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國「科學」號為何「鍾情」西太海山

2020-12-19 中國政府網

新華社「科學」號5月21日電(記者 張旭東)中國新一代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正在駛往西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準備調查一座人類從未探索過的神秘海山。這將是「科學」號近5年來調查的第5座西太平洋海山。「科學」號為何如此「鍾情」西太海山?

「科學」號正在執行的是中國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西太平洋典型海山生態系統科學調查」航次任務,於5月18日從青島起航,計劃6月23日返回廈門。

航次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徐奎棟介紹,海山又稱海底山,是指從海底計高度超過1000米,但仍未突出海平面的隆起。海山如同陸地上的山脊,典型的海山由死火山形成,且以硬底為主,有些海山形成以有孔蟲砂或珊瑚砂為主的軟底沉積。

據介紹,海山不僅是富鈷鐵錳結殼等礦產資源的重要分布區,還有著豐富的生物資源。這是因為洋流遇到海山會向上走,形成上升流,將海底的營養鹽帶到海山上方,促進浮遊植物生長,進而帶動浮遊動物等不同營養級生物增加。同時,上升流會改變海山上方流場,在有些海山形成環形的「泰勒柱」,將生物控制在海山周邊。

因此,海山藏有大量有商業價值的魚類及無脊椎動物,中高緯度的海山通常是大洋漁場所在地,也是鯨、鯊魚等大洋遷徙動物的「加油站」。此外,海山有適宜海綿、柳珊瑚、黑珊瑚等生存的底質和環境,這些生物又可為其他生物提供附著基,形成壯觀的海綿場、珊瑚林,因此也被稱為「海底花園」。海山保存了許多古老的生物,這些生物生長慢,生命周期長,一些珊瑚等生物已經長了幾百甚至數千年。

徐奎棟介紹,全球有逾3萬座海山,但有生物取樣的海山僅300多座,取樣調查較全面的海山僅50多座。西太平洋是全球海山系統分布最為集中的海域,人類對此處海山的認識卻非常有限。

另外,西太平洋的馬裡亞納海溝是板塊俯衝地帶,海底地質運動非常活躍,海山火山巖的物質組成及成因等是海洋地質科學家感興趣的問題;西太平洋的暖池和北赤道流等對中國氣候有重要影響,是物理海洋科學家關注的重點區域;這裡有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最高的珊瑚礁大三角區,是開展海洋生物起源與進化研究的熱點區域。因此,海洋科學家可以在此開展海山的水文物理、化學及生源要素、地形地貌和底質環境及生物生態等多學科協同探測與研究。

徐奎棟帶領的科研團隊先前已對西太平洋的4座海山進行了調查,其中鄰近雅浦海溝和馬裡亞納海溝的3座海山距離非常近,但共有的生物物種比例非常低。

「此次去調查的海山與這3座海山在地理位置上形成一個菱形,我們將利用『發現』號無人遙控潛水器對這座海山進行精細調查和取樣,探究這一區域海山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參數的共性、特性和驅動因子,以及海山生物在水平和垂直分布上的規律等。」徐奎棟說。

