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曾被當成神?還不止當時的德國人這麼想

2020-12-26 澎湃新聞

原創 小北 北京大學出版社

從1919年《凡爾賽和約》籤訂一戰結束,到1939年德國進軍波蘭二戰爆發,中間僅過了20年。

一戰德國戰敗,在和約上簽字

《凡爾賽和約》籤訂後,時任法國元帥斐迪南·福煦曾說,「這不是和平,這是二十年的休戰。」

一語成讖,二十年後的二戰驗證了他的說法。

僅僅二十年,德國捲土重來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受到一戰重創的戰敗國,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又重新走上侵略擴張的老路子,那麼德國在一戰後二戰前的短短幾十年間經歷了什麼?

《凡爾賽和約》雖從割地、賠款、限制軍事力量、割讓殖民地、承擔全部戰爭責任等方面對德國提出了制裁。但《凡爾賽和約》並沒有真正解決資本主義各國之間的利益衝突。英美為了抑制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權,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扶持了一戰後德國的建設。

因此德國雖受到了一戰的重創,但國力得到了比較快速的恢復。嚴苛的條約限制激起了德國民眾內心強烈的不滿,同時經濟大蕭條帶來劇烈的社會動蕩,這些原因推動了希特勒登上歷史舞臺。

不可否認,希特勒主導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屠殺大量猶太人等非人的行徑是絕對非正義的、殘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給全球人類帶來的是巨大的災難。我們對希特勒的行為一貫認知也一直都是「惡魔行徑」、「慘無人道」。

但為何當時的德國民眾狂熱地擁護希特勒?在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德國到底什麼樣?德國在戰前是否有向世界釋放出將要開戰的信號?

今天,我們通過當時在德外國人的所見所聞來找找這些問題的答案。

「希特勒萬歲」:渴望輝煌再現的精神寄託

如我們前面所說,德國人對《凡爾賽和約》並不買帳,且非常牴觸。他們認為《凡爾賽和約》是對德國人自尊的極度踐踏。

各行各業的德國人會一再向到德國來的外國人講述遭背叛的感覺,說德國皇帝背叛了他們。儘管他們自己沒有過錯,但他們失去了殖民地、資源、國民的健康和國家的繁榮,最令他們感到痛心的是,失去了自尊。

按照《凡爾賽和約》割讓的德國領土

貨幣變得毫無價值,而高昂的荒謬的賠款永遠無法湊齊,因為協約國決意剝奪他們的原材料。德國人的內心充滿憤恨,他們不理解為什麼外來士兵可以隨意謀殺人民,為什麼僅佔德國人口1.5%的猶太人在政府的參與人數佔比可以高達80%。

在這樣的背景下,希特勒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年輕時的希特勒

希特勒於1919年加入了「德國工人黨」,並在1921年成為該黨的首領。德國工人黨後改名為「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即納粹黨。

納粹運動的主體是在一戰中成長起來的一代少年,因此他們對以《凡爾賽和約》為代表的一系列制裁非常不滿。他們擁有盲目且高漲的民族主義熱情。這促進了納粹勢力的擴大。

1933年,希特勒就任總理。希特勒的就職儀式上,壯觀的火炬遊行無比盛大,這成為一場規模極盡宏偉的納粹盛會。這一天註定將永遠改變世界。

「火炬遊行隊伍就像一條閃光的巨蟒,蜿蜒穿行在大道上,穿過布蘭登堡門,橫跨巴黎廣場,湧向威廉大街。那天晚上,德國所有的青年都在遊行。」

-- 康斯坦蒂婭·朗博爾德 (1923年英國駐柏林大使館顧問霍勒斯的女兒)

1933年希特勒就任德國總理的盛大場面

空中不斷響起「讓人人面露勝利的狂喜」、「德國人快醒來」等喧囂的口號聲。擠在一起的人們放開喉嚨嚷叫,手裡揮舞著手帕、圍巾,歇斯底裡地狂笑著。

1935年仲夏,成千上萬的篝火在德國全境點燃,德國弗蘭肯地區的政治領袖尤裡烏斯策劃了一年一度的日耳曼火舞節,以崇拜太陽和元首。人們發表演說讚揚希特勒,甚至挑戰基督教信仰。

「沒有一座教堂像這座山的穹頂一般,如此美麗、如此偉大、如此強大。也沒有信仰像這座山的穹頂般堅定。如果有人說,我們拋棄了信仰,那麼我要問,德國何曾有過比今天更深刻、更富激情的信仰?何曾有過像我們對元首這樣的信心?」

