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23年建造至今,這座樓高339米,頭頂「廈門第一高樓」光環誕生的廈門國際中心,在經歷最初的萬人矚目的風光之後,幾經轉手,逐步淪落為人盡皆知的爛尾樓,面臨無人問津無法收場的慘澹局面。
如今,一紙拍賣令,「廈門第一高樓」又將再度花落誰家,前途未卜。
近日,引人矚目的廈門國際中心一二期及副塔寶嘉中心再次面向社會公開招募意向競買方,計劃整體拍賣。根據拍賣公告,廈門國際中心用地面積15032.32平方米,總建築面積達到163262.37平方米,目前已經封頂,玻璃幕牆基本完工;副塔寶嘉中心的規劃高度達到211米,僅完成了基坑支護工程,尚未建設施工。二者資產總估值近52億元。
總高339米,廈門第一高樓——廈門國際中心,又要被拍賣了!總估值近52億!
此次出讓對競買方要求非常嚴苛,需要是行業十強或央企,可調控資金達50億元以上的企業方可報名。從知情人處獲悉,建發、正榮、世茂、融創等多家知名房企有意接盤。
為何此次拍賣要求如此嚴格,這還得從這座命途多舛的大樓前世今生談起,並且這座頂級地標建築目前的背後老闆也十分神秘值得玩味。
這棟「廈門第一高樓」廈門國際中心,位於廈門市鷺江道,與鼓浪嶼隔海相望。設計建築總高度為339.88米,分為地下4層,地上61層,集甲級寫字樓、單元式辦公、高檔會所、觀光等為一體,是廈門市百億元「高、新、特」項目的重點項目。其設計用鋼量達4.7萬噸,相當於7座巴黎艾菲爾鐵塔。它的電梯速度也是福建省全省最快的,40秒左右能從地面升到樓頂。在廈門,廈門國際中心是一個傳奇,不僅因其超拔的高度,更因其一波三折的命運。
事實上,「廈門第一高樓」是廈門郵電通信樞紐大廈的續建工程,前身為郵電大廈,原持有者為廈門市郵電局。1993年,郵電大廈立項設計,1997年,其設計通過規劃。因其建築高度339.88米,一躍成為當時廈門乃至福建第一高樓,有望成為廈門新地標,深受關注。
1998年「郵電分家」,郵政和電信分營,該項目劃到了郵政系統。由於資金不足,2003年底完成設計中的8層裙樓部分後,工程便一直擱淺。此後,「第一高樓」開始長達多年的「流浪」。
2006年4月,「第一高樓」被委託廈門思明區招商服務中心進行招商,但因投入資金過高,無人敢接手。「廈門第一高樓」猶如燙手山芋,待在深閨,身價也一降再降。
2009年,郵電大廈在福州海峽拍賣行「擺擂招親」,開出5億元的白菜價,竟無一人到場競拍。
這種尷尬境地一直持續到2010年,直到低調而神秘的南安老闆李炳江的出現,大樓才算被迫找到了新的「婆家」。
2010年,年僅42歲的福建永榕電力(集團)有限公司南安籍老闆李炳江以約20億元正式接盤「第一高樓」。沉寂多年的「第一高樓」再度「復活」。
2011年,郵電大廈正式更名廈門國際中心。建設單位為其下屬子公司廈門源生置業有限公司。
2012年9月,廈門國際中心工程正式進入施工階段。2017年主樓封頂,至2018年10月,外部裝修的玻璃幕牆尚未完工。但直到現在這座大樓還沒有全部完工,只完成了外牆裝修。
八年過去,備受矚目的廈門國際中心仍未能完工,如今卻又迎來一紙拍賣公告。到底是何原因?
