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道絕學:世間萬物皆一體,人生不過體悟道

2021-01-08 致道絕學

宇宙的誕生到宇宙最終的毀滅只是一個過程,所有的存在都只是一場體悟,所有都是緣盡則滅,所有都會煙消雲散。人生在世也只是體悟道,不論秦皇漢武亦或唐宗宋祖,都無一避免地被碾壓於時光的巨輪之下,被埋葬在時空裡。

生命小宇宙,宇宙大生命。儒釋道三家都有萬物一體論之說,這是中華文化的共同點。萬物一體論是說宇宙萬物本源和根基是相同的,人與人、人與自然都是本源所衍生,所以世間萬物才會有息息相通的存在。

志公禪師曾說:古古怪,怪怪古,孫子娶祖母。牛羊炕上坐,六親鍋裡煮。女吃母之肉,子打父皮鼓。眾人來賀喜,我看真是苦。這裡就有萬物一體論的體現,現實生活中更是有一種「再生人」的存在,更加應證了這種理論說法。

再生人,這種人能清楚記得自己前世的事,姓甚名誰,家住哪裡,父母是誰,怎麼死的,是一種靈魂轉世的現象。有這種現象的例子很多,搜索唐江山轉世之謎、牛文啟記得三世、吳書桂帶印章之謎、斯裡蘭卡前總統、坪陽鄉再生人都能找相應新聞。「再生人」現象,現代科學依然解釋不通,但是明了萬物一體之說,就不難理解了。

老子在《道德經》中指出:「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分化出「陰陽」二氣,相互激蕩而產生出千差萬別的天地萬物。

王陽明語錄在《傳習錄下》中有記載:「蓋天地萬物與人原是一體,其發竅之最精處是人心一點靈明。風雨露雷、日月星辰、禽獸草木、山川土石與人原只一體,故五穀禽獸之類皆可以養人,藥石之類皆可以療疾,只為同此一氣,故能相通耳。」「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無人的良知,不可以為草木瓦石矣。豈惟草木瓦石為然,天地無人的良知亦不可為天地矣」。

唐代華嚴宗的創始人法藏大師早就在《華嚴金師子章》中指出:「宇宙間的各個事物由於本體是相同的,因而任何現象都能收盡攝入即包含其他一切現象。事物的任何部分都能盡攝入即包含萬物的整體。任何事物都可以普遍攝入即包含其他一切事物。進而,一切事物可以歸結為任何一切現象,事物的整體等同於事物的任何部分,任何一個事物也就是其他事物,這就是各個事物都是相同的,即同一的」。

當下覺醒,覺悟道,再掌握更多的術,道術結合闖江湖,江湖才會有你的傳說。致道絕學道場,是江湖上最豪氣、最講義氣、最懂道和術結合運用的道場。搜索致道絕學站點,這裡有一幫志同道合的道友在等你回家。

只有徹悟萬物一體的真義,才能更好地自愛愛人、己立立人、成己成物,才能更好地重視和追求和諧---不僅重視和追求自己身心的和諧,而且重視和追求人與人、人與物之間「民胞物與」的和諧,從而學會與他人、與社會、與動植物、與整個大自然和諧相處共存共榮。

