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周刊】哀鴻遍野的中國式逼婚

2020-12-17 界面新聞

「我們小區一個姑娘,27歲,天天被爹媽數落找不著對象,爹媽到處讓別人介紹對象,然後把閨女所有的優點列出來當賣點,真的是很委曲求全的說。全小區都知道她閨女的學歷職業收入身高八字和沒結婚。姑娘留一封信自殺了。」2016年3月底,一條「姑娘因父母逼婚而跳樓自殺」的新聞傳遍網絡。

然而,在佔據微博熱搜榜一段時間後,這條新聞被刪除了。這段話來自於豆瓣網上的一位網友廣播,但很快,這位原網友也搜索不到。據傳,這位自殺的姑娘留了遺言,要父母安排冥婚。幸運的是,她被搶救了過來。

儘管新聞已無法證實或證偽,但多條網友評論依然留在網上:

「因為不結婚,就是沒有社會價值的廢物。」

「有時候還真有這種瘋狂的想法,你們覺得我的生命不是你們的,那還給你們好了。大家誰也別欠誰,下輩子也別相見。」

「同被逼婚,被父母語言暴力貶得一文不值,現在只要是個男人,他們都覺得好。」

「現在每天都失眠睡不好,老是頭痛,原本是個傻樂型的姑娘,現在一整天也不吃飯,什麼都不想做」……

今年2月,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健康體育發展中心發布了《中國逼婚現狀調查報告》,結果顯示:逾七成受訪者曾被父母逼婚,25至35歲的青年壓力最大,被逼婚率高達86%,女性被逼婚率比男性高6%。甚至有3%的青年,還未到法定結婚年齡,就被父母逼婚了。

「中國式逼婚」,在百度百科中被定義為「父母用威脅和暴力手段強迫自己的兒女成婚」。「每逢佳節被逼婚」「逼婚猛於虎」,一旦孩子過了法定結婚年齡還沒什麼動靜,中國父母們通常會自動切換到逼婚模式,有的催逼相親、有的含沙射影、有的打孝順牌,還有的施展苦肉計……這已成了當代中國父母子女關係中最為普遍的現象之一。

中國式逼婚,是代際觀念差異、情感焦慮和現實社會壓力相互交織、碰撞而產生的社會現象,也是處在社會轉型期的中國,觀念、制度和結構等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改變,是兩代人對價值觀、感情觀、家庭觀及安全感的理解反差越來越大後的結果。

它已成為橫亙在當代親子關係中不可忽視的一大癥結。

【口述/李小強,男,36歲,上海人,離異,在北京工作】

讀大學時,媽媽就對我的人生作了規劃:「你也不要去外地了,好好地考上海復旦,畢業後找一個工作,然後爸媽出錢給你買一套房,你出月供。你以後有錢了,再買一套在隔壁讓爸媽住。再找一個媽媽朋友的女兒做妻子,25歲生第一個孩子。一家人幸福快樂生活在一起。」

對於未來兒媳婦,她的要求是:老實巴交,模樣周正。學歷無所謂,對我好,忠誠,不要太物質。身體健康,能生孩子。愛不愛的沒關係,能湊和過日子(對老公也不要要求太高),老公不賭、不嫖、不打人就可以了。結婚以後,自然有感情。

她覺得我已經36歲了,不是跟愛情結婚,而是應該和穩定結婚。

我的第一段婚姻就是逼婚的結果。31歲時,他們逼得我生不如死。媽媽經常念叨自己睡不踏實:「你看你離開爸爸媽媽十八年,媽媽孤苦伶仃,能不能給爸媽一點安慰?你結婚生孩子,就是最好的安慰。你不在身邊,周圍都覺得我們是孤老,跟兒子消失了一樣。」

都是這些車軲轆話,來迴繞。我在家裡,過了八點還不想吃晚飯,其實就是不想坐到桌上。有時我會說,媽媽,讓我們好好吃頓飯。但過一會兒,她就會說起朋友的孩子、誰又抱了孫子。

