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832個國家級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在這一偉大事業中,教育部直屬高校也有重要貢獻。2012年來,教育部75所直屬高校盡銳出戰,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成效顯著的扶貧路子。
11月26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教育部直屬高校扶貧工作進展及成效。跟隨教育小微,一起去發布會現場了解一下↓↓↓
直屬高校扶貧工作具體情況如何?
首先來看一組大數據
↓↓↓
直屬高校扶貧具有哪些鮮明的特色
取得了哪些顯著的成效
來聽劉昌亞司長
在發布會現場的介紹
↓↓↓
2012年以來,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44所綜合類和理工科為主的直屬高校承擔了44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定點扶貧任務,2019年根據工作需要又新增20所直屬高校參與定點扶貧,加上其餘的11所承擔滇西專項扶貧任務的直屬高校,75所直屬高校盡銳出戰,全面投入脫貧攻堅戰,成為中央單位定點扶貧的一支重要力量,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成效顯著的扶貧路子。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
加強高校扶貧頂層設計
直屬高校定點扶貧是黨中央、國務院交給我們的光榮而艱巨的重大政治任務。教育部成立部脫貧攻堅工作領導小組,認真履行直屬高校定點扶貧牽頭職責,兩次印發做好直屬高校定點扶貧工作的指導意見,強化工作指導,明確直屬高校定點扶貧的「規定動作」和「自選動作」。每年召開扶貧工作推進會,組織籤訂定點扶貧責任書,開展年度扶貧成效考核,壓實高校扶貧責任。
各高校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於定點扶貧工作的總體部署,按照《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央單位定點扶貧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把扶貧作為服務國家、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的重要陣地,把脫貧攻堅作為首要的政治任務和當前的頭等大事,成立學校定點扶貧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工作機制,舉全校之力,紮實推進定點扶貧工作。
多年來,各高校主要領導親自帶隊深入定點扶貧縣開展調研,加大工作指導和督促檢查力度,選優派強掛職幹部,幫助制定實施脫貧攻堅計劃、年度減貧計劃等,形成了良好的定點幫扶機制。2016年以來,共有10個直屬高校集體、個人獲得全國脫貧攻堅獎表彰。
二是堅持盡銳出戰
選優派強扶貧援派幹部
教育部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對口支援、脫貧攻堅重大決策部署,指導直屬高校做好扶貧掛職幹部選派工作,加大對援派掛職幹部人才的關心關愛力度,印發了《教育部直屬系統援派掛職幹部人才生活保障暫行辦法》。
各高校按照總書記「盡銳出戰」的要求,堅持「硬選人,選硬人」,突出政治標準選派扶貧幹部到貧困縣、村掛職。截至目前,直屬高校共選派掛職幹部800餘人次。高校掛職幹部懷著對祖國、對人民的深情厚誼,懷著希望通過自己努力讓貧困地區人民早日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高尚情懷,主動擔當扶貧工作重擔,舍小家為大家,克服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難,深入貧困地區一線調研考察,與貧困群眾同吃同住,立足貧困縣發展短板和需求,直接對接學校資源,落地扶貧項目,提供精準幫扶,起到了關鍵作用。
三是壓實扶貧責任
匯聚高校扶貧工作合力
