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畝馬鈴薯、萬畝佛手瓜、40萬羽蛋雞養殖……烏蒙山區這個極貧鄉...

2020-12-19 天眼新聞

「大家都相互幫忙搬一下,時間不早了。」一年之計在於春,馬鈴薯種植正當時。3月10日,為搶抓農時,畢節威寧自治縣新發鄉開心村正忙著組織發放馬鈴薯種薯。「今年全村馬鈴薯種植面積近4000畝,種薯需求量大,不抓緊怎麼行?」說話間,開心村黨支部書記蘇金華一邊維持現場秩序,一邊仔細對照名單引導村民認領種薯,確保不漏一戶。

威寧自治縣新發鄉開壩村佛手瓜育苗基地

開心村村民夏天文在得知村裡組織發放種薯的消息後,立即開上三輪車來到發放現場等候。他告訴記者,由於今年家裡的土地全部用來種植馬鈴薯,自留的1000多斤種薯已不能滿足種植需求,村裡免費發放種薯正好彌補了種植缺口。「今天領了3000多斤,加上自留的種薯,管夠了!」領到種薯後,夏天文黝黑的臉龐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威寧自治縣新發鄉蛋雞養殖基地

地處烏蒙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新發鄉是威寧自治縣的極貧鄉鎮之一。由於山高坡陡、土地破碎,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傳統籽粒玉米等低效作物佔據了主導地位,廣種薄收。得益於近年來新發鄉強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工作,截至目前,全鄉傳統籽粒玉米等低效作物已實現全部調減。一改農村種籽粒玉米的傳統,如何確保村民有增收?  「用經濟效益高的作物來替代低效作物,至少能讓群眾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30%以上的收益。」新發鄉黨委副書記、鄉長王景給出了答案。他表示,為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新發鄉對照農村產業革命「八要素」,在全面調減低效籽粒玉米等作物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布局了馬鈴薯、佛手瓜、蛋雞養殖等產業,助推貧困群眾產業脫貧。  今年新發鄉馬鈴薯種植規模達40000畝,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區域,除群眾自留薯種10000畝外,計劃發放薯種30000畝,4500噸,現已發放3900噸,預計在3月15日前完成種植。

走進開壩村的佛手瓜育苗基地,120個大棚整齊排列期間。經過三個多月的育苗,嫩綠的瓜苗破土而出,散發著勃勃生機。據育苗基地管理員何智敏介紹,經過規範管理的幼苗種下去之後能管十年,第一年就能實現畝產5000斤,往後每年產量會逐漸增加。「基地共培育幼苗五十萬株,一個星期後就可以分批移栽,可以滿足一萬畝種植需求。」何智敏說。  今年,新發鄉採取核心區域集中種植與零散地塊分散種植相結合的方式相結合,計劃在適宜發展佛手瓜產業的24個村種植1萬畝。核心區域種植採用「公司+黨支部領辦鄉合作總社+村社一體合作社+農戶」的組織方式,由鄉合作總社統籌帶領各村分社進行種植和制杆,除去生產成本將利潤的70%按各村分社交售產品價值按比例分配。各村分社分得利潤中,85%由鄉總社統籌用於全鄉貧困戶分紅及開發公益性崗位,5%作為以地入股貧困戶分紅,10%作為村社一體集體經濟資金,並優先吸納困戶到相對應網格區域管理務工。

針對農戶分散種植,由政府免費提供種苗,保底回收,充分發動群眾推進產業化發展,降低種植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2020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現有11個未出列的貧困村,其中深度貧困村6個,還剩651戶1927人未脫貧,貧困發生率為3.94%的新發鄉底子薄、基礎差、脫貧任務重。為進一步補齊貧困戶脫貧短板,增加經濟收入,新發鄉立足自身實際的同時,還搶抓畢節市金融辦幫扶發機遇,引進了畢節市草上雲海養殖有限公司在聯合社區發展蛋雞養殖產業,創建扶貧基地,助力脫貧攻堅。  新發鄉蛋雞養殖場一期工程於2019年9月份進駐施工,目前養殖場辦公樓及養殖場已竣工,第一棟圈舍設備已安裝完畢,5.4萬羽青年雞苗已進場。其他圈舍正在安裝設備,飼料庫及集蛋庫也在同步進行。