--內容摘自《紐約時報》1935年6月25日

出於對猶太民族的反感、被迫籤約的恥辱以及對經濟危機的不安,非常多的德國人對希特勒報以極大的希望。

希特勒執政期間,曾通過一系列手段幫助德國恢復經濟,但相比於藉此改善人民生活,他另有企圖。納粹演說家們不斷激發德國青年的愛國狂熱。

一些早期反對納粹的民眾,在反覆的宣傳、集會中也漸漸開始麻木甚至成為宣傳納粹的一員。德國青年爆發出極大的熱情,以至於人人出入餐館都會高呼 「希特勒萬歲」。

於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忽視、美化納粹的酷刑、鎮壓、侵略等殘暴行徑。即使在希特勒吞併奧地利之後,等待希特勒「凱旋」歸來的人群,還是不斷爆發出「勝利萬歲!勝利萬歲!」的吶喊聲。

1939年戰爭爆發前夕,德國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加速對外擴張的步伐。但是在大多數德國人眼中,這些行為都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需要。

「我們遇到的幾乎每一個德國人都會為侵略捷克斯洛伐克找藉口,因為捷克斯洛伐克的存在是對德國的威脅,德國必須獲得『安全』。他們過去二十年生活在苦難中,便忽視了其他國家的苦難。」

--伊夫林·倫奇(企業家、記者,英國「皇家海外聯盟」和「英語聯盟」的創始人)

1938年,德國吞併奧地利後,進駐的士兵受到歡迎

一戰戰敗,帶給德國人最致命的就是自尊的摧毀。許多人並不認為他們失敗了,只是覺得他們被背叛了。因此,後來對納粹主義的狂熱也顯示了他們內心在遭受怨恨與自卑情結的折磨。殊不知,這種盲目的狂熱只會帶來更沉痛的惡果。

「親切而高貴」:那些為希特勒唱讚歌的外國人

即使在一戰後,還是有很多外國人出訪德國。有些人是出於職業原因,另一些人只是去享受一個愉快的假期。然而更多人的動機是長久以來對德國文化的熱愛、家庭淵源或是出於好奇心。在其他地方民主遭遇失敗、失業泛濫成災的背景下,國外右翼支持者希望從「成功的」獨裁統治中吸取經驗。

第一次大戰僅僅結束幾個月後面市的旅遊宣傳冊《德國歡迎你》

尤其是英美兩國的來德人數遠超其他國家。雖然,納粹政權鎮壓、獨裁的行為應該引起他們的重視,但他們一旦到了德國,接受到非常普遍的宣傳和大肆扭曲的真相後,許多人便開始拿不準該相信什麼了,甚至一些人們開始對《凡爾賽和約》感到內疚。

許多外國家長仍然將孩子送到德國學習。很多人還公開讚美希特勒,稱他憑一己之力讓他的國家恢復。更重要的是,許多旅行者對普通德國人表現出的理想主義與愛國精神表示非常驚訝,他們從這種使命感中發現了鼓舞人心之處。

瑞士學者德·魯熱蒙聽說一位十八歲的德國女孩把所有的業餘時間都花在她的團體體操、政治會議與對窮人的拜訪上,不禁感慨:「拿一位法國同齡姑娘與德國小姐比比看!」

1936年8月。數十萬人聚集在柏林街頭,希望在元首乘車前往奧運體育場時一睹他的風採。法國大使安德烈·弗朗索瓦-龐塞認為,1936年的夏季奧運會標誌著「希特勒及其第三帝國的神化」。

1936年納粹借柏林奧運會開幕式進行自我宣傳

希特勒也藉機討好外國來訪者。他最想討好的是英國外交大臣羅伯特·范西塔特,他以強烈的反納粹觀點聞名。經過遊說,範西塔特很快與納粹冰釋前嫌,並在回倫敦後不久正式會見了希特勒。他形容希特勒 「和藹可親、相當靦腆……不會令人害怕,有著與生俱來的高貴感。」

在奧運會的男子一千五百米自由式項目結束前,一位來自美國加州諾沃克的卡拉·喬治·德·弗裡斯女士還衝過警戒線親吻了希特勒,她說:「我只是想擁抱他……他顯得那麼親切友好。」

有許多非常正派的人在從納粹德國回國後竟開始為它唱讚歌。納粹的邪惡勢力滲透到了德國社會的方方面面,然而當它們與外國遊客仍可享受的樂趣混合在一起時,可怕的現實就經常會被忽視,而且被長期忽視。

