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一組八路軍延安的彩色老照片,致敬

2020-12-20 那些年遺忘的歷史

一組抗戰時期延安的老照片分享給大家,讓我們通過這組老照片來感受那時的艱苦,致敬和緬懷先輩們。圖為1942年毛主席與延安文藝座談會代表們的珍貴合影,從照片中可以看出當時延安的條件是多麼的艱苦。

圖為毛主席1943年在延安的老照片,毛主席雖穿著一身樸素的著裝,但偉人氣質盡顯。照片中遠處是延安的地標建築寶塔。

圖為1942年3月23日,毛主席在延安的高級技術幹部會上講話的珍貴照片,毛主席的講話淺顯、通俗、動人,富於幽默、妙趣橫生,而又那樣意味深長,形象親切。

圖為1944年周總理和鄧穎超大姐在延安的珍貴合影。周總理與鄧大姐相濡以沫,患難與共,伉儷情深。

圖為1944年7月毛主席與朱老總、劉少奇、聶榮臻以及林總在延安紀念七七事變大會上的珍貴照片。

圖為1944年冬天的延安,毛主席等領導在延安機場的珍貴照片,照片自右至左依次是:馬海德、博古、朱老總、毛主席、任弼時、李富春、張聞天、聶榮臻。朱老總帶著口罩,應該是為了抵抗當時在延安發生的疫情吧。

圖為1944年毛主席與朱瑞在延安的合影。很不幸的是,四年後的1948年10月1日,朱瑞在遼瀋戰役攻克義縣戰鬥中犧牲,年僅43歲,是解放戰爭中我軍犧牲的最高將領。

圖為1944年彭老總的夫人浦安修(左一)、周總理的夫人鄧穎超大姐(左二)以及朱老總的夫人康克清大姐(左三)在延安的珍貴合影。

圖為1944年朱德元帥與賀龍元帥以及徐向前元帥在延安機場的珍貴老照片,三位都是我們敬愛的開國元帥,三帥同框實屬難得。

圖為1944年的延安,難得的五帥同框的珍貴照片,每一位都是戰功赫赫。照片從左至右依次是:彭德懷元帥、朱德元帥、葉劍英元帥、聶榮臻元帥、陳毅元帥。

圖為時任八路軍第120師359旅旅長的王震在延安的老照片,從1940年底開始,第359旅便進駐了南泥灣,開展大生產運動,實行生產自給。將南泥灣變成了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陝北好江南」。

圖為1944年,毛主席和朱老總(左一)、陳毅(左三)、聶榮臻(左五)、李富春(左六)、王震(左二)在延安的珍貴合影。照片中毛主席與王震親切握手。1944年10月,由359旅為主力,以王震同志為司令員的八路軍南下支隊,將要執行南下作戰開闢新根據地的任務。

1944年八路軍第120師359旅4000餘人組成南下支隊,挺進豫、鄂、粵敵後,開闢新的抗日根據地。圖為11月1日毛主席和朱老總等領導在延安一起檢閱南下部隊的珍貴照片。

圖為1944年11月1日,毛主席和朱老總在王震的陪同下,在延安東關機場檢閱即將南下的部隊。戰士們都穿著嶄新的灰色棉軍裝,掛著新的子彈袋,背著新被子和新毛毯,歪把子機槍和三八式步槍。

圖為1944年6月,毛主席、朱老總、周總理等領導在延安會見中外記者西北參觀團的珍貴照片。參觀團中的大多數人是第一次來延安,他們看到了一個和重慶完全不同的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44年,美軍觀察組共18人分兩批抵達延安,這個觀察組是考察我軍英勇抗戰的行動和物資匱乏的情況,並協調營救美軍飛行員的軍事小組。圖為延安的諸位偉人們與觀察組成員的合影。

圖為1944年7月,毛主席在延安歡迎美軍觀察組大會上的珍貴照片。美軍觀察組在後來的報告中幾乎都一致給予了延安充分的肯定,評價延安有一種生機勃勃的氣象和力量。

圖為葉劍英元帥在延安試用美軍觀察組帶來的槍,不知道這把槍是什麼型號的槍,大家有知道的嗎?

圖為1944年,彭老總在延安為美軍觀察組舉行的接待宴會上的珍貴照片,照片中彭老總似乎有點拘束,彭總身邊的這位美軍觀察組成員可能不會想到,就是身邊的這位將領將在6年後的朝鮮戰場上打敗他們。

圖為左齊(左一)、劉轉連(左二)、陳外歐(左三)三位將軍的珍貴照片。其中左齊將軍曾任八路軍第120師359旅717團的參謀長,在1938年11月18日的明鋪伏擊戰中負傷而失去右臂,此後,被稱為獨臂將軍。1955年左齊將軍授少將軍銜,劉轉連將軍授中將軍銜,陳外歐將軍授少將軍銜。