「一期工程完畢後,蛋雞總數是二十萬羽,每天產蛋量能達到十九萬多枚,全部與廣州的大型超市籤訂了收購協議,銷路不愁。」新發鄉蛋雞養殖基地法人代表張磊介紹到,二期工程也將在5月底完工,屆時可容納蛋雞40萬羽,實現日產蛋38萬枚以上,穩定帶動40餘名貧困勞動人口穩定就業。

據畢節市金融辦派駐聯合社區第一書記劉榮軍介紹,新發鄉蛋雞養殖基地總投資4000萬,其中一期工程投入2000萬,新發鄉合作總社通過入股500萬按生產成本固定分紅20%,三月底能夠預分紅一百萬,全部用於補齊六個貧困村的脫貧短板。二期工程也將由威寧自治縣政府投資500萬參與入股,並按一定比例讓新發鄉政府參與分紅,資金全部用於脫貧攻堅工作。

威寧自治縣新發鄉開心村組織發放馬鈴薯種

眼下,脫貧攻堅戰進入到了最後決戰決勝階段,也是春耕生產的最佳時節,一分鐘也等不起,一秒鐘也慢不得。除馬鈴薯、佛手瓜、蛋雞養殖等產業外,新發鄉還全力推進香樟、辣椒、南瓜、中藥材等重點特色產業,緊盯時間節點,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為貧困群眾實現持續穩定脫貧增收保駕護航。   「為推進各項產業的快速發展,每個產業我們明確了一至兩名黨政主要領導具體負責,建立了專門的專班,搶抓時間,一天一調度,以產業發展為抓手,助推脫貧攻堅,確保如期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王景堅地說。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周陽