相關焦點

  • 「科學」號開始探秘馬裡亞納海溝南側海山
    新華社「科學」號5月27日電(記者 張旭東)中國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27日正式展開對馬裡亞納海溝南側系列海山的精細調查,主要利用「發現」號遙控無人潛水器等設備探秘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
  • 【新華網】「科學」號卡羅琳海山發現「永恆愛情」海綿
    「發現」號採集到的偕老同穴海綿(8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旭東 攝  我國新一代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8月14日對人類從未探索過的西太平洋卡羅琳海山進行首次科學考察,採集到豐富的生物和地質樣品,其中包括一株罕見的淡黃色海綿以及有永恆愛情象徵的偕老同穴海綿。  海綿是多細胞動物中最原始而簡單的一個類群,雖然經歷幾億年的進化,組織器官仍然沒有分化,沒有口和消化腔,一般呈瓶狀、圓柱狀或高腳杯狀,體壁表面有很多進水孔。
  • 我國對西太平洋麥哲倫淺水海山進行多學科綜合調查
    2018年3月10日,承載著中國人深海夢想的「科學」號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從青島西海岸新區母港出發,赴西太平洋海山區執行科技部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西太平洋典型海山生態系統科學調查」航次任務。 本航次搭載了來自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科院聲學研究所、山東大學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4家科研單位及大學的31名科考隊員,項目負責人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徐奎棟研究員擔任首席科學家,陶振鋮副研究員擔任作業隊長。 本航次面向「走向深海大洋」的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圍繞深海大洋生物多樣性和資源熱點——海山系統開展綜合性科學考察。
  • 「科學」號「七種武器」 對海山發起「攻勢」—新聞—科學網
    新華社「科學」號6月3日電 特寫:「科學」號的「七種武器」 新華社記者張旭東 古龍小說《七種武器》廣為人知,而正在西太平洋執行海山調查任務的中國新一代遠洋綜合科考船
  • 「科學」號在卡羅琳海山發現「永恆愛情」海綿
    我國新一代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14日對人類從未探索過的西太平洋卡羅琳海山進行首次科學考察,採集到豐富的生物和地質樣品,其中包括一株罕見的淡黃色海綿以及有永恆愛情象徵的偕老同穴海綿。記者在採樣籃內看到,一株約80釐米高的淡黃色海綿最為引人注意。
  • 「科學」號採集到的250多種深海生物樣品亮相
    採集到的珊瑚中國新一代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已完成西太平洋卡羅琳洋脊上的海山科考任務,正在返航途中。本航次,科考隊員對海山進行了19次精細調查,採集到了250多種深海生物樣品,幾乎是過去「科學」號兩個海山航次才能採集到的物種總數。
  • 卡羅琳海山發現「永恆愛情」海綿
    作者:張旭東我國新一代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日前對人類從未探索過的西太平洋卡羅琳海山進行首次科學考察,採集到豐富的生物和地質樣品,其中包括一株罕見的淡黃色海綿以及有永恆愛情象徵的偕老同穴海綿。本次下潛中,「發現號」還採集到了海膽、鎧甲蝦、海葵和珊瑚等生物樣品。科考隊員介紹說,「科學號」搭載的「發現號」遙控無人潛水器對卡羅琳海山南麓的部分區域進行了精細考察,最初下潛深度約1500米,隨後逐漸向上爬,發現的生物也越來越多。在7個多小時的作業中,「發現號」採集到了20多個生物樣品、兩塊巖石樣品和深海水體樣品等。
  • 「長臂蝦叔叔」和他的海洋科普 —— 記中國科協全國海洋生物學首席科學傳播專家、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李新正
    文 / 特約記者 廖洋在同行的眼中,他是海洋生物學術界的「大牛」;在市民心目中,他是知識淵博學問深厚的海洋科學家;在孩子們的眼中,他是風趣幽默會講海洋故事的「長臂蝦叔叔」……從「神奇的海洋生物」,到「乘『蛟龍』探險深海」「走進神秘的海洋生物世界」「海洋那回事兒」……作為中國科協全國海洋生物學首席科學傳播專家,李新正是公認的海洋生物學科學普及和傳播積極分子
  • 院士開講 蓉城科普「探索號」周末啟程!
    而其背後,是成都這座城市包容創新、尊重科學精神的城市基因使然。  傳遞科學精神,走進城市創新,提升全民科學素質。今天起,由成都市科協、成都日報社聯合推出的「院士開講·蓉城科普『探索號』」班列正式啟動報名。本周末即將發車「探索號」,將開往瞄準塔尖創新的「國字號」實驗室、與民生科普「黑科技」科研一線等神秘點位,用揭秘科學的方式「釋疑」,用探索發現的方式「解惑」。
  • 地鐵8號線施工 海山公園新建步道有居民稱太滑曾摔傷
