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粵菜師傅」助推世界客都美食傳承

2020-11-23 金羊網

梅州:「粵菜師傅」助推世界客都美食傳承

金羊網  作者:危健峰 李秀茹 羅曦  2020-10-08

近年梅州市把「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與鄉村振興、精準扶貧、技能培訓、就業創業緊密結合,不斷將梅州的飲食文化推向海內外。...

與鄉村振興、精準扶貧、技能培訓、就業創業緊密結合

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危健峰 通訊員 李秀茹 羅曦

客家菜是粵菜三大菜系之一。客家民系分布廣闊,在不同的地域都有自己獨特的飲食文化,形成不同流派。其中,梅州流派是客家菜的主要代表,其飲食文化承前啟後、兼容並包,飲食講究鑊氣,注重養生保健,質地純、味濃香。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尋味梅州了解到,近年來梅州市把「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與鄉村振興、精準扶貧、技能培訓、就業創業緊密結合,不斷將世界客都、長壽梅州的飲食文化和美味佳餚推向海內外。

五華釀豆腐十大高手之一——孔春蘭

客家美食品牌不斷提升

「逢山必有客,無客不住山」。梅州客家美食,是客家先民長期遷徙過程中,在保留原有中原飲食習俗和烹飪方法的基礎上,不斷吸收相鄰民系的飲食文化特色和沿途的烹飪技藝,創新發展、包容變通而形成的,「既源於中原又不同於中原」。隨著「粵菜師傅」工程的推進,客家菜的傳承、創新和發展迎來了新的重大契機。

推動客家美食傳承和創新

「現代人越來越注重保健,做這道點心的時候,我覺得可以按照不同季節和時令加入相應相融的食用草藥。」在五華小綿羊飯店,李慶泉正和幾位廚師研究五華非遺「大布七月七藥粄」的做法。

李慶泉,國家級烹調技師、五華縣餐飲協會負責人,曾師從國家高級烹調師、中華金廚獎獲得者陳鋼文。他告訴記者,梅州客家飲食習俗中非常注重養生保健。客家菜用料講究鮮嫩、野生、家養、粗種,加工講究煮、煲、燉,粗刀大塊、保持肌理,不破壞食物纖維與營養,膳食講究搭配和效用,多用藥材調理陰陽。「醫食同源、食藥同用」既是梅州客家美食的一大特色,又體現著「長壽文化」。

梅州客家菜素、野、粗、雜的自然食材和健康理念,配以原汁原味、注重養生的烹飪技法,從吃出健康長壽方面給予了豐厚的回報。梅州的蕉嶺和大埔是「世界長壽之鄉」,梅縣區和豐順是「中國長壽之鄉」。

近年來,客家美食與中醫藥文化、長壽文化的結合更加緊密,長壽食材、長壽美食、長壽產業成為客家美食創新和發展的方向。梅州境內森林覆蓋率達73.76%,富硒土壤地帶佔總面積的52.3%,中草藥1800多種,屬全國和省重點品種282個,佔普查品種的61%,如五指毛桃、牛乳樹根、益母草、金線蓮、艾草等既是客家人的醫治病害的「藥」,又是日常生活中的養生保健的「食材」。

客家菜通過傳承和創新,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在第二屆全國創業就業服務展示交流活動中,「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獲全國創業就業優秀項目獎;第五屆全國海峽客家烹飪大賽等系列競賽中獲得16個特金獎、15個金獎、4個銀獎,2人獲評全國十大「客家菜烹飪高手」。2019年11月,梅江區被廣東烹飪協會授予「廣東客家美食名城」稱號,成為全省首個獲此殊榮的城市。

客家菜師傅隊伍不斷壯大

近年來,客家菜師傅隊伍在不斷壯大。截至2019年,梅州市建立了6個市級和6個縣級粵菜(客家菜)師傅培訓基地,培訓客家菜師傅1777人,帶動就業創業2735人;建成全國首個客家菜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和3個省級粵菜師傅大師工作室,目前正在申報建設3個省級「粵菜師傅」培訓基地和3個省級「粵菜師傅」大師工作室。