她還會說,她在超市買東西,一個陌生的大姐讓她幫忙看下包。她熱心幫了忙。事後,大姐表示感謝,還會說,「看你這麼好,家裡肯定很幸福啊?孫子幾歲了啊?」這些不知真假的事情,媽媽都會告訴我。

爸爸過生日,我請他們吃飯。飯桌上又開始嘮叨了,你應該如何如何。我開導他們,要從內心深處尋找力量,而不要寄托在孩子身上。如果我有孩子,我會怎麼怎麼樣。爸爸立刻打斷我:「可是你沒有孩子,所以你現在沒有資格說。」

還是在飯桌上,媽媽幫我介紹相親對象。她有個戰友的孩子,問我考慮嗎?還有個同事的女兒……我想不聽打算出門,媽媽抱住我大腿說:「媽媽錯了,再也不說了,陪我聊點別的好嗎?」我留下來了。媽媽下一句話還是:「兒子,媽媽想聽聽你對婚姻的真實態度……」

第一段婚姻不幸福,我離了婚。即使也覺得這段婚姻有諸多不適,但他們還是勸說不要離。在他們看來,離婚是重大的道德汙點、人生瑕疵。媽媽有一些北大荒知青戰友,過往很密。直到現在,那些戰友還不知道我離了婚,經常會問,什麼時候抱孫子?

媽媽回答說,他們有自己的計劃。我有次開玩笑,說這樣騙人不好,要告訴他們。媽媽就差跪下了,求我不要這樣。她很怕把這事兒說出去。對於他們來說,兒子上名校、結婚生子,都是炫耀。他們永遠會對你不滿意,慾壑難填。

猴子要吃桃子,你給他吃蛋糕,我說,這就是不懂愛。但是,媽媽不懂。一談到這些,最後媽媽就會接一句:「但是媽媽愛你。」再講一遍,她會再講一句:「但是媽媽真的愛你」。我跟媽媽聊天,甚至會開玩笑地一起說。

媽媽的想法其實就是,「你要用我喜歡的方式來過生活,因為媽媽愛你。」「因為我對你好,所以你也要對我好。」結婚,不是我的人生進入新階段,是媽媽的人生進入新階段。

我的人生不是我的,是她的規劃。但是,她設想的好生活,不是我想要的。我想做的是什麼,我才做什麼。(我想跟她說的是)如果我的生活和你想要的重合,皆大歡喜;如果不重合,請尊重我。

(她並沒有想過)在這件事上,只有兩個結果,尊重我,或者失去我。

【口述/楊依依,女,35歲,湖北人,在北京工作】

今年過年,我第一次沒有回家。從小我是乖乖女,這樣做是下了很大決心的。在婚姻問題上,我和父母幾乎已經無法溝通。我甚至希望,借這次過年不回家,讓他們體會一下完全沒有孩子在身邊的感覺是怎樣的,讓他們覺得,雖然我還沒有結婚,至少我還活著啊!

為了逼我結婚,媽媽已經「走火入魔」了。她天天心裡想、口裡念,特別善於把逼婚這件事情融入所有的生活細節中。我的生活像被壓了一座大山,在任何一個差點被忘記的時刻,都會被提起。

比如,媽媽難得做了一桌好菜,我很開心,放著音樂、哼著歌兒去吃飯。媽媽突然沉下臉:「都沒人要你,還有心情唱歌?!」心情立刻鬱悶了。我家養了一隻貓,有時我會抱著它在陽臺看風景,媽媽會覺得我多此一舉:「抱的又不是個小孩!」

最近我開始學做菜,媽媽不是很樂意教,理由還是,「學了有什麼用,又沒有機會做給男人吃。」我買了幾件新衣服,穿上去效果不錯,美滋滋地出門前,媽媽還是評論:「這麼好看,我真不相信你嫁不出去!」