    被點名單位:    深圳地鐵集團    暫得    6分    及格    介入速度2分    處理進度2分    處理效果1分    南都評價1分    南都跟辦:記者劉晨    地鐵8號線海山公園施工路段近期惹來爭議
  • 傳說緬甸海山生存長達幾米的馬林魚,馬林為何讓釣魚人如此痴迷?
    傳說緬甸海山生存著長達幾米的馬林魚,馬林為何讓釣魚人如此痴迷?再到上百斤的石斑,以至於後來幾百斤的馬林,挑戰上千斤的鯊魚等等,等等……在緬甸的西南有一片神秘的海域,名為安達曼海域,在此之中以緬甸海山釣場最為出名,然而就是在這片水域下面生存著傳說中長達幾米的馬林魚,在這裡有無數的海釣人與之往返,然而所相同的都是在探釣,尋找這種神秘莫測的馬林魚曾在幾年前有這樣一群國內海釣發燒友,聽說緬甸海山生存著長達幾米的馬林魚
  • 「典贊·2017科普中國」2017年十大科普自媒體公布
    今天下午,由中國科協、人民日報社主辦,人民網承辦的「典贊·2017科普中國」活動在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舉行,活動現場公布了「2017年十大科普自媒體」。        與歷年相比,「典贊·2017科普中國」活動首次評選出了十大科普自媒體,新浪微博@果殼網、好奇博士微信公眾號、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微信公眾號、中國好營養微信公眾號、象爸象媽微信公眾號、星球研究所微信公眾號、百科名醫自媒體、新浪微博@Ent_evo、科學大院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河森堡等上榜。
  • 郭富城為何鍾情方媛?看到方媛在婆婆葬禮上的小動作,網友明白了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大家好,我是您們的朋友老王談沮喪,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郭富城為何鍾情小22歲的方媛?看到方媛在婆婆葬禮上一個小動作,網友明白了。而我們都知道郭富城的老婆方媛曾經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網紅,並且他們兩人之間還相差了22歲,所以大家都很好奇,郭富城為何鍾情於小22歲的方媛,看到方媛在婆婆葬禮上的一個小動作,網友明白了。
  • 深海水樣,火山巖樣本……「科學」號科考船第一航段取得階段性進展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17日訊 12月17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了解到,目前,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共享航次「NORC2020-581」的「科學」號科考船正在馬裡亞納海溝附近開展巖石、沉積物和CTD採水作業,第一航段取得階段性進展。
  • 促科學與影視融合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成立專委會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中新網北京12月18日電 (記者 孫自法)旨在推動科學與影視融合的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學與影視融合專業委員會,18日下午在北京舉行成立大會,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周忠和向新專委會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等頒授聘書
  • 百度與中國科技館達成戰略合作 「旅行者號」AI知識科普大巴北京發車
    8月4日,全球人工智慧巨頭百度公司與中國科學技術館在北京舉辦「人工智慧科普中國行」的發車儀式,這標誌著兩者此前基於人工智慧科普達成的戰略框架合作協議第一階段正式拉開序幕。
  • 科普| 頤和園中的假山疊石文化
    科普 | 頤和園中的假山疊石文化 2020-09-19 21: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地鐵6號線施工 途經微山路7條公交線調整
    原標題:地鐵6號線施工 途經微山路7條公交線調整   日前,隨著地鐵6號線施工,微山路斷交,根據交管相關要求,途經微山路的7條公交線路即日起,臨時調整走向,市公交集團提醒市民乘客關注,以免影響出行。
  • 廣東科普嘉年華開始 來感受科學的魅力吧
    ■採寫:新快報記者 吳曉嫻 何生廷 ■通訊員 吳晶平 穗科協 ■攝影:新快報記者 孫毅 廣東科學中心 今起閉館兩天 為做好颱風「山竹」防禦工作,廣東科學中心16、17日閉館兩天,重新開放時間按上級部門要求另行通知。關
  • 深晚報導|鵬灣社區開展「月科學,越有趣」之DIY時鐘主題活動
    8月16日,鹽田區海山街道鵬灣社區「月科學,越有趣」項目正式啟動,首期活動以「DIY時鐘」為主題,旨在通過神奇有趣的科學實驗,幫助社區青少年學習科普知識,提升社區青少年科普素質,營造良好的社區科普氛圍。來自鵬灣社區的20名青少年跟隨科普老師學習科普知識,做科學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