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觀察報
經濟觀察報 記者 黃蕾 截至4月29日,26家上市城商行已有23家披露年報。
總體情況來看,23家城商行中多數總資產、營收、歸母淨利潤呈現正向增長,6家邁入萬億規模俱樂部,其中,3家在兩萬億之上,北京銀行以2.7萬億規模居首。而瀘州銀行、江西銀行、錦州銀行、哈爾濱銀行四家城商行出現「增收反降利」。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城商行整體不良率向好背後,對公業務資產質量承壓仍較為明顯。
經營分化:4家銀行「增收不增利」
2019年除哈爾濱銀行和錦州銀行總資產縮水外,21家城商行總資產均呈現正向增長,其中12家銀行總資產增速達到兩位數,增速最高的為貴州銀行,同比增長19.98%,排名第二的是寧波銀行,增速為18.03%,第三則為青島銀行,同比增長17.62%。
城商行在體量上差異較大。「萬億級」俱樂部中包括北京銀行、上海銀行、江蘇銀行、寧波銀行、徽商銀行、盛京銀行,其中北京銀行、上海銀行、江蘇銀行站上「兩萬億」臺階,北京銀行總資產在23家城商行中居首位,達到27370.4億元。
「千億」規模的城商行在整體上市城商行中的數量佔比最大,共16家,排名前三的分別為錦州銀行8363.06億元,中原銀行7098.85億元,天津銀行6694.01億元。瀘州銀行總資產為916.81億元,若能保持住2019年11.06%的增速,2020年也即將邁入「千億」行列。
營收方面,22家城商行呈現正增長,且19家銀行增長達到兩位數,其中瀘州銀行和天津銀行增速達到40%以上;歸母淨利潤上,18家銀行呈現正向增長,13家銀行增速達到兩位數。
對比營收和歸母淨利潤的增速會發現,5家銀行淨利潤增速快於營收增速,多家城商行淨利潤增速明顯慢於營收增速,更有4家銀行出現「增收反降利」情況。
具體來看,重慶銀行、晉商銀行、寧波銀行、貴州銀行、中原銀行的淨利潤增速快於營收增速。分析財報可知,這些銀行在利息淨收入或者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上出現大幅增長,在計提資產減值損失小幅增長的情況下,實現淨利潤增速快於營收增速。
其中,中原銀行營收增長13.30%,淨利潤增速達31%,分析營收構成,利息淨收入增長13.6%,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呈現45.7%的大幅增長,而對後者增長貢獻頗多的則是銀行卡服務手續費高達257%的增幅。中原銀行表示銀行服務手續費的增長,主要是該行持續發展信用卡業務,發卡量、分期業務和消費交易額保持較快增長所致。與此同時,中原銀行2019年計提資產減值損失同比增長4.3%,在23家城商行資產減值損失增速上排名21位。
多家城商行淨利潤增速明顯慢於營收增速,如盛京銀行營收增幅達32.20%,歸母淨利潤增幅僅為6.10%;天津銀行營收增幅為40.50%,淨利潤增幅為8.80%;青島銀行營收增幅為30.44%,歸母淨利潤增幅為12.92%。更有甚者,瀘州銀行,江西銀行,錦州銀行,哈爾濱銀行「增收反降利」,在營收同比增長45.11%、14.12%、9.20%、5.58%的情況下,歸母淨利潤同比下降3.71%、24.98%、75.50%、35.87%。
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以瀘州銀行為例,淨利潤的下降主要由於瀘州銀行2019年計提的資產減值損失大幅增加所致,該行表示大幅計提一是為減少低效資產對資本的佔用,核銷了部分貸款,增提資產減值準備;二是部分資產風險有所暴露,五級分類貸款下遷,按照謹慎原則增提資產減值準備。可見,該行的資產質量有所惡化。年報顯示,2019年瀘州銀行資產減值損失同比增長138.08%。進一步看,以攤餘成本計量的貸款和墊款逾期信用損失是資產減值損失最大組成部分,佔比為84.35%。
不僅是瀘州銀行,2019年多家城商行選擇大幅計提資產減值損失(註:部分銀行2019年開始在新準則下列為信用減值)。其中瀘州銀行、甘肅銀行、哈爾濱銀行、天津銀行計提同比增長100%以上,江蘇銀行、盛京銀行、青島銀行、長沙銀行同比增長50%以上。晉商銀行、重慶銀行、中原銀行、寧波銀行同比個位數增長,錦州銀行同比下降11.1%,其餘10家銀行增幅在10%-50%之間。
整體不良率向好背後的隱憂
受客戶信用質量下行,監管對於不良認定要求更加嚴格等因素影響,2018年城商行不良貸款率有所上升。2019年總體情況來看,城商行不良率有所改善,不過,從業務劃分來看,對公業務佔主導的城商行資產質量承壓仍較為明顯。
2019年,23家上市城商行中12家銀行整體不良貸款率微降,兩家持平,不良率上升的城商行有9家,佔比近40%,其中錦州銀行上升1.53%至6.52%,位居第一,江西銀行破「2」至2.26%。
有5家銀行不良率高於2%,分別是錦州銀行、甘肅銀行、鄭州銀行、江西銀行和中原銀行,其中鄭州銀行和中原銀行不良率較上年下降。
談及不良率上升的原因,江西銀行稱主要是由於2019年國際經濟形勢複雜、國內經濟增速放緩、中小微企業經營下滑等因素,部分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經營困難,還本付息能力減弱,導致該行貸款質量承壓。
近兩年,國有大行努力實現小微企業信貸投放目標,股份制銀行大力發展零售業務,集中於特定的城市區域的城商行傳統信貸業務情況如何?從2019年財報來看,對公業務仍佔為城商行主要業務。除中原銀行外,22家城商行對公業務貸款佔比均高於50%。其中錦州銀行佔比高達97.40%,盛京銀行、瀘州銀行、貴州銀行佔比超過80%,貴陽銀行為78.29%,8家城商行對公業務佔比在60%-70%之間。
記者統計年報發現,17家城商行財報中有較為明確的對公業務貸款整體不良率及變動情況,共有10家銀行對公業務不良率上升,其中哈爾濱銀行上升最多為0.8%。中原銀行和江西銀行的對公不良率破「3」,分別為3.60%和3.17%,有8家銀行對公業務不良率在2%-3%之間,對比整體不良率可見,城商行在對公業務上的不良率偏高。
統計城商行對公不良貸款率前三高的行業可以發現,製造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餐飲業,農、林、牧、漁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等出現頻率頗高,且不良貸款率均顯著高於銀行整體及對公業務不良率水平。進一步統計發現,這些行業也是城商行對公貸款排名靠前的行業,且多為前十大單一借款人,這或部分意味著有上述情況的城商行,資產質量存在進一步惡化的可能性。
零售業務方面,20家銀行財報中有較為明確的不良率情況標註。共有9家銀行零售不良率增長,除甘肅銀行的零售不良率為4.01%和哈爾濱銀行的零售不良率為2.18%外,5家銀行不良率在1%-2%之間,12家銀行不良率低於1%,北京銀行零售不良率最低,為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