平靜祥和假象之下的暗潮湧動

如果來概括下二戰前的德國社會面貌,很多人覺得並無什麼大難臨頭的跡象。J·A·科爾是一位反納粹的作家,1937-1938年期間在德國長期停留,但也對德國所處的真實社會狀態缺少深刻的評估。

「在陽光明媚的早晨,我每次初遇一個德國小鎮,總是感到精神振奮。我會產生一種感覺,認為這裡既擁有令人愉快的異域風情,也是一個可以快樂生活的地方。……很難找到真正貧窮的人。商店都很漂亮,咖啡館的數目多得讓人喜悅。沒有叫賣的小販,也沒有貧民區和乞丐。」

--J·A·科爾(英國作家,他的書《剛從德國返回》生動地講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納粹統治下的德國生活)

即使很多像這樣的從思想上反對納粹的旅行者,也本能地忽視了這個政權,將目光投向了他們理想中真正的德國。並沒有意識到這些祥和假象之下的暗流湧動。

1939年7月,二戰爆發前僅兩個月,《英德合作評論》刊登了一幅年輕女子們在北海海灘上身穿泳衣的照片,題為《陽光下的笑聲》。

照片下的文字寫道:

「剛剛從德國回來的旅行者說,那裡給人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一片充滿微笑與寧靜的土地,充滿愉快的音樂,沒有困擾外界的煩惱和憂愁。危機可能會讓別處的天際黯淡,但似乎不會影響德國的天空。」

《英德合作評論》1938年6月號和1938年9月號版面

同樣的時間段,身處德國的伊夫琳·倫奇同樣評價稱:

「在這裡沒見過一個衣帽不整的人,也沒見過一座不整潔的房舍,整個國家表面上顯得幸福而富足。我們沒有看到一個士兵,我們感覺仿佛在一個熱愛和平的理想國中旅行。」

這些都顯示出,即使在戰爭一觸即發的前夕,仍有不少外國旅人被德國祥和平靜的表象所迷惑。不僅沒有傳達出應該值得引起國際警惕的信息,反而片面美化了德國的社會現實,也潛在地加劇了戰爭的危害。

戰火已遠去,而歷史卻不能忘記。二戰帶給人類的沉痛教訓應當永遠被銘記。

可能在當時德國民眾及很多外國人眼中,希特勒就是超越基督的一種存在,是諸多人心中的信仰。

也正因如此很多人過度沉溺在納粹政府所粉飾的假象和對理想德國的空想中,失去了客觀理智的目光,忽略了納粹一系列殘忍的行徑。

而同樣當時留德的季羨林先生,面對德國的侵略擴張曾清醒地指出:「我真憤怒……我現在才知道,正義公理是天地間不存在的一種東西!倘我看不到德國人整個塌臺,……,我死不瞑目!」,「德國人現在自己種因,將來還要自食其果!」

在今天看來,很顯然季羨林先生的譴責更犀利地看到了納粹的罪惡。

這也讓我們意識到,歷史終將驗證什麼是真正的愛國、什麼是真正的正義。

-End-

編輯:cc 黃泓

觀點資料來源:

