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與宰相之間權力的河床

2020-12-15 經濟觀察報

張耐冬/文

近百年來,對中國古代政治與官僚制度的評價,好似在波峰與波谷之間震蕩。兩種意見針鋒相對,一派以歐美近代文官制與代議制為參照系,批判古代官僚制的弊端,希望中國政制脫胎換骨,習用近代制度;另一派則盡力「從中國發現歷史」,強調本國傳統中的優質資源,並試圖用傳統思想中的某些理念對制度原則進行解釋,賦予其新的生命力。借用《三體》裡的概念,可以將前者稱之為「降臨派」,而對後者名之以「拯救派」。

「拯救派」與「降臨派」在觀點上猶如兩極,卻永遠無法說服對方,因為他們的視野從未重合。就像「降臨派」無法否認中國古代官制的發達與高效,「拯救派」也不能否定這套制度所衍生出的特權與官本位對政治與社會的腐蝕,以及官僚體制存在的基礎便是帝制政體這一現實。「降臨派」針對古代官僚體制的價值體系,施之以政治理性主義的批判;「拯救派」是文化本位論的歷史救贖,維護的是這一制度背後的觀念與社會傳統。兩派都是從整體上對官僚制乃至傳統進行評估,卻各自抓住這頭大象的一端,「降臨派」想要阻止它進入現代的瓷器店,「拯救派」則力圖防止它被塞進冰箱。

對古代官僚製做整體的評估,做出要麼全盤繼承要麼徹底拋棄的選擇,這是思想家們喜歡做的事,歷史學家並不如此著手去梳理制度。在考察古代制度時,歷史學家更傾向於從某一具體層面的個別制度入手,探討其中的權責關係、層級結構與時代變遷,窺一葉而知秋。高度發達的古代官僚制,也成了史學家們深耕的樂土,制度史研究隱然成為新史學中當之無愧的大宗。

若將歷史視為一條千裡一曲的長河,政治自然是川流不息的河中之水,制度則是看似不那麼富有靈性的河床。在日常狀態下,河床規定了河流的流向,制約著河水的流速,若沒有制度,古代政治將成為無序的亂流,「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河水在奔流向海的過程中,哪裡有水中小洲,何處會出現淺灘,都是河床特色的體現。官僚制度就是對古代政治做出整體規定性的河床,它的基本框架,決定了古代政治的基本走向,也帶動了古代歷史的變遷。

在古代官僚制度中,具體的行政機構與職官當然足以成為史學的考察對象,不過真正能夠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是居於制度頂層、掌握最多政治資源與行政信息的那一群人。這些在古代文獻中被稱為「公卿」的重臣,是官僚制的核心,也是各類政務得以順利運行的樞紐。他們既是高級官僚,也是能夠「坐而論道」的決策參與者,而其中最為特殊也最為關鍵的,就是備受矚目的「宰相」。然而,對於什麼是宰相、宰相是否有明確職權、歷代是否存在宰相制度等問題,古今的認識都較為模糊,從制度研究的角度將之具體化的作品向來缺乏。直到20世紀90年代,祝總斌先生的《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以下簡稱《宰相制度》)出版,才將宰相放回到漢唐間政治與制度變遷的本來位置。二十餘年後,北京大學出版社將這部當年開風氣之先之作推送到更多讀者的面前,讓史學類書籍的閱讀者得以認識到古史之川中河床的意義。

我們目睹了「拯救派」的聲音不斷變強過程,也感受過「降臨派」對古史的深刻批評,但在公共閱讀領域,缺少的還是專業性的觀點與識見。《宰相制度》在專業領域的意義與影響,已有幾位學者進行過評介,無需贅言,而此書在思路與觀點上的意義,尤其是對於公共史學領域的作用,恐怕還需要稍加解釋。

對歷史愛好者而言,錢穆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是多數人了解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入門書。錢穆在書中提出了一個影響了很多人的重要論斷,大意是漢代的宰相是「領袖制」,唐代的宰相是「委員制」。這個說法非常機智,從現象上描述了漢唐宰相的異同,並將這兩個時代宰相與官僚制的關係做了歸納。但是,「宰相」在帝制政體中究竟應當處於何種地位、承擔哪些職能?「領袖」也好,「委員」也罷,這種宰相身份如何形成,不同時代之「宰相」,握有的權力又是否相同?這些是他未曾深入分析的。而《宰相制度》則開宗明義,直截了當地為「宰相」做了地位與權力的定性,認為具有「議政權」與「監督百官執行權」才算是宰相,否則便不是。

