經》全篇主要說明了「離相無住」的道理,悟透了這四個字,所獲福報無量。什麼是「離相無住」?
  • 《金剛經》:從六祖慧能的解義裡,看什麼是眾生?
    什麼是佛性?《金剛經》裡說「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著相不見性,仍然是眾生;《金剛經》裡又說「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如來是真如本性,不著相見性,就不是眾生了。慧能大師在《金剛經》的解義裡還有一句話非常重要的話:「無相為宗,無住為體,妙有為用。」
  • 星雲大師: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
    《金剛經註解》云:「佛土者,佛之妙性也,眾生之真心也。......外不染六塵,內無我人,不著斷滅,故名淨土。」 佛國淨土在哪裡?涵容於眾生和諸佛的真心妙性中,不染六塵,無人我四相,當下淨土嚴熟成就。《維摩經》說到,舍利弗曾疑惑釋迦如來的佛土為何不淨?
  • 佛陀所說的法,其實非真非假,是中道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菩提心是無住的,因此生起菩提心,修六度——這裡又是以布施為例——依然還是無住的,要為利益一切眾生,無住而行布施。下邊佛陀做了總結:「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
  • 《金剛經》:「福德性」和「福德相」有什麼區別?
    《金剛經》依法出生分中,世尊和須菩提討論了「福德性」和「福德相」的問題。「須菩提,你再想想,如果有人將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用來布施,這個人所獲得的福德是不是很多呢?」「相當多,世尊。」「原因是什麼呢?」「因此我說那個人能獲得的福德多,但只是一個相,而不是福德性。」有為的布施有相,有相則必有處所,其處所落在人天路上,既在人天路上,此布施福德,即非福德之性,而是福德之相。什麼是福德性?心有能所,即非福德性,能所心滅,是名福德性。雖以恆河沙七寶布施,有能施所施,未得三輪體空,依然落生死,故名即非福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