相關焦點

  • 世間萬物皆有天命,你別不信
    或者人年輕時會更信自己,到年歲漸老都會相信命運,我個人相信命運,不說普通平淡的人生,就算成就大的人,從大方面說,也是受先天後天各種影響的,勇氣或努力本身,也是天註定給你的,試問一個天生的殘疾人,再有勇氣,能騎馬馳騁疆場打天下嗎?答案肯定是不行的!
  • 世間萬物皆有因果,這四個因果,說盡人生哲理,看懂受用一生
    古人言:世間萬物,有因必有果。但是在生活中,人們卻喜歡把好的結果歸因於自己的努力和優秀;而把不好的歸結於外界的「原因」,認為是外部的環境導致了這些結果。殊不知,我們自己就是世間最大的「因」,只有意識到這點,才能去努力扭轉不好的結果,向著好的方面改變。
  • 王陽明心學的終極願景:聖人之道,天地萬物,一體之仁
    陽明心學的修悟,需要一個從「心悟、體悟、到證悟」的三層悟道過程,再加上「致良知」和「心學終極願景」,構成了陽明心學層層遞進的漸悟脈絡。所以本課的陽明心學十六法門,就是循序漸進遵循這「三大悟」的修習大綱。十六心法中,共有心悟層面4節,體悟層面7節,證悟層面5節。
  • 一生萬物,萬物歸一,世界一體,萬物一體,不僅僅是人類一體
    《世界大同即將實現》連載五十六一生萬物,萬物歸一,世界一體,萬物一體,不僅僅是人類一體愛家、愛國、愛人類、愛地球就是愛自己本圖由世界大同即將實現原創這個世界除了人類,還有其它比如各種其他動物組成動物類,各種植物組成植物類,各種菌組成菌類,這四大類相加組成了生命體類。
  • 世間萬物皆學問,研學旅行踐真知
    在出發前,又重點強調了安全注意事項,並莊嚴的進行宣誓:「研學旅行體驗生活,敬畏自然感恩人生,遵守紀律講究衛生,保護環境服從命令」。沐著清晨的陽光,我們一行七輛大巴浩浩蕩蕩的出發了。一路上,孩子們熱情高漲、歡聲笑語,唱歌、朗誦,氣氛非常活躍。
  • 千古絕學儒釋道,三家合璧成就中華大文明!
    悟道之人應該生清淨之心,不應為求有形狀和具體的事而生心,也不應該為求無形狀的事而起心動念,一個人的內心要達到空境,應是在內心沒有任何所求的情況下,自然發生的清淨無為之心。所以要破除人生四相。稍高智慧之人能夠參透對「我」的認知感受,即能夠參透人生的生老病死,並且能夠在生活中體驗到「我相」帶來的種種悲難 和苦痛。但是這個階段,人們看到的還是自己,他們的心靈沒有達到突破「我相」的境界。即便是看芸芸眾生也是從自己的思想意識出發,不能突破「我相」的執念。
  • 佛說:世間萬物,皆有因果!
    佛說:世間萬物,皆有因果!「懂得了因果,也就掌握了改變命運方法」;修行不是為了得到,而是為了放下。
  • 弘新開示:人生的最高境界,平常心
    (二二)平常心中真妙禪,萬山千水皆自然。世事洞明天地寬,萬物自得妙心觀。(四〇)生活悟道妙禪機,人生證悟妙智慧。平常心中大道言,禪心妙悟道自然。(四二)萬事萬物皆是道,平常心中妙行持。悟心明道真佛妙,無人無我行大道。
  • 世間萬物有盛衰,人生安得常少年
    世間萬物有盛衰,人生安得常少年。倉促,短暫,狂想,就是我們這一代人的青春。它們就像一條條河流,密密的交際在一起,涓涓的流過我們自以為成熟的心靈,最後匯聚起來,形成我們龐大的青春。願你:錦瑟年華歲歲擁,長似少年時。
  • 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
    遼寧的李玉成和馬玉琴,相差三十幾歲,一起演出使他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於是他們火辣辣的愛了,而且一愛就是11年,這樣忠貞不渝的愛情卻也沒逃過被金錢利益所誘惑,雖沒有像以上仁兄那樣尋求捐助,卻也恬不知恥的伸出本來高潔的手向來訪記者討錢,他們的理由是生活所迫,真是可笑既然你選擇了這樣的人生,你就應該有能力承擔這一切,你大腦靈活,四肢健全,年輕氣盛,有勞動能力,難道還不足以養家餬口?
  • 鍾繕夤:萬物皆師,身邊每一個人都是老師