「以知名的客家菜『五華釀豆腐』為例,2018年『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實施後,五華釀豆腐正在申報省級非遺和國家地理標誌產品。」李慶泉介紹,2018年,梅州市各縣區啟動了「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出臺了具體的實施方案,「廚師被更多的人尊重,更願意從事這個行業。這對客家菜的傳承發展十分有利。」

記者也從五華縣人社部門了解到,為推動「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五華縣技工學校設立了「梅州五華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展示館」,成立了「五華縣粵菜(客家菜)技能大師工作室」,設立了陳鋼文(國家級)技能大師五華工作站。

「我們還通過舉辦一系列的活動,將五華特色餐飲打造成產業,帶動上遊的種植、下遊的加工以及旅遊服務等第三產業的發展、增加農民的收入。」五華縣人社局就業服務中心藍鋒向記者介紹,五華縣著重打造魚生、釀豆腐等菜係為主導的產業,並先後舉辦了「五華釀豆腐高手大賽」「五華魚生大賽」「五華紅薯節廚神爭霸大賽」等系列活動。

小小一方豆腐 成就一方產業

客家「釀菜」是指在一種原料中夾進、塞進、塗上、包裹進另一種或幾種其他原料,然後加熱成菜的方法,包括釀豆腐、釀蛋角、釀苦瓜、釀茄子等。五華釀豆腐,講究燒(高溫)、鹹(味濃)、肥(多油)、香、嫩、滑的特點;食用時,以新鮮的油麥菜裹上釀豆腐,再添點紫金椒醬,看起來像「綠色的翡翠包裹著白玉」,吃起來清脆爽口、鮮甜美味,是一道知名的客家菜。

如今,釀豆腐這門古老的技藝,在「粵菜師傅」工程推進下,從小小一方豆腐成為一個大產業。

賣豆腐日入過千元

上午10點剛過,五華華城農貿市場裡鍾小霞已經開始收拾攤位準備回家,六板石膏豆腐全部賣完,這是最平常的狀態。

「一板是25元,平時是五六板,節假日多的時候是幾百板,雖然累,但賺得多。」鍾小霞告訴記者,她與丈夫張綺泉靠做豆腐為生,從丈夫祖上開始,三代都是做豆腐的。在華城鎮,鍾小霞夫婦做的豆腐可謂遠近聞名,無論是石膏豆腐的嫩滑還是鹽滷豆腐的老道,兩夫婦對火候的把握真是分毫不差。

張綺泉介紹,每天都是凌晨2點起床,5點前把豆腐做好,6點左右拿到市場上賣。遇到春節等大的節假日,兩夫婦幾乎沒有休息的時間,最多的時候大概是一天做五百多板。「過年的時候,由於訂單量大,幾乎五六天不合眼,可以賺幾萬塊錢。」張綺泉說。記者問及他家做的豆腐有何不同時,他們坦言:豆腐都一樣,只是30年來從不弄虛作假,每一塊豆腐都是真材實料。

在水寨鎮水潭東路,下午3點的水寨豆腐行裡,陳海輝一家又忙碌起來,到店鋪購買豆腐的市民絡繹不絕。「固定的顧客是上下午都要,散客則隨意購買,一天下來營業額大概1000多元。」陳海輝說。

在陳海輝店裡,記者還見到了他23歲的兒子陳桂泉,小夥兒話不多,在豆腐坊忙裡忙外。陳桂泉告訴記者,做豆腐無論寒冬酷暑、颳風下雨每天必須凌晨兩點多起來,幫著父母打豆漿、煮豆腐,給客戶送豆腐,雖然很累,卻為自己掌握了一門技藝感到充實。

小豆腐支撐大產業

老實做人、老實做豆腐,是五華豆腐傳統技藝的精髓所在,更體現了五華人的「工匠精神」。

為做強五華豆腐上下遊產業,該縣積極鼓勵豆腐製作企業做強做大,華城鎮阿桂豆腐廠就是一個典型例子。為順應市場的發展,該廠從一個小作坊,發展成規模化生產的廠房,年產豆腐108萬斤,帶動6戶農戶參與,其中貧困戶2戶,被五華縣「客家菜師傅」工程領導小組評為十大美食食材基地之一。

「貧困戶到工廠打工,每個月保底有3500元的工資,還可以按照標準將自家製作的豆腐賣回公司,解決他們的銷售問題。」該公司負責人江彬告訴記者,傳統豆腐製作工藝雖然保留了較高的手工技法,但在批量生產的情況下,還是要依靠現代化的技術,才能保證品質、滿足市場的需求。

