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江部分珍稀魚類數十年未見

2020-12-07 南昌新聞中心
▲贛江水位持續走低吸引不少市民前來垂釣。 晨報記者 萬凱芸 圖

  江西省簡稱贛,別稱贛鄱大地,是江南「魚米之鄉」,古有「吳頭楚尾,粵戶閩庭」之稱。贛江下遊地區,河流縱橫,汊港密布,為江西主要水產基地之一。然而近日,有市民反映,由於贛江水位下降,吸引不少垂釣者前來垂釣,甚至捕撈,嚴重影響了贛江的漁業資源安全。隨後,記者從有關部門了解到,近年來,由於水質汙染破壞了魚類的生存環境,加之部分不法分子用電擊等捕撈方式進行非法撈魚等,導致贛江的魚類數量急劇減少,鰣魚等珍稀魚類已有數十年未被發現過。

  贛江水位或創新低引市民前來垂釣捕撈

  今年,南昌的秋季高溫少雨。據水文部門通報,2014年10月27日贛江南昌站水位為13.22米,高於去年同期的12.3米,但較前年同期略低0.27米。近一周以來,跌勢較往年加快,不排除贛江水位創新低的可能。

  「這段時間,贛江秋水廣場附近區域的水位明顯下降,引來了不少垂釣的人,每天晚上這裡的垂釣者都有數百人。」市民李先生反映,「垂釣的人一多,周圍的環境也就跟著變差了,有些跟著大人一起來的孩子還會將垃圾扔入贛江中,而很多大人也會將電池等物隨手扔入贛江。」據了解,贛江每日清理的垃圾多達數百斤,一些掛在草木上或漂浮在江面的垃圾,只能靠保潔人員用夾子或網兜一處處清理。

  贛江曾有118種魚類部分魚類數量急劇下降

  「此前有調查數據顯示,贛江魚類有118種,隸屬11目22科74屬。而這其中,以鯉科魚類為主,佔總數的58.5%。」長期從事贛江魚類研究的南昌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胡茂林老師告訴記者:「那時候,漁民們只要一收網,網內便全是跳躍的魚兒。而現在,漁業生態環境遭到了很大的破壞,魚類的物種多樣性呈下降趨勢,漁業的產量也在不斷下降,一些當年產量極高的魚類已經瀕臨消失,像中華鱘、鰣魚、䲘魚、鯮魚等珍稀魚類、洄遊性或半洄遊性魚類數量已大不如從前。」

  「一個物種的形成與消失要經歷非常長的一段時間,據我所知,已經有20餘年沒有在贛江發現鰣魚了,但這並不能代表鰣魚不存在,鰣魚曾經在贛江有產卵場,可由於產卵場被破壞,數量大量減少。」江西省水產科學研究所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水體環境惡化及捕撈過量成主因

  「鰣魚到產卵季節就會從長江口進入長江,沿途經過多個省份的水域,最後通過鄱陽湖進入贛江。在此期間,由於人類的過度捕撈,加上水體環境的惡化使鰣魚的數量減少。而進入贛江後,由於贛江中上遊的萬安水電站等水利設施的建設,贛江原來連續的河流生態系統被分隔成不連續的環境單元,導致鰣魚產卵場所的水文環境發生了變化,這種種因素導致鰣魚幾乎從贛江中絕跡。」胡茂林說道。

  而對於贛江魚類數量的急劇減少,南昌市漁業漁政局漁政科陶科長告訴記者:「水體環境的惡化以及捕撈過量都是造成該現象的主要原因,水環境的汙染會影響魚類的生存環境,而過度捕撈或者非法捕撈都將對其帶來較大影響,採砂及一些大型水利工程也會導致一些洄遊性魚類繁殖困難,瀕臨滅絕。」而對於近期贛江水位下降,引來數百人集體垂釣的情況,陶科長表示,如果長期有大量垂釣者在贛江邊垂釣,這對漁業資源是有一定影響的,因為長期大面積垂釣也屬於捕撈過量。

  本月向贛江放流6282尾胭脂魚今年已進行三次增殖流放

  2014年10月22日,南昌在贛江大橋水域進行了今年第三次漁業增殖放流。據悉,此次共向贛江放流了6282尾胭脂魚,魚苗體長在10釐米以上,這也是南昌第一次在贛江水域進行胭脂魚放流。

  陶科長說,胭脂魚是唯一分布在北美洲以外的吸口鯉科魚類,野生胭脂魚數量稀少。胭脂魚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是我國長江流域特產,胭脂魚個體大,曾經為沿江主要的捕撈魚類,其在幼年至成年階段有非常顯著的體貌變化,同時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據悉,此次南昌市漁業漁政局還放流了體長10釐米以上草魚4378斤、鱅魚5652斤、白鰱5598斤。這也是今年南昌市漁業漁政局在贛江大橋水域進行的第三次漁業增殖放流。

