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嶺南天地之前,一直沒搞明白,為啥有人把它叫做嶺南新天地,還以為原來有個嶺南天地,做了升級改造才變成新天地。後來才知道,原來新天地是項目名稱,蘊含著舊貌換新顏的開發理念。
嶺南天地,不同於傳統的綜合購物廣場,這裡沒有高樓大廈,都是古色古香的小樓,水磨青磚、飛簷翹角、雕花屋梁、鑊耳牆、石板路、參天古木,一派濃鬱的嶺南風情。當然,吃的還是那幾家餐館、喝的還是那幾款奶茶、星巴克的咖啡也還是那個味道,只是,換了個別具風情的地方,那感覺自然也就有所不同了。
對於遊客來說,通常並不太了解當地歷史,就算是本地的年輕人,可能也不明就裡。嶺南天地,改造前的地方叫東華裡,當年曾是達官顯貴的聚集地,建築豪華,但歷經風雨滄桑,已顯殘敗之象,經過舊城改造,才有了今天這個新面貌。遊人來到這裡,可能會誤以為這就是它以前的樣子,其實,這只是修舊如舊的「假相」。雖然,也保留了一些古建築,就隱藏在這些新建築中間,但人們大多匆匆而過,很難停下腳步,駐足觀看,這裡有太多更吸引人的東西。
但不管怎麼說,這種方式還是被大部分人所接受的,因為任其破敗下去或者乾脆拆了,顯然不是大多數人願意看到的,不如,將其修葺如「舊」,並依然發揮作用。不過,畢竟是重新規劃建設的,原來的街道風貌,再也看不到了。
「從嶺南天地到上海新天地」,只是我的視角,真正的演化路線應該是「從上海新天地到嶺南天地」。於是,又去了上海新天地。看完後,我就明白了,嶺南天地就是在克隆上海新天地的成功經驗。
這家公司,正是依靠上海新天地的項目,一舉成名。嶺南天地,依託的是東華裡老街,上海新天地,依託的則是石庫門裡弄。
石庫門建築,起源於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當時,太平天國起義,江浙一帶的富紳為躲避戰亂,來到上海租界,國外的房產商趁機修建了大量的住宅。這種中西合璧的建築,大多以石頭做門框,以實心厚木做門扇,被稱為石箍門,後演變成石庫門。曾經,上海有9000多處石庫門裡弄,70%在舊城改造中被拆除,如今,保存完整的只有1900多處了。
中國有句俗話:舊的不去,新的不來。要改善居住條件,生活更舒適,就得除舊迎新。但是,終於有一天,眼看著一處處石庫門裡弄的消失,人們開始意識到,這可是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再拆下去,那就沒有了。
上海新天地,正是這個時期的項目。新天地的建設時間在上世紀最後一年,當時已經有了建新如舊、修舊如舊的理念,還是挺超前的。這片石庫門建築群的外表保留了當年的磚牆、屋瓦、石庫門等,置身其中,仿佛時光倒流。走在街道上,嘴裡不禁哼唱起了周杰倫的上海一九四三:黃金葛爬滿了雕花的門窗,夕陽斜斜映在斑駁的磚牆……
從新天地出來,又去了田子坊。對比新天地,會覺得田子坊會更有老街坊、小弄堂的味道。田子坊更加接地氣,有很多居民依然住在這裡,一層為商鋪,經營著五花八門的生意,人氣很旺,街巷雖然蜿蜒狹窄,但修整的乾淨整潔。
聽說該公司還打造了重慶天地和武漢天地,不知是否依然堅持這種開發模式。這種模式開發周期長、資金投入大,確實需要定力。
回憶總是美好的,甚至還有些淡淡的憂傷。這些消失的舊時光,被寄存在老照片、舊物件、還有這些老建築中。舊時光永遠都無法留住,我們只能從散落的遺蹟中,尋找往日的印記。
讓旅行更出彩,讓生活更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