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相互幫忙搬一下,時間不早了。」一年之計在於春,馬鈴薯種植正當時。3月10日,為搶抓農時,畢節威寧自治縣新發鄉開心村正忙著組織發放馬鈴薯種薯。「今年全村馬鈴薯種植面積近4000畝,種薯需求量大,不抓緊怎麼行?」說話間,開心村黨支部書記蘇金華一邊維持現場秩序,一邊仔細對照名單引導村民認領種薯,確保不漏一戶。
威寧自治縣新發鄉開壩村佛手瓜育苗基地
開心村村民夏天文在得知村裡組織發放種薯的消息後,立即開上三輪車來到發放現場等候。他告訴記者,由於今年家裡的土地全部用來種植馬鈴薯,自留的1000多斤種薯已不能滿足種植需求,村裡免費發放種薯正好彌補了種植缺口。「今天領了3000多斤,加上自留的種薯,管夠了!」領到種薯後,夏天文黝黑的臉龐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威寧自治縣新發鄉蛋雞養殖基地
地處烏蒙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新發鄉是威寧自治縣的極貧鄉鎮之一。由於山高坡陡、土地破碎,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傳統籽粒玉米等低效作物佔據了主導地位,廣種薄收。得益於近年來新發鄉強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工作,截至目前,全鄉傳統籽粒玉米等低效作物已實現全部調減。一改農村種籽粒玉米的傳統,如何確保村民有增收? 「用經濟效益高的作物來替代低效作物,至少能讓群眾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30%以上的收益。」新發鄉黨委副書記、鄉長王景給出了答案。他表示,為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新發鄉對照農村產業革命「八要素」,在全面調減低效籽粒玉米等作物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布局了馬鈴薯、佛手瓜、蛋雞養殖等產業,助推貧困群眾產業脫貧。 今年新發鄉馬鈴薯種植規模達40000畝,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區域,除群眾自留薯種10000畝外,計劃發放薯種30000畝,4500噸,現已發放3900噸,預計在3月15日前完成種植。
走進開壩村的佛手瓜育苗基地,120個大棚整齊排列期間。經過三個多月的育苗,嫩綠的瓜苗破土而出,散發著勃勃生機。據育苗基地管理員何智敏介紹,經過規範管理的幼苗種下去之後能管十年,第一年就能實現畝產5000斤,往後每年產量會逐漸增加。「基地共培育幼苗五十萬株,一個星期後就可以分批移栽,可以滿足一萬畝種植需求。」何智敏說。 今年,新發鄉採取核心區域集中種植與零散地塊分散種植相結合的方式相結合,計劃在適宜發展佛手瓜產業的24個村種植1萬畝。核心區域種植採用「公司+黨支部領辦鄉合作總社+村社一體合作社+農戶」的組織方式,由鄉合作總社統籌帶領各村分社進行種植和制杆,除去生產成本將利潤的70%按各村分社交售產品價值按比例分配。各村分社分得利潤中,85%由鄉總社統籌用於全鄉貧困戶分紅及開發公益性崗位,5%作為以地入股貧困戶分紅,10%作為村社一體集體經濟資金,並優先吸納困戶到相對應網格區域管理務工。
針對農戶分散種植,由政府免費提供種苗,保底回收,充分發動群眾推進產業化發展,降低種植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2020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現有11個未出列的貧困村,其中深度貧困村6個,還剩651戶1927人未脫貧,貧困發生率為3.94%的新發鄉底子薄、基礎差、脫貧任務重。為進一步補齊貧困戶脫貧短板,增加經濟收入,新發鄉立足自身實際的同時,還搶抓畢節市金融辦幫扶發機遇,引進了畢節市草上雲海養殖有限公司在聯合社區發展蛋雞養殖產業,創建扶貧基地,助力脫貧攻堅。 新發鄉蛋雞養殖場一期工程於2019年9月份進駐施工,目前養殖場辦公樓及養殖場已竣工,第一棟圈舍設備已安裝完畢,5.4萬羽青年雞苗已進場。其他圈舍正在安裝設備,飼料庫及集蛋庫也在同步進行。
「一期工程完畢後,蛋雞總數是二十萬羽,每天產蛋量能達到十九萬多枚,全部與廣州的大型超市籤訂了收購協議,銷路不愁。」新發鄉蛋雞養殖基地法人代表張磊介紹到,二期工程也將在5月底完工,屆時可容納蛋雞40萬羽,實現日產蛋38萬枚以上,穩定帶動40餘名貧困勞動人口穩定就業。
據畢節市金融辦派駐聯合社區第一書記劉榮軍介紹,新發鄉蛋雞養殖基地總投資4000萬,其中一期工程投入2000萬,新發鄉合作總社通過入股500萬按生產成本固定分紅20%,三月底能夠預分紅一百萬,全部用於補齊六個貧困村的脫貧短板。二期工程也將由威寧自治縣政府投資500萬參與入股,並按一定比例讓新發鄉政府參與分紅,資金全部用於脫貧攻堅工作。
威寧自治縣新發鄉開心村組織發放馬鈴薯種
眼下,脫貧攻堅戰進入到了最後決戰決勝階段,也是春耕生產的最佳時節,一分鐘也等不起,一秒鐘也慢不得。除馬鈴薯、佛手瓜、蛋雞養殖等產業外,新發鄉還全力推進香樟、辣椒、南瓜、中藥材等重點特色產業,緊盯時間節點,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為貧困群眾實現持續穩定脫貧增收保駕護航。 「為推進各項產業的快速發展,每個產業我們明確了一至兩名黨政主要領導具體負責,建立了專門的專班,搶抓時間,一天一調度,以產業發展為抓手,助推脫貧攻堅,確保如期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王景堅地說。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周陽
通訊員 李繼航
編輯 施昱凌
編審 王璐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