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技及產業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

2020-12-16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高校科技及產業

  [高校科技工作主要數據]  2003年全國高校理工農醫學科領域科技工作主要數據指標如下:

  一、科技人力

  全國高校從事科技活動人數為 31.6 萬人,其中科學家和工程師 30.7萬人,佔97.2%;高級職稱人員14.4 萬人,佔 45.6%。研究與發展人員26.3萬人,其中科學家和工程師25.6 萬人,佔97.3%;高級職稱人員12.1萬人,佔47.1%。全時研究與發展人員14.9萬人,其中科學家和工程師14.5萬人,佔 97.3%;高級職稱人員7.4萬人,佔50.7%。

  二、科技經費

  2003年全國高校通過各種渠道共獲得科技經費253.3億元,比上年增長  15.3%。經費主要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73計劃、863計劃、國家科技攻關計劃以及地方、部門和企事業單位委託項目等。

  三、研究與發展機構

  2003年全國高校現有研究與發展機構5689個,機構中從事研究與發展人員 63465萬人,培養研究生118163萬人。

  四、科技課題

  2003年全國高校共承擔各類科技課題16.5萬項,其中研究與發展課題13.6萬項,非研究與發展課題2.9 萬項。當年投入課題經費212.10億元,比上年增長24%。研究與發展經費中用於基礎研究的佔18.5%,應用研究的佔59.1%,試驗發展研究的佔22.5%。

  五、國際科技交流

  2003年高校開展了廣泛的國際科技交流活動。全年有34570人次出席國際學術會議,交流學術論文26075篇;有17043人次出席在國內召開的國際學術會議,交流論文26075篇。當年派遣進修訪問學者17043人次,接受進修訪問學者14426人次。

  六、科技成果及技術轉讓

  2003年全國高校獲國家自然科學獎16項、國家技術發明獎14項、國家科技進步獎91項,分別佔全國公布獲獎總數的84.21%,78.57%,59.09%。教育部推薦的西北大學、雲南大學參與完成的「澄江動物群與寒武紀大爆發」項目,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2003年全國高校共出版科技專著6778部,在國外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38.7萬篇,籤訂技術轉讓合同7809項,當年實際收入15.8億元。
2003年高校申請專利10070件,比上年增長32.7%;獲得專利授權3954件,比上年增長75.7%。
撰稿  張建華

  [制訂高校科技發展戰略規劃]  2003年教育部成立高校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領導小組,部長周濟擔任組長,副部長趙沁平、吳啟迪和教育部科技委主任倪維鬥院士為副組長。成立了10個科技規劃專家組,制訂高校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形成《高校中長期科技發展戰略規劃綱要》待審稿和各規劃組待審稿。同時徵集和推薦戰略研究專家,積極參與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研究制訂工作,為高校科技創新工作爭取公平的發展環境。

撰稿  李  楠

  [高校科技工作管理]  2003年著力加強高校科技創新政策環境建設。根據國家相關管理辦法,對教育部原有的基地建設與管理、重大項目管理辦法等進行了修改與完善。

  4月,印發了《教育部科學技術研究項目管理辦法》。新辦法規定教育部根據國家需求和科技發展趨勢發布重大項目指南,根據指南受理重大項目申請;規定對取得明顯成果的項目給予評優鼓勵並進行後續支持,優秀項目總數不超過當年結題項目的10%。

  為加強高等學校重點實驗室的建設與管理,在原《高等學校開放實驗室管理辦法》的基礎上,重新制定了《高等學校重點實驗室建設與管理暫行辦法》。為了進一步加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建設與管理,規範實驗室的評估,制定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評估規則》(試行)。

  為推動高校積極承擔國防科技任務,提高創新能力,印發《教育部關於加強高等學校國防科技工作的若干意見》,《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國防科技工作保密規定(試行)》,《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軍工產品質量管理工作要點》,《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承擔國防科研項目管理辦法(試行)》。起草並印發了《教育部與總裝備部會談紀要》和《教育部與航天科技集團會談紀要》。

  為規範科學技術評價工作,建立健全科學技術評價機制,引導科技工作健康發展,科技部與教育部等5部委於2003年5月7日聯合發布了《關於改進科學技術評價工作的決定》。

撰稿  高潤生

  [2003年度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  2003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繼續評選。有關高校、教育部科技委專家共推薦66個參選項目。經科技委有關專家初評,遴選出21個候選項目提交科技委全委會。參加全委會的全體委員以無記名投票方式評選出「2003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如下表:

中國早期蠑螈兩棲類化石研究

北京大學

高克勤

人類心房顫動致病基因的發現

同濟大學

陳義漢

10兆瓦高溫氣冷實驗反應堆

清華大學

吳宗鑫

鋼的組織性能綜合控制理論及應用―薄板坯連鑄連軋工藝基礎及材料性能特徵研究

北京科技大學

 

DNA修復開關基因的發現與鑑定

浙江大學

華躍進

頸椎病診斷與治療研究

北京大學

黨耕町

中國家蠶基因組序列「框架圖」

西南農業大學

向仲懷

燒傷後全身炎症反應綜合症和多器官損傷的基礎與臨床研究

第二軍醫大學

夏照帆

多光子量子糾纏態的操縱與鑑別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潘建偉

大、中型油氣田成藏定量模式研究

石油大學

金之鈞

撰稿  朱小萍

  [教育部重點科研項目]  2003年,教育部共受理重點項目申請599項,其中部屬高校申請334項,省(區、市)教育廳申請265項。共批覆立項373項,其中直屬高校182項,平均支持強度為10.7萬元。項目申報人趨於年輕化,直屬高校項目負責人平均年齡為39.2歲,95%以上具有博士學位。
圍繞國家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發布了2004年重大項目指南。共收到項目申請71項。經答辯和專家評審,確定25個項目為2004年重大項目。另有30項評審結果較好的項目列入重點項目支持計劃。為培育高校在基礎研究領域的競爭力,將18所直屬高校共25個通過「973計劃」專家組前兩輪答辯的課題,作為教育部預研項目給予前期支持。2004年教育部科學技術研究重大項目如下:

依託單位

項目名稱

負責人

北京大學

低維納米信息材料及其功能研究

彭練矛

北京大學

胃癌螢光標誌物的確定及臨床意義的意見

周麗雅

清華大學

基於內容(語義)的智能信息處理理論和方法

應明生

中國農業大學

西藏高原家雞對特殊環境適應的功能基因組學研究

 

中國礦業大學

(北京)

深部煤炭資源可持續開採關鍵技術研究

何滿潮

北京郵電大學

基於微結構光纖的新一代光通信器件及系統

任曉敏

北京林業大學

北方退耕還林區水土保持植被恢復與重建技術研究

賀康寧

北京中醫藥大學

治療腦神經元退行性疾病中藥的多層次、多靶位篩選

田金洲

南開大學

手性放大機理研究和新型手性催化劑合成     

周其林

天津大學

光通訊系統中飛秒雷射加工微光電器件的研究

胡小唐

吉林大學

高能量密度鋰二次電池正極材料的設計與製備

 

東北師範大學

產生手性原因的基本問題

 

復旦大學

缺血損傷成年腦內源性幹細胞定向誘導神經元再生的研究

孫鳳豔

上海交通大學

精神疾病的遺傳學研究

 

同濟大學

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基於IP核CPU產業化開發

林正浩

南京大學

高居裡溫度自旋半導體材料及其器件應用研究  

 

浙江大學

水稻磷高效轉錄因子OsPTF1功能及分子育種研究

 

南京農業大學

棉花優質纖維基因的分子標記、定位、克隆和利用

張天真

石油大學(北京)

中國東部油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理論研究―深層及前第三系高溫高壓環境油氣成藏機理

 

華中科技大學

利用分子光學成像技術研究腦血管疾病與Alzheimer病機理

駱清銘

湖南大學

硬脆難加工材料的超高速高效特種磨削關鍵技術及樣機研製

 