相關焦點

  • 贛江魚兒知多少 曾經有118種魚 鯉科魚類居多
    消失與新生,就這樣隨新舊時光的交替而更迭……  贛江曾有118種魚  以鯉科魚類為主不少是中國江河平原區特產魚類  1982年~1983年,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專家田見龍,先後四次對贛江進行了魚類和食料基礎等方面的調查,發現贛江魚類有118種,隸屬11目22科74屬。
  • 誰是贛江魚類的殺手?記者對吉安市保護贛江魚類資源現狀開展調查
    如何加大執法力度,提高執法效率,鞏固執法成果,有力地保護贛江水生環境,營造「水清、魚肥、河美」的盛景,一直是吉安市相關職能部門努力的方向。誰,是贛江魚類的殺手?又是誰,一直守護贛江水域生態環境?如今,我市贛江魚類資源現狀如何?
  • 珍稀「亞洲美人魚」首現贛江被放生
    (圖片來源:江西日報 劉小龍攝) 儘管野生胭脂魚已放生兩天,樟樹市民曾先生還是每天都會去贛江走走,希望能看到它的身影。   近年來,在鄱陽湖和贛江水域,不斷有漁民誤捕到「怪魚」。漁政專家表示,我省江河經過10餘年的限制捕撈、增殖放流等措施,再加上漁民保護珍稀魚種的意識不斷增強,贛江珍稀魚種群數量正在回升。
  • 江西贛江水域難覓「亞洲美人魚」胭脂魚身影
    「由於生態環境變化,加上人類活動等因素影響,不少屬贛江『原住民』的魚類遭遇逐漸消亡的困境。曾經有專家對贛江的魚類資源進行過系統調查,記錄到魚類僅41種。其中,食底棲生物的魚類數量顯著增加,如銀鯝、細鱗鯝、黃顙魚、光澤黃顙魚、鯰、花鯝、銀觴、鯉、鯽等。而江湖洄遊性的青、草、鰱、鱅四大家魚卻稀少。
  • 胭脂魚 期待在贛江看到你遊來遊去 放流2.5萬尾魚苗修復生態
    值得一提的是,在投放的魚苗中還包括了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具有「亞洲美人魚」之稱的胭脂魚。    據習宏斌介紹,實際上早在2012年,峽江縣在贛江就投放了2萬尾胭脂魚魚苗,今年也已投放5000尾左右。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胭脂魚在贛江並不罕見,此後,因種種原因,贛江已難覓其漂亮身姿。
  • 贛江難覓「亞洲美人魚」胭脂魚身影
    胭脂魚,體型奇特,色彩鮮明,尤其幼魚體形別致,色彩絢麗,遊動文靜,被人們稱為「一帆風順」,在東南亞享有「亞洲美人魚」的美稱,是中國特有的淡水珍稀物種。然而,日前有網友爆料稱,原來贛江有許多胭脂魚,現在基本上看不到了,甚至快到了面臨絕種的地步。那麼,此事真的如網友說的那樣嗎?為此,記者進行了調查。
  • 江西南昌:珍貴鰣魚已在贛江絕跡20餘年
    資料圖  作為我國的淡水漁業大省,我省擁有贛江、鄱陽湖這樣的大型水系,漁業資源較為豐富。在古時,贛江的鰣魚等珍貴魚類甚至還被作為納貢之物,馳名中外。 然而近日,有市民在某本地論壇上反映,南昌八一大橋下有部分不法分子用驅趕鸕鷀、電擊等辦法進行非法捕魚,威脅到贛江的漁業資源安全。
  • 2020年金沙江珍稀特有魚類增殖放流活動 28.9萬尾珍稀特有魚類放流...
    四川新聞網消息(劉倩 盧進)10月24日,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在敘州區燒瓦沱碼頭舉辦2020年金沙江珍稀特有魚類增殖放流活動。上午9點,放流活動開始。工作人員將各種珍稀特有魚類從車上倒入蓄養池,參加活動的嘉賓、市民和工作人員分批次將魚苗放入江中。
  • 江西每年往贛江投放上億尾魚苗[圖]
    作為我國的淡水漁業大省,江西擁有贛江和鄱陽湖這樣的大型水系,漁業資源豐富。古時候,贛江的鰣魚等珍貴魚類甚至還被作為納貢之物,馳名中外。  近年來,儘管贛江魚的種類有所減少,但在贛江兩岸釣魚、捕魚、賣魚的人卻越來越多。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有的是鍾情於野生魚的鮮味,有的是迷戀江景的秀色兒。
  • 絕跡多年胭脂魚驚現贛江
    「在贛江新幹石口江段捕獲一條很美麗的魚,他們捕魚20多年從未見過該魚,不知是什麼『怪魚』」。經專家鑑定該「怪魚」體長32釐米、體重450克左右,是胭脂魚,屬硬骨魚綱、鯉行目、亞口魚科、胭脂魚屬。一般生活在長江中上遊,是我國特有的珍稀魚類,屬國家Ⅱ級保護野生動物。估計這條胭脂魚是近年來人工增殖放流的品種,隨後將該魚放回贛江。
  • 贛江漁民捕獲一條「怪魚」,經過專家鑑定,竟是「水中大熊貓」
    前不久,江西吉安的一位漁民在贛江裡面打漁,發現一條從來沒有見過的魚。經過當地水產專家鑑定之後,發現這竟然是一個珍稀的國家一級重點水生保護動物。那天一大清早,村民康先生就來到轄區公安局,把他剛剛抓到的一條半斤多的魚交到了民警手裡。
