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NBA中,衡量一名球員得分把握性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查看他的投籃命中率,這項數據統計能給人最直觀的感覺。但與此同時我們也經常聽到一個詞,叫做「真實命中率」。那麼這個真實命中率是什麼意思?和投籃命中率有什麼不同呢?今天就一起來聊聊這個話題。
先來說說為什麼要有真實命中率這項統計吧!道理很簡單,假設一名球員全場只投了10次兩分球,進了5個,另一名球員只投了10次三分球,同樣進了5個,那麼他們兩人的投籃命中率都是50%,但得分卻大不一樣,後者比前者多了5分。再假設一名球員全場1投0中,但是罰球20投20中,那麼他的命中率是0%,卻砍下20分。所以遇到這種情況,簡單的命中率並不能體現球員的作用,就要藉助真實命中率了。
簡單來講,你投一次三分球和投一次兩分球,承受的風險和得到的回報都不一樣,所以不能相提並論。罰球也是,表面上看罰球並不佔用出手次數,但本質上也是通過球隊的進攻機會得到罰球的,所以兩次罰球和一次出手的「代價」一樣,那就是都終結了全隊本回合的進攻。
NBA中把真實命中率叫做「TS%」,計算公式是 = TS%100% * PTS / [ 2* ( FGA + 0.44 * FTA ) ]。說人話就是真實命中率等於「全場出手次數加上罰球次數的0.44倍,乘以二,再用全場得分去除這個數字。」乘以二是因為每個運動戰打進至少會得到2分,罰球次數要乘以0.44,而不是簡單的乘以0.5,那是因為三分球犯規的最後一次罰球、技術犯規罰球、惡意犯規罰球,理論上來講都是不佔用球隊進攻機會的。著名NBA數據專家Justin曾經解釋過這個0.44的由來,是根據NBA歷史上所有大數據總和計算得來的,最終結論是1次罰球大概會佔用0.44次進攻機會,可以直接理解為1次罰球等於0.44次出手。
我們用最最簡潔的語言概括一下:真實命中率指的就是一名球員每次出手換來的得分情況,這個出手包括了兩分球、三分球、罰球。如果一名球員的真實命中率是60%,那就意味著他每次出手都能換來1.2分,如果是30%,那每次出手只能換來0.6分。
說到這大家應該理解了吧?真實命中率才是計算球員得分把握性最簡單粗暴的方式,雖然這個公式和理論聽上去有些複雜。
那麼NBA球員的真實命中率都是什麼水平呢?下面有一張圖,統計的是自2000-2001賽季以來,NBA所有出場400分鐘以上球員的平均真實命中率。可以看到球員的真實命中率都是逐年提升的,說明NBA越來越注重進攻,對得分的投入程度慢慢高於防守了。
進入19-20賽季,球員的真實命中率甚至達到了56%,這在上個世紀都是不敢想像的事情。回想上個世紀的NBA,三分球不被重視,所有球隊都是從內線打起,每個進球都要經過激烈的肉搏,得分必然不會輕鬆。現在的NBA慢慢注重投射,得分的方式也越來越簡單,某種程度上說明籃球一直是在發展的。
那麼現役球員中誰的真實命中率最高呢?再來看看下面這張圖,僅3名現役球員真實命中率超過了60%,分別是庫裡、杜蘭特、哈登。其中庫裡生涯真實命中率62.3%,簡直驚為天人!杜蘭特則是61.3%,詹姆斯-哈登61%。
我們再來做一個橫向的對比,喬丹、詹姆斯、科比這三位歷史超級的真實命中率如何呢?說來尷尬,科比真實命中率為55%,放到本賽季還不如聯盟平均水平,而喬丹則是56.9%,詹姆斯58.6%。僅對比真實命中率這一項數據,我們可以說科比<喬丹<詹姆斯。
出現這種差別的原因也可以說清楚。科比投籃命中率本身就不高,這是事實,因為他經常會在2人包夾下出手,而且當年的湖人沒什麼厲害的幫手,就算科比投不進,他也要硬著頭皮去堅持,球隊的勝負都抗在他一個人的肩膀上。喬丹生涯的投籃命中率高達49.7%,在外線球員中算是佼佼者,拖後腿的是他的三分球,籃球之神生涯三分命中率才32.7%,放到今天算是很鐵的球員了。詹姆斯投籃命中率50.4%,他不像科比和喬丹那樣必須得分,很多時候也能靠傳球去幫助球隊,不過老詹罰球確實有點差,才73.5%,過去2個賽季更是低於7成,導致他的真實命中率也不是很出彩。
一般來講,球員的真實命中率比投籃命中率高出10%,是一個很正常的範疇。而且越是球隊的當家核心,他們的真實命中率越高,因為核心球員會獲得更多的罰球機會,那種得分方式可就簡單多了,用NBA球員的話說叫「eazy money」。當然,如果是奧尼爾那種罰球黑洞,就得另當別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