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雲鳳
編輯|東青
星巴克已經做好了成為一家餐廳的準備,如果你看到桌上沒處理乾淨的麵包渣,請保持淡定。
事情倒退回 2015 年,讓我們來看看星巴克的菜單。在當時,「吃」的東西主要囊括了小食、麵包、餅乾、蛋糕、三明治和派這些東西。不過呢,能頂「飯」吃的東西不多,像麵包、三明治、派這類加起來總共才佔食物清單的 33% ,它的重頭戲在於更精緻的蛋糕和小食,這些,足足佔到了 67%。
2016 年,它的食物總數從上一年的 45 種增加到了 75 種,但這也僅限於增量,比如它把蛋糕從去年的 19 種卯足勁兒加到了 42 種,直接把比重提到了 71% ,而麵包、三明治、派這類的比重是 29% 。
(你所看到的星巴克,餐廳氣質越來越明顯)
2017 年,也就是它被更多人正式納入吃飯目的地之一的今年,除了數量的持續增長(截止到一年剛過了一半多的今天,星巴克官網顯示已有 57 款食物)外,品類擴充和品類佔比的傾斜是最重要的導火索。
可以看到的是,它在過去(小食、麵包、餅乾、蛋糕、三明治、派)的基礎上推出了飯卷、酸奶、沙拉和大餅,這些在消費者看來能當飯吃的東西,如今在櫃檯裡塞的到處都是,不光如此,比重也從去年的 29% 飈到了 53% 。
這也是為什麼大家會選擇留下來吃「飯」的原因,因為它給了人們更多可以當「飯」吃的選擇。
咖啡館吃飯,似乎還有一長段路
1.5 米長的展示櫃還是那個展示櫃,但是整體給人感覺變粗獷了。由於增加了很多像焙果、可頌、帕尼尼這樣的麵包種類,以及體積比較龐大的沙拉,整個柜子準確來說已經可以用「擁擠」來形容。三角形的芝士蛋糕用一個系列可以拼成漂亮的弧形,但盒飯狀的沙拉用一個系列只能摞成不美麗的山。
(升級後(右)的展櫃開始變得擁擠)
不過,這種粗獷對星巴克來說也未必是件壞事,既然一條街能開出 8 家,擺的不矯揉造作反而能更大程度上招徠到顧客,零售行業的老套路嘛,貨賣堆山。
除了柜子裡打上去的暖光跟便利店還算有明顯差別,不留縫隙的氛圍可以說是越來越像了。但從價格來看,星巴克的食物卻要比便利店高出至少一倍。在便利店買個盒飯或者燜面類的主食,通常價位在 10-15 元左右,星巴克呢,能夠填飽肚子的焙果、可頌、帕尼尼怎麼也得 20-30 元。
全食(左) VS 星巴克(右)
吃飯的形式跟以前一樣,堂食或者外帶,但我猜想外賣會是它未來非常重要的增長部分,這需要時間。
雖然在口味上推出了更多元的選擇以滿足中國胃(鹹甜都有),但產品形態的設計還是保持了相對輕巧與靈活。比如意面,它會做成麵包碗這種適合多場景的樣子,所有的產品都是預製提前加工好的,加熱即可(最多不超過一分鐘)。這可以保證幾種兼顧最大化,口味上的不約束、用餐場景的靈活、操作便利性以及核心業務的不扭曲。
(全食金槍魚帕尼尼,味道還是可以的)
即便已經在竭盡全力擴大食品供應種類、提高食物在 Sku 裡的比重並且加快午餐時段的新品創新,但目前來看,星巴克食物的銷售業績並不像財務長 Scott Maw 所說那樣:「能貢獻 20% 的收入」。
以北京市場為例,金匯路店和溫特萊中心店食物銷售的情況分別是 10% 和 11% ,90% 左右的還是被飲品霸佔,但這至少說明空間足夠大。溫特萊中心店一名小夥伴告訴我,因為店在寫字樓裡面,所以周一到周五的食物銷售相對好很多:12%、13% ,高的時候甚至能達到 16% 。但周末就會拉的比較嚴重,如果說周一到周五能賣 140-150 份左右,周末頂天了也就 70 份。
「從百度外賣上訂的人還是挺多的,特別是周末,之前上面也賣食品,但不知道為什麼公司突然給停掉了。」溫特萊店的小夥伴說。
可能是因為口感會變得不好、可能是因為賣相變得難看......總之,星巴克對食物的外賣部分顯得尤其謹慎,相比於其它咖啡館大張旗鼓靠食物來維繫生意,直到現在,能在平臺上找到的星巴克總共也才 6 家店(溫特萊店、遠洋天地店、蘇寧生活廣場店、世貿大廈店、星悅薈店、威新國際大廈店),名字顯示全部是代購,食物數量也參差不齊。
(線上代購的菜單不同的門店產品各不相同,點擊查看大圖)
對於一個把人文看的比什麼都重的企業來說,遞到客人手裡的最後一關無法自己掌控,恐怕是它最大的顧慮。
如果只是單方面給出很多選擇,它似乎缺乏吸引力,願意嘗試,還因為它給了人們進一步吃「飯」的理由。
但步子總是要邁出去的
最重要的當然是優惠券。至少對我來說,「免費中杯券」這等福利是件值得開心的事兒,但咖啡會等的很辛苦,連攢很多次都不讓你嘗嘗甜頭。食品就不一樣了,打從今年開始,我發現星享卡裡的食品券就像超市憑小票抽獎必中的套路一樣,延綿不絕,連店員都為你慶賀。
「食品第二個半價,要不要再來一個?」「食品 85 折優惠,要不要來點吃的?」「買三件可以優惠 15 塊錢,需要來點嗎?(反正適合上午中午下午吃的都有)」它總會以各種形式的推薦和促銷擾亂你堅定意志,言語上的。
照片拍的也好看。新推出沙拉的海報被放到了黑板處顯眼位置,佔滿一整屏 。左邊是新推出的三種口味星冰樂,右邊是冷萃。
(食物的地位明顯在提高)
之前哪還有過這種待遇?飲品照片給留個空放點吃的圖就不錯了,小料臺上的新品推薦也是成摞放,不停在刷存在感。
(小料臺上放宣傳頁的位置也被擺滿了)
試吃。跟之前的飲品上新一樣,如今店員端著小份裝食物和刀叉讓你試吃的情況更常見,星巴克加拿大區總裁安妮 · 揚 · 斯克裡夫納甚至把「試吃」行為看做與其他零售公司最大的優勢。
「我們完全有能力用一種經濟有效的方式引起顧客注意,並請他們品嘗,我們的支出率僅佔競爭對手的 10%。在全世界,每周我們都有 20 萬優秀的夥伴為近 7000 萬顧客提供服務。」她說。這一直是星巴克讓客人迅速了解新品、獲得及時有效反饋的獨特方式。
星巴克的早餐市場(食物)算是培養出來了,雖然數量依然不多,但它仍然能佔到全天食物銷售的 1/2 以上,這也不枉它在大陸長達 5 年「一款咖啡類飲品 + 一份糕點」的套餐式培養。它也無比興奮的想過要搶奪晚間生意,甚至早在 2 年前就開始為美國 700 多家店申請酒精牌照, 7 年前就開始在西雅圖測試,但無奈晚上人們去星巴克本身就是個偽命題,這計劃並未進行下去。
現在,星巴克想搶的是午餐生意。
它前不久剛投資了義大利的精品麵包品牌 Princi ,最近又在芝加哥測試食品項目 Mercado ,連續六個月業績低於預期的它真是急了。
本文為「掌柜攻略」(zggonglue)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