中南大學

吳茱萸次鹼──一種新作用機制的抗高血壓藥研究

李元建

中山大學

真空納電子學的材料和器件研製及其表徵

許寧生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以農作物秸稈為原料製備新型高效吸附劑的基礎研究

孫潤倉

蘭州大學

隴西黃土高原植被恢復與重建過程中水文 生態 大氣動態耦合過程研究

馮兆東

   [防治「非典」科技攻關]  2003年教育部組織高校科技力量參加全國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揮部科技攻關組工作,承擔了9項科技攻關任務。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山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科技大學等高校在防治「非典」攻關中取得重大突破。北京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啟動建設P3實驗室。加強高校急性傳染病防治研究的聯合與協作,啟動了SARS網上合作研究中心建設,成立高校動物源冠狀病毒分子流行病學調查與研究課題協作攻關組。經過論證,確定清華大學饒子和院士承擔的「SARS冠狀病毒全基因組蛋白質及相關多肽的大規模表達」等18個項目作為教育部2004年抗SARS科技攻關項目。

  根據防治工作需要,在較短時間內,清華大學開發出了非接觸紅外快速體溫檢測儀,華中科技大學開發出了遠距離人體測溫紅外熱像儀。這兩種測溫儀的開發得到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高技術產業化項目支持,廣泛地安裝到機場、火車站、長途汽車站、學校、醫院和國家機關等人口流動量大的場所,為迅速遏制SARS蔓延發揮了重要作用。

撰稿  楊雪琴

  [實驗室建設]

  一、國家實驗室建設

  2003年,科技部批准立項試點建設5個國家實驗室。其中依託高校建設的4個實驗室獲準立項,分別是依託清華大學的清華信息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依託華中科技大學等單位的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依託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的北京分子科學國家實驗室,依託中國科技大學的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

  二、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

  2003年配合科技部完成依託高校的4個新建國家重點實驗室立項和建設論證工作。分別是:依託中科院遙感應用研究所、北京師範大學的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依託武漢大學的水資源與水電工程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依託華中農業大學的農業微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依託中國水稻研究所、浙江大學的水稻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2003年科技部組織了工程與材料科學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教育部主管的3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5個部門重點實驗室參評。其中工程科學領域重點實驗室25個,材料科學領域重點實驗室16個。工程科學領域實驗室有4個評為優秀類實驗室,19個評為良好類實驗室,2個被評為較差類實驗室;材料科學領域實驗室有2個評為優秀類實驗室,12個評為良好類實驗室,2個被評為較差類實驗室。

  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建設 

  1.新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03年經學校申報、專家評審,確定立項建設44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名單如下:

實驗室名稱

依託單位

粒子技術與輻射成像

清華大學

脈衝強磁場

華中科技大學

宇宙線

西藏大學

多酸科學

東北師範大學

高分子化學與物理

北京大學

綠色化學與技術

四川大學

地理信息系統

武漢大學

地下信息探測技術與儀器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淺水湖泊綜合治理與資源開發

河海大學

汙染環境修復與生態健康

浙江大學

礦山開採與安全

中國礦業大學

金屬礦山高效開採與安全

北京科技大學

長江水環境

同濟大學

三峽庫區生態環境

重慶大學    西南師範大學

茶葉生物化學與生物技術

安徽農業大學

心血管病相關基因與臨床研究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

心血管重構與功能研究

山東大學

海洋藥物

中國海洋大學

放射性藥物

北京師範大學

農藥與化學生物學

華中師範大學

乳品科學

東北農業大學

乳腺癌防治

天津醫科大學

現代中藥

中國藥科大學

中藥資源與藥物化學

陝西師範大學

中草藥物質基礎與資源利用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

光電測控與光信息傳輸技術

長春理工大學

光通信與光波技術

北京郵電大學

信息數學與信息行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京大學

新型顯示技術及應用集成

上海大學

特種功能材料及其製備新技術

華南理工大學

納米材料先進位備技術與應用科學

北京化工大學

材料先進位備技術

西南交通大學

精密與特種加工

大連理工大學

道路施工技術與裝備

長安大學

電力工程新技術

上海交通大學

結構可控先進功能材料及其製備

華東理工大學

寬禁帶半導體材料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生物冶金

中南大學

高速列車安全

中南大學

熱帶病防治研究

中山大學

病毒學

武漢大學

流行病學

北京大學

中醫藥抗病毒

北京中醫藥大學

公共衛生安全

復旦大學

  2.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為整合高校科技資源,促進高校更好地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2003年教育部確定「光電子技術」等47個實驗室按照省部共建形式立項建設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名單如下:

實驗室名稱

依託單位

共建單位

光電子技術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市

三維空間信息獲取與地學應用

首都師範大學

北京市

功能乳品

中國農業大學

北京市

森林培育與保護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市

中空纖維膜材料與膜過程

天津工業大學

天津市

電力系統仿真控制

天津大學

天津市

弱光非線性光子學材料及其先進位備技術

南開大學

天津市

新型傳感器與智能控制

太原理工大學

山西省

乳品生物技術與工程

內蒙古農業大學

內蒙古自治區

流程工業綜合自動化

東北大學

遼寧省

地球信息探測儀器

吉林大學

吉林省

生物質材料科學與技術

東北林業大學

黑龍江省

植物功能基因組學

揚州大學

江蘇省

發育與疾病相關基因

東南大學

江蘇省

乳酸菌發酵技術與食品安全

江南大學

江蘇省

現代光學技術

蘇州大學

江蘇省

波散射與遙感信息

復旦大學

上海市

先進紡織材料與製備技術

浙江工程學院

浙江省

農藥生物化學

福建農林大學

福建省

數據採掘與信息共享

福州大學

福建省

現代中藥製劑

江西中醫學院

江西省

鄱陽湖湖泊生態與生物資源利用

江西師範大學

南昌大學

江西省

橡塑材料與工程

青島科技大學

山東省

特種功能材料

河南大學

河南省

光纖傳感技術與信息處理

武漢理工大學

湖北省

油氣資源與勘探技術

長江大學

湖北省

化學生物學及中藥分析

湖南師範大學

湖南省

茶學

湖南農業大學

湖南省

先進材料及其流變特性

湘潭大學

湖南省

農藥學

華南農業大學

廣東省

光電子器件與系統

深圳大學

廣東省

有色金屬材料及其加工新技術

廣西大學

桂林工業學院

廣西壯族自治區

熱帶園藝植物資源與遺傳改良

華南熱帶農業大學

海南省

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學

重慶醫科大學

重慶市

地球勘探與信息技術

成都理工大學

四川省

中藥材標準化

成都中醫藥大學

四川省

綠色農藥與農業生物工程

貴州大學

貴州省

可再生能源材料先進技術與製備

雲南師範大學

雲南省

西北水資源與環境生態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西安理工大學

陝西省

西部礦井開採及災害防治

西安科技大學

陝西省

西部環境與生態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陝西省

光電技術與智能控制

蘭州交通大學

甘肅省

有色金屬合金

蘭州理工大學

甘肅省

動物疾病防治

寧夏大學

寧夏回族自治區

綠洲生態

新疆大學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新疆地方與民族高發病

石河子大學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青藏高原生物技術

青海大學

青海省

  3.新增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03年對前期立項的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申請轉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摘牌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原國家教委開放研究實驗室等進行了統一驗收,正式納入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管理。通過驗收有20個實驗室轉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名單如下:

實驗室名稱

依託單位

交通運輸智能技術與系統

北京交通大學

林木、花卉遺傳育種

北京林業大學

病理生物學

吉林大學

介觀化學

南京大學

腫瘤相關基因與抗腫瘤藥物研究

中山大學

生物資源與生態環境

四川大學

環境與健康

華中科技大學

環境與疾病相關基因

西安交通大學

現代車身技術

湖南大學

園藝植物生物學

華中農業大學

化學生物學與分子工程

山西大學

納米器件物理與化學

北京大學

普適計算

清華大學

暴雨與旱澇災害

北京大學

乾旱與草地生態

蘭州大學

綠色合成與轉化

天津大學

有機光電子與分子工程

清華大學

地理信息科學

華東師範大學

生物醫用高分子材料

武漢大學

材料物理

鄭州大學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評估。2003年11月~12月,組織專家對化學領域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進行了評估,共有7個實驗室參加評估。