2018年起組織高校籤訂定點扶貧責任書,責任書任務數逐年增加,確保幫扶力度不減。各高校自籤訂定點扶貧責任書以來,廣泛組織發動校內外各方力量,累計投入幫扶資金5.2億元、引進幫扶資金20.5億元、培訓基層幹部14.1萬人、培訓技術人員19.1萬人、購買貧困地區農產品5.25億元、幫助銷售貧困地區農產品12.9億元。當前,直屬高校定點扶貧的所有貧困縣現已全部脫貧摘帽。
教育部加大高校精準扶貧項目組織指導,動員師生積極參與、深度實踐。「科技小院助力脫貧攻堅」行動帶動高校專家教授編寫農民培訓教材276套,培訓農民20多萬人次。「青年紅色築夢之旅」活動帶動318萬名高校師生深入貧困地區,開展了37.8萬個創新創業項目。「推普脫貧攻堅」全國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累計組織529支高校實踐團隊4851名大學生,到貧困地區開展推普宣傳和培訓活動。
四是發揮高校優勢
打造高校扶貧特色路徑
各直屬高校積極發揮優勢,創新幫扶形式,把高校人才優勢、科技優勢、資源優勢與貧困地區扶貧短板結合起來,把先進的理念、人才、技術、經驗等要素傳播到貧困地區,推進扶貧與扶智、扶志相結合,讓脫貧具有可持續的內生動力。發動全校力量,調動校友和社會資源,引導各類資金、管理要素等向定點縣聚集,創新開展各類特色扶貧項目,形成了教育扶貧、智力扶貧、健康扶貧、科技扶貧、產業扶貧、消費扶貧、文化扶貧等七大類高校扶貧特色路徑。在此基礎上,教育部連續舉辦五屆直屬高校和三屆省屬高校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典型項目推選活動,累計產生133項高校扶貧典型項目,起到了很好的引領示範和推廣作用,為下一步總結提煉中國扶貧「高校方案」提供了紮實的案例基礎。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各校克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嚴重洪澇等自然災害帶來的嚴峻挑戰,進一步凝聚共識、匯聚合力、攻堅克難,聚焦未摘帽縣脫貧摘帽和已摘帽縣鞏固成果,在不平凡的一年圍繞不平凡的事業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績。
一是「總攻」統攬高校扶貧決戰決勝
今年4月,寶生部長主持召開部脫貧攻堅工作領導小組會議,研究落實教育脫貧攻堅總攻部署,會後印發了《打贏教育脫貧攻堅收官戰總攻方案》,全面發起教育脫貧攻堅「總攻」戰。以總攻為統攬,把高校的力量展示出來,進一步壓實直屬高校定點扶貧責任,特別是對未摘帽貧困縣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推動直屬高校建立扶貧工作定期會商制度,建立覆蓋直屬高校、部省合建高校在內的教育脫貧攻堅雙周匯總制度,開發「教育脫貧攻堅信息報送」APP,加強工作調度,全面精準掌握各校扶貧工作進展。
二是加強高校扶貧分類協調
2020年分別向新增定點扶貧高校、滇西專項扶貧高校、在京直屬高校、部省合建高校及承擔未摘帽縣扶貧任務高校等,通過召開工作推進會、實地調研、致一封信、進展通報等方式推進落實高校扶貧主體責任,督促直屬高校加快定點扶貧責任書落實進度,交流高校扶貧工作經驗成效。
三是優化高校扶貧力量組合
在75所直屬高校盡銳出戰、全部投入脫貧攻堅工作的基礎上,統籌協調14所部省合建高校和西北師範大學結對幫扶開展扶貧工作,構建了部內司局、直屬高校、部省合建高校協同推進扶貧工作的機制。探索和推動高校組團式扶貧工作,指導北京大學牽頭成立「教育扶貧聯盟」、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牽頭成立「農林扶貧聯盟」、中山大學牽頭成立「旅遊扶貧聯盟」、四川大學牽頭成立「健康扶貧聯盟」、電子科技大學牽頭成立「消費扶貧聯盟」、湖南大學牽頭成立「非遺(文創)扶貧聯盟」、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牽頭成立「資源環境扶貧聯盟」 、同濟大學牽頭成立「城鄉規劃扶貧聯盟」。8個高校「扶貧聯盟」制定章程、謀劃工作、落地項目,推動高校扶貧方式從「獨立團」向「集團軍」轉變。
四是加快高校扶貧工作進度
