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有兩個「繞不過」:
學中文,,繞不開「漢語拼音」。
學英語,繞不開「自然拼讀」。
不論東方還是西方,孩子學母語,都要學拼音。學拼音,最主要的意義,不是解決聽說,而是解決閱讀。拼音,幫助孩子在閱讀時,把視覺印象和聽覺印象,結合起來。孩子閱讀的時候,如果很多字詞都不會念,那麼書也讀不下去。換言之,發音是閱讀的基礎。
自然拼讀法又稱"Phonics",是根據語言發音的自然規則歸納而成的一種發音學習方法,它是根據"字母"本身代表的"發音",以及不同"字母組合"的發音,找出相同的音源,做有條理,有系統的整合,學生可以通過認讀字母及字母組合與其所代表的發音。自然拼讀法訓練學生看到大部分單詞立即直覺反映如何發音,鍛鍊孩子的正確發音,鍛鍊學生的獨立音感,達到聽音辯詞,見詞讀音的一種超強能力。
漢語拼音是一種輔助漢字讀音的工具,通過聲母、韻母、整體認讀音節,幫助孩子學習漢字讀音。拼音的作用相當於英語中的音標,都是語言的附加品,並不是語言天生的一部分。
那麼,二者如此相像,漢語拼音和自然拼讀會混嗎?
漢語拼音和自然拼讀有著相同的學習方法,首先認識字母,然後再學習拼讀,認識字母是基礎,學習拼讀是核心。二者寫法相似、發音相似、如此相像。根據調查,當他們既學拼音又學自然拼讀的letter sound。有混的有不混的,混的是少數。
那麼,什麼樣的孩子可能混呢?
在認知階段,如果孩子對二者都是剛剛接觸,並且都是按部就班學習模式的,混淆的可能性最大--想想如果過去一點基礎都沒有的孩子,不知道什麼地方會使用英文,什麼地方會使用拼音,沒有場景的學習,孤立的內容,不混也難。很多孩子混,不是因為有了拼音混英語,或者有了英語混拼音,而是自身對一種內容的學習沒有內化,就算是沒有別的,他們在拼讀的時候也會出現這裡知道是這個音,換個地方就拼錯甚至拼不出的情形。
如果,字母的學習是結合場景來的,比如動畫片,比如帶字母的書,那麼這些字母和發音都是可被理解的,在多次重複之後就內化了。這個時候,英文這一部分已經能夠實現類似於條件反射的反應狀態了,想和拼音混淆也不容易。不但不混,很多孩子還會在學拼音的時候,很認真地告訴你,英文中這個字母念什麼(letter name),怎麼發音(letter sound),拼音中這個叫什麼(聲母/韻母)怎麼發音。這就是孩子通過先前的學習,已經獲得了一定的關聯事物的能力。這是思維方式的一種重大進步。
其實出現混淆只是孩子學習的一個階段,並不可怕,不能因噎廢食。混只是說明這兩件事孩子都沒有實現內化,都需要更多的場景積累--比如都可以通過遊戲、動畫或者閱讀來強化,只要積累到位練習到位,就會記憶非常清楚。經過大量的實踐證明,孩子上小學期間能夠輕鬆自如的進行拼音和自然拼讀之間的相互轉換了。想我們自己,小時候的漢語拼音底子,幾十年過去了依然清晰。用起來也得心應手。
至於說二者是否一定要同時開始或者是否必須要錯開的問題。我覺得可以跳出學習本身來看待這個問題。一年級的小朋友,適應環境會很消耗體力和精力。而漢語拼音作為學校教學必須掌握的內容,一個月左右驗收對孩子的要求本身就很高。在這樣的情況下,家庭中安排的事情應該以減壓為主。尤其是,擔心自然拼混不混的問題本身也說明,之前的磨耳朵以及在動畫遊戲中滲透語音這件事做得並不到位。如果到位,從孩子的表現就能知道不會混,家長也基本不會有這樣的疑問和顧慮。
自然拼不是學出來的,就好比漢語拼音,如果就僅僅知道各個字母怎麼發音也很難流利拼讀出拼音讀物。主要是認知方式。總之,不要太把拼音和自然拼混淆的事情放在心上,能避開一段時間更好,不能就勇敢前行,慢慢的就會過去,孩子的學習能力非常之強,最關鍵的是父母要知道拼音和自然拼都是持久戰,萬不可當做速成內容來完成。學習能力應該是螺旋式上升的。父母按照科學的方式去準備,從孩子的學習狀態中去發現問題,調整計劃和安排,最終,孩子自己會形成強大的內在動力,他們的思維發展會帶給我們意想不到的成果。成人,創造條件,順應環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