  2003年共舉辦5期高校重點實驗室主任培訓研討班,重點加強實驗室主任在組織隊伍、制度建設、學術氛圍、運行機制、流動開放、發揮學術委員會作用等方面的能力建設,著力提高高校重點實驗室規範化管理水平,進一步增強重點實驗室的科技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力。

撰稿  雷忠良

  [基礎研究] 

  一、「973」計劃

  2003年國家共啟動「973」計劃項目25項,其中教育部作為第一依託部門承擔的項目有14項,佔總數的56%,高校作為第一承擔單位並任首席科學家的有18項,佔總數的72%。詳見下表(*表示該項目首席科學家為高校專家)。

項目名稱

項目首席

項目依託部門

農業微生物殺蟲防病功能基因的發掘和分子機理研究

  黃大?P?P

農業部

*作物高效抗旱的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基礎

鞏志忠

中國農業大學

教育部

*綠色化學農藥先導結構及作用靶標的發現與研究

錢旭紅

華東理工大學

上海市科委

*利用太陽能規模製氫的基礎研究

郭烈錦

西安交通大學

教育部

*多種能源礦產共存成藏(礦)機理與富集分布規律

劉池陽

西北大學

教育部

陝西省科技廳

*新型場發射平板顯示和微顯示的基礎研究

許寧生

中山大學

教育部

*新一代網際網路體系結構理論研究

吳建平

清華大學

教育部

*新一代通信光電子集成器件及光纖的重要結構工藝創新與基礎研究

任曉敏

北京郵電大學

教育部

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環境安全、演變趨勢與控制原理

江桂斌

中國科學院

國家環保總局

*縱向嶺谷區生態系統變化及西南跨境生態安全

何大明

雲南大學

雲南省科技廳 

中國科學院

*長江流域水沙產輸及其與環境變化耦合機理

李義天

武漢大學

教育部

中國科學院

*神經損傷修復和功能重建的應用基礎研究

肖傳國

華中科技大學

教育部

精神活性物質依賴的生物學基礎及防治

 

總後勤部衛生部

衛生部

*移植器官慢性失功的免疫學應用基礎研究

鄭樹森

浙江大學

教育部

衛生部

先進聚合物基複合材料的多層次結構和性能研究

韓志超

中國科學院

*面向應用過程的膜材料設計與製備基礎研究

徐南平

南京工業大學

江蘇省科技廳

新結構高性能多孔催化材料創製的基礎研究

謝在庫

中國科學院

中國石化集團

*基因功能預測的生物信息學理論與應用

來魯華

北京大學

教育部

*生物催化和生物轉化中關鍵問題的基礎研究

歐陽平凱

清華大學

教育部

重要臨床醫學信息處理的關鍵科學問題研究

陳武凡

廣東省科技廳

總後勤部衛生部

*高性能電子產品設計製造精微化、數位化新原理和新方法

雒建斌

清華大學

教育部

*基於弱力測量平臺的引力及相關物理規律研究

 

華中科技大學

教育部

*糖生物學與糖化學-特徵糖鏈結構與功能及其調控機制

耿美玉

中國海洋大學

教育部

大陸板塊會聚邊界的地幔動力學與現代地殼作用

許志琴

國土資源部

*轉基因高等動物的創建與高級腦功能分析

胡應和

華東師範大學

上海市科委

 

  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2003年度,高校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4965項,佔項目總數的78.1%;獲重點項目146項,佔項目總數的57.0%;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102項,佔總數的64.2%;獲創新研究群體11項,佔資助總數的52.4%。

  [高校科技興農工作]  成立高校農業科技與教育網絡聯盟。為進一步整合發揮高校優勢,積極為解決「三農」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貢獻、促進高校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建立以高校為主體的農業推廣體系,由中國農業大學牽頭,首期聯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浙江大學、華中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江南大學等高校籌建高校農業科技與教育網絡聯盟,域名為www.uast.com.cn,網名為「高校農業科技與教育聯盟網絡」。聯盟網絡於2003年11月2日正式啟動運行。「高校農業科技與教育聯盟網絡」建設的內容包括:國家宏觀政策信息發布,成果發布,項目的協調、策劃和論證,農業科技遠程教育培訓,專家諮詢,技術服務,遠程會診,人才信息服務,企業與產品展示,農業電子商務和國際交流等。主要服務對象為各級政府、涉農企業、各類教育培訓和科研機構、行業協會、農戶等。

  組團參加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展覽會。為充分展示涉農院校的科研成果,推動成果轉化與產業化,2003年教育部組團參加由科技部、商務部、教育部、農業部和陝西省政府共同主辦的第十屆中國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展覽會。展團由19所部屬和地方高校組成,參展項目約320項,充分展示了涉農高校的科技實力和精神風貌,獲得了農高會組委會頒發的優秀組織獎、優秀展示獎和優秀成交獎。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2003年全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共立項359項。在教育部組織推薦申報的50個限項項目中,共批准立項17個,佔教育部推薦申報總數的34%,明顯高於全國申報項目的選中率(27.2%)。為督促項目承擔單位認真履行合同,保證項目如期完成合同目標,對2002年批覆立項的17個項目進行了項目監理。

  [大學科技園建設]  2003年國家大學科技園建設取得重要進展。7月至8月,全國大學科技園工作指導委員會辦公室組織專家對14個第二批啟動建設並提出驗收申請的國家大學科技園進行了驗收,與此同時科技部高新司和教育部科技司組織專家對22個第一批認定的國家大學科技園進行了評估。根據專家驗收或評估意見和建議,科技部和教育部於10月發出《關於認定第二批國家大學科技園的通知》和《關於通報國家大學科技園評估結果的函》。至此,經認定掛牌的國家大學科技園達到36個。

  截至2003年6月,36個國家大學科技園的在孵科技企業數達3886個,其中高新技術企業數為1273個,佔在孵企業的32.8%,畢業企業數為1012個。園區內現有753個研發機構,園內企業承擔國家各類科技計劃項目3152項,在孵企業累計申請專利4882項,獲批准專利2293項。吸引留學回國創業人員1600餘人,創造就業崗位約10萬個。

  7月,應英國駐華使館邀請,教育部派出5人代表團赴英,對英國大學科技園協會及科技園區進行了回訪,就中英大學科技園合作項目──中國大學科技園高級管理人員國際培訓方案及課程設置等進行了磋商和安排。10月,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和英國駐華大使館文化教育處代表中英雙方籤署了《關於開展科技園區合作的諒解備忘錄》。

  10月,科技部、教育部聯合在武漢召開了第二次全國大學科技園工作會議。會議旨在認真學習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回顧和總結近年來國家大學科技園建設與發展所取得的成就和經驗,討論《科技部、教育部關於進一步推進國家大學科技園建設與發展的若干意見(徵求意見稿)》,明確下一步國家大學科技園建設與發展的指導方針和工作任務,努力開創國家大學科技園建設與發展的新局面。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湖北省委書記俞正聲出席開幕式並致辭。來自北京、上海等國家大學科技園所在26個城市的主管市長,所在省(直轄市)科技、教育行政部門的負責人,清華大學等70餘所主要依託高校的負責人,各大學科技園負責人共300餘人出席了會議。科技部部長徐冠華和教育部部長周濟分別在會議開幕式上發表講話。教育部副部長趙沁平主持會議並作總結講話。武漢市政府、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科技園等10個單位代表地方政府、依託大學、大學科技園和入園企業在會上作了典型發言。會上,科技部、教育部還為第二批啟動建設並通過驗收、得到認定的14個國家大學科技園授牌。會議還組織與會代表參觀了武漢東湖高新區國家大學科技園。

  首批認定的國家大學科技園評估結果如下:

  A類國家大學科技園:
  清華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B類國家大學科技園: 
  北京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復旦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浙江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華南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上海交通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西安交通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東南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武漢東湖高新區國家大學科技園
  哈爾濱工業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四川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南京大學-鼓樓高校國家大學科技園
  重慶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西北工業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電子科技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山東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東北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嶽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園
  天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C類國家大學科技園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雲南省國家大學科技園
  合肥國家大學技園

  第二批認定的國家大學科技園名單如下:

所在城市

國家大學科技園名稱

依託單位

深圳

深圳虛擬大學園國家大學科技園

深圳市高新區

上海

上海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上海大學

天津

南開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南開大學

上海

同濟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同濟大學

秦皇島

燕山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燕山大學

南京

南京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南京理工大學

哈爾濱

哈爾濱工程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哈爾濱工程大學

上海

東華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東華大學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長春

吉林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吉林大學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

北京郵電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北京郵電大學

北京

北師大-北中醫國家大學科技園

北京師範大學

綿陽

西南科技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西南科技大學

  [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設]  2003年教育部組織專家對利用世行貸款依託高校建設的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進行了驗收。有10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完成了預期建設目標,建設方案和經費使用符合要求,通過驗收。據統計,截至2003年6月,已驗收的10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累計購置設備、儀器和軟體2716臺(套),其中利用世行貸款3859萬美元購置1345臺(套),國內配套資金8068萬元購置1371臺(套)。10個中心累計完成基本建設投資15974萬元、建築面積86367平方米,新建實驗室16個、中試生產線20條。10個中心累計承擔國家重大項目54項、海外合作項目37項,獲得授權的國家發明專利96項、實用新型專利59項、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專有技術198項,獲得國家級獎勵13項、省部級獎勵93項,實現銷售收入83752萬元、淨利潤8349萬元。10個中心的研發人員總數1321人,其中,院士8人,博士206人,高級職務284人。截至年底,尚有3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待驗收。2003年通過驗收的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名單如下:

雷射加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華中科技大學

流體機械與壓縮機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西安交通大學

精餾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天津大學

城市汙染控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同濟大學

軟體工程(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大學

光碟系統及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清華大學

輕合金精密成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上海交通大學

模具CAD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上海交通大學

高效軋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科技大學

粉末冶金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中南大學

撰稿   付恆升

  [國家「863」計劃項目]  2003年度,在「863」計劃的19個主題中高校課題數佔46.3%,經費數佔37.8%;25個重大專項中高校課題數佔33.5%,經費數佔28.1%。以高校為主共承擔課題1650項,佔項目總數的43%;國撥經費25.8億元,佔國撥經費總數的33.1%。共有1183所高校承擔了「863」計劃項目。在每個領域承擔項目的高校均在30所以上。承擔「863」計劃項目的教育部直屬高校有57所,獲得31.4%的課題和25%的經費;非教育部直屬高校(包括軍隊院校)126所,獲得11%的課題和8%的經費。承擔「863」計劃項目經費超過1000萬元的高校有45所,其中教育部直屬高校37所。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東南大學獲得「863」計劃國撥經費超億元。

  從2003年開始,「863」計劃採取滾動支持和快速啟動的方式立項。2003年度,「863」計劃信息技術領域共立項161項,其中以高校為主承擔54項,佔總數的33.5%;生物與現代農業技術領域共立項67項,其中以高校為主承擔27項,佔總數的40.3%;新材料領域共立項187項,其中以高校為主承擔73項,佔總數的39%。先進位造與自動化技術領域共立項104項,其中以高校為主承擔29項,佔總數的27.9%。新能源技術領域共立項46項,其中以高校為主承擔17項,佔總數的37%。資源環境領域共立項80項,其中以高校為主承擔34項,佔總數的42.5%。在2003年度啟動的項目中,在信息技術和資源環境領域,高校獲得的經費在30%以上,在新材料和新能源技術領域,高校獲得的經費在40%以上。

撰稿  黃應剛

   [高校參與國防科研]  2003年教育部繼續加強對國防科研任務的組織協調工作,起草並印發了《教育部與總裝備部會談紀要》和《教育部與航天科技集團會談紀要》。2003年高校新增軍工年度配套項目49項,總經費3903萬元;組織15個「十五」重點項目中期評估;重點協調5個高新工程配套項目;新增固定資產投資項目4項。

撰稿  紀  智  楊東佔
審稿 雷朝滋      

  [高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  2003年度博士點基金理工口61所高校共申報課題2238項,經形式審查,有2230項合格。申報總經費20705.64萬元。其中博士導師申請2102項,佔94.3%;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申請1229項,佔55.1%;66歲以上申請者70人,佔3.1%;46歲至65歲1145人,佔51.4%;45歲以下1015人,佔45.5%;其中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45歲以下非博士導師申請者128人,佔5.7%。在2230項申請課題中,基礎性研究課題2219項,佔99.5%;其他性質研究課題11項,佔0.5%。

  根據專家通訊評審和會議評審,2003年博士點基金理工口資助61所高校申請的637項課題,資助率為28.6%;使用經費3740.6萬元,平均資助強度5.9萬元。

  資助課題中,博士導師609人,佔資助總數的95.6%,最大年齡82歲,最小年齡33歲;非博士導師28人,佔4.4%(均為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中的年輕教師);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413項,佔64.8%;受資助者中66歲以上37人,佔5.8%;46~65歲322人,佔50.5%;45歲以下278人,佔43.7%。基礎研究課題233項,佔36.5%;應用基礎研究課題401項,佔63.0%;其它性質研究課題3項,佔0.5%。

  [高校科技企業管理]  2003年教育部先後與國務院辦公廳、國家有關部門進行工作協調,組織召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碰頭會,加強對兩校試點工作的指導。2003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批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設立北大資產經營有限公司和清華控股有限責任公司。清華大學在清華控股有限公司取得國務院辦公廳批文後,又經教育部、國資委批准清華控股有限公司組建方案和章程,並在國家工商局登記註冊,於2003年12月18日正式掛牌成立,標誌著清華大學規範校辦企業管理體制試點工作暫告一段落。兩校試點結束後將理順產業管理體制,建立「防火牆」;清理學校院系二級單位辦企業;學校全資企業將全部改制為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企業的人事制度和分配製度更加完善。

  2003年度經教育部批覆同意部直屬高校企業改制設立有限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3家,組建資產經營有限公司3家,資產劃轉及股權轉讓批覆8件,國有股減持及放棄認購配股批覆2件。

  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於2003年8月組織第十三期中國高校科技企業高級管理人員香港培訓班,來自國內高校企業、產業管理部門的67名學員參加了為期兩周的培訓。培訓內容包括全球經濟發展趨勢、中國加入WTO的機遇、企業管理和價值評估、國際市場面營銷和產品推廣經驗等。

  2003年12月2日,中國高校校辦產業協會理事會暨規範高校校辦產業管理體制研討會在北京召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就規範高校校辦產業管理體制試點工作及進展作了發言。

  2003年11月6日,教育部作為主辦單位之一的國際工業博覽會在上海召開,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3所高校參展,上海本地共有15所高校參展,全面展示了近年來高校高新技術產業化成果和高科技產品,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影響。

  組織2002年度全國普通高校校辦產業統計工作,並出版《2002年度中國高等學校校辦產業統計報告》一書。2002年度全國高校校辦產業收入總額720.08億元,比2001年度增加117.10億元,增長率為19.42%;其中科技型企業收入總額539.08億元,佔全國高校校辦產業收入總額的74.86%。2002年度全國高校校辦產業實現利潤總額45.93億元,其中科技型企業實現利潤總額25.37億元。

  [科技成果推廣]  2003年全國高校入選國家級星火計劃21項,佔其總數的1.6%,經費支持675萬元;入選國家級科技成果重點推廣計劃73項,佔其總數的18.4%,經費支持245萬元;入選國家級重點新產品計劃65項,佔其總數的4.4%,經費支持750萬元。此外高校積極參與國家星火計劃支持下的全國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其中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農業專家大院、中國農業大學的教育型農業推廣體系、東北農業大學的農業專家在線、河北農業大學的深化太行山道路等模式在農業科技成果推廣、高校科技服務「三農」方面進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寶貴的經驗,並在全國範圍進行推廣。