《第三帝國的旅人》

原標題:《希特勒曾被當成超越耶穌的神?還不止當時的德國人這麼想》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德國真正實權人物,希特勒在他面前恭恭敬敬,曾說希特勒是廢物
    可是就這麼一個臭名昭著的殺人魔王,在德國內部還有畏懼的人,此人在世時,希特勒遇到他必定恭敬有加,根本沒有一點飛揚跋扈的氣勢。這個人便是興登堡,可以說是德國內唯一可以說教希特勒的人。那麼這個人有什麼厲害之處呢?為何希特勒在他面前恭恭敬敬的?
  • 希特勒畏罪自殺已過去75年,德國人還恨他嗎?一位老兵曾這樣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先後一共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捲入這場世界大戰,根據不完全統計,第二次世界大戰造成的軍民總傷亡達到了9000多萬人。而挑起這場世界大戰的便是日本帝國、納粹德國、義大利王國這三個法西斯軸心國。
  • 誰都知道希特勒是德國元首,卻不知道他原來是一位奧地利人!
    希特勒於公元1889年誕生,出生於奧匈帝國的因河畔布勞瑙,父母都是奧地利人,父親曾任奧匈帝國的海關官員。希特勒這麼看,他是奧匈帝國人,不過奧匈帝國沒了,他就算是奧地利人!那他又為什麼和德國扯上關係呢?那就要講講德國與奧地利的恩怨情仇了!
  • 納粹德國:從普通士兵到希特勒都「嗑藥」
    英國歷史學家伊恩·克肖(Ian Kershaw)曾為希特勒寫傳記,被公認為研究納粹德國的權威,他對歐勒表示認可,稱《沉醉》為「一部靠得住的學術專著」。    說來有趣,最早讓歐勒對這方面題材產生興趣的,是柏林著名流行音樂節目主持人亞歷山大·克雷默(Alexander Kramer)。
  • 扭轉德國命運的神:二戰前的希特勒,創造納粹經濟奇蹟
    [德國著名軍事專家,閃擊戰的創始人,歷史學家贊其閃擊戰之父,同時也被譽為德國裝甲兵之父,是二戰最著名的德國將領之一]而當時,正處於全球性的經濟危機中,歐美世界陷入經濟衰退的陰影。1938年美國的失業率是18.9%,英國為8.1%,比利時為8.7%,荷蘭為9.9%,加拿大為11.4%。
  • 比希特勒還讓人忌憚的納粹元老人物!
    可能大家看標題會說,在納粹德國誰還可能比希特勒更讓人忌憚,但其實希特勒在當時德國國內更多的是崇拜,而今天的這位人物,卻連希特勒也要讓三分顏色。在1924年希特勒啤酒館暴動出獄後委託一個人重組衝鋒隊,這個人就是恩斯特·羅姆。
  • 希特勒眼裡的二戰巨頭們:一生只想親近史達林
    然而,對於他的批評大可不必太當真,因為每次有人膽敢攻擊裡賓特洛甫,希特勒都會站在他那一邊。希特勒頭腦發昏到了把裡賓特洛甫視為自俾斯麥之後德國最偉大的外交部長的程度。有一天,他微笑著告訴我,他如何在1932年把馮·裡賓特洛甫引薦給興登堡,當時他正在與後者商量移交權力事宜。
  • 當了12年德國元首的希特勒,為何到死軍銜還只是個下士呢?
    德國元首希特勒,曾做了12年的德國元首,然而令人詫異的是到死讓他的軍銜還是只是一個下士。那麼,像他這樣的大佬只有一個下士軍銜,這其中到底有什麼隱情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一探究竟。一戰德國元首希特勒,早年就是一個屌絲,曾流浪到維也納街頭行乞,靠賣畫為生,有時被僱傭來掃雪、扛行李。1914年,希特勒參加了德國巴伐利亞預備步兵團第16團,在西線與英法聯軍作戰,先後參加了第一次伊普雷戰役、索姆河戰役、阿拉斯戰役、巴斯青達戰役。
  • 希特勒是德國納粹頭子,可是德國人真的記恨他嗎?
    希特勒,世界近代史上不可迴避的一個人物,有人說他是千古罪人,也有人說他推動歷史發展。或許對於我們來說,希特勒還很遙遠,可對於德國人,他們既享受過希特勒帶來的麵包,也飽嘗了他種下的惡果,恨還是不恨?這是一個問題。
  • 從畫家到屠夫,一國元首希特勒,拯救德國危難之中
    在世界戰爭史上這一個人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就是阿道夫希特勒。把一個貧弱的戰敗國在短短的二十年就變成世界一流強國。失業率在當時歐洲是最低的。那時的德國人眼裡,他就是救世主。進而瘋狂崇拜。除去他恨猶太人,而殺害猶太人外。
  • 埃卡特為何被希特勒視為「最優秀的人」
    袁說希特勒第6期1919年年末,希特勒當選為德國工人黨委員會的第7名委員,開始對工人黨的前途負責,雖然當時工人黨只是一個黨員不足100人的政治小不點,但希特勒相信在他的努力下,不遠的將來一定會蛻變成一隻騰飛的鳳凰,任意翱翔於德國全境。