圖為1943年,陳賡(中)與莫文驊(右)、陳鬱(左)在延安的珍貴照片。陳賡在抗戰中任八路軍129師386旅旅長,打了很多勝仗。1943年11月離開太嶽區來到延安學習。

圖為1939年,毛主席在延安楊家嶺與老百姓親切交談,詢問他們的生產和生活情況的珍貴照片。毛主席時時處處關心人民疾苦,致敬。每天更新珍貴歷史老照片,整理不易,歡迎大家關注。

相關焦點

  • 抗戰時期的一組延安彩色老照片,再現偉人們的艱苦歲月!
    毛主席時時處處關心人民疾苦,致敬。陳賡在抗戰中任八路軍129師386旅旅長,打了很多勝仗。1943年11月離開太嶽區來到延安學習。 1944年,美軍觀察組共18人分兩批抵達延安,這個觀察組是考察我軍英勇抗戰的行動和物資匱乏的情況,並協調營救美軍飛行員的軍事小組
  • 抗日戰爭老照片:被嚇癱的偽軍,圖7抗戰時八路軍女戰士不比電視劇上...
    ——餘秋雨 抗日戰爭期間,為了保家衛國,抵抗侵略,無數的八路軍戰士們投身於解放中國的偉大事業中,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如今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接下來小編給大家整理了一組抗日老照片再現八路軍抗戰風採,致敬這些偉大善良的戰士們! 圖1:
  • 歷史老照片:這才是抗戰時期真實的八路軍,別再被抗日神劇給騙了!
    ▲圖為抗日戰爭期間八路軍左齊(左一)、劉轉連(左二)、陳外歐(左三)三位將軍的珍貴照片。此刻的他們正在研究新繳獲的三挺重機槍,看起來十分開心,對著鏡頭紛紛稱好。
  • 1944年,八路軍民兵隊伍和抗日根據地軍民老照片
    本組老照片是美國記者哈裡森·福爾拍攝,時間為1944年邊區抗日根據地的民兵隊伍。這組照片真實反映了抗戰時期,民兵隊伍協同八路軍抗戰,做好後勤保障的情景。圖為民兵隊員攜帶木製大炮趕路。附近的一處村莊。村民們抬擔架救治傷員,軍民聯防,共同抗日。當地的村民用抬擔架把傷員抬到八路軍的衛生隊。陝西省一處城門下的八路軍戰士,城門上懸掛著歡迎標語。
  • 抗戰時期日機多次轟炸重慶,為啥從來不去延安貧窮限制日軍想像
    延安是中國革命聖地,也是中國共產黨抗戰時期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同樣作為抗戰中心的重慶被日軍轟炸了無數次,那延安呢?為什麼沒聽說日軍轟炸了延安呢?這個問題是個經濟帳,需要從頭算一算。
  • 老照片:還原真實的八路軍生活,沒有別墅沒有髮膠髮蠟
    近期,抗戰劇《雷霆戰將》熱播,遭到網友的集體吐槽。在劇中,八路軍指揮部是豪華別墅,護士妝容精緻,衣服乾淨得發亮;八路軍戰士個個衣著光鮮,清一色都用髮膠、髮蠟。戰爭年代,八路軍戰士到底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呢?
  • 隨軍記者拍的老照片,八路軍打勝仗後的真實畫面,抗戰劇中絕對看不到
    目前,我國的軍事實力已經躍居世界第二,還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二強國,有人說要是抗戰時我軍有這樣的實力,抗戰哪裡還需要八年?我想說的是,如果那時候我們的實力有這麼強,日本哪裡還敢發動侵略戰爭,毛爺爺在分分鐘滅了它。目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總兵力超過200萬人,其中有幾十萬人的女兵,還有幾十萬的新兵。
  • 抗戰史實:日本共產黨與日本八路軍,抗戰情義還是贖罪
    甚至在其警醒之下,一些日本士兵最終也加入了八路軍的隊列。他們並不是為了要與自己的祖國開戰,而是認為自己這麼做才真正符合國家的利益,才真正符合這個世界嚮往和平的真正信仰。而也正是他們這些為數不多的反戰力量,也成為了在抗戰以及抗擊反法西斯鬥爭當中重要的一環。
  • 抗戰時期,他帶領八路軍建立了第一家兵工廠
    他們放棄原本優越的生活,匯聚在這個山洞裡,目的只有一個,為了前方的抗戰,為了民族的自由。與此同時一批八路軍隊伍中的能工巧匠也被選派過來,大家集思廣益,想出了不少實用的土辦法。比如用一韭菜葉寬或一紮長來比劃產品的加工尺寸。當時在黃崖洞兵工廠的工人們中間流傳著許多順口溜,我給大家念一段,全拼一把土銼刀,太行山上出英豪,多了邊區狀元印,新華日報天天飄。