她時不時地會精神崩潰一下。有一次晚餐喝粥,她剛舀起一勺,突然就像孩子似的大哭起來,毫無預兆。我在旁邊手足無措。媽媽哭完後說,她突然想起我的晚年,因為沒有孩子,肯定晚景悽涼、流落街頭,連口粥也喝不上。

我常常勸她不要擔心。她反駁說:「讓我怎麼不擔心?!除非我死的那一天,你也死了,我才不擔心!」她第一次說這話時,我無言以對。後來再說時,我氣憤得回答:「那等你死的那一天,我也自殺,這樣你滿意了嗎?」

還有一次,我們一家三口視頻。爸爸本來還在和我說些家常,媽媽坐在旁邊不吭聲,突然又咧嘴大哭起來,指責我的爸爸:「我這輩子最後悔的事情,就是不應該嫁給你!不然,我們家女兒也不會落到這個地步!」

媽媽的種種言語舉動,很有毀滅性效果,讓我心灰意冷。她常常讓我覺得,因為我沒有結婚,我就不應該、不值得開開心心地活在這個世界上。因為沒有結婚,我就有罪孽,是不孝的,死後要下地獄的。

雖然我碩士畢業、在首都站穩腳跟,但因為沒有結婚,爸爸還是很不滿意:「你看看自己,過了三十歲了,還是一事無成!」幾年前,爸爸曾經在網上給我留言:「你不結婚,我們這輩子的人生意義就沒有了。」我簡直無言以對。

我今年過年沒有回家,只在電話裡給他們拜年。感覺媽媽又要哭出來了,我趕緊掛了電話。我不是不願意結婚,只是還沒有找到合適的。如今,和原本最親愛的父母陷入如此境地,到底是誰的錯呢?

【口述/田恬,女,江西人,26歲,母親離婚,在老家的鄰城工作】

有一次,我媽撂下狠話:「你這樣還不如死了算了。你死了,我才不用擔心你嫁得出去還是嫁不出去呢。」那時可能是催我去相親或類似場景,我已經記不清楚,肯定是大家僵持得心煩的時候,她覺得我這樣日復一日地拖著,挺耽誤時間。

在我二十四五歲的時候,媽媽才開始著急。她覺得25歲是剩女的分界點。媽媽今年50歲,她22歲就生了我,外婆19歲就生了我媽。這些年,外婆和媽媽都開始著急得睡不著覺了,特別容易焦慮。

上大學時,媽媽讓我不要談戀愛。畢業後工作沒多長時間,她覺得應該要去找對象了。以前禁止的事情突然解禁了,我不習慣。很突然,從也沒往這方面想。後來,她就經常催我去相親。

有一次,我媽介紹了一個在檢察院工作的男生,讓我相親。這個是她覺得各方面都不錯的,還特意去了男方單位,向領導諮詢這個男孩的情況。她覺得,這是我目前能找到的最好條件的人了,沒有別的人選。

見了一兩面後,我就把這男孩否了。本來我對他是不喜歡,也不討厭。後來吃飯時,我稍微幻想了一下和他結婚的感覺,當時就覺得有點噁心。不知道原因。這是我在那個時候很真實的感覺,我必須要相信我的直覺。

為了這個,媽媽特別上火。她覺得我這樣太簡單、不可理喻。這麼快就把人家否定了,再不抓緊,連這樣的男人都找不到了。這幾年中,只要一回家,媽媽經常會提這茬。後來還是繼續相親。有一段時間,媽媽好像「喪心病狂」到是個男的都可以介紹。我在江西,但媽媽介紹過上海、深圳、成都的。

媽媽在外面對別人非常寬容,胸襟很大。但是,回到家自己一激動,就對我各種惡語相向。很多我都忘記了,老催老催覺得壓力特別大。我本人不喜歡吵架,但如果她實在要說,我只能掛電話。這是我對她用的比較激烈的方式。