  • 另一個德國,另一個希特勒,建了一國中國,現依然身穿納粹軍裝
    時隔今日,在二戰結束這麼多年。但德國納粹所帶來影響依舊強烈。納粹的白色恐怖籠罩了當時多少個國家?而這一切都隨著希特勒自殺而結束。戰爭是結束了,但是影響並沒有隨著希特勒自殺而消失。希特勒德國被攻佔後,無數的納粹分子逃出了德國,奔向了全世界。但是他們選擇的都是國內有納粹獨裁政府的國家。例如,巴西,智利,烏拉圭等國家。
  • 希特勒是個什麼樣的人
    &nbsp &nbsp &nbsp &nbsp希特勒,這個曾給整個歐洲大陸帶來幾乎是毀滅性災難的人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是卓別林演繹的那個留著兩撇兒小黑鬍子,經常歇斯底裡狂呼亂喊的瘋子,還是《我的奮鬥》裡那個對藝術充滿追求的青年,妄圖建立獨霸整個世界的第三帝國的領袖?抑或是一個瘋狂屠殺猶太人的戰爭狂人?
  • 二戰戰敗後,希特勒自殺了,那德國人恨希特勒嗎?
    二戰戰敗後的德國有多慘?估計沒幾個人能說得清。當時的德國不僅領土被四分五裂,同時在德國的大街上到處都是燒殺搶掠的盟軍士兵。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二戰結束後的德國遠比二戰前的德國還要慘。那麼既然如此,當希特勒選擇在聯軍到來前自殺後,德國人有沒有恨希特勒呢?
  • 一位德國木匠為何讓希特勒膽戰心驚?希特勒:此人敢刺殺元首
    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 希特勒為何對這位德國木匠如此懷恨在心呢?這事兒還得從1939年說起! 德國木匠喬治.艾爾塞 那麼,一位德國木匠怎麼跟德國納粹的元首希特勒扯到一起呢,而且還刺殺希特勒。
  • 德國二戰後的慘狀,希特勒預言成真,兩根美國香菸就能換一個美女!
    後來到了希特勒上臺,德國的財政就已經出現了問題,對內,希特勒一直在對付猶太人,對外,德國發起第二次世界大戰而結果卻不如人意,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也失敗了,並且欠下了更多的賠款,這些債務在德國的身上一直壓到了2010年。 造成德國從曾經的一個軍事強國變成一個負債纍纍的國家和希特勒有很大關係,而希特勒也曾作出表示,他說,如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依然沒有取得勝利,後果將不堪設想,整個國家將會陷入一片黑暗。
  • 二戰時的瘋狂移民計劃,希特勒要把日耳曼人全部塞進德國
    出于振興日耳曼民族理想的需要,1939年10月6日納粹黨元首希特勒在演講中公開承諾「德國將重新規劃歐洲的人種分布,進而最大限度滿足日耳曼人的宜居生存空間」。至於怎樣去兌現自己的承諾,希特勒想到了秘密特工,於是在10月7日作為左手拿蓋世太保、右手提著黨衛隊的納粹黨最大的特務頭子希姆萊接到了一個全新的身份——德意志民族委員會會長。根據這個新身份的要求,希姆萊將負責從歐洲其他地方,將德國人以及廣義的日耳曼族群接回德國勢力範圍,即務必做到把所有日耳曼人塞進德國。
  • 出生在奧地利的希特勒是怎麼混上德國最高元首寶座的?
    阿道夫·希特勒可以說是世界史上名氣最大(壞)的德國人之一。但鮮為人知的是,希特勒其實出生在奧地利。有人說:奧利地最厲害的地方就是讓全世界相信「希特勒是德國人,貝多芬是奧地利人」。
  • 二戰時期德國老百姓支持希特勒以及納粹黨
    與此同時,在德國慕尼黑建立的法西斯黨---以下層民眾特別是城市工人群眾為基礎的,團結中等階級下層的保持強烈民族主義色彩的政黨德國工人黨(1920年改稱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簡稱納粹黨。另外我們從一件小事裡也可以看出出身貧寒的希特勒對勞苦大眾發自內心的同情,由於希特勒有失眠的毛病,他睡不著覺的時候,就往地板上撒麵包屑和吃剩的飯菜來餵老鼠,他已養成了這樣一種習慣。他在一篇回憶錄裡寫道:「在天亮前,我觀看著這些小東西在美食周圍轉來轉去。在生活中,我曾經歷過許多貧困,我完全能想像出飢餓是什麼滋味,因而也能體會這些小東西的快活。」
  • 希特勒讓德國民眾的餐桌上都有牛奶和麵包,是歷史罪人嗎?
    在最經典的影視劇中《我們的父輩》中一名德軍最經典的話,讓人記憶深刻:  「是元首上臺後,我的父親有了工作。」  看來,就是希特勒上臺之後,德國人有了工作與生存飯碗,餐桌上有了牛奶與麵包,德國人才會心甘情願擁護希特勒的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