通訊員 李繼航

編輯 施昱凌

編審 王璐瑤

相關焦點

  • 紫雲:2萬畝佛手瓜飄香脫貧路
    扶貧幹部參與選裝佛手瓜「今年,貓場村深在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中,由村合作社統籌流轉土地種植了276畝佛手瓜,現在佛手瓜開花較盛,謝花掛果的佛手瓜四天就可以採摘;近些天來,我們天天都有佛手瓜採摘。」貓場村支書吳邵彬說,採摘的佛手瓜由貴州蔬菜集團保底收購,每斤0.7元。
  • 芳華鎮6萬畝秋馬鈴薯陸續上市
    「我家今年種了60畝秋馬鈴薯,有馬鈴薯收割機,一天可節約50個工,既省力、又節省成本,預計收入15萬元。」正在田裡收秋馬鈴薯的種植戶楊寶枝高興地說。時下,正是秋馬鈴薯成熟採挖的季節,走進陸良縣芳華鎮萬畝馬鈴薯綠色優質高效示範種植基地,空氣中瀰漫著馬鈴薯特有的氣息,種植戶有的拔枯苗,有的用收割機來回收穫馬鈴薯、有的挖馬鈴薯、有的分類裝袋、有的搬運……田間地頭呈現出一派豐收忙碌的景象。該鎮農業技術人員引導種植戶科學種植,從馬鈴薯品種、栽培、病蟲害防治等方面加大技術培訓指導,使群眾種植積極性逐年提高。
  • 種植1675.5萬畝,增收49.4萬貧困人口
    「截至目前,全省蔬菜(不包含辣椒、食用菌)種植面積1675.5萬畝、產量2497.8萬噸、產值642.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8.8%、11.8%、20.11%;帶動49.4萬貧困人口增收,佔全省貧困人口的40%。」
  • 民樂:20萬畝馬鈴薯進入收穫期
    &nbsp&nbsp&nbsp&nbsp眼下正值馬鈴薯收穫期,在民樂縣新天鎮王什村馬鈴薯種植基地裡,多臺馬鈴薯收穫機正在進行收穫作業,村民正忙著把剛挖出來的新鮮馬鈴薯除泥、裝袋,田間地頭呈現出一派豐收繁忙景象。
  • 陸良縣芳華鎮1.8萬畝小春馬鈴薯喜獲豐收
    掌上曲靖訊 眼下,正值小春馬鈴薯成熟採挖上市時節,在陸良縣芳華鎮雍家村小春馬鈴薯核心示範區,種植戶正忙著收挖小春馬鈴薯,收購馬鈴薯的商販穿梭于田間地塊,與種植戶商談馬鈴薯質量和價格,一袋袋裝滿的馬鈴薯排起縱隊矗立在田塊,一眼望去,田間地塊到處是種植戶忙碌的身影
  • 嵐縣建成10萬畝綠色標準化馬鈴薯生產基地
    近日,從農業部傳來好消息,嵐縣10萬畝綠色標準化馬鈴薯生產基地成功通過驗收,這也標誌著該縣馬鈴薯在成功取得「嵐縣馬鈴薯」
  • 環縣40萬畝大燕麥草喜獲豐收
    今年,環縣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按照「縣北燕麥草、縣南苜蓿草、全縣青貯草」的區域布局進行牧草產業化帶片發展,目前全縣40萬畝大燕麥草收割接近尾聲。南湫鄉新龍輝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劉俊輝今年種植燕麥草2500畝,在保障合作社飼草供給的同時將盈餘飼草出售進行創收。(環縣南湫鄉代家窪村新龍輝養殖合作社負責人 劉俊輝)從現在收割情況看能收穫400多噸草,我現在自己有520隻羊,除了給我自己能留120噸,剩下的全部賣了,估計每年收入是40多萬元。
  • 男子養了15萬羽蛋雞 基本上一隻雞一天一顆蛋 輕輕鬆鬆年收入百萬
    這個大倉庫裡面存放的糧食僅夠小郭(化名)飼養的雞吃一個星期,每天,這些雞要消耗掉十噸的糧食。這裡就是全自動化蛋雞養殖場廠房,像這樣的廠房這裡大大小小有8個。到目前為止,小郭已經飼養了15萬羽蛋雞,每天產蛋量達到10萬個以上。在這個現代化的養雞場裡,高科技應用隨處可見,偌大的廠房裡,只需要兩個工作人員,一個飼養工程師,密切關注蛋雞的健康狀況,和一個分撿雞蛋的工人。蛋雞所需要的飼料,飲水通風光照,都是全自動化控制。讓記者感到意外的是,這麼大的養雞場裡,竟然沒有難聞的異味。那麼這些最讓人頭痛的雞糞究竟怎麼處理了呢?
  • 男子養了15萬羽蛋雞,幾乎每隻雞一天生一蛋,每天都有現金流出
    這裡就是全自動化蛋雞養殖場廠房,像這樣的廠房這裡大大小小有8個,到目前為止,郭盛華已經飼養了15萬羽蛋雞,每天產蛋量達到10萬個以上。在這個現代化的養雞場裡,高科技應用隨出可見,偌大的廠房裡,只需要兩個工作人員,一個飼養工程師,密切關注蛋雞的健康狀況,另一個則是分撿蛋雞的工人,蛋雞所需要的飼料,飲水通風光照,都是全自動化控制。感到意外的是,這麼大的養雞場裡,竟然沒有難聞的異味。
  • 眉山這個產業園修成這樣了,未來蛋雞規模將達300萬隻……
    正大集團眉山東坡區300萬隻蛋雞項目1期蛋雞場項目 佔地面積約310畝,總建築面積60330㎡,新建蛋雞養殖場及相關附屬設施 主要建設內容: 1、蛋雞養殖:建設常年存欄規模達到300萬隻的蛋雞場1座,建築面積約36800㎡。 2、飼料加工:建設年加工能力12萬噸的專業化飼料加工廠1座,建築面積約5380㎡。
