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小小山村,竟讓人陶然若醉
原創 展恩華
從農村走出來的筆者,一向對山村沒有太好的印象。石磨石碾石房子,小路小巷小胡同,破屋破衣破家具,亂石亂草亂糞堆。記憶中的小山村,總是一副布衣荊衩、粗頭亂服的模樣。
然而,當我來到榆山街道的畢莊村時,我腦海裡固有的山村印象便一掃而空。畢莊,這個被群山環抱的小山村,竟美麗得近乎虛幻,像飲了三杯醇美的酒,讓人有一種陶然若醉的感覺。
鬱鬱蔥蔥的山把畢莊與外面的紅塵世界隔絕開來,靜謐地安臥在青山腳下,似是遺世獨立隱士,有著處女般的安詳。抬頭西望,就可看到不遠處的聖母山上的胡莊教堂那哥德式的尖頂,讓人自然生發出許多關於天堂的聯想。
沿著硬化過的街道,在村裡隨意地走一走,轉一轉,竟然有移步換景、景景如畫的美。乳白色的牆壁、紅漆漆過的大門、乾淨利落的院裡點綴著花草奇石。炎炎夏日,如果坐在樹蔭下,搖著蒲扇,喝一杯茶,那真叫個爽。
道路兩側栽植了白蠟、欒樹、大葉黃楊等綠化苗木。街上沒有三大堆,有的是玲瓏別致的一處處精巧別致的小花園。牆壁上有圖文並茂、雅俗共賞、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文化「長廊」,把傳統文明和時代新風完美地連結在一起。那寬闊漂亮、設施齊全的文化廣場,彰顯出現代文明的誘人魅力。
更可喜的是,這裡有一條「清蓮溪」,那是畢莊最亮麗的一筆。岸上有亭,水上有橋、水裡有魚,魚在水草蓮葉間自由的戲嬉。水面鋪滿了圓圓的睡蓮。一朵一朵或白或紅的荷花自在地開放。那田田的葉子上,一顆顆晶瑩剔透的水滴珍珠一般在陽光下閃著銀色的光。
不少上個世紀的石房子仍然還在,但已發生了脫胎換骨的嬗變。古木撐起綠蔭,鮮花開滿庭院,絲瓜的滕爬出了院牆。偶或傳來的雞鳴和狗吠,渲染著農村特有氣息,生發出桃花源一般的意境。村裡有一株椿樹,「抓住」了我的眼睛:在生長的過程中棒樹竟把一塊石頭吞進「嘴裡」,這種「悲壯」的情景透著一種生靈們求生存的拼搏堅韌,內心油然升起難以抑止的感動。
小畢莊的天是藍的,水是碧的,花是奼紫嫣紅的,透過綠蔭投在地上的陽光是燦爛且芬芳的,呼一口空氣都有些微的甜意。筆者到訪時正值中秋,碗口大小的晚秋梨已累累地綴滿了枝頭。摘一個,咬一口,水蜜般的梨汁直甜到你的心裡。
「這裡真是一個洞天福地」,筆者感慨道。在這裡,人的肉體和精神都可以得到暢意的棲息。
然而,誰又能知道,數年前,畢莊還是一個省級貧困村。村集體一貧如洗,貧困戶家徒四壁。一條深溝隔斷了通往外界的道路;沒有機井、沒有自來水,村民要到溝底的大井去挑。挑著水爬崖子,要有足夠的力氣,不能停下休息、就連肩也換不得。一口氣挑到家裡,人早已累得氣喘籲籲。
簡陋、破敗、貧窮,曾經是畢莊人生活的「主題」。然而,隨著精準扶貧工作和美麗鄉村建設的開展,這個破敗不堪的小山村終於破蠶成蝶。
2012年,一支來自省城濟南的幫扶隊到了畢莊。他們幫助村裡打井、修路、鋪設低壓管道。同時,對全村進行全面改造。2017年,畢莊又開始了省級美麗鄉村示範村的創建,在市縣包村工作組的大力支持下,先後投資1000多萬元,對村莊實施硬化、亮化、綠化、美化。青磚白牆、綠樹紅花、詩畫長廊、歌舞廣場,把畢莊這個僅有163戶,470人的小村莊打扮得如詩似畫。
走進畢莊,仿佛一篇被經心打磨的韻味雋永的散文詩。
沿山起屋,臨水而居,村莊高高低低、錯落有致。由瀝青鋪成的彎彎曲曲的街道通向各家門戶,於是便有了曲徑通幽的雅趣。因地制宜建成的花園像是佩在美女胸前的花飾,那碧水蕩漾的清蓮溪像一掛藍寶石的項鍊,透著奪人魂魄的魄力。山水合和、村野交融、雍容典雅,畢莊這個小家碧玉憑添了幾分大家閨秀的高貴氣質。
不到三年的時間,畢莊村便由名副其實的貧困村變成鄉村振興的樣板村。通過精準扶貧,全村9個貧困戶全部脫貧。畢莊村實現了由貧困村向富裕村、由散亂到文明村的華麗轉身。
畢莊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石牆變成了文化牆,荒園變成了花園,土場變成廣場,臭水溝變成了清蓮溪。角角落落清理得一乾二淨。四季有綠,三季有花,秋季有果,清香嫋嫋,綠草如茵。當年,這個「聖人」不到的地方,活脫脫變成了人間樂園。
2009年8月17日,這一天,村裡來了一群白皮膚、高鼻子的外國人——歐洲八國「外交官研討班」的成員來這裡考察調研。小畢莊出人意料的美,讓他們伸出大拇指、嘴裡發出嘖嘖的讚嘆。
一樣的山村,別樣的美麗。畢莊村,就是一首古典的詩,就是一幅現代的畫。它是一杯醇香的酒,一品一咂,讓人陶然若醉。
2020、11、29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