這樣的定性,並非出自作者個人的想像,而是根據大量史料中有關宰相權力的論述歸納得出的。若在此基礎上略作化約,則「議政權」本身是參與決策、與皇帝分享最高權力,「監督百官執行權」體現了宰相作為整個官僚體系主導者與最高行政長官的地位。擁有了「監督百官執行權」,宰相就是百官之首,是臣上之臣;有了「議政權」,宰相便不只是官僚體系中的一員,更成為最高決策體系中的一部分,已經部分地脫離了「臣」的身份。如此,宰相在帝制政體下,就是一種「臣與不臣之間」的存在,並依靠此身份成為溝通皇帝、官僚機構的重要樞紐。

對宰相「臣與不臣之間」這種身份的定性,是梳理漢唐間宰相制度的重要尺度。對於「宰相」,古人與時賢有各種論斷,不過多數立足於古代中國的思想脈絡而非政治實踐,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看法是宰相「無常官」,即沒有固定的職官與之對應,皇帝將權力交給誰,誰就是宰相。因為只看到了宰相與皇帝關係中體現的「不臣」色彩,對這個群體在官僚制中的角色未加注意,「宰相無常官」之說的非制度性很容易流於對個人的考察,見木而不見林。以《宰相制度》中的兩條標準對其加以校正,明確宰相具有的制度性身份,「無常官」之說的缺陷自然暴露無遺。

從學理上看,「無常官」之說屬於非制度性史觀,是基於對古代中國神秘主義政治的想像,在公共史學領域,這個想像出的觀念頗受歡迎。《宰相制度》給出的宰相判定標準則立足於制度,強調製度的河床對政治狂流的約束,從事實的角度對非制度性史觀做出回應。作為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學術著作,《宰相制度》雖未直接對神秘主義政治想像提出批評,但實證性的結論對縹緲虛浮的觀念所具有的衝擊值得特別注意——可惜的是,觀念性話語往往比實證性結論更具誘惑力,也更容易獲得表態式的追捧。

非制度性的宰相「無常官」觀念有時也會依託於制度做一些宰相身份變遷的論斷,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唐代宰相杜佑在《通典》中的論斷。杜佑在認可「天子無爵,三公無官」之說的同時,還將魏晉以後的中書、門下機構官員視為宰相,其鑑別標準,自然是皇帝對某一官員的重視程度,所以表述時用了「中書監、令常管機要,亦是相也」「尤重門下官,多以侍中輔政,亦宰相也」的說法。對於這類判斷,《宰相制度》仍是以「臣與不臣之間」的標準來衡量,對這種重視「不臣」身份而不重製度關係的觀點進行了反駁。

為了溝通漢唐宰相制度,《宰相制度》還設專門章節討論魏晉南北朝時代中書與門下的機構設置與職權,以辨明本末。若從立論的角度考慮,本不必對這些非宰相制度多加考察,但從漢唐間宰相行使權力的方式及其變遷的角度來考慮,分析中書與門下這兩個隋唐時代才成為宰相制度重要組成部分的機構在此前的發展,則是恢復一個完整的圖景——若繼續使用河床與河流的比喻,魏晉南北朝時代這兩個機構的發展與權力的演變,就如河流在某處轉彎的關鍵當口,雖然它們不是左右河道蜿蜒曲折的決定因素,卻恰恰在轉角處適時地出現,並將在可以望見的下遊成為更加重要的政治因素。

除了堅持「議政權」與「監督百官執行權」作為確認宰相身份的標準,通過對中書、門下的機構與權力演變,《宰相制度》還牽出一條線索,那就是決策權力與行政權力如何形成制度變遷的合力。較之公共史學領域過度強調其中一端的看法,這一思路對思考古代中國的政體結構與官僚制度也極具啟發性。

這個思路,祝總斌先生在《略論中國封建政權的運行機制》一文中進行了概括性的總結。在這篇文章中,他將古代中國政治的要素分為決策、執行、監察與諫諍與行文書,而決策與執行層面,他提出了皇帝、宰相與秘書三者在其間的作用,特別是作為皇帝決策上的助手,秘書機構逐漸朝著宰相機構蛻變的原因與表現。