  • 贛江遊泳,竟撿到「一米長大魚」,放生卻被專家指「不合理」
    鄭先生撿到的大魚 原來,這條渾身灰褐色,黏糊糊無鱗卻長了四條腿的「大魚」,是一條罕見的珍稀保護動物 2015年一位工人撈獲 事實上,贛江裡發現娃娃魚並不是第一次,早在2015
  • 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雲南管護局在威信縣開展...
    為做好珍稀特有魚類救護工作,應對各類突發環境風險,提高風險事故應急處置能力,切實保護好珍稀特有魚類資源,2020年11月12日,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雲南管護局(以下簡稱「管護局」)在威信縣扎西鎮石坎村赤水河「二龍搶寶」河段開展珍稀特有魚類救護應急演練。
  • 南昌贛江,江豚再現卻有可能被人「釣起」?市民:附近錨魚的多
    南昌贛江邊,多人拍到「江中大型黑影」近日,在南昌贛江的揚子洲段附近,有多名市民在遊玩時,發現江裡有烏黑的身影在水面浮沉,應是時隔多年未見的江豚。江豚再現是禁漁效果體現毫無疑問,南昌贛江段江豚再次出現同長江流域禁漁有關——江豚是一種主要以魚類、水族為主的肉食性動物。像大家熟悉的鯉魚、鯽魚、餐條魚以及黃顙魚等,都是它們喜愛的食物。
  • 產卵地贛江峽江段無蹤跡
    7月1日,峽江縣水產局局長習文斌表示,贛江峽江段是鰣魚的產卵地,但從20世紀90年代起,鰣魚就從漁民的視野中消失。省水產科學研究所專家證實,連產卵地贛江峽江段都沒有鰣魚,鄱陽湖與長江的鰣魚更是幾近絕跡。  九江市民何先生愛吃鰣魚,最近兩年會隔一段時間偶爾買點「鰣魚」嘗嘗鮮。
  • 4種珍稀特有魚類5種常見魚類,今日入江啦!
    此次增殖放流活動,由市林業局、重慶市第五中級人民法院、重慶市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等聯合主辦,主題為「關注魚類保護,共建和諧家園」。此次活動參與團體包括林業部門、司法部門、農業部門、公安部門,以及相關社會團體。
  • 長江水利委員會完成紅水河來賓段珍稀魚類保護區魚類資源野外調查...
    本站訊 近日,長江水利委員會水生態所完成紅水河來賓段珍稀魚類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魚類資源項目的魚類樣本採集和生物學測定等野外調查工作,共採集和測定魚類50餘種、1083尾共計95公斤。  本次調查由長江水利委員會水生態所與珠江水資源保護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聯合完成。項目調查分兩期,計劃於2020年和2021年的6-7月開展,本年度為項目實施的第一年。
  • 新華社客戶端:重慶舉行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增殖放流活動
    新華社客戶端重慶11月27日電(記者陳青冰)11月27日,重慶林業局和重慶市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等多家單位一同在江津米幫沱碼頭開展以「關注魚類保護,共建和諧家園」為主題的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增殖放流和宣傳教育活動。
  • 雲南珍稀魚類簡介
    1999年,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通過對鱇浪白魚進行人工授精孵化、人工餌料培育和篩選、人工馴養繁殖及其魚病防治等一系列研究使這一珍貴魚種得以保護,為撫仙湖該魚種的增殖回放產生了積極的效果。價值:鱇浪白魚是中國特有魚類,為雲南省四大名魚之一,其肉細味鮮美,刺軟,鱗小,香味可口,醃製成幹品,放置一年不變味。可供燒、烤、煎、炸食用,別具風味,為魚中的上等佳品。
  • 25.7萬尾長江珍稀特有魚類放歸金沙江
    ,進一步補充了魚類野生資源,促進了魚類自然種群恢復和壯大。此次共放流長江鱘、圓口銅魚、胭脂魚、長薄鰍、厚頜魴、巖原鯉等6種魚類,是三峽集團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壩珍稀特有魚類增殖放流站,自2008年放流首批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後,連續實施的第26次放流活動。放流儀式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