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十三年,乾隆皇帝的原配嫡後——孝賢純皇后富察氏崩逝,時為嫻貴妃的那拉氏被晉封為皇貴妃,「攝六宮事」並於乾隆十五年被冊封為后,成為第二任後宮之主;乾隆三十年,「帝後矛盾」爆發,繼皇后那拉氏被「不廢而廢」,時為令貴妃的魏佳氏被晉封為皇貴妃,成為實際上的後宮之主。
乾隆四十年,執掌後宮長達10年的魏佳氏崩逝,乾隆皇帝的後宮再次出現了「後位虛懸,中宮無主」的局面。
所謂「國不可一日無君」,後宮同樣不可一日無主。即使乾隆三十一年後,「不復繼立皇后」;乾隆四十年後,不再冊封皇貴妃、貴妃;可自乾隆四十年到乾隆六十年的20年時間中,乾隆後宮畢竟還是需要一個實際上的後宮之主,統轄後宮妃嬪、執掌六宮庶務。
那麼,魏佳氏薨逝後,是誰在執掌乾隆後宮?
乾隆四十三年,御史言官們向乾隆皇帝奏請「立儲」、「封后」,乾隆皇帝給出了「不再封后」的4個原因:
1、富察皇后崩逝後,乾隆皇帝便不想再行立後,只是礙於皇太后的堅持,礙於那拉氏系「皇考所賜之側室福晉。位次相當」,才不得已而為之。
2、乾隆時年68歲,「豈有復冊中宮之理」;
3、當時的後宮妃嬪中,「無克當斯位之人」;
4、當時的滿洲大臣、蒙古王公幾乎全是乾隆皇帝的兒孫輩,他們的女兒輩分更低、年齡更小,「豈可與朕相匹而膺尊號乎」。
所以,繼皇后那拉氏以後,乾隆皇帝不再封后;皇貴妃那拉氏以後,乾隆皇帝不再封皇貴妃,甚至連貴妃也不再晉封。
根據《清史稿·后妃列傳》的記載,清朝的後宮制度乃係「皇后居中宮;皇貴妃一,貴妃二,妃四,嬪六,貴人、常在、答應無定數」,皇后、皇貴妃、貴妃不再冊封,妃位便成了乾隆後宮中位分最高的妃嬪。
乾隆四十年,乾隆後宮中的「妃」位妃嬪共有5位:
愉妃:乾隆十年被冊封為「妃」,五阿哥永琪的生母。
舒妃:乾隆十三年被冊封為「妃」,皇十子的生母。
穎妃:乾隆二十四年被冊封為「妃」,皇十七子永璘的養母。
容妃: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香妃」,乾隆三十三年被冊封為「妃」。
惇妃:乾隆三十九年被冊封為「妃」,十公主的生母。
在電視劇《如懿傳》的演繹中,除了惇妃外,愉妃、舒妃、穎妃、容妃全屬「繼後如懿陣營」,合力扳倒了已經爬到皇貴妃高位的衛嬿婉。
在實際的乾隆後宮中,也正是這幾位「正義派」妃嬪,實際執掌了乾隆四十年以後的乾隆後宮。
根據《欽定大清會典則例》的記載,乾隆四十年,乾隆後宮的「妃」位排名為:愉妃、舒妃、穎妃、容妃、惇妃。也就是說,這個生育了清朝最優秀的皇子——五阿哥永琪,卻「性生淑慎、質秉柔嘉」,從不爭寵,更不參與宮鬥的愉妃便成了魏佳氏以後,實際上的後宮之主,直到其於乾隆五十七年病逝。
乾隆五十七年,愉妃病逝,舒妃也已經於乾隆四十二年病逝,所以,愉妃以後的後宮之主就換成了穎妃,並一直堅持到乾隆六十年。
就此來看,我們可以總結出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的「後宮之主」變換情況:
乾隆元年到乾隆十三年:孝賢純皇后富察氏;
乾隆十三年到乾隆三十年:繼皇后那拉氏;
乾隆三十年到乾隆四十年:皇貴妃魏佳氏;
乾隆四十年到乾隆五十七年:愉妃珂裡葉特氏;
乾隆五十七年到乾隆六十年:穎妃巴林氏。
真可謂「流水的後宮妃嬪,鐵打的乾隆皇帝」!
參考文獻:《清史稿·后妃列傳》、《清實錄·高宗實錄》、《欽定大清會典則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