「無常官」之說儘管在觀點和方法上都被《宰相制度》逼到難以轉圜的死角,但依然有其生存空間,因為這一觀點的基礎是政治觀念(儘管這種觀念是建立在想像古代政治關係之上),而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對象是作為事實存在的制度及其運作模式。觀念一旦和某種立場結合,就會成為無需論證便被信任的常識,而實證領域的專門之學,則不易在公共場域獲得成為常識的機會。而且,《宰相制度》並未從觀念層面剖析「宰相」何以成為「臣與不臣之間」的特殊政治存在,因此未能徹底解除「無常官」之說的魅力。

《冰與火之歌》中有一個經典的情節:君臨城的情報總管瓦裡斯給代理首相的提利昂·蘭尼斯特設定了一個情境:國王、富商和教士與一名傭兵共處一室,這三個具有強大影響力的人都要求傭兵殺掉其他二人,最後結果如何?提利昂的答案是傭兵的個人決定影響結果,卻遭到瓦裡斯的詰問:如果傭兵才是最關鍵的人,為什麼我們還要自欺欺人地認為國王擁有最高權力?

瓦裡斯自己的答案是:權力在乎人心,不多也不少——關於「宰相」的問題也是如此,為何在帝制政體下,仍會有這樣「臣與不臣之間」的權力擁有者,並將這權力通過具體的政治制度加以落實?這不僅僅是制度問題,還是觀念中權力的歸屬與分配問題。後代的歷史學家所能做的,只是觀察作為遺蹟的河床,而那時的權力意識,早已成為逝川。