江彬介紹,為了延長豆腐加工產業鏈條,目前該廠還進行油泡豆腐、豆腐乾、毛糕等的生產。其中,毛糕是豆腐製作完成後,加以相關的發酵黴菌形成的餅狀豆制食品。「豆腐的植物蛋白經過特種黴菌發酵後,其營養價值變得更高、更符合現代人的體質。」江彬說。

子承父業的陳桂泉幫父母打理生意

國家級烹調技師、五華餐飲協會負責人李慶泉(右)

釀豆腐高手孔春蘭:農家樂生意越做越紅火

華城鎮石柱塘農家樂,老闆孔春蘭正忙裡忙外招呼客人。2018年「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實施,自從她在當年舉辦的首屆「五華釀豆腐高手大賽」中被評為「十大高手」一炮而紅後,她的農家樂是越來越紅火。

從小喜歡廚藝的孔春蘭,早早就從父母那裡學會了製作豆腐、釀豆腐的技術,每到年節她都會為家人做出一桌佳餚。「親戚朋友都說我做的飯菜很好吃,才越來越有信心。」孔春蘭告訴記者,在親戚朋友的鼓勵和支持下,2005年開始在街邊開大排檔,當時條件非常簡陋只有三四張桌凳。沒想到的是,孔春蘭的大排檔不知不覺火了起來,甚至鄰近鄉鎮和從珠三角回來的人都會到這吃飯。

生意火起來後,孔春蘭開了間小飯店。2017年,華城鎮政府啟動石柱塘公園改造工程,提升周邊的環境;2018年,五華「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啟動,鎮政府鼓勵和扶持孔春蘭開設農家樂。「廣東金融學院對口幫扶華城鎮,將68萬元扶貧資金投入到我的農家樂,帶動22戶貧困戶種植黃豆和製作豆腐,每年能分紅5.4萬元給貧困戶。」孔春蘭告訴記者,這筆資金的投入,讓她更放心大膽去幹,現在石柱塘農家樂已經小有規模,一樓是宴會大廳,二樓有8間廂房,農家樂去年的利潤達到了30萬元。

「除了分紅,還有2名貧困戶長期在店裡工作,每個月工資是2100元;做外席需要更多人手的時候,也是優先考慮貧困戶,工作一天是100元。」孔春蘭說。現在,孔春蘭已經很少親自釀豆腐和下廚炒菜,但作為五華餐飲協會的會員,她有更多的時間去各地走訪交流,學習新的菜品。她說,五華釀豆腐裡體現的是客家人艱苦奮鬥的精神,這樣的傳統技藝一定要傳承下去,也要根據現代人的飲食習慣進行創新。

釀豆腐 包含著「謙讓」和「富裕」

梅州五華的大豆種植歷史悠久。2011年,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對五華獅雄山秦漢城遺址進行了第五次考古發掘,並從灰坑中鑑定出4粒大豆和9粒赤豆。有學者考究認為,該項考古發現說明,在秦漢時期,五華或許就存在大豆的種植。

歷史記載,客家人歷經五次大遷徙才來到梅州腹地。五華釀豆腐起源比較流行的傳說是:元末明初,大批中州移民從皖、蘇、浙、贛、閩逐步向南,移居到嘉應州五華縣腹地的華城、水寨、橫陂、安流一帶。他們根據北方包餃子的方法,以豬肉、蔬菜混合剁成肉醬為餡,以豆腐代替麩皮,中間戳個窟窿,將肉餡嵌入,形似餃子而冠之於釀豆腐美名。

「釀在客家話發音中與『讓』相同,腐則與『富』相同,因此釀豆腐在客家人心中寓意為『謙讓』和『富裕』,所以逢年過節或有喜事,每家每戶的餐桌上都有這道菜。」李慶泉告訴記者,客家人從中原遷徙而來,身上有濃鬱的儒家文化色彩,謙卑恭讓不與人爭;同時飽受遷徙之苦,希望定居耕種之後,能夠生活富足。

有關「釀豆腐」,還有不少民間傳說。其中有一個故事較為出名:很久以前,五華一戶人家,有兩兄弟不和,兄弟二人外出謀生時,一個往北,一個往南,但是他們都非常孝順自己的母親。每年春節都趕回來和母親團圓。有一年,哥哥買回來豬肉,弟弟帶回來豆腐,為了讓他們兄弟倆和睦共處,心靈手巧的母親將肉和豆腐做成了肉餡豆腐,席上,兄弟倆都覺得這道菜味道鮮美。這時母親語重心長地對他們說:「兄弟要像這肉餡豆腐一樣,團結凝聚。」兄弟倆從中悟出道理,後來團結一致,家族興旺發達。

五華釀豆腐

如何做好正宗五華釀豆腐?