廈門國際中心命運突轉,與永榕集團資金鍊斷裂有關。
而永榕集團背後的老闆李炳江十分低調而神秘,網上很少有其相關資料。
事實上,當年李炳江接盤郵電大樓時,即便是廈門、泉州兩地媒體也用「神秘的電力大佬」字眼,對其的了解知之甚少,很多廈門當地人也搞不清楚李炳江的來歷。當地媒體報導稱,「經過數十回的輾轉調查,一知情者透露,就他所知,接盤者是一位年輕的老闆,在三明做電力起家,身家雄厚。」
從網絡上有限的信息間接了解到的情況如下:
李炳江,原名李榕新,1968年出生在福建三明,大專學歷,早年依靠電力產業「發家」。
依據媒體報導,1993年,李炳江以50萬人民幣註冊了三明市電力物資公司,積累一定資金後,投資開發以水電站為主的重大項目。集團公司註冊資金1.5318億元,下屬16家子公司,註冊資金共6.6億元,現擁有資產17.5億元。
除此之外,李炳江最早發跡史難覓其蹤,僅能以「低調的電力大佬」一筆帶過。
2001年,李炳江創立永榕集團,橫跨電力、地產、貿易、金融等六大領域,號稱旗下的資產總值約有300億,員工近萬人,旗下有大型水電能源、農業、金融、網際網路和地產等項目。
2010年,42歲的李炳江通過拍賣行拿下郵電大樓這個廈門最知名的爛尾樓項目時,並非以永榕電力集團和李榕新的名義。所以當時媒體報導時,用的是這樣的字眼「大樓已被買走了,買家很神秘。」
成功收購廈門國際中心放大了李柄江的野心,按照他的計劃,2018年公司將衝擊全國企業500強。
2015年12月,永榕集團宣布更名為京朋國際集團,董事長李榕新也同時更名為李柄江。至於為什麼改名,官方給出的解釋是「為適應市場和集團戰略發展的需要」!
2016年,李柄江步入人生最閃光的時刻,當時蒙古國總理賽汗比勒格會見了他,他的身份已經是中國京朋國際集團董事長。
2016年3月,蒙古國總理賽汗比勒格會見以董事長李柄江為首的中國京朋國際集團代表團。
也正是這次出訪的新聞,為低調的李柄江在網上留下了難得的清晰照片。
然而,這一切的美好在2017年下半年戛然而止。京朋旗下供應鏈金融平臺「金和所」及相關聯的另一P2P平臺「東宏金融」雙雙逾期,所涉金額巨大,由此牽出了京朋的資金黑洞。
京朋資金鍊斷裂早有跡象,且屢屢被指深陷廈門第一高樓工程。2014-2016年,京朋旗下子公司源生置業(即廈門國際中心開發商),頻繁向銀行出質股權。
廈門思明區政府網站一份文件顯示,廈門國際中心早在2016年年初就已停工。
同年8月,金和所上線。1個月後,金和所宣布獲得京朋1億元投資控股。金和所對外宣稱是供應鏈金融平臺,項目主要是銀行承兌項目,但平臺沒有披露相關票據資料,真實資金去向成謎。
不過有內部人士透露,京朋主要資產為多家水電站和廈門國際中心這座大廈,京朋旗下子公司源生置業曾花費66億購買大廈,其中自有資金20億,向銀行借款46億。金和所獲得資金疑似流入京朋水電能源項目和廈門國際中心工程。而另一家P2P平臺東宏金融雖與京朋無股權關係,但其前員工曾表示,東宏金融實為京朋自融平臺。
2017年李柄江京朋旗下供應鏈金融平臺「金和所」及相關聯的另一P2P平臺「東宏金融」雙雙逾期暴雷,血本無歸的投資者們紛紛趕往平臺和京朋集團辦公場所,但已人去樓空。部分維權者轉而到廈門國際中心展開維權活動。
為此李柄江不得不將廈門國際中心34.07%的股權轉讓抵債,李柄江由此深陷債務泥淖,截至2017年12月,廈門國際中心及副塔樓寶嘉中心的公司股權,全部被深圳世紀星源股份有限公司與其法定代表人丁芃關聯的「星源系」企業接盤。
但這並未阻止廈門國際中心及寶嘉中心的兩家建設公司的破產。深陷資金問題之中的廈門國際中心工程,再度成為「廈門第一爛尾樓」。
而對於「爛尾樓」的現擁有人李柄江來說,「廈門第一高樓」的所有者不好當,代價是債臺高築和官司纏身。
根據公開的裁判文書資料顯示,「廈門第一高樓」開發商源生置業自2017年以後涉案210多起,源生置業全部為被告,其中借款合同糾紛達141起。其歷史被執行人信息達122條,執行總金額近85億元;目前被執行人信息也有20條,執行總金額達6億多元。
李柄江本人同樣深陷訴訟泥潭。目前其自身風險已達500多條,因借款合同糾紛被起訴案件就有86起。失信被執行信息達32條,因自身未履行法定義務被限制高消費信息近90條。
由於所涉金額巨大,債務訴訟不斷增加,很多已無法解決。李柄江及相關人員已經下落不明。法院發出的文書,郵寄結果均顯示查無此人。
李柄江失蹤了!
隨著「廈門第一高樓」幕後老闆的失聯,李柄江人生又回到了原點,恐怕還得繼續低調下去、神秘下去。
而廈門國際中心未來究竟會如何?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