相關焦點

  • 官僚制度的邏輯:皇帝與宰相之間權力的河床
    這樣的定性,並非出自作者個人的想像,而是根據大量史料中有關宰相權力的論述歸納得出的。若在此基礎上略作化約,則「議政權」本身是參與決策、與皇帝分享最高權力,「監督百官執行權」體現了宰相作為整個官僚體系主導者與最高行政長官的地位。
  • 古代宰相|從與皇帝坐而論道嬗變到叩頭跪拜,受了什麼力量驅使?
    【古代宰相經歷的四次嬗變,究竟是什麼力量驅使?根源是什麼?】在中國古代除了皇帝,還有一個職位的人群比較受關注,就是宰相。提到宰相,人們一般就會想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這句俗語,這的確曾經是他們的寫照。宰相是中國封建時期一個國家之中只對皇帝負責,總攬國家政務者的俗稱。
  • 唐朝宦官逼死太上皇,嚇死皇帝,杖殺親王皇后,還做了宰相
    宦官做宰相,在常人看來是不可能的事,但歷史總有例外,比如秦朝的趙高和唐朝的李輔國。趙高以老師兼高級保姆的身份,深得秦二世胡亥的信任,而李輔國則靠唐肅宗特殊的身份起家。唐肅宗李亨做了幾十年太子,面對權力欲極強的唐玄宗,李亨的日子過得小心謹慎。
  • 宰相整日酗酒被皇帝批評,宰相問了他兩個問題,皇帝:你隨意吧
    所以每一位皇帝對於宰相的任命都是謹慎又謹慎的。我們聽到的賢相許多,但是做宰相的方法卻千千萬萬,要適時進行不一樣的舉措。「蕭規曹隨」就是在這樣的一個道理。蕭規曹隨,這裡的蕭就是指蕭何,曹就是指曹參。這二人都曾在漢朝為相,蕭何曾為漢惠帝的宰相,而曹參則是繼任的宰相。雖然曹參與蕭何有嫌隙,但是蕭何還是在臨死之前默認將他舉薦為新的宰相。他倆處事風格完全不同,但是都算是好宰相。為什麼蕭何舉薦他,又為什麼大家會認為一個整天只知道吃喝的宰相是個好宰相呢?曹參給出的理由,連皇帝本人都服!
  • 唐代的宰相是三品官,那一品、二品是什麼官?
    在這裡我們要明白一件事,就是作為皇帝,他希望身邊的大臣能幫他分擔多一些事務,但又不希望這些大臣有較大的權力。歷史上或者民間會把一些給皇上處理重要事務,掌握最高實際權力的官員叫做宰相。實際上歷朝歷代都沒有這個官職,只是把有這樣類似官職的人稱呼為宰相而已,像戰國時候的相、相邦、相國,以及後來的丞相、司空、司馬、司徒等,在當時都是丞相的指代。漢朝時的丞相即宰相,朝廷中的大小事務,丞相都負責處理,只遇到十分重大的事情時,才需要向皇帝匯報。這就造成丞相的權力過重。後來的朝代一方面需要一些這樣的人來幫皇帝管理國家,另一方面又希望不讓他們掌握太重的權力。
  • 唐朝皇帝與藩鎮共天下,明朝與宰相太監共天下,清朝與誰共天下?
    中國古代皇帝,雖然很多都欲一言九鼎,實際上,卻很難做到。朱元璋廢了宰相,後世卻仍有內閣,閣臣們雖無宰相之名,卻有宰相之實。清朝有人說了一段話——漢唐以來,雖號為君主,然權力實不足,不能不有所分寄。故西漢與宰相外戚共天下,東漢與太監名士共天下,唐與後幻藩鎮共天下,北宋與外國共天下,南宋與外國共天下,元與奸臣番僧共天下,明與宰相太監共天下,本朝則與胥史共天下。
  •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為何唐朝宰相才是三品?一品二品又是什麼官?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為何唐朝宰相才是三品?一品二品又是什麼官?如果說到宰相大家會不會想到「一人之上萬人之下」這句話呢?其實這句話就說出了丞相在一國之中的權力,那一定是皇帝的好幫手,而且宰相也是在歷史上逐漸發展成這樣。
  • 狄仁傑身為宰相,為何僅僅是正三品官員?
    狄仁傑還是宰相(《新唐書.百官一》載「由是僕射為尚書省長官,與侍中、中書令號為宰相」),位列前三。這裡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內史」只是一個正三品官員?按照道理,宰相在所有官員中排名第一,他的級別應該是一流的。比如秦漢時期的宰相,是三公中的第一位,被授予金璽紫絲帶官職,軍銜萬石。但為什麼武周時期的「內史」僅僅是正三品?
  • 唐朝的正三品官,都是宰相級別的大佬,那麼一品和二品呢?
    這事裡面的門道有點深,簡單來說,皇帝為了永葆權力讓正三品成為實權宰相,而把一品二品官員供起來成為無實權的虛職。然而,官員們也不傻,於是一個更有意思的現象出現了。一、為啥三品官成了宰相?先說說,為什么正三品官成了宰相。
  • 春秋戰國時期丞相權力多大?
    歷史著名人物呂不韋、範雎在秦國都當過丞相,除秦王就是呂不韋有權力了。範雎似乎是文官首領,白起是武將首領。範、白失和,範雎害死白起,可見丞相權力相當大。丞相這一職位始終是高官,有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是百官首領;有時是文官首領,文武並列。春秋戰國時期丞相權力也不小。