在媽媽的這個城市,沒有結婚的女性會被人用異樣的眼光審視。媽媽有一位朋友在幼兒園上班,幼兒園園長一直沒有結婚,脾氣比較暴躁。媽媽和朋友會用這個事情在背地裡調侃,說園長脾氣不好,是因為她是老處女,沒有得到婚姻的滋潤。

我的爸媽是離了婚的。爸爸不願意承擔家庭責任,媽媽要做生意賺錢,兩人越來越沒有交流。離婚後,我和媽媽單過。她跟我說過,這段感情或者婚姻挺失敗的,她沒有能夠找到很合適的人。

其實,這種原生家庭的背景,讓我對男性和婚姻會有一些不信任。我以前稍微表露了一些結婚不一定幸福的觀念,她反駁我說:「雖然我婚姻不幸福,但是起碼我有了一個孩子,至少生活有了一個寄託。沒有小孩,我即使賺錢也沒有動力。」

我媽媽有中國父母的傳統意識,他們生活的希望都在孩子身上。但我覺得沒道理。生孩子並不是婚姻的目的。氣憤起來,我會跟她說,你要孩子我也可以給你找,人工授精啊。她就罵我,說讓孩子連個爹都沒有。

我當時就覺得,難道你是讓我按照你的意思結了婚,再按照你的意思離嗎?

【口述/陸銘,27歲,女,四川人,同性戀,在北京工作】

大概去年九十月的一個下午,我還在辦公室時,爸爸突然給我打了電話。還是說結婚的事情。爸爸性格比較開朗,平時不是一個碎叨的人,只是偶爾提醒我。但那天,爸爸表現出了很柔軟的一面,在電話那一頭流淚了。

一般父親在孩子心目中是很威嚴的,很難想像父親當時的心情是怎樣,肯定是非常非常差。這事兒對我的困擾還是很大的,用了接近一周的時間才調整過來。

事後我才知道,他和我堂哥因為什麼事吵起來了,堂哥拍桌子說要打我爸。爸爸覺得,如果我要是結婚了,家族勢力會比較大,我的丈夫就會站出來幫他撐腰,不至於孩子不在身邊,在外面受欺負。

爸爸媽媽的觀念都很傳統。他們覺得一個人多可憐啊,女孩子應該在家裡享受丈夫的關愛,有孩子對你叫媽媽,應該相夫教子。這樣才是幸福。

但對我們而言,幸福可能是,自己能夠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父母和子女雙方對幸福的定義是不一樣的,沒法去溝通。

他們總會找各種藉口,把你的事情往結婚上面想。比如,我家在農村有個很大的曬場,爸爸就說,可以擺一百桌酒席。媽媽會給我發很多信息,說她有一次做夢,夢到我結婚了。對方條件還不錯,長得蠻帥,還是個北京人。

我家裝修時,媽媽問我喜歡用抽水馬桶還是喜歡便池,我說我還是馬桶,坐著舒服一些。後來我回家,奶奶告訴我另外一個版本:媽媽說,等女兒要懷孕的時候坐馬桶可方便了。我只是說了舒服,她自己各種腦洞大開。

我比較隨性,穿著打扮不是很女性化,這一點在家裡備受諷刺。每次回家,我都會刻意想自己該穿什麼。爸爸每天都吐槽我穿得像掃大街的,說我這樣出去特別丟他的臉。運動一點的休閒褲,他們就不允許我穿。

有一次我帶了三條褲子回家,他們只同意我穿顏色最深的、最正式的那一條。媽媽還私自給我買了一套在老家參加婚禮的衣服,短皮褲、小皮衣,還有打底褲和靴子——我都快瘋了!

爸爸媽媽也快瘋了。家裡親戚說,你媽媽經常拉著我們一把鼻涕一把淚地說你的事,我們都不知道怎麼接。有時候為了這事不高興,我說話比較重,媽媽就說你變了,然後就哭起來,這讓我怎麼辦?