2020年,各高校克服疫情災情影響,扶貧工作呈現出部署早、行動快、力度大的態勢。截至2020年6月30日,64所承擔定點扶貧任務直屬高校全面超額完成了責任書各項指標任務,教育部成為首個整體完成責任書任務的牽頭單位,11所承擔滇西專項任務高校也按照部黨組要求如期高質量完成了既定指標任務。特別是消費扶貧工作,各校通過倡議動員、直播帶貨等形式,動員廣大師生、校友積極參與,推動扶貧產品進校園、進食堂。各直屬高校在財政部、國務院扶貧辦「832平臺」購買貧困地區農產品6837.1萬元,在教育系統消費扶貧平臺「e幫扶」購買農產品3200餘萬元,上線貧困地區農產品4042款,覆蓋20個省121個貧困縣,在上半年未開學,食堂未開夥的情況下,取得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
下一步教育部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在確保如期全面高質量完成高校扶貧各項目標任務的基礎上,抓緊謀劃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持續推進脫貧地區發展和群眾生活改善。
一是認真鞏固拓展高校扶貧成果
指導直屬高校在過渡期內要把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致貧擺在突出位置來抓,對脫貧縣、脫貧村、脫貧人口扶上馬送一程,給予更多後續幫扶支持,增強脫貧穩定性,決不能讓來之不易的脫貧成果得而復失。脫貧攻堅不僅要做得好,而且要講得好。紮實做好高校扶貧有關系列總結、宣傳工作,系統凝練高校扶貧的創新成果和時代精神,集中展現高校扶貧的生動實踐和巨大成績,豐富完善高校扶貧的典型案例和工作檔案,講好高校扶貧故事。近期,我們推出了「我的2020——全國高校師生扶貧微視頻徵集展示」活動,全方位展示各高校師生扶貧工作成效,得到了社會各界的積極反響。下一步將動員全國高校積極參與。
二是深化直屬高校定點幫扶機制
多年來,直屬高校與對口縣建立了深厚的情誼,貧困縣留下了高校幹部師生的足跡,校園內也處處有貧困縣的元素,這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下一步,我們將按照中央的決策部署,繼續堅持直屬高校定點幫扶機制,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保持現有幫扶政策舉措、資金支持力度、幫扶工作力量總體穩定。
三是推動高校有效銜接鄉村振興
今年年底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後,明年將進入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階段。下一步,教育部將認真指導直屬高校按照中央設立過渡期的決策部署,持續支持脫貧摘帽地區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指導直屬高校結合「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做好高校有效銜接鄉村振興工作謀劃,科學研究制定好過渡期內相關幫扶工作的目標任務,確保政策和工作平穩過渡。結合高校特色優勢,發揮已組建成立的8個高校「扶貧聯盟」作用,大膽探索實踐,為下一步全面開展鄉村振興工作,提供鮮活的經驗和可複製推廣的路徑模式。
中山大學、中國傳媒大學
在發布會上介紹了兩校扶貧工作經驗
陝西省合陽縣介紹了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合力推進脫貧攻堅的工作情況
繼續來看
↓↓↓
陝西省合陽縣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合力推進脫貧攻堅工作情況
合陽縣曾經是國家級貧困縣,貧困發生率最高時達38%。八年來,合陽縣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走成了「親戚」、處成了「兄弟」,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探索形成了「三團一隊」智力扶貧模式。