  • 尚書、僕射、內史、中書令、鸞臺唐朝時期宰相官名為何一變再變?
    二、唐朝的宰相由什麼人來擔任?唐朝的宰相在中國上古代歷朝歷代中,數量是最多的,共有524人。因為在唐朝時期,實行的是群相制度。每一位唐朝皇帝都擁有許多位宰相,其中最多的是武則天時期,有78人,最少的哀帝時期也有6人,其他的皇帝有三四十位宰相那是非常普遍的數字,簡直堪比皇帝後宮。
  • 唐朝的宰相只是三品官員,那一品二品都是什麼官?
    不過,每個朝代不一樣,宰相的權利也不一樣。宰相在我們心目中,這個官可以算是很大的官了,但是在唐朝宰相只屬於三品官,這個官雖然大,但不是最大的,那一品二品是什麼官呢?唐朝實行的三省六部制,在李世民那個時候,三省的長官雖然只是當時的正三品級別,但這些人可以進入朝堂,討論國家的機密大事,所以當時的三省長官其實執行的就是宰相的職權,他們也是當時政府實權最大的宰相。
  • 明朝皇帝為什麼喜歡使用太監
    朱元璋創立明朝後,有感於歷朝歷代相權和皇權之間的權力之爭,在胡惟庸案後,廢除了中書省,改設立六部,六部主官直接對皇帝負責,並且立下祖訓,後世子孫不得再設立丞相。胡惟庸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任丞相,胡惟庸被殺後,朱元璋徹底地廢除了丞相制。
  • 本是宰相兒媳,遇見皇帝之後,用公公一家換了一個皇后位子
    當時的皇后野利史還以為是把自己家人接來照顧,誰知道轉眼之間曾經的弟媳生下來一個皇子才明白,元昊金屋藏嬌。於是逼迫元昊把皇子和夫人送出皇宮,再次出家。元昊把小嬌娘和小皇子送給他族兄弟沒藏訛龐照料。在梁氏16歲那一年,遇見了13歲的皇帝李諒祚,兩人一見傾心,隨機多次優惠。沒多久,沒藏氏病死,沒藏訛龐為了保護家族權益,將女兒嫁給皇帝,成了舅家,嶽家,李諒祚為了往來宰相府更加方便。
  • 這一時期,中國統治者將「權力制約」做到了極致
    宋朝政治體制的主要特點是加強中央集權,在職官制度上,中央集權、百官權力分散、重文(治)抑武(官)。 宋朝官制,以元豐改制為界限,改制前、後各為一階段,南宋又為一大階段。宋代設中書、樞密、三司分掌政、軍、財三大務,宰相之權為樞密使、三司使所分取。
  • 皇上問宰相世界上什麼最大,宰相只回答兩個字,滿朝文武心服口服
    宋太祖在開創了全新的朝代之後,對未來感到十分擔憂,畢竟唐朝末期,中國的局勢十分動蕩,在宋朝之前,天下一共換了十二位皇帝,這也不算什麼,重點是這十二位皇帝有著八個不同的姓氏。他總是害怕宋朝也會走上這條老路,所以找來了趙普替他排憂解難。
  • 皇帝的生母沒有成為太后,被宰相跪拜後,卻被太皇太后怒斥
    一般妃子的兒子當了皇帝,妃子就母以子貴,要被封為太后,雖然會比正牌太后(先皇的皇后)地位低。但是宋朝有一位妃子,她的兒子當了皇帝,她卻沒有被封太后,還要受婆婆太皇太后的氣。1068年,朱氏被選入宮,因為美貌多姿,被神宗皇帝寵幸,先後生下二子一女,即宋哲宗趙煦、蔡王趙似、徐國公主。她的位份也一再升遷,累晉才人、婕妤,直至德妃。元豐八年十月(1085年),朱氏的兒子宋哲宗即位,因當時太皇太后(宋神宗的母親)、向太后(宋神宗皇后)都地位尊貴,所以朱氏沒有被尊為皇太后,只被尊為皇太妃。
  • 唐朝宰相才是三品官職,一品、二品都有誰呢?
    唐朝宰相才是三品官職,一品、二品都有誰呢?徐克導演的《狄仁傑之四大天王》可謂是叫好又叫座,大家對狄仁傑這位仁兄也產生了無限的好奇心。話說狄仁傑簡直就是中國版的福爾摩斯啊!狄仁傑在唐代武則天在任時期,是唐朝的宰相,大家一定以為在一項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官職,但是按照唐代的規矩來看,只是一個三品的官,那既然宰相都是三品的官職,那一品官職和二品官職都是什麼職位呢?今天小編就帶領大家探究唐代官職的分類。小編先是給大家做一個科普。以唐代為例,官職一共分為九個品級,一共30個級,那麼最小的就是九品芝麻官,而最大的官則是一品。
  • 唐朝宰相是三品,刺史也是三品,那為何刺史對狄仁傑非常恭敬
    這個鸞鳳閣平章事是內史正三品的官職,而且是武周時的最高行政長官,因為在隋唐朝時,一品,二品的官職都是虛位,沒有實權性,另一方面也是考慮到三品官職的功勞太大時,沒有官職可封,所以唐朝時宰相也就只能屈居正三品了。
  • 李泌:被儒家掩蓋的天才「布衣宰相」
    年未弱冠,名即大震,那時就引起了唐玄宗的注意,並召之入宮,由此奠定了他與唐朝三代皇帝的淵源。從兒時鑄就的起點出發,將延伸出李泌輔翼三代皇帝的傳奇佳話。唐玄宗召童子李泌入宮之時正在與當朝宰相燕國公張說對弈,就請張說來考考這位聲名遠播的少年奇才,看看他是否名副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