  2003年,由國家重點新產品計劃支持的武漢華中數控股份有限公司項目――「非致冷焦平面紅外熱像儀」,在原有產品基礎上研製出用於檢測人體體溫的人體表面溫度快速篩檢儀,並在「SARS」時期分別在國家發改委、科技部、教育部、交通部、中國民航總局、奧組委、深圳機場、湖北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協、武漢市委、市政府等數十家人流密集的地方試用,每天測量達數萬人,使用效果良好。對於快速排查疑似病人,迅速切斷傳染途徑,有效阻止疾病蔓延發揮了積極作用,產生了非常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創建中國科技論文在線網站]  針對科研人員普遍反映的論文發表困難,學術交流渠道窄,不利於科研成果快速、高效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問題,經教育部批准,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創建了中國科技論文在線網站,是最新科研成果、科學發現的高效網絡交流平臺。

  根據文責自負的原則,只要作者所投論文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有一定學術水平,且符合中國科技論文在線的基本投稿要求,可在一周內發表。中國科技論文在線為作者提供該論文發表時間的證明,以保護原創作者的智慧財產權。網站已於2003年10月中旬開通試運行。網站域名:www.paper.edu.cn。

  [專利工作與科技成果管理]  2003年高校專利申請量為10216件,比2002年(5973件)增長71.0%;專利獲授權量為3389件,比2002年(1710件)增長98.2%。

  2003年教育部批准科技成果鑑定申請169項。主要集中在國家自然基金項目(17項)、軍工項目(11項)、教育部計劃項目(10項)、攻關項目(14項)、863計劃項目(15項)和自選項目(75項)等。

  經過三級專家評審,教育部批准29所直屬高校為教育部部級科技查新工作站,其中綜合類11所,理工類17所,農學類1所。

  [高校科技獎勵工作]  2003年度教育部提名國家科學技術獎經專家評審和獎勵委員會審核,推薦出授獎項目268項。其中一等獎94項,二等獎174項;在擬授獎項目中,自然科學獎111項(一等獎43項,二等獎68項),技術發明獎20項(一等獎7項,二等獎13項),科技進步獎137項(一等獎44項,二等獎93項)。

  2003年度全國共評出國家自然科學獎19項,其中高校16項,佔授獎總數的84.2%;國家技術發明獎14項,其中高校11項,佔授獎總數的78.6%;國家科技進步獎154項,其中高校91項,佔授獎總數的59.1%(以上統計中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不包含國防專用項目)。

  2003年高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和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的比例是歷年來最高的一次,尤其是通過教育部推薦由西北大學完成的「澄江動物群與寒武紀大爆發」項目,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高校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4項,佔總數的50.0%。由此看出,高等學校的科研成果在全國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撰稿  周  靜  初慶春 劉江斌  賈一偉
審稿  李志民                           

  附

2003年度教育部提名國家科學技術獎一等獎項目名單

獎種名稱

項目名稱

主要完成人

主要完成單位

自然科學獎

重金屬形態的空間分異、影響因素及生態效應

    王學軍  劉文新      徐福留  李本綱  賈振邦  鄧寶山      蒙冰君

北京大學

自然科學獎

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與植被生產力的研究

方精雲  樸世龍  賀金生  劉國華   陳安平

北京大學

自然科學獎

血管內皮損傷機制及其保護的實驗研究

張鈞華  唐朝樞      徐雅琴  張寶娓      丁文惠  龐永政           楊俊娟

北京大學

自然科學獎

黃芪當歸合劑防治慢性進展性腎損傷的實驗研究

王海燕  李驚子  李曉玫  鄒萬忠   章友康   黃海長

北京大學

自然科學獎

模型集辨識及其在控制系統綜合中的應用

        孫政順

清華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電子科技大學

自然科學獎

FRP加固混凝土結構基本理論和設計方法的研究

葉列平  滕錦光      陸新徵          趙樹紅     黃羽立  胡偉紅

清華大學  香港理工大學

自然科學獎

泥沙運動力學基本理論

    王興奎  王兆印  王光謙  方紅衛  吳保生  邵學軍  傅旭東  李丹勳  鍾德鈺   夏軍強

清華大學

自然科學獎

中國齧目昆蟲分類

李法聖  李志紅  彩萬志       楊集昆

中國農業大學

自然科學獎

辛道路的指標迭代理論與在非線性哈密頓系統中的應用

龍以明  朱朝鋒  劉春根  胡錫俊

南開大學

自然科學獎

結構拓撲優化中奇異最優解的研究

程耿東        顧元憲

大連理工大學

自然科學獎

溫控配體與液/液兩相催化

金子林  蔣景陽  王豔華  左煥培

大連理工大學

自然科學獎

高維非線性守恆律方程組與激波理論

陳恕行

復旦大學

自然科學獎

高速電路系統信號完整性問題基礎研究

李徵帆  毛軍發           金榮洪   袁正宇

上海交通大學

自然科學獎

芳香雜環及含氟仿生農藥的分子設計、合成製備及構效關係

錢旭紅      李志斌  宋恭華           徐曉勇      劉蘇友  陳衛東   黃青春

華東理工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

自然科學獎

原子團簇和團簇組裝體系的結構和量子性質

王廣厚      趙紀軍  劉峰奇  王保林  陳效雙  馬建行  李光來  王文忠  劉應開   王金蘭   羅有華

南京大學

自然科學獎

穴狀和環狀配位超分子的設計、合成、結構和功能的研究

羅勤慧  陳秋雲  沈孟長  王志林   於澍燕   汪雙喜

南京大學

自然科學獎

有機雜環化合物在金屬表面的化學與電化學聚合

    石高全      張峻峰      周東山       萬曉波    

南京大學

自然科學獎

中南半島地區熱力特徵對南海季風爆發的影響和機理研究

張耀存  錢永甫  何金海      徐海明  任雪娟  姚永紅

南京大學  南京氣象學院

自然科學獎

中國東南部晚中生代花崗質火山-侵入雜巖成因與地殼演化

王德滋  周新民  周金城  徐夕生      舒良樹  劉昌實  沈渭洲  於津海  邱檢生

南京大學

自然科學獎

存儲器用鐵電薄膜及電極材料的研究

劉治國  李愛東  朱信華      閔乃本          劉曉華  葛傳珍  朱建民

南京大學

自然科學獎

面向對象與移動Agent技術研究

    陶先平  馬曉星      馮新宇  張建瑩  李英軍      曹建農   

南京大學

自然科學獎

稀土元素環境化學行為及其對水生生態系統的影響

王曉蓉      曹心德      戴樂美  顧志忙  郭紅巖      尹大強       張宇峰    

南京大學  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自然科學獎

現代城市設計理論及其方法

    王建國  韓冬青       陽建強     ??

