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長了息肉,要不要治,會不會癌變?總有一些人拿到體檢報告後,被身上長出的小息肉弄得十分焦慮。南京太乙堂中醫腫瘤專家戴春海主任指出:有些息肉,可能就是腫瘤的前期徵兆,有些可能是良性的,但是還是要提高警惕。那麼,哪些需要提高警惕?該如何治療呢?
腸息肉,越早切除越好
戴春海主任指出:腸息肉就是腸道黏膜上所有隆起性的病變,並不是所有的腸息肉都會發生癌變。一般而言,腸息肉分為非腫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兩類。非腺瘤性息肉如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與腸癌的發病關係不大。
而腺瘤性息肉是公認的癌前病變,有研究表明,95%以上的結腸癌來自結腸腺瘤,相當於一個「定時炸彈」。一般來說,一兩個息肉癌變概率不高,但數量越多,癌變機會越高;息肉越大癌變率也越高。
1cm以下的息肉癌變率為1%~3%;
1~2cm的息肉,癌變率為20%;
2cm以上的息肉癌變率則為50%。
但是,多數腸息肉患者沒有臨床症狀,只有很少一部分會出現便血、黏液便、腹痛、大便次數增多、便秘、腸套疊甚至腸梗阻等異常。因此,戴春海主任提醒:一旦出現上述症狀就應立即到醫院做腸鏡檢查。
如果發現腸息肉,可通過內鏡切除,再送病理檢查,明確治療。此外,因腸息肉易復發,一定要定期複查。
切了以後會不會復發?
腸息肉切除後有可能再長出來,再長出腸息肉的原因有哪些呢?
息肉切除後,腸上仍可能會長出新的息肉,到75-80歲才會逐漸停止,肥胖、高血脂和息肉家族史的人更容易長息肉。
大於1cm的息肉切除後,特別是採用分片法切的,息肉的殘端會復髮長出息肉,局部復發率可達10%-35%。
彎曲的腸子存在看不到的地方、查腸鏡前腸子沒有洗乾淨、操作醫生的腸鏡水平低和退鏡子太快等原因,都可能導致沒有看到全部的腸息肉。
總而言之,腸息肉復發主要有三種可能:真正的復發、沒有切乾淨、沒看到。有時,切息肉的時候會比前一次腸鏡多發現幾個息肉,這也是正常的。
如何預防再次長腸息肉?
由於大腸息肉病因病機比較複雜,故古今醫家的認識也不盡相同。究其病因病機,中醫認為「脾虛」是本病的病機重點,而溼熱、寒溼、溼濁、痰濁及由此而引起的瘀濁、瘀血則是本病的中醫學病因,與人的生活飲食習慣、環境等多種因素有很大關係。
日常生活中,該病患者要多吃蔬果以及粗糧穀物,這些食物當中富含纖維素,可以幫助促進消化吸收的同時,也能夠加速腸胃蠕動,能夠有效預防結腸息肉出現的風險。另外,蔬果當中還含有豐富的抗氧化劑,對於預防結腸癌症也是極有幫助的。
戒掉抽菸喝酒的習慣,抽菸、喝酒對於身體有著極大的損害,尤其是過量菸酒還會增加結腸息肉以及結腸癌的風險。因此,對於有過相關病症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規避菸酒的習慣,使自己的身體健康得到有效的保證。
同時,只有改善身體機能,提高人體自愈力,才能有效防範疾病的再次發生。南京太乙堂中醫腫瘤專家戴春海主任表示預防患者再生息肉的方法就是扶正祛邪、健脾助運,中藥結合針灸療法改善身體內環境。戴春海主任提醒大家,當出現排便規律改變,時而腹瀉時而便秘,或是便血、腹脹腹痛反覆出現時,一定要及時去做檢查,查看是否出現了腸息肉或者其他方面的問題,不可忽視或放任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