  • 希森三和馬鈴薯公司種薯種植面積將達140萬畝
    2015年北京世界馬鈴薯大會,梁希森向農業部部長韓長賦介紹馬鈴薯主食廚房。圖片來源於農業部。 人民網北京7月29日電(劉蘭 尹星雲 李瑤)「我國目前馬鈴薯種薯需求量還是很大的,至少500萬畝種薯產量才能滿足全國8000多萬畝的優良育種需求。」28日,北京希森三和馬鈴薯有限公司董事長梁希森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公司還將繼續擴大種薯種植面積,5年內將擴大至140萬畝。
  • 惠水么關村:800餘畝佛手瓜成村民致富「綠富美」
    陽春三月,春暖花開,惠水縣好花紅鎮么關村的佛手瓜產業基地,經過了一個冬季的能量儲存,800畝的佛手瓜苗在瓜農們的精心呵護下,借著春風,向著豐收的時節前進。劉老翠在地裡做管護「現在正是佛手瓜生長的關鍵時期,要想佛手瓜採摘的時候瓜果的品型、色彩好,賣一個好價錢,這個時候就要像呵護嬰兒一樣去呵護好瓜苗。」劉老翠說。
  • 魚蝦貝混養 40畝產值70萬
    倪建軍「我這口池塘是海水池塘,面積40畝,魚蝦貝立體混養。5月上旬開始投放第一批南美白對蝦蝦苗,數量有110萬尾,一個月後,投放第二批蝦苗,數量100萬尾,兩批蝦苗都是台州三門那邊苗場提供的,屬於一代苗,200多元一萬尾。
  • 種佛手瓜 一畝賺了 5000 元
    陶壩村村支書孔祥華介紹,該村的佛手瓜5月就上市了,比別的地方早兩個月,且能從5月採到12月,畝產上萬斤,效益6000-8000元/畝,瓜農按照標準規模化種植,純生態、無公害,因此深受消費者歡迎。據悉,陶壩村的主導產業佛手瓜目前已達到500餘畝,輻射八、九兩個村民小組,帶動農戶40餘戶,產值近400萬元。
  • 他兵團基地養起雞,自動化養雞年獲40萬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31團綠色生態養殖區塔禾富有蛋雞養殖合作社的養雞場裡,一隻只蛋雞正在悠閒的啄著食,旁邊一些工作人員還在安裝調試著各種設備。經過了解才知道這是合作社負責人鄧運富「邊建設、邊養雞、邊產效益」的新思路,讓養雞場從建設那一刻起就開始產生經濟效益,不能因為雞場建設而停止蛋雞的養殖。31團1連鄧運富在自己養雞場只有1萬隻的規模下,尋思著想擴大養殖規模。恰在這時,團場正在大力扶持職工群眾多元增收,鄧運富就在連隊報了名,尋求連隊的支持。
  • ...發展林下經濟——玉屏與貴州嘜納公司成功籤約50萬羽生態雞養殖...
    10月5日,縣委副書記、縣長楊德振與貴州省嘜納生態種養業有限公司,籤約50萬羽林下生態雞養殖項目。近年來,玉屏大力發展四大主導產業,全縣現有油茶基地面積20.7萬畝,新造油茶基地面積8.7萬畝、原有老油茶林面積12萬畝。
  • 文山市6萬多畝馬鈴薯變成「金蛋蛋」
    時下,全市種植的6.7萬畝馬鈴薯進入收穫期,昔日的「土豆豆」變為「金蛋蛋」,馬鈴薯種植成為眾多種植農戶增收致富的新通道。文山市6萬多畝馬鈴薯變成「金蛋蛋」 各地田間地頭採收忙在德厚鎮石榴紅村馬鈴薯地裡,工人們正有序的除根、分揀、裝箱,大家邊幹活邊說笑,仿佛一幅美麗的豐收風景畫。
  • 【脫貧裡的中國】貴州惠水佛手瓜深耕產業扶貧「一畝三分田」
    貴州省農業科學院信息所專家李裕榮長期研究產業扶貧,他在採訪中表示,自2007年起,弄苑村率先探索種植佛手瓜,100畝示範點得以成功種植。2013年,弄苑村採取政府補助一部分、農戶出資一部分的方式,引導貧困戶參與種植,掀起了佛手瓜種植「小高潮」。
  • 每棟雞舍可養4萬多羽蛋雞,自動化養雞設備的設計圖紙曝光了
    自動化養雞設備單位空間養殖密度極高,飼養產出量大,可實現效益合理倍增。若是用平養或者棚養的話,會比較佔用地方。用自動化籠養的話密度要大,可以說是同樣建築面積的雞舍會養更多的雞。下面是一棟養4.12萬隻蛋雞的設計圖紙提供給大家,有需要的找小編探討探討。
  • 陸豐市萬畝海鱸水產科技養殖產業基地開工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石培璋、魯利韋、記者羅勉報導 12月10日,「陸豐市萬畝海鱸水產科技養殖產業基地由廣東國泰水產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投建的「陸豐市萬畝(海鱸)水產科技養殖產業基地」一期工程,是該市2020年第四季度集中開工重點項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