東南大學

自然科學獎

工程信息與過渡狀態可視化理論、方法及其應用研究

譚建榮  魏小鵬  張樹有  莫燦林  張建明      陳洪亮        吳培寧

浙江大學  大連大學

自然科學獎

中國紅樹林生態系統研究

   盧昌義  林益明  王文卿  鄭文教  鄭海雷      楊盛昌  周涵韜  李振基  劉俊傑  鄭逢中  楊志偉

廈門大學

自然科學獎

骨質疏鬆―假性神經性膠質瘤症候群基因克隆

龔瑤琴  陳丙璽  郭辰虹  李江夏  劉奇蹟  梁曉媛  高貴敏   周海斌   郭亦壽

山東大學

自然科學獎

材料微觀設計和分析中的碰撞反應動力學方法

夏曰源  劉向東  趙明文  梅良模   馬玉臣

山東大學

自然科學獎

鮑魚營養學的研究

麥康森  譚北平  張文兵      付志國  吳格天      周歧存  馬洪明  艾慶輝

中國海洋大學

自然科學獎

細胞凋亡相關新基因的發現及其功能研究

齊義鵬      裴子飛  杜全勝   屈小玲

武漢大學

自然科學獎

基於能帶剪裁的SOA理論研究及其應用

劉德明  黃德修  張新亮  孫軍強        柯昌劍

華中科技大學

自然科學獎

芸苔屬栽培種與諸葛菜屬間雜種的遺傳規律及新材料創建

李再雲      吳建國  劉後利     

華中農業大學

自然科學獎

參數計算理論及應用

陳建二  王建新  陳松喬  王國軍   王偉平   胡志剛

中南大學

自然科學獎

幽門螺桿菌疫苗的實驗研究

陳?F湖  朱森林  胡品津  廖文俊      李國慶  曾志榮    

中山大學

自然科學獎

四逆湯抗心肌缺血的作用及其機制研究

吳偉康      錢孝賢  羅漢川  孫慧蘭  唐鐵軍  黃河清  楊仕雲  劉筱藹  譚紅梅      金文濤  梁天文    

中山大學

自然科學獎

光學三維傳感原理與方法研究

蘇顯渝  陳文靜  李萬松  向立群  張啟燦  曹益平  周文勝  李傑林  程曉雪       蘇禮坤   蘇紅軍

四川大學

自然科學獎

微動磨損理論

周仲榮  朱?F昊  陳光雄  劉啟躍   徐桂珍

西南交通大學

自然科學獎

電磁場與波分析中半解析法的理論研究

盛劍霓  鄭勤紅  馬齊爽       閆照文       

西安交通大學  雲南師範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集美大學

自然科學獎

含夾雜壓電材料的力電耦合場理論

    周振功      劉金喜   程錦泉

哈爾濱工業大學

自然科學獎

異種材料連接基礎研究

馮吉才      李卓然  劉會傑      孫鳳蓮  孟維曉  魏守明  郭士增      姜傳寶  張學軍  金京皓   張海軍   楊玉泉

哈爾濱工業大學

自然科學獎

控制系統的參數化設計方法及應用

段廣仁  關新平  孫德波  龍承念      華長春  宋申民   李小俚

哈爾濱工業大學  燕山大學

自然科學獎

人類肺癌與胃癌中染色體與腫瘤相關基因的變異研究

傅松濱  王柏秋  閆承慧              張豈凡          楊煥傑         

哈爾濱醫科大學

自然科學獎

心臟乙醯膽鹼受體亞型與鉀通道關係的研究

楊寶峰  王惠珍  杜智敏  焦軍東      趙煒明  董德利  李寶馨           喬國芬   許超千

哈爾濱醫科大學

自然科學獎

哈密頓圈及圈覆蓋理論

範更華

福州大學

技術發明獎

陶瓷膠態成型新工藝

    楊金龍  謝志鵬  馬利國      周龍捷      代建清  劉曉林  向軍輝   席小慶   張立明

清華大學

技術發明獎

高性能片式電感用低溫燒結軟磁鐵氧體

    王曉慧  嶽振星  李龍土  馬振偉  桂治輪      蘇水源  袁繼烈  石軍傳   高洪偉

清華大學  清華同方股份有限公司  山東清華同方魯穎電子有限公司

技術發明獎

新型微流體器件、結構加工和相關應用研究

周兆英  葉雄英  王曉浩      熊沈蜀  張毓笠      朱俊華  馮焱潁  熊繼軍   章剛華

清華大學

技術發明獎

洛索洛芬鈉的研究與開發

印春華  吳曉盈      陳芬兒

復旦大學

技術發明獎

血液粘度新型測量方法及裝置

劉常春      高勝法  黃克正      張慶範  邵彤梅

山東大學

技術發明獎

中國強毒鉤端螺旋體致病新基因和新型基因疫苗的研究

    胡昌華  晏菊芳  張會東  邱洪宇  趙計林  趙明才  李學敏      王曉櫻   朱慶平

四川大學

技術發明獎

新型稀土鉬熱陰極材料的研究與開發

周美玲  張久興  王金淑  聶祚仁   左鐵鏞   周文元

北京工業大學

科技進步獎

中國農業―農村發展可持續性的區域評價、區域戰略及操作途徑

蔡運龍  王仰麟  許學工  楊友孝  傅澤強  蒙吉軍  龍花樓   秦其明

北京大學

科技進步獎

微創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的臨床應用與推廣

      ??      董?[欣  金新新  王新生  陳生龍  沈冬焱      王京生   柏本健   王亞生

北京大學  青島思達國際心臟(中心)醫院  北京萬兆開心醫學科技有限公司

科技進步獎

無骨折脫位型頸脊髓損傷的臨床研究

黨耕町      劉忠軍  陳仲強  王少波  婁思權        

北京大學

科技進步獎

基於場協同理論的傳熱強化技術及其應用

過增元      李志信  孫奉仲  孟繼安  田茂誠  陳澤敬  張冠敏  胡桅林  杜文靜      冷學禮  夏再忠   韓治林    

清華大學  山東大學

科技進步獎

10兆瓦高溫氣冷實驗反應堆

王大中  吳宗鑫  徐元輝  孫玉良  蘇慶善  唐春和  劉繼國  何樹延  薛大知  鍾大辛  高祖瑛  經滎清  王瑞偏  周惠忠  張作義  秦振亞  姚梅生  楊自覺  厲日竹  周世新  仲朔平  葉?j生  劉原中  張振聲  李仲三  左開芬  吳元強  邱學良  朱鈞國  唐亞平  劉俊傑  佟允憲  郭人俊  施仲齊  林登彩      胡守印  孫衛東  肖宏伶  吳莘馨  查美生  黃志勇  徐小琳  張徵明  李保祥  梁錫華  孟祥提      冷玉庭  向曉東  周建華  湯全法  關廷光  蔡碧濂       刁興中

清華大學  中國東方電氣集團公司  上海鼓風機廠  上海先鋒電機廠  北京煤炭利用研究所

科技進步獎

北方地區生態環境需水量研究

楊志峰  崔保山  劉靜玲  王西琴      許新宜       胡廷蘭

北京師範大學

科技進步獎

CIN系列智能網系統

陳俊亮  楊放春  姚世民  張海濱  詹舒波  陳行益  李曉峰   王紅熳   閆丹鳳

北京郵電大學

科技進步獎

鋼的組織性能綜合控制理論及應用-薄板坯連鑄連軋工藝基礎及材料

    康永林  柳得櫓      王中丙  毛新平      陳貴江  周德光  霍向東      王克魯  王元立   李烈軍   範勝標

北京科技大學  廣州珠江鋼鐵有限責任公司

科技進步獎

9LRZ-80型立式秸稈揉切機的研製

韓魯佳  劉向陽  閆巧娟  夏建平  郭佩玉  李道娥  譚奈林         

中國農業大學

科技進步獎

健腦安防治血管性痴呆海馬損傷的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調節機制研究

田金洲      尹軍祥  黃啟福  王慶國  盛樹力  谷曉紅  朱愛華           王成祥    

北京中醫藥大學  首都醫科大學

科技進步獎

大型旋轉機械重大非線性振動故障機理分析與應用

陳予恕  黃文虎  聞邦椿      武際可  薛禹勝      曹樹謙  呂和祥      劉樹英      夏松波  金宗武  席愛民  張延安      鄭惠萍   

天津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東北大學  北京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  天津市電力公司  復旦大學  國電自動化研究院  清華大學

科技進步獎

自啟動飛秒雷射系統的研究

王清月  張志剛      章若冰  邢岐榮  張偉力  戴建明   吳元生

天津大學

科技進步獎

井下採油工具動態檢測技術及系統

胡小唐  徐世民          王鳳山  胡曉東  裴曉含  馬海佳  劉慶綱  劉崇樹  李豔寧          劉崇江  鄒麗娜      楊志鵬  陳津平       魏小雷