我今年回家也編了一個故事,還埋了一個伏筆。男的名字我想好了,叫蔣磊(音),是山東聊城一個小縣城的,家裡有一個姐姐,已經生了孩子。他的父母是普通工人,現在退休在家,他自己現在在北京做軟體工作,月薪大概一萬多,身高大概是在一米七三、七四之間,身材還算勻稱。

另外,我設計這個男的是1986年7月29號生日,因為我從小就知道,86年的人跟我不合。我是屬蛇的,86年是屬虎的。果然,當媽媽問我這個男的年齡,我說86年的,媽媽立刻把黃曆翻出來,說哎呀要是再大一歲或者小一歲就更好了。

這個故事的結局,我本來打算說發現自己不孕不育,於是分了。但朋友們說,這樣你爸媽更心疼,會覺得你都沒有孩子了,更慘。如果他們哪一天身體不適,畢生唯一的心願就是我結婚,我想過,請一幫演員,回去跟我演一下。

我們在追求自由的同時,肯定還要承擔責任。至少要讓父母覺得,他們可以生活得心安理得。如果你已經沒辦法說服他們,他們也沒辦法接受,他們真到了以死相要挾的程度時,作為一個子女來說,肯定得退一步了。

我們已經被逼到了這個份上,必須想各種方案,怎麼去實現父母想要達到的期望值。

所以,我現在也跟身邊的朋友講,如果有一天你們收到我的結婚邀請函,請一定要相信那是形婚。

(為保護當事人隱私,文中人名均為化名。實習生董伊人對此文亦有貢獻)

相關閱讀:

