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跨省公交開通後,從崑山到青浦上班只要40分鐘,長三角「包郵區」生活藍圖值得期待
事實上,長三角地區跨省公交車已不是新鮮事。到目前為止,僅滬浙之間就至少開通了7條公交車專線,連接姚莊、丁柵、新埭、楓涇等鄉鎮。去年10月,首個「長三角區域打通省界斷頭路項目」連接上海青浦區和江蘇崑山市澱山湖鎮的盈澱路通車,兩條行經此路的跨省公交車專線C3和C5線路也正式運營。這兩條專線運營至今已近半年,同樣給青浦、崑山兩地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不小的變化。
C3路線圖,從青浦漕盈路站公交樞紐到秦峰路首末站
3月19日,記者來到線路終點站漕盈路公交樞紐站一探究竟。下午17時許,臨近下班時間,在人並不算多的公交樞紐站,C3線路的候車處卻排著唯一一列隊伍,等候的乘客有10餘人。經過詢問後記者得知,候車者大多工作在青浦,住在崑山澱山湖鎮或是千燈鎮,結束了一天的工作後,準備坐車返回家中。17點20分,C3公交車到站後不久,車廂裡就已經坐得滿滿當當。
「每天上下班的時間,這兩條線路都很擠,如果尖峰時段能增加些班次就好了。」在青浦小商品市場上班的周女士說。從老家泰州興化搬到崑山千燈鎮後,她就開始了上海、崑山兩地奔波的日子。過去,她每天都要乘崑山短途客車來到青浦,這趟車不僅價格貴,時間間隔也比50分鐘一班的C3線路要長。現在每天乘坐2元的公交車上下班,對她來說實惠方便多了。
下班高峰時的C3路公交車,乘客提議尖峰時段增加班次
和她同住在千燈鎮的還有一位王女士,她和丈夫都在青浦工業園區上班。為了不耽誤時間,兩人原本只能開車上下班。不過,遇上丈夫出差的日子,不會開車的王女士就犯了難,只能乘坐短途巴士再換乘公交車。「通勤時間近2小時,上班老是遲到。」王女士無奈地說。現在從千燈站上車再乘坐地鐵,上班只需要40分鐘。和她同住一個小區的鄰居中,也有不少人不再開車,而是選擇乘公交車上班。
在返回崑山的C3公交車上,記者還見到了幾位背著書包的小學生,從青浦放學回家後,公交車把他們直接送到了「家門口」,也讓父母很放心。另有幾位拖著行李箱的乘客,則是在崑山買房的上海人。每個月,他們都會回到位於崑山周莊鎮、澱山湖鎮等地的房子中,享受一個清靜悠閒的周末。跨省公交線路開通後,來迴路上也變得不那麼漫長。
看似簡單的跨省公交開出,得益於滬蘇浙三地各級行政部門的通力合作和協調。按照之前的規定,江蘇或浙江的公交線路開到上海界時,需要換乘上海區域內的公交線路才可繼續行程,而跨省公交則突破了這一之前因涉及各地財政收入而人為劃分公交運行範圍的障礙。以東方綠舟、黎裡、嘉善三地的跨省公交線來說,原本需要在嘉善高速收費站和黎裡收費站繳納的過路費,目前通過財政核銷的形式實現了全免,為兩條跨省公交線每天省去了400元左右的過路費。
黎裡古鎮
不僅是跨省公交為長三角地區人們的工作、生活和旅遊帶來便利,本月起開通的上海至莫幹山的旅遊專線,也惠及了一部分遊客和工作、生活在莫幹山的民宿業主。
此前,上海遊客去往莫幹山,主要是自駕或高鐵前往,其中自駕車程在3小時左右,高鐵前往則涉及到高鐵站到景區之間的接駁問題,便利程度有所欠缺。本月啟動試運行的上海-莫幹山直通班線,為兩地往返的人們帶來了新的選擇。記者從負責這一直通班線運行的浙江莫幹山風景區旅行社了解到,該條班線採用的是37座大巴,每天早上8點從莫幹山出發,大約三個半小時抵達上海旅遊集散總站,隨後在當天下午14點從上海發車返回莫幹山集散中心,單程旅遊價50元。這個價格,相比從當地乘坐高鐵到上海的票價便宜了近一半,而且直通車車站離莫幹山民宿集中地更近。
近日,記者兩次前往直通車停靠點的上海旅遊集散總站,發現目前直通車的客流還相對清淡:3月8日乘坐這一班線往返兩地的乘客約五六人,3月12日這天往返的乘客數量更少。直通車開行以來人數最多的,是一天15人左右。「現在還是上海過來莫幹山的遊客比較多一些,還有一些要去上海辦事的莫幹山的民宿業主也會選擇坐直通車。」負責線路運營的浙江莫幹山風景區旅行社姚夢瑩說,有不少乘客提出希望上海和莫幹山的開行時間能對調,也就是希望直通車早上8點從上海出發、下午14點從莫幹山返回,這樣更適應從上海過去的遊客的行程安排,一部分高鐵前往的民宿住客也可以在度完周末後乘坐直通車返回上海。
線路運營方表示,這一旅遊直通車剛開通不久,客流需要有個積累和培育的過程。另外,目前這一線路初定試運行兩個月,今後還會根據市場反饋對線路作出相應的調整。
記者手記:值得期待的「包郵區」生活藍圖
李寶花
省際斷頭路打通、跨省公交專線開出、滬通鐵路二期和滬蘇湖鐵路上海段等項目建設穩步推進,未來兩年內基本取消省界高速收費站……這些舉措的背後,是受惠於長三角一體化的每一個個體具體而微的感受:旅遊說走就走,走親訪友更方便,工作辦事也可偶爾搭搭「順風車」。
在對長三角跨省公交連日的採訪中,我們看到了線路運營者的忙碌,也感受到了往來乘客的欣喜或期待。如果說,軌道交通是上海四通八達的「主動脈」,公交線路是解決城市最後一公裡的「毛細血管」,對於長三角而言,「主動脈」就變成了三小時經濟圈內的高鐵線路,軌交線路、跨省公交則成為連通這些主動脈的「毛細血管」,連通起長三角區域的「最後一公裡」。藉助這些「毛細血管」的延伸,原本地緣相近、人緣相親的長三角地區進一步打破了人為的阻隔和樊籬,展現出一幅更值得期待的生活場景雛形。
事實上,無論是悄然變成常規的長三角地區「包郵」,還是微信和支付寶等行動支付手段從國內走向國外,市場的力量早已悄然突破種種人為的阻隔,也令人們對長三角一體化有了更多期待。在交通互聯互通的基礎上,長三角區域的公共運輸是否可以一卡通付?旅遊景點是不是可以有「包郵區」聯票?長三角醫保何時可以實現全區域的異地結算?……這些,都應該是長三角一體化中的題中應有之義,讓我們一起期待這幅「包郵區」生活藍圖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