五華十大釀豆腐高手之一的孔春蘭提供了她的心得。

一、製作豆腐:選取優質大豆,去皮,用山泉水泡豆、磨漿、濾渣、煮漿、點兌、成型。

二、釀製豆腐:將豆腐切成正方形或三角形,手呈半握狀態輕託豆腐,另一隻手用筷子輕輕在豆腐塊中央戳一個洞,將剁好的肉餡釀入其中。

三、煎煮豆腐:熱鍋冷油,豆腐入鍋。煎至定型後加適量水用中火慢煮約10分鐘,快熟的時候用南薯粉加水和適量的醬油攪拌後勾芡,再轉入砂煲撒上蔥花或剁碎的芹菜。

四、製作訣竅:

1、點兌和成型階段,需要根據豆腐的熟、嫩程度掌握石膏的用量和壓榨的時間。

2、輔料佐料:油炸半乾蔥頭或去皮蒜頭。梅香鹹魚去骨,下鍋炸香後,與剁碎五花肉混合均勻。

3、轉入沙煲後,注意用小火慢燉3分鐘

總策劃:劉海陵 林海利

總統籌:孫璇 羅韜

總執行:馬漢青 施沛霖 李青

版式統籌:劉苗 

編輯: 正龍

相關焦點

  • 梅州:「粵菜師傅」助推世界客都美食傳承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尋味梅州了解到,近年來梅州市把「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與鄉村振興、精準扶貧、技能培訓、就業創業緊密結合,不斷將世界客都、長壽梅州的飲食文化和美味佳餚推向海內外。梅州客家美食,是客家先民長期遷徙過程中,在保留原有中原飲食習俗和烹飪方法的基礎上,不斷吸收相鄰民系的飲食文化特色和沿途的烹飪技藝,創新發展、包容變通而形成的,「既源於中原又不同於中原」。隨著「粵菜師傅」工程的推進,客家菜的傳承、創新和發展迎來了新的重大契機。
  • 世界客都,你印象中的梅州美食味道是什麼樣的?
    說直白一點,一種飲食代表著就是一個民族的根,是一個民族傳宗接代的東西,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今天就和大家介紹一下世界客都,梅州的飲食文化,在你印象中,梅州是什麼味道的呢?此後,客家人又以閩粵贛邊區為基地,大量外遷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客家人在歷盡艱難險阻後,成片聚居於閩粵贛邊區。由於中原地區和閩粵贛邊區都屬內陸腹地,因此客家菜用以入饌的副食品都是家養禽畜和山間野味,海產品較少,有「無雞不清,無肉不鮮,無鴨不香,無肘不濃」的說法,日積月累,客家菜慢慢地自成一家。
  • 廣東梅州:村裡的貧困戶成了專業的「客家菜師傅」
    中國消費者報梅州報導(記者 裴瑩)說起客家美食,不得不提梅州客家菜。以米麵蒸製而成的蕎粄、發粄;煎炸食品鹹煎餅、炸芋圓、煎散子;特色的梅菜扣肉、鹽焗雞、釀豆腐......聞名遐邇的梅州客家菜是梅州文化中一張閃亮的名片。
  • 「客家菜師傅+」做好「特」字文章助推全市鄉村振興發展
    「客家菜師傅」工程是梅州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實施「粵菜師傅」工程決策部署的具體行動,將深入推動客家菜文化品牌提升、客家菜產業化建設、客家菜師傅人才培養、客家菜師傅就業創業等四大行動,致力打造一批客家菜名師、名品、名店,把「客家菜師傅」工程與鄉村振興、精準扶貧,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相結合,加快群眾致富、帶動農村發展。
  • 我市「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之「名師名店名菜」評選頒獎
    本報訊 (記者黃鈺然)昨日上午,梅州市「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之「名師名店名菜」評選頒獎暨梅縣區成果展示活動在梅縣區人民廣場舉行,為「十大客家菜名師」「二十家客家菜名店」「三十道客家菜名菜」的獲獎者頒獎。副市長張晨出席活動。
  • 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王曉峰蒞臨梅州客都人家調研文旅工作