相關焦點

  • 中國新聞周刊:「血荒」和背後的江湖
    《中國新聞周刊》梳理媒體報導發現,僅2016年春節以來,就有江蘇、安徽、河南等省份多個城市出現「血荒」,有的醫院甚至停掉了80%的擇期手術。「全國70個大中城市,缺血的有五十多個。」一位血站負責人如此表示。在一些醫院,互助獻血的比例甚至達到了手術用血量的80%。「在我們醫院,八成以上的互助獻血都是血販子在操作。」一位北京三甲醫院的醫生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 《中國新聞周刊》:臺北故宮——美在善解人心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那天來到捷運臺北車站轉車,走在人行道上,目光被牆上一幅畫作「法象威儀」(釋迦牟尼佛坐像)吸引,原來是臺北故宮博物院所典藏的佛教文物複製畫,再仔細一看,旁邊還有四幅小複製畫,有翠玉白菜、青瓷蓮花式溫碗、碧玉瓜瓣杯及四庫全書,這四幅畫鑲在牆壁中
  • 中國《新聞周刊》:「Beatles」的符號力量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並註明摘自中國新聞社中國《新聞周刊》。聯繫電話:68994602)   這是一個被符號化的時代。  任何一個人或者團隊被符號化後都變得神聖,並擁有令人難以想像的影響力。
  • 中國新聞周刊:檢討收容制 追訪楊斌案(目錄、圖)
    下周一(23日)將出版的總第136期中國《新聞周刊》認為,儘管收容最早出於決策者的善意,但必須檢討的是,經過時間的侵蝕和難以釐清的政策演變,以及自上而下的層層變異,它已經以善之種開出了惡之花。這是整個社會之痛。因為我們之中最值得同情最需要扶助的弱者,卻再度成為被侵害被欺凌的對象。
  • 【中國新聞周刊】洛天依:虛擬偶像經濟學
    上海禾念負責人程若涵對《中國新聞周刊》說。洛天依「誕生」並「出道」於2012年7月。這一年,上海禾念舉辦了一次「V家(VOCALOID家族)人設大賞」,在畫師與二次元人群聚集的相關網站上發布消息,動員中國插畫師參與設計屬於中國的「虛擬偶像」。「人設大賞」獲得了意料之外的熱情回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上海禾念就收到了1500幅投稿。
  • 中國新聞周刊:全國最大賣官案馬德案調查(目錄)
    此前的媒體報導、相關通報,隱約勾勒出了這個「馬德官市」的輪廓,《中國新聞周刊》記者遠赴黑龍江,在與馬德案的辦案人員、相關知情人廣泛接觸採訪後  本期《中國新聞周刊》新聞人物是專訪中國斯諾克公開賽冠軍丁俊暉。  2005年在北京舉行的中國斯諾克公開賽,這個本來只有玩家才關心的賽事,因為一位持外卡參賽的18歲中國毛頭小夥「攪局」,變為全國人民樂道的話題。有國外媒體稱,正是丁俊暉,將像姚明幫助NBA開發中國市場那樣,拯救斯諾克。
  • 中國新聞周刊:20萬兒科醫生缺口調查
    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兒科主任王斌這樣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現在不是搶人才,而是搶人」早上8點是劉曉雁的上班時間,但她總會提前在7點半出診。在這間10平方米的診室裡,兩位主治醫師坐在劉曉雁對面,作為她的助手。她們每天至少工作12小時,才能完成一百多個患兒的診治。中日友好醫院副主任醫師許鵬飛在兒科工作了28年。
  • 【中國新聞周刊】誰來分切主題公園的蛋糕
    而據美國顧問公司AECOM今年的預測,2020年中國將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主題公園市場,屆時入場人次將為2.21億,是2015年人次的近兩倍。隨著兒童經濟的發展,小手牽大手的出遊模式成為商家爭奪的商機。各地紛紛興建主題公園,期待能在這場經濟大潮中分一杯羹。數據顯示,中國建設主題公園的速度也是全球之最。僅在2015年,就有21個主題公園在中國開張,另有20個在建。
  • 肖戰登上《中國新聞周刊》,粉絲公益組英文名字,讓人感動
    楔子近日,肖戰登上了《中國新聞周刊》,獲得主流媒體肯定,此外,肖戰粉絲公益項目組的英文名字,也格外讓人感動。在此次《中國新聞周刊》報導中,肖戰與4位政商屆大咖同框,表達自己的聲音,他們分別是曾光(流行病學科學家)、董明珠(格力集團董事長)、巴西總統和李在鎔(三星集團掌門人),看上去,肖戰的咖位和他們無法相比,但是,我們需要關注的是肖戰發出的聲音,也就是——盡好自己的責任和義務,遵守職業規範和行業底線,我不需要應援。
  • 《中國新聞周刊》文章:中日對話之門仍然敞開
    國際輿論對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與日本首相小泉的會談給予了積極的評價。外界表示,中日雙方正爭取結束爭端  本刊特約撰稿/聯慧  「作為一個在日本的中國人,看到相關的報導後,我覺得非常痛心。」日本僑報社社長段躍中這樣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他的話語中帶著深切的擔憂。
  • 【中國新聞周刊】張彌曼:尋找魚化石之美