    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學無止境,正如和諧方舟創始人鍾繕夤老師所說,世間萬物皆有可學之處,只要你細心觀察,定會收穫許多你意想不到的東西。創始人鍾繕夤老師是數字心理學的開創者,擁有數十年的數字心理學經驗的她認為學習是一切機會和改變自我的根本,鍾繕夤老師曾在課上對學員意味深長地說:「萬物皆師不是指鍾繕夤,也不是指各種厲害的人士,萬物皆師是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哪怕是動物、哪怕是植物,都是值得我們去學習,我們要去學的是大自然中的每一個事物。」
  • 世間萬物皆可「烤」?忍了榴槤,忍了西瓜,最後的這個確定能吃?
    世間萬物皆可「烤」?忍了榴槤,忍了西瓜,最後的這個確定能吃?除了這些肉類和蔬菜以外,那麼現在的人們在燒烤的這條路上面走的也是越來越遠了,接下來我們一起來說一下世間萬物皆可「烤」?忍了榴槤,忍了西瓜,看到最後這一個確定真的能吃?
  • 王陽明心學「萬物一體」的法則究竟是唯心論還是唯物論?
    陳頤的「萬物一體」是把人和萬物,這裡的萬物主要指動物,看成本質上是一樣的,人有責任把萬物當成是自己的朋友,甚至是手足軀體。萬物受到傷害我們的心就會不由自主地動。孟子就說過,看到小孩在井口玩耍,我們的心都揪了起來,真正的君子看到廚房宰殺雞鴨血淋淋的樣子,心都會碎了。這種「萬物一體」的主張就是「仁」。
  • 世間萬物皆可沙雕——《雷霆沙贊!》
    比利·巴特森原生家庭給他帶來了無盡困擾,當他真正了解母親拋棄自己的原因後,他才從一名漫無目標的混沌少年轉變為有了人生目標的正直少年。作為影片中反覆出現的反派,西方故事中總喜歡拿七宗罪說是。世間萬物皆可沙雕,將沙雕進行到底。出走半生不忘童心,做英雄不做反派。
  • 「港風+喪系」女頭:世間萬物皆苦,唯有你明目張胆的偏愛是救贖
    世間萬物皆苦,唯有你明目張胆的偏愛是救贖。能遇到一個很偏愛自己的人,是多麼的幸福呀,在身邊保護著,呵護著。懂得珍惜,懂得愛護。哭泣會讓心情釋放出來,壓抑在內心的事情,隨著眼淚消失。學會保護好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讓自己委屈的事情,學會怎樣面對。不讓自己受傷,不負時光。愛一個人想要付出自己的全部,看到對方就很高興。
  • 世間法皆是佛法
    世間法皆是佛法。所以大家不要把學佛的精神和生活與現實人生分開。本來無所謂出世,也無所謂入世。不可取,不可說,說的都是第二,都是投影,真正那個東西說不出來的。佛法也是這樣,說得出來的,表達得出來的,已經不是它了。
  • 「參禪悟道」「一花一世界」萬物皆是世界,皆是至真、至善、至美
    幾平所有的佛經都認為人生是悲觀、痛苦的,是需要解脫的,認為這個世界是有缺陷的、悲慘的。 《華嚴經》奧義卻認為「一多相容,大小無礙」.所以一粒沙礫可見三千大世界。這個世界是無所謂缺陷的,即使是缺陷,也是美的,這個世界是至真、至善、至美的一真法界,萬法自如,處處成佛,時時成道。佛祖拈花,唯有迦葉微笑,既而能夠往生極樂世界。
  • 釋迦牟尼佛,悟道前和悟道後,有何不同?
    其實,這個問題,只有釋迦牟尼佛自己才最清楚,不過我們可以通過佛經去分析,可以大概知道,得道前,與得道後的區別。佛法,是一門修心的法門,所以說,一個人,悟道以後,心一定會發生改變,但外在或許不會有太多的改變,就好像一個修行人,悟道前,每天砍柴、挑水,在他悟道後,依然會每天,挑水、砍柴。
  • 做人就該去享受生活,享受人生,享受世間的萬事萬物
    人生在世,享受生活,享受人生,享受世間的萬事萬物,才是我們應該活成的樣子。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不是為了自尋煩惱,而是為了更好的生活,更好地享受。海倫·凱勒比一般人更懂得珍惜生活,懂得享受生命所帶來的快樂。在考試結束後,海倫·凱勒就和莎莉文老師立刻前往倫薩姆幽靜的鄉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