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頭樂是對低速電動車的統稱,在我老家這樣的小縣城盛行起來不過是幾年的時間,它們大部分來自山東、河南、河北等地。其中以山東時風集團為代表性的,它從2007年起開始涉足低速電動車,算是最早的一批企業。
在領頭羊的帶動下,低速電動車這兩年發展勢頭愈發猛烈,據山東省汽車行業協會統計,2017年僅山東一省的低速電動車總產量就高達75萬輛,而全國新能源車的2017年總產量是79萬輛。僅跟山東一個省保持持平,的確顯得有些遜色了。
在小城,老頭樂穩坐江山
我原本以為這種老頭樂只是叔叔阿姨們的專寵,但事實上只以代步為基本需求的年輕人也把目光瞄準了這塊市場。春節回到小城的老家,我身邊一個姑娘翻著白眼告訴我:我也沒幾個錢,買臺這樣的車挺合適的。平時不出遠門,上下班的路上能遮風擋雨得了唄。
老頭樂憑啥穩坐小城江山,姑娘說的挺明白的。
1、更適合短途出行
一座小城,統共就沒幾條街,老頭老太只求能順利從城東開到城西就足矣。老頭樂本身體積小,個子上佔很大優勢。對於小城的老頭老太來說,這是菜市場拼殺利器和接孫子的制勝法寶。別的不說,只要一堵車,只有老頭樂能見縫插針及時到達目的地。
而且在小城,對電動車而言缺乏完善的配套體系。很多小城人有買電動車的想法,但充電樁缺失、售後服務的不完善讓人作罷,無奈中轉戰一條公牛插排就能滿足所有的低速電動車。
其次,小城人群對新能源汽車的品牌認知度本身就不高,也不可能斥巨資買上一臺跟老頭樂相差無幾的微型電動車。人家心裡想的是:能代步就行了,整那麼多花裡胡哨的沒多大意義。
2、性價比高
我告訴姑娘,那些老頭老太開的車不適合你,你瞧瞧這個。
姑娘看到知豆和LITE的圖片後驚呼:這老頭樂不錯啊,比大街上跑的強。
那你知道這什麼車麼?
不知道。
這粉色的車差不多9萬多。
我去……花9萬我為啥不買輛正經汽車?
說的也是,人家姑娘第一句話就說了,自己沒幾個錢。這臺LIEE賣9萬多,一臺簡易版老頭樂的價格區間只有8000-2萬。小城的老頭老太絕不會花費高於簡易版老頭樂幾倍的價錢去買一臺這樣的車。
這挺好理解的,不是所有的中老年人都過著候鳥式的度假生活,城鄉結合部的老年人只把菜市場跟接孫子看做生活的所有。
3、監管上空白
駕駛低速電動車不需要有駕照,也不受交規管制。因為低速電動車的研發初衷是為老年人代步,說白了就跟輪椅一個功能,你聽說過坐輪椅還要考駕照的嗎?
但低速電動車的發展趨勢出乎意料,短短幾年就實現了爆炸式的進步。所以到目前為止,我國對低速電動車尚未明確統一的管理辦法。老頭老太看中這一點,在馬路上把老頭樂開出摩的的感覺也沒人管,這也是低速電動車銷量猛增的重要原因。
老頭樂和微型電動車PK,誰能真正滿足短途出行市場
1、老頭樂自身弊端明顯
小城裡的低速電動車都扎堆,這個市場看似紅透半邊天,但它畢竟算不上主流,形象跟質量上都差點意思。
有些車殼薄的要命,恨不得麻雀在車頂拉坨粑粑都能砸個坑。好一點兒的開個車門不至於嘎吱嘎吱響,就是有些塑料感而已。安全氣囊更是不要提,根本沒有。橫衝直撞的老頭樂活在法律監管的空白處,本身質量上存在的缺陷加上現在沒有形成對低速電動車的統一管理,讓低速電動車成為便捷和危險加身的雙重產物。
即便是短途出行,也需要以安全為前提。顯然,老頭樂沒有規範化,從這個角度上看,它仍然是一個不合理的存在。
2、微型電動車要價過高
微型電動車在自身定位上比較尷尬。上線上不到大城市,下線下不到小城。
拿LITE 來說,售價區間在14.08-15.08萬之間,補貼後還賣8.68-9.68萬。而它值得稱讚的點僅限於外觀和內飾的科技感設計,就算是鋁合金車身也不能成為開高價的理由。LITE理想中定位高端人群,可配置上居然沒有ESP和前排側安全氣囊,說白了也就是個高配版的老頭樂。小城人嫌它貴不會買單,大城市攢錢買車的人則寧可多花一些錢買輛更好的正經汽車。
再看知豆,雖然補貼後價格略低於LITE,但也在6萬元左右,能買2-3臺老頭樂。對小城人來說定價還是貴了。
3、短途出行市場靠誰滿足
電動車設計美觀、配置完善,可賣的太貴,不符合小城的消費水準。老頭樂雖然價錢低廉,但不符合交通規範,安全係數低,這是二者的短板。縱觀整個汽車市場,還沒有一款能在短途出行上兼顧美貌、安全和性價比的車型。顯然,介於兩者之間的短途電動車是空白的。
小城中的潛在消費市場以低價便利為剛需,相對高端的電動車有價無市,老頭樂卻能賺的盆滿缽滿,這是消費人群定位的勝利。當然,如果老頭樂的外觀能好看一點,座椅材料舒適一點,車身加固一些,再把安全係數搞上去,完全可以升級成正規的短途電動車。隨著制度上的相對完善和產品優化,「升級版老頭樂」才會真正滿足短途出行需要,成為下一個神奇的細分市場,那時候才能是產品的勝利。
不過,在沒有比低速電動車更適合的產品出現前,姑娘說了:還是決定先買一臺老頭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