    11月27日,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王曉峰到梅州客都人家調研文旅工作。文化和旅遊部資源開發司二級巡視員吳科鋒,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曾曉峰,梅州市委書記陳敏,市長張愛軍,市委常委、副市長孫春明,副市長吳澤桐等參加調研工作。
  • 客家菜師傅「三名」名單出爐!這場在梅州梅縣區舉行的活動好吃又好玩
    (客家菜)師傅」工程之「名師名店名菜」評選頒獎暨梅縣區成果展活動在梅縣區人民廣場舉行。她說,「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是梅州市委、市政府根據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實施的一項惠民工程。從2018年啟動實施以來的兩年多時間裡,梅州市各級各部門不斷健全政策機制,調動各方力量,著力推動與鄉村振興、精準扶貧、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相結合,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行動熱潮,形成了上下聯動、齊頭並進、百花齊放的生動局面,走出了一條促進城鄉勞動者技能就業、技能創業、技能致富,推動農民全面發展、農村全面進步、農業全面升級的新路子,形成了向全省推廣的「粵菜師傅」工程「梅州經驗」。
  • 「魅力廣東」客都梅州和美汕頭古韻潮州旅遊推介會在泉州舉行
    12月2日,「魅力廣東」客都梅州和美汕頭古韻潮州旅遊推介會在泉州市舉行。此次推介會由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梅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汕頭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潮州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聯合承辦。此次推介會也是南昌、梅州、汕頭、潮州落實去年在梅州市共同籤訂《高鐵沿線城市旅遊合作協議》的重要舉措之一。推介會上,梅州、汕頭、潮州三地旅遊部門負責人以及主要旅遊企業代表向與會人員詳細介紹了客都梅州、和美汕頭、古韻潮州的豐富文化旅遊資源、精品旅遊線路。
  • 美食慰人心、文化動人心!梅州五華「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展示館開放
    梅州五華「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展示館近日在五華縣技工學校建成開放,集中展現豐富多彩的梅州客家飲食文化和五華「工匠之鄉」「足球之鄉」風採。記者日前走進梅州五華「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展示館,只見高山紅薯、赤蕨幹、梅林菜脯、五指毛桃等食材有序擺放,客家迎親宴、四星望月
  • 食在廣州 味在西關--荔灣區紮實推進「粵菜師傅」工程促進粵菜傳承...
    此次推廣周系列活動,是荔灣區聚力「粵菜師傅」工程推廣,著力提升西關飲食文化影響力,助推荔灣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區,推進荔灣實現老城市、新活力的重要舉措。緊接著,西關風情表演、粵語講古輪番上場,激起現場一浪接一浪的歡聲笑語。
  • 世界客都,慢享梅州(一)客天下,品味客家圍樓文化
    而梅州則是客家文化的發源和起點,素有「世界客都」之稱。梅州文化是典型的客家文化,全市有很多古樸的客家民居,包括圍龍屋、走馬樓、五鳳樓、土圍樓、四角樓等,其中以圍龍屋和四角樓最有特色和最為著名。同時梅州也是全國的重點僑鄉之一,旅居海外的華人華僑達700多萬,更是港澳臺同胞的重要祖籍地之一,在臺灣500萬客家人中,就有180萬祖籍在梅州。除了客家建築獨具特色,客家美食文化對嶺南飲食文化所作的貢獻也是非常突出的, 客家鹽焗雞、客家釀豆腐、梅菜扣肉、客家紅燜肉、客家燒鯉、客家娘酒雞、梅州醃面、梅州鹽焗雞爪、客家豬肚包雞、客家魚丸、客家牛肉丸等,都深深影響著粵菜的飲食文化發展。
