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番茄娛評於企鵝問答首發
謝邀。目測這是一個可以引發粉絲戰爭的題,火鉗劉明。就目前來看,決定藝人咖位的主要因素分別有資歷、國民認知度(流量)、媒體(雜誌)的認可、作品、獎項、薪酬與代言這幾樣。簡單來說就是這個藝人的身價到底有多高,關於身價的部分,我曾在另一個問題裡面回答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翻來看一下。
題目如下
在分析決定藝人咖位的這些要素之前,先來說一下關於藝人咖位的由來吧。其實每個圈子都有屬於自己的一套咖位體系,放在過去可能也叫行規,比如因為德雲社的一系列風波而被大眾所熟知的相聲行業。從古至今,我們都是一個熱衷於排位的民族,不管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看過金庸小說的朋友可以回想一下《笑傲江湖》(觀劇)裡面任我行的少林之行,通過任我行的嘴,江湖大小豪傑的咖位一目了然,誰先誰後區分的很清楚,而且除了個別不識趣的主兒,基本沒有異議,可見在大家的心中都有一把衡量咖位的尺。
顯然,在當今的娛樂圈,大家的心中也都有這樣的一把尺。娛樂行業和其他行業一樣,咖位一直存在,而近年來之所以被大家熱議,在一定程度上要歸功於媒體。不論是香港媒體熱炒的譚詠麟、張國榮爭霸,還是90年代四大天王橫行,還是南都出品的四旦雙冰以及自媒體時代的流量神獸,媒體對於藝人的宣傳定位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大眾對於藝人咖位的認知。
下面我們來依次說一下這些因素對於藝人咖位的影響。在這裡說一下,其實藝人咖位也是有圈裡圈外兩套體系的。圈裡人更看中資歷,長者為先的傳統不能丟嘛,不過這些長者也都是大high腕兒或者曾經是大high腕兒,不然在超級現實的娛樂圈,您沒出過名有過硬作品,是混不到靠著資歷就能生存的年紀的。
不過吐槽一下,雖然圈裡人都很尊敬前輩,但是各家的宣傳在咖位爭奪上可是一點不會尊老愛幼。自己家的藝人和誰一起出席活動,誰先誰後,通稿怎麼出,每一個細節都是戰場,殘酷極了。
這張圖片背後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之所以會有那麼大的爭議,都源於大家對咖位的執念。
說到圈外對於咖位的標準,又要說回媒體,因為這一切標準的最初奠定者,就是各家媒體的老師們。
咖位標準之一:媒體(雜誌)認可、品牌代言
哪怕是在傳統媒體式微的今天,藝人們在主流刊的露出頻率,在一線時尚刊的封面以及各大媒體對藝人的半官方評價,都是衡量一個藝人咖位的重要標準。尤其是同類藝人更是如此,比如一個登過四大男刊的鮮肉怎麼想都比沒登過一線男刊的鮮肉們厲害那麼一點點吧。
而說到品牌代言,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代言質量,二是代言數量。能體現代言質量的主要是代言品牌知名度以及代言級別。比如說拿到國際頂級品牌大使的藝人,就會比拿到品牌摯友或者是子品牌大使的人看起來酷炫一點。像是上圖提到的,那些頂級時裝、腕錶、奢侈品等品牌對於代言人的選擇是有很嚴格的標準的,因此能夠獲得頂級品牌的垂青也是藝人備受認可的標誌。除卻代言質量,代言數量也是考察藝人的重要標準。一個成熟且有影響力的藝人,身上的每個角落,所觸碰到的每件東西都是無盡的寶藏,因此那些頂級咖基本都身背無數代言且一個個金額巨大。如果一個藝人既沒有代言質量,也沒有代言數量,在宣傳稿裡天天說自己是一線藝人,你會信嗎?
咖位標準之二:號召力
其實號召力可以分成很多個方面,包括上文提到的代言也是以藝人號召力為基礎的。除卻代言之外,藝人的國民認知度(流量)、作品收視率(票房)也是重要的參考標準。並且在很多時候,是否具備號召力被視為界定藝人咖位的直接因素。比如說一個藝人的作品能夠保證收視率、點擊量或是票房,大家就會自動將他(她)歸入一線大咖的名單裡面,其他的代言啊媒體啊資歷啊統統不重要。比如最近因為《縫紉機樂隊》而備受關注的大鵬,在執導第一部作品《煎餅俠》後咖位是有升的,在媒體的宣傳中「十億導演」是最大的籌碼。類似的還有依靠囧途系列躋身一線的徐崢,靠戰狼系列封神的吳京,號稱六十億影帝的黃渤以及八十億影帝鄧超。這些實打實的數據讓他們無可爭議的存活在一線大咖群體裡面。
相比於票房、收視率、點擊量等硬指標,網絡流量則顯得有些無力。但是在大眾消費娛樂的時代,流量的參考意義同樣重大,雖然這些流量的轉換率是一件老生常談的事情,但是國內的那些頂級流量們也大多都被歸入一線藝人梯隊。
咖位標準之三:作品、獎項
雖然號召力很重要,但是作品、獎項同樣會決定一個藝人在圈內的咖位。比如鬼才導演姜文,在現今的市場來看,他的市場表現力並不是最突出的,產量也不高,但是他萬年一線大佬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第五代導演當中的很多人也是,依靠年輕時代的優秀作品(神作),讓他們可以笑傲華語娛樂圈,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應該是陳凱歌導演了吧,一部享譽國際的神作《霸王別姬》怕是夠他留名影史,在圈裡混個一線大佬又算什麼。
對於演員來說同樣如此,比如上文提到的鄧超、黃渤,不管你是八十億還是六十億,後面都要加上影帝二字,因為這兩個字的分量不亞於前面的那幾十億票房。像是同為影帝的段奕宏,雖然在大眾層面或許不是純一線藝人,但是在圈內,老段的一線地位也是公認的。
咖位標準之四:薪酬
其實在所有要素裡面,薪酬真的是最不重要的。先不說大家都很有錢,就現在的市場環境來說,片酬真的是不穩定因素。其他渠道的投資也不能算入衡量標準。所以只能這麼看,在同一部作品裡或者是完全同時期作品裡藝人酬勞和其他人相比是高是低。比如前幾年單集幾十萬那便是妥妥的一線,現在單集過百萬也是常有的事兒了。像張家輝這樣的老牌演員都能在一年內實現片酬800萬到2000萬+的飛躍,這麼不穩定的市場,參考意義並沒有想像中的大。不過能夠達到劇集、電影、綜藝收入前百分之5的藝人,也永遠是妥妥的一線咖。
最後,藝人的咖位其實也沒那麼重要,讓各級宣傳去爭一爭就夠了。我們管他誰是一線誰是二線呢,作品好看,能讓我們打發空閒時間也就夠了。像是前不久依靠《白日追兇》又翻火的潘粵明老師,他是一線二線三線有所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