天津大學  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採油工程研究院

科技進步獎

城市電網規劃理論、模型、方法的研究與工程應用

餘貽鑫  王成山  黃純華  葛少雲      嚴雪飛  賈宏傑         

天津大學  天大求實電力新技術有限公司

科技進步獎

雙氯芬酸鈉新合成工藝研究

陳芬兒  戴惠芳  祝興海      卞照洪  李志江        張建中

復旦大學  河南安陽九州藥業有限責任公司  蘇州市奧盛精細化工有限公司  河南湯陰永奇化工有限公司  山東兗州康華製藥有限公司

科技進步獎

重塑我國疾病預防控制系統:障礙、策略和技術

            汪 華  胡曉舒  王志鋒       陳恩東

復旦大學

科技進步獎

網絡化服務與工程支持系統集成平臺開發及其應用

吳啟迪        駿  嚴雋薇  朱志浩  陸幸澤      方正輝  陸劍峰  關錫友  樊留群  馬玉敏   

同濟大學

科技進步獎

受施工擾動影響土體環境穩定理論及其變形控制方法研究

        龔曉南      張慶賀  徐日慶  李兆平  胡向東  謝康和  王連俊  徐永福  袁金榮  趙其華   朱忠隆   劉洪州

同濟大學  浙江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科技進步獎

黃花梨品種選育及推廣

沈德緒  李載龍  林伯年  張上隆  陳昆松  柴明良  黃賢國  方建平  陳曉浪  嚴根洪  吳少華  查永成  陳雅雲

浙江大學  杭州市果樹研究所  浙江省農業廳  福建農林大學

科技進步獎

腦橋靜脈對顱內壓調節作用的研究

    王成偉  王志剛  欒立明      徐廣明          王國棟  賀紅衛

山東大學  山東省立醫院

科技進步獎

喉癌、下咽癌的手術療效、轉歸及治療評價研究

欒信庸  潘新良  張立強  許風雷  黃建民      劉大昱  雷大鵬  房居高  鄭美華      楊秋安            王惠忠

山東大學

科技進步獎

鐵鋁金屬間化合物的產業化關鍵製備工藝研究與開發

尹衍升  孫康寧      李愛菊      張玉軍  範潤華  李愛民  李春勝  趙天平

山東大學

科技進步獎

矽膠模與注型產品快速製造工藝技術研究及在新產品開發中的應用

趙國群  王廣春  李輝平  管延錦  欒貽國  黃曉慧  吳向紅     

山東大學

科技進步獎

高頻地波雷達OSMAR2000

吳世才  楊子傑  文必洋  石振華  田建生  高火濤  王淑融  吳雄斌  柯亨玉  侯傑昌  邱昌熔  孫元福  郭佩芳   劉錦高

武漢大學  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青島海洋大學  華東師範大學

科技進步獎

三維超聲臨床應用研究

王新房  謝明星  李治安      陳漢榮      黃幼珍      朱天剛  鄭俐慧  王連生       

華中科技大學

科技進步獎

三種病原體宮內感染的診斷、防治及近遠期隨訪研究

聞良珍  劉蘭青  敖黎明  陳素華  呂繩敏  吳聖楣  曾萬江  曲陸榮  楊祖菁      史金陽  錢繼紅  凌霞珍         

華中科技大學  中國醫科大學  上海第二醫科大學

科技進步獎

電網調度員智能培訓仿真系統(IDTS)

    黃永皓  董朝霞  吳中越          周建中   張希全   伍永剛

華中科技大學

科技進步獎

光纖傳感技術工業性試驗研究與應用

姜德生  周祖德              陳宏波  王立新  李維來  鄧承偉  祁耀斌   魏仁選   黃俊斌

武漢理工大學

科技進步獎

輪軌、磁浮列車交會與行車安全研究

田紅旗  盧執中  梁習鋒  劉國偉           聶永紅  高廣軍      姚曙光  魯寨軍  劉堂紅  易仕和   程忠宇   鄒建軍

中南大學  國防科技大學

科技進步獎

惡性骨腫瘤的三結合診斷,保肢治療和基礎研究

沈靖南  李佛保  廖威明      韓士英      盛璞義  丘鉅世  孟俊非  黃兆民  王連唐  徐棟梁  勞鎮國        朱慶棠

中山大學

科技進步獎

原位肝臟移植的系列研究

陳規劃  何曉順  朱曉峰      蔡常潔  陸敏強  王國棟   黃潔夫

中山大學

科技進步獎

臍血造血幹細胞移植的基礎和臨床系列研究

黃紹良  方建培      周敦華  李樹濃  吳燕峰      徐宏貴  鄧宇斌  張秀明   蘇瑞軍   何志巍

中山大學

科技進步獎

脈絡膜相關疾病眼底形態學系列研究

    吳德正  黃時洲      楊培增  吳樂正  羅光偉  歐傑雄  龍時先  江福鈿    梁炯基

中山大學

科技進步獎

「掌訊通」移動數據終端的軟體集成系統

羅笑南  譚偉豪  王建民  薛亦元  毛明志  陳華鴻       高成英   王若梅

中山大學  廣州中大電訊科技有限公司  廣東中大訊通軟體科技有限公司  東莞長安權智電子廠

科技進步獎

致齲菌對牙面粘附分子機理的研究

劉天佳          嶽松齡  傅明德  羅宗蓮  周學東  黃定明  趙麗娟  郭麗娟         

四川大學

科技進步獎

鐵路提速線路強化技術及其理論基礎與工程實踐

翟婉明  蔡成標  王其昌  劉偉平      康高亮  王開雲   林建輝

西南交通大學  瀋陽鐵路局  成都鐵路局  北京鐵路局

科技進步獎

儀器流技術――虛擬儀器產品網絡化的研究與開發

秦樹人  楊昌棋  湯寶平      鍾佑明          謝亭亭  周傳德  尹愛軍

重慶大學

科技進步獎

交流接觸器新型滅弧系統與觸頭材料的研究

陳德桂  榮命哲  耿英三  邱祖述  王學軍  劉朝陽  辜曉川

西安交通大學  上海電器科學研究所

科技進步獎

基於Web服務的應用支撐環境(WebSASE)

懷進鵬      劉旭東  林學練  馬殿富  胡春明  杜宗霞  馬曉軒      沃天宇        孫海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科技進步獎

缺血性腦血管病-症狀性顱內動脈狹窄的造影分型與支架治療

姜衛劍      王擁軍  戴建平  高曉蘭  王素香  王桂紅     ?F

首都醫科大學

科技進步獎

金礦重點礦化區帶隱伏礦床找礦方法和預測

呂古賢      倪師軍  李曉波  曹志敏  林文蔚  張炳旭  武際春  孫之夫  王紅才      文錦明  殷秀蘭  賴旭龍  廖昌溪  王義強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成都理工大學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科技進步獎

環保節能的煤泥管道輸送技術與裝備

    孟國營  李建國  鞏長勇      徐希康  陳崇亮  梁冬青  梁道廣  鄭珍修  王鳳寅  趙學義  段瑞玲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校區)  北京中礦機電工程技術研究所