  • 客都梅州,人文大埔,美景與美食的自然享受
    客都梅州 人文大埔廣東梅州,是歷史上客家民系的最終形成地、聚居地和繁衍地,是全世界客家華僑的祖籍地和精神家園,梅州也被稱為「世界客都」。梅州市客家大本營之一,更是著名的華僑之鄉,梅州的客家先民大多從中原遷徙而來,出身於書香門第的客家人長久以來都延續著「耕讀傳家的」優良傳統,歷來文風鼎盛英才輩出。
  • 梅州梅江區30名廚師同場競技,演繹「舌尖上的梅州」
    比分前3名選手可獲得「梅江區技術標兵」稱號,前8名選手獲得「金牌粵菜師傅」的稱號。「客都草魚是梅州市首個獲得地理標誌認證的水產品,我們想藉此次機會推廣客都草魚的做法,以此擴大草魚養殖鏈,推動鄉村振興的發展。」梅江區餐飲行業協會會長黃俊鵬說。在本次比賽中,30名參賽選手摩拳擦掌,紛紛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
  • 梅州客都人家·客鄉老街·原鄉劇場即將開門迎客
    從入選廣東省首批歷史文化遊徑名單,到客鄉老街亮燈呈現「梅江花月夜」盛景,再到成為客商銀行·2020年世界客都長壽梅州馬拉松賽的終點站,作為全球首個以客家文化為載體的大型文旅綜合體,客都人家未「開」先火,一直備受海內外華人華僑們的關注。
  • 中國仙人草之鄉:客都梅州
    沒錯,就是世界客都,梅州,位於廣東省梅州市平遠縣長田鎮的種值基地裡,我們在超市裡買的仙人粄粉就是從平遠縣長田鎮的一個加工廠裡,經過加工而出品的。在平遠擁有特色的客家美食,比如仙人粄,平遠黃粄,平遠下山豆乾,平遠沙田柚,平遠密柚,平遠慈橙,平遠八尺釀酒,小編把平遠的美食一一介紹到這裡,還有平遠更多美食,需要等你自己去發現。
  • 又是一年柚子成熟季,這裡是世界客都梅州!
    金秋時節,梅州柚子成熟了。以服務「三農」為己任的【鄉村關中】外景攝製組成員,遠赴廣東省梅州市,這個世界客都的城市,絕對名不虛傳,城市的清潔程度,是【鄉村關中】「三農」行中最乾淨衛生的城市了,就連鄉村小鎮,都絲毫見不到任何片只垃圾。
  • 這群少年郎傳承「舌尖上的廣東」,粵菜秒變「藝術品」助推人才振興
    這群少年郎傳承「舌尖上的廣東」,粵菜秒變「藝術品」助推人才振興金羊網  作者:許悅  2018-11-09 金羊網訊 記者許悅、通訊員粵農展攝影報導:這幾天在第九屆廣東現代農業博覽會
  • 廣東省2019年世界標準日暨「粵菜師傅」工程特色菜品標準發布活動...
    廣東省2019年世界標準日暨「粵菜師傅」工程特色菜品標準發布活動在佛山舉行 一一助力佛山打造世界知名的「粵菜粵廚名城」金羊網  作者:馬燦  2019-10-14
  • 客家美食亮相「梅馬」博覽會
    本報訊 (記者吳麗伶)記者從2019梅州馬拉松賽組委會獲悉,在梅縣區人民廣場舉行為期三天的客商銀行·2019世界客都長壽梅州馬拉松賽博覽會上,專門設置了「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展示區,供參賽選手免費品嘗。
  • 全國粵菜大師「香山論劍」!粵菜師傅工程中山美食文化周開幕
    中山是廣府粵菜的最主要發祥地之一、2011年榮獲全國首個「中國粵菜名城」稱號,傳統粵菜、新派粵菜和諧交融,中菜西做、西菜中做,以獨特的方式,低調的姿態,傳承粵菜精髓、發揚粵菜文化。為更好地推廣粵菜師傅工程,再燃中山粵菜風華,中山市人民政府、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中國烹飪協會聯合舉辦粵菜師傅工程中山美食文化周暨粵菜烹飪全國邀請賽活動,誠邀來自全國各地的粵菜大師聚首中山、同場獻藝、香山論劍。1月8日,粵菜師傅工程中山美食文化周暨粵菜烹飪全國邀請賽活動在中山市金鑽酒店正式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