    張彌曼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董潔旭 攝  3月22日,張彌曼接過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2018年度「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張彌曼對《中國新聞周刊》說,「雖然引起老師不高興,但自己還是很高興的。」  是不是只有中國的總鰭魚沒有內鼻孔?帶著這樣的疑問,張彌曼又研究了英、法、德等國所藏的同類化石,發現它們的構造均與「楊氏魚」相似。進一步比對後她發現,老師雅爾維克所研究的化石中,鼻孔所在的位置保存並不完整,因此,他所畫的圖有一定自己「復原」的成分,並不足以證明總鰭魚確實存在內鼻孔。
  • 中國式婚姻焦慮催生「白髮代理相親」
    中新社石家莊11月10日電 題:中國式婚姻焦慮催生「白髮代理相親」  作者 郝燁 高紅超  「到了什麼歲數,就要做什麼事。該結婚時就要結婚,這是中國的傳統。」58歲的劉女士用不容質疑的口氣說道。  每年11月11日,時尚的年輕人會在這一天慶祝單身生活,「光棍節」由此得名。
  • 中國新聞周刊:古文勝出今日 只因「劍走偏鋒」?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並註明摘自中國新聞社中國《新聞周刊》。聯繫電話:68994602)   兩年前,一篇文言文作文《赤兔之死》,成為了中國恢復高考制度以來第一例文言滿分作文,而另一個現象是現在內地的年輕人對古典文化基本處於無知的狀態,盲點很多。
  • 中國經濟周刊、人民網海外傳播部、環球網
    《中國經濟周刊》是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的以政經為主的綜合經濟類雜誌,是中央宣傳主管部門指定的中央級重點媒體(中共中央宣傳部指定的重點期刊、國務院新聞辦確定的63家中央級重點媒體之一);全國「兩會」指定上會的經濟類期刊,是中國官方主流財經媒體。
  • 《中國新聞周刊》:「劉太醫養生」觀點「賞析」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劉太醫」系列書籍闡述了一個又一個有悖於生活常識的營養學、健康學觀點。《中國新聞周刊》選摘了其中一部分,並請武警總醫院病理科主任紀小龍、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的何計國副教授兩位專家對這些觀點進行了點評。
  • 中國新聞周刊:搖滾往事 從雲端跌至地下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小心翼翼地問。他慢吞吞地答:「現在也不行。好一點。」「還有什麼沒有表達出來?」「鬱悶。」「鬱悶哪方面?」「個人原因。」「什麼時候不鬱悶?」「……」何勇敲了敲盤子,沒有吱聲,似乎走了神。「1994年演紅時不鬱悶?」「那時候好一點。」
  • 中國經濟周刊
    (本文刊發於《中國經濟周刊》2020年第9期)    「我們公司在浙江諸暨大唐,這裡是『國際襪都』。」諸暨市卡拉美拉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海濤向記者介紹,透著難掩的小驕傲。    但這個春天,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僅國內肆虐,也全球蔓延,海濤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目前卡拉美拉所有外貿訂單基本全線取消了,而且今年所有的訂貨會也基本上都取消了。    相似的困境也出現在1200公裡外的廣東東莞市大朗鎮。東莞大朗是中國毛織名鎮,「不產一根羊毛,卻溫暖了全世界」是這個小鎮的名片,全鎮已註冊的紗線企業超過2000家,年銷售額超過300億元。
  • 中國新聞周刊:《夜宴》:沾著沙拉醬的陳年臘肉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對《夜宴》的不同聲音,也反映出近年來一系列中國古裝大片在創作理念和操作方式上的持續性失調。  當他以表現中國古代宮闈政變版的電影《夜宴》——用一系列王室亂倫、圖窮匕現、紅顏禍水、權謀篡逆等「中國元素」——向偉大的《哈姆雷特》致敬時,莎翁的在天之靈想必欣慰於繼迪斯尼的「獅子王」辛巴之後,憂鬱的復仇王子又多了一個中國太子「無鸞」的分身,而且還會唱《越人歌》,會跳面具舞、使越女劍,比起英國那個只知彷徨痛苦的原版哈姆雷特更勝一籌。
  • 中國新聞周刊:重金屬滲透土壤蔬菜 入侵身體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只有淨土,才有潔食。  然而,工業的發達,在製造著GDP和財富的同時,也製造著汙染。而這種汙染其中為害最烈的是重金屬汙染正通過被浸透的土壤和生長其上的蔬菜糧食,侵入我們的身體。而我們,卻對此不知不覺。
  • 中國外賣小哥登《時代周刊》封面,有何啟示?
    中國外賣小哥登《時代周刊》封面,有何啟示?此前,《金融時報》的報導曾稱中國外賣小哥是「新冠病毒疫情中的生命線」。的確,中國疫情防控能趨於平穩,除了一線衝鋒陷陣的醫務人員、奮戰在基層的防控人員,外賣小哥、保潔員、計程車司機等默默無聞的勞動者同樣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