一是「書記幫鎮助力團」。合陽縣12個鎮辦和相關涉農部門,對接西農大20個學院黨委書記組成「書記幫鎮助力團」,促進一批貧困人口精準脫貧。二是「專家教授助力團」。學校遴選168名副高以上專家組成「專家教授助力團」,在每個鄉鎮至少建立一個「產學研一體化示範基地」,開展定向結對幫扶。三是「研究生助力團」。學校選派優秀博、碩士生組成「研究生助力團」,掛職擔任合陽縣鎮辦科技扶貧副鎮長,駐鎮蹲點開展幫扶。目前已選派5批次76名研究生。四是「本土優秀人才先鋒服務隊」。合陽縣抽調148名行業骨幹,組成「本土優秀人才先鋒服務隊」,配合「研究生助力團」「專家教授助力團」開展工作,提升了自身的造血功能。
合陽縣發生了顯著變化:一是提升了產業層次。先後幫助引進陽光玫瑰葡萄、瑞陽、瑞雪蘋果等新品種130個,推廣實用技術60項,策劃非遺文創產品60件,申請專利技術3件,建成「產學研一體化示範基地」14個,直接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2300戶,帶動貧困人口12000人。二是促進了產銷對接。先後為合陽設計產品包裝50個,策劃創意產品30個,搭建農特產品電商、微商平臺6個,助銷產品22萬餘噸、5700餘萬元。三是增強了造血功能。累計舉辦各類培訓班200餘場次,為合陽培訓基層幹部1200人,培訓技術人員24000人,形成了一支永不走的鄉土人才隊伍。
合陽縣2018年整縣脫貧摘帽,比原計劃提前了一年,去年被評為陝西省脫貧攻堅優秀縣。「三團一隊」扶貧模式被國務院扶貧辦列為「有著積極示範帶動作用」的「好經驗好典型」,並獲得陝西省2020年脫貧攻堅組織創新獎。
中山大學扶貧工作情況介紹
中山大學在雲南省鳳慶縣開展幫扶工作,以及通過高校旅遊扶貧聯盟探索開展「組團式幫扶」工作。
一是集結全校資源,在鳳慶探索開展「三個三」扶貧工程。開展「三個一批」建設,積極探索「造血式醫療幫扶」模式,大力培養一批醫療人才隊伍、長期派駐一批專家醫療團隊、精心打造一批重點科室基地。聚焦基礎設施完善、實施遠程+派駐培訓、開展實踐育人教育三個領域,促進教育事業發展,已整合校友和社會資源捐贈超過2000萬元。緊扣「注入科技資源、引入企業資源、抓好消費扶貧」三個環節,為當地產業增勢賦能。
二是建立「高校旅遊扶貧聯盟」,打造「組團式幫扶」力量。今年9月底,由中山大學牽頭,22所教育部直屬高校(含部省合建高校)自願組成的高校旅遊扶貧聯盟正式成立。一是搭建資源共享平臺,組建了專家委員會,進行資源整合。二是搭建人才培養平臺,作為牽頭高校舉辦了高校旅遊扶貧專題培訓。三是搭建共同研究平臺,中山大學在雲南省紅河州元陽縣阿者科村開展的旅遊扶貧實踐「阿者科計劃」入選「世界旅遊聯盟旅遊減貧案例」。
中國傳媒大學扶貧工作情況介紹
中國傳媒大學定點幫扶內蒙古科右前旗,走出了一條發揮學校專業優勢,高效賦能扶貧工作的特色扶貧之路。
一是傳媒賦能,講好扶貧故事,促進幫扶地區知名度躍升。學校「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結對幫扶科右前旗融媒體中心;策劃、舉辦直播帶貨活動近20場,超過140萬人在線關注;數十家主流媒體參與扶貧報導,極大地提升了幫扶地區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二是文創賦能,注重授之以漁,提高產業幫扶實效。系統發掘和保護草原傳統文化,協助前旗巴音居日和烏拉祭申報國家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舉辦首屆「中國草原文化旅遊發展論壇」;捐建文化書屋「星空坊」,打造草原旅遊網紅打卡新地標;創辦「中傳創扶」扶貧車間,助力馬頭琴、「蒙繡」等草原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引入國內知名果醬企業,預估帶動科右前旗30萬畝林果產業發展。
三是人才賦能,打造長效機制,激發扶貧地區內生動力。從王志、張紹剛、李立宏等著名媒體人,到扶貧幹部劉京晶、安明泰,紛紛利用專業特長深度參與扶貧項目。影視創作校友團隊為幫扶地區量身定製高品質宣傳片;建設「中傳書院」教育扶貧品牌,1593人次接受專家輔導和培訓。學校剛選送了4名傳媒特色專業教師前往幫扶地區開展長期支教;學校特設的扶貧檔口「前旗味道」也即將在食堂開始營業。
向左滑動試試→
向左滑動試試→
向左滑動試試→
向左滑動試試→
到頭了,別滑了!
監製:賀 輝
審核:吉 燕
責編:胡小衛
編輯:武思佳
來源:教育部政務新媒體「微言教育」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