  • 老照片:抗戰期間八路軍真實的武器裝備,看完讓人肅然起敬
    自1937年盧溝橋事變,一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戰時間裡,八路軍是靠著什麼樣的武器與日軍對抗的?看多了抗日神劇的觀眾可能以為八路軍的裝備看起來甚至比日本鬼子還要強,事實真的如此嗎?讓我們來看一下抗戰期間八路軍的真實裝備是怎樣的。
  • 奶娘英雄群體:抗戰時期用乳汁哺育八路軍後代
    奶娘英雄群體:抗戰時期用乳汁哺育八路軍後代來源:解放軍報社北京分社作者:郭建躍 董 強責任編輯:遙遠2015-05-19 20:15,經過百餘民間熱心人士4年多橫跨三省五市十餘縣的辛苦挖掘找尋——上百位太行奶娘英雄群體漸漸走進人們視線為太行山抗戰歷史增添寶貴新篇
  • 毛澤東延安時期的三個小故事
    有轎車不坐 延河畔響起的隆隆馬達聲和清脆的喇叭聲,吸引著延安軍民。警衛戰士們更是有說不出的高興:「這回毛主席外出開會再也不用騎馬走路了!」 老紅軍楊辛克,貴州松桃人。抗日戰爭時期,曾擔任毛主席的警衛員。
  • 抗戰時,隱藏在深山裡的八路軍兵工廠究竟有多厲害?
    儘管八路軍總部曾專門電示各師,要求招募技術工人,但專業人才和熟練工人一直比較匱乏。1939年2、3月份,彭德懷致電毛澤東、朱德,希望能多派些熟練工人到根據地。當時有不少技術人員,攜帶機器前來延安投身革命。當時,在延安的幾個邊區兵工廠中,確有不少熟練工人,還有一些從上海等地帶著機械設備前來的技術人員。
  • 抗戰無國界:林邁可夫婦的延安情
    【2015年是偉大的中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在紀念活動中中國人民沒有忘記國際友人在抗戰中作出的獨特而極其重要的貢獻。李效黎女士及其英國丈夫林邁可先生於1941年離開燕京大學投奔八路軍,投身抗戰,親身經歷了那段艱苦而珍貴的歲月。】
  • 抗戰時期美軍觀察組到延安,偉人高規格接待,飯菜很豐富
    抗戰時期,一支由18個美國人組成的觀察組來到延安,其中包括了美軍的陸、海、空以及情報系統人員,他們前來了解我軍搜集到的日軍情報,和戰略物資供應情況,從而探索與我軍軍事合作的可能性,同時把我軍的抗日實情向外界報導,爭取抗戰勝利的重要契機。
  • 抗戰時期,深受八路軍女首長喜愛的「花口擼子」到底是什麼手槍?
    關係輕武器的朋友可能都知道,抗戰時期,中國是白朗寧手槍的重要主顧之一。當時的中國素有「一槍、二馬、三花口」之說,認為這三者是「擼子」(對彈匣在握把內的自動手槍的俗稱)中質量最好的也是當時國內使用最為廣泛的,而這三者均出自白朗寧大師的設計。
  • 抗戰時期八路軍一個團兵力多少?一個團800人,下轄5個連
    不過在抗日戰爭時期,我國曾經出現過一個相當特殊的編制——將主力團縮編成「小團」。事實上這種選擇也是當時的無奈之舉,在日軍的頻繁圍剿下,我國失去了很多抗日根據地,根據地人口損失過半,八路軍的兵力也由40萬降至30萬。為了儘量保存八路軍的有生力量,我軍採取了很多措施,其中就包括這種縮編手段。
  • 「國立同濟大學延安校友會」鉤沉
    筆者近讀西北大學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陝甘寧邊區民政工作史》,偶然發現,抗戰時期,在延安,竟然還曾有過「國立同濟大學延安校友會」: 1941年9月6日,為響應中央統戰部號召,在延安的部分同濟大學校友成立了「國立同濟大學延安校友會」,總幹事夏光韋,幹事有徐紀綱、趙安博、王震之,總計有17人。該會系統一戰線工作性質的社會團體,後改由中央青委領導。
  • 珍貴抗戰老照片,進攻的八路軍戰士
    圖為一九四四年,我八路軍戰士以積極主動的進攻姿態,突破敵人的封鎖溝,開展護麥鬥爭。一九四四年五月,我八路軍戰士攻克河北任丘、河間、大城地區的一條大封鎖溝。圖中是作戰的八路軍部隊在進攻前緊鑼密鼓的部署戰鬥。一九四四年十一月,我軍佔領五臺山。
  • 安平發現抗戰時期的《冀中導報》
    河北新聞網訊(記者孟憲峰)近日,安平縣全國第一個農村黨支部紀念館館長王彥芹發現了一批抗戰時期的《冀中導報》。據悉,《冀中導報》是在抗戰時期由冀中區黨委創辦,為《河北日報》前身之一,保存下來的非常稀少。此次發現的《冀中導報》,有兩期分別出版於1941年和1942年,非常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