科技進步獎

熔石英陶瓷基複合材料在飛彈防熱構件上的應用研究

    賈德昌  雷廷權  洪文虎      溫廣武  張飛虎  欒殿榮      張培峰

哈爾濱工業大學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一研究院第十四研究所

科技進步獎

系統性紅斑狼瘡的基礎與臨床研究

張鳳山  趙陰環  聶英坤      趙育松  于慧敏  李英楠  初潔秋  任潞雪       支玉香

哈爾濱醫科大學

相關焦點

  • 高校扶貧工作特色及成效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
    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部75所直屬高校、14所部省合建高校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統籌人才、學科等優勢資源,精準對接貧困縣實際需求,舉全校之力把先進的理念、人才、技術、經驗等落地到貧困地區,推動各類資金、項目、管理等要素向貧困縣聚集,探索形成了教育扶貧、智力扶貧、科技扶貧、產業扶貧、健康扶貧、消費扶貧、文化扶貧等具有「高校品牌」的中國特色扶貧路徑,
  • 江蘇省教育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
    本次執法檢查的重點是政府,政府必須依法行政。江蘇職教網站是職教信息資源中心為學校和社會服務的窗口,主要任務是收集、加工、存儲全省職業教育信息資源,提供職教信息資源的瀏覽、檢索、查詢和下載服務。9月1日,江蘇職教信息資源中心正式成立,江蘇職教網站(網址:http://www.jsve.edu.cn)開通。
  • 陝西省教育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
    (7)大力推進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共享,首先啟動全省高校圖書文獻信息系統建設工程,推動全省高校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的整體提升。(8)對縣級政府教育政策的落實情況進行督導檢查,進一步落實縣級政府在發展教育工作中的責任。(9)加快發展民辦中等職業教育。
  • 上海市教育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
    在第五次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優秀論文、專著評選中,上海共獲一等獎2項(其中專著一等獎、論文一等獎各1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7項,獲獎總數居全國第一。在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課題(思政工作)招標工作中,上海高校共有9個申報課題中標,其中,教育部「輔導員骨幹支持研究課題」5個、重大研究課題2個、一般課題2個。
  • 福建省教育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
    積極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拓寬思想政治工作領域,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站,推進思想政治工作進網絡,擴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同時,認真落實穩定工作責任制,建立健全定期分析高校穩定形勢的制度;暢通穩定信息傳輸渠道,保證了高校的持續穩定。
  • 西南大學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
    自1997年以來,西南大學全程參與忠縣柑橘產業化發展,充分利用高校科技人才的優勢,以科技為抓手,產業為載體,實現了「從一粒種子到一杯橙汁」的產、加、銷、研、學、旅「六位一體」產業鏈,使忠縣成為重慶柑橘產業的核心區、全國柑橘技術的示範區,為忠縣精準扶貧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走出了一條以科技為引領,助推忠縣柑橘產業發展的科技扶貧之路。
  • 學位工作與研究生教育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
    ,設立「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以下簡稱「學位中心」),並印發了《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職責任務、管理體制、機構設置和人員編制方案》的通知。    「學位中心」為教育部直屬事業單位,受教育部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領導,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和教育部研究生工作辦公室對其進行政策和業務指導,其前身是掛靠在清華大學的全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
  • 5月31日 - 5月31日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
    2007年5月31日,教育部副部長陳小婭出席並主持了「和諧中國 暢想奧運」――恆源祥萬名青少年天安門文體活動。  △教育部副部長李衛紅在浙江高校考察時強調,各高校要繼續做好「平安校園」建設工作。  △科技部、教育部印發《科技部、教育部2003年加強高校科技工作要點》。  2003年5月31日―6月14日,教育部副部長章新勝率團赴美國訪問。   2002年5月31日,東南大學慶祝建校100周年。江澤民、李鵬、李瑞環題詞祝賀。教育部副部長周濟到會講話。
  • 教育收費政策解讀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九條明確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合理設置小學、初級中等學校,使兒童、少年就近入學。」這一法律規定對保證義務教育階段絕大多數兒童少年的受教育權是有益的。我國義務教育法實施細則規定對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小學生免收學費、可適當收取雜費。
  • 福州大學光催化研究所教師團隊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
    經過20年的艱苦努力,現在研究所已經發展成為集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學科建設和產業化實施為一體的高水平科研機構,擁有能源與環境光催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環境光催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2個國家級科研平臺,擁有1個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能源與環境光催化創新引智基地,團隊是國家教育部「光催化基礎與應用創新團隊」和科技部「光催化重點領域創新團隊 」。
  • 全國職業教育工作專項督導報告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
    上海市民辦高校學生與公辦高校學生享受同樣的國家助學金、市級獎助學金和國家助學貸款、副食品補貼、大學生醫療保險等資助項目。民辦學校教師在職稱評定、獎勵表彰、科研項目申報、教師培訓等方面完全享有與公辦教師同等待遇。三是支持民辦職業院校師資隊伍建設。江西吉安、新餘等地區出臺了派駐公辦學校教師到民辦職業院校任教、補助民辦職業院校教師工資等政策。  出臺激勵政策,推動企業參與。
  • 未央區政府門戶網站進入全國十強
    2020年12月15日,由中國軟體評測中心(工業和信息化部計算機與微電子發展研究中心)組織的「2020年數字政府服務能力評估暨第十九屆政府網站績效評估結果發布會」系列活動在北京舉行
  • 雲南省落實政府信息公開工作 門戶網站正式開通
    雲南省政府信息公開工作會議23日在昆明召開。會議安排部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在雲南省的實施工作,正式開通全省政府信息公開門戶網站。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將於2008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為確保《條例》的全面、正確、有效施行,自2007年7月以來,雲南省各地各部門開展了大量準備工作。
  • 劉漢通:3D列印創業越做越紅火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
    從大一的零起步,到現任遼寧(本溪)增材製造創新中心副主任、瀋陽博瑞未來科技有限公司以及本溪東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這一路走來,劉漢通的身後留下了一串串堅實的腳印。  高中時,劉漢通接觸到了3D印表機,喜歡不已。2014年盛夏,劉漢通進入東北大學資源與土木工程學院採礦工程專業學習。優渥的學習環境和自由的可支配時間,為實現夢想提供了可能。
  • 教育部關於公布《高等學校信息公開事項清單》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各計劃單列市教育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有關部門(單位)教育司(局),部屬各高等學校:   為進一步推進高校信息公開工作,擴大社會監督,提高教育工作透明度,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高等學校信息公開辦法》,我部研究制定了《高等學校信息公開事項清單》(以下簡稱清單)。
  • ...政府服務能力」成績單出爐,武漢市政府門戶網站列副省級城市前...
    12月15日,由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指導、工信部中國軟體評測中心主辦的「2020年數字政府服務能力評估暨第十九屆政府網站績效評估結果發布會」在北京舉行。據大會發布的2020年度全國政府網站績效評估結果排名,武漢市政府門戶網站位列全國副省級城市第三名、省會城市第三名,繼續保持全國政府網站先進行列。 在2020年全國區縣政府網站評估結果中,武昌區排名第3,江岸區排名第10,東西湖區、礄口區和洪山區分列第14、第40和97位。
  • 大鵬新區政府門戶網站英文版全新改版上線
    為進一步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加強國際交流,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大鵬形象和發展前景,在大鵬新區政府門戶網站英文版上線兩周年之際,迎來全新改版。  大鵬新區政府門戶網站英文版的全新改版既是適應網際網路技術提升和用戶信息需求發生變化的需要,也是面向世界打造開放型、透明型、服務型政府的新起點。
  • 「三峽門戶」湖北宜昌市您了解嗎?宜昌5所高校竟然都有三峽字樣
    2、三峽大學科技學院:三峽大學科技學院是經國家教育部備案、湖北省教育廳批准,由三峽大學與宜昌教育實業開發總公司合作舉辦的具有獨立事業法人地位的高校獨立學院。其前身是2000年9月成立的三峽大學宜昌分校;2002年8月,經省教育廳批准更名為三峽大學科技學院;2004年2月,經國家教育部批准重新確認為實施高等學歷教育的高校獨立學院。學院於2010年通過了湖北省獨立學院本科專業教學水平評估,2012年通過了湖北省獨立學院學士學位授予權單位及專業審核評估,具有自主頒發學士學位資格。
  • ASkBob疫情速遞上線金昌政府門戶網站
    ASkBob疫情速遞上線金昌政府門戶網站 2020-02-01 12: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三峽論壇:宜昌5所高校竟然用三峽的名字
    2018年度,學校被省人民政府評為「建設一流大學的高校」,水利、土木工程、電氣三個專業被評為「建設一流學科的高校」。三峽大學是一所以水利電力為主,綜合實力較強,具有較高社會知名度的綜合性大學。第二節三峽大學科技學院:三峽大學科技學院是經國家教育部備案、湖北省教育廳批准,由三峽大學與宜昌教育事業發展總公司合作組建的獨立法人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