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的人生踐言:年輕人如果做不好這2點,難成大事

2020-12-20 散人於浪

王陽明的心學自誕生之日起,便影響了無數人,清朝的曾國藩、日本的稻盛和夫都是他的忠實粉絲,而在心學之前,清一色是理學的天下,那時讀書人想要在思想上被人矚目,必須從理學開始。

不知是是否有人想過,儒釋道信徒如此之多,為何悟道的偏是王陽明。

01樹立遠大的目標,並付諸行動

王陽明一開始,也是理學的信徒,在他9歲時,他曾提出一個關於人生終於價值的問題?

這個問題連老師都吃驚了,一個9歲的孩子就開始關心人生價值了,在那時,讀書的目的是為了考科舉、入仕,這也是讀書人的終極目標,而王陽明的目標是」做聖人「。

樹立目標很容易,但如何實踐目標卻很難,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是對聖人最好的詮釋,但如何才叫為天下立心呢?這顯然太空了,為生民請命,太大了,為往聖繼絕學,太遠了,唯一可以實現的便是為萬世開太平。

於是,王陽明的目標變成了為天下開太平

王陽明的父親王華是成化十七年的狀元,王家屬於書香世家,王父自然是希望自己的兒子也能夠在學問上有所造詣,然而自從王陽明9歲樹立做聖人的目標後,便一門心思的想要成為一個武將。

為了能夠更接近目標,他開始喜歡軍事、謀篇布局、排兵布陣的遊戲,最先讓王陽明入迷的是象棋。

02投入12分精力

象棋是沒有硝煙的戰場,但卻能考驗一個人的謀劃能力,王陽明每天都認真研究象棋,還找來古人的殘棋,吃飯、睡覺都和象棋在一起,甚至連讀書都忘了。

做事最怕的就是認真,稻盛和夫就是一個做事認真、較真的人。在京瓷集團研製一款陶瓷時,稻盛和夫每天都在實驗室,甚至抱著陶瓷原料睡覺。

對此,父親王華十分生氣,他一心想讓兒子讀書入仕,沒想到兒子卻對這些江湖小技著迷,氣得王華恨不得砸了棋盤,最後,王陽明的母親趁著王陽明睡覺時,將棋盤扔進了水裡,下棋這事才算告一段落。

然而,這並沒能改就王陽明的目標,下棋不行,他又開始迷上了騎射、兵法,為了研究胡人的生活習性,他甚至騎馬跑到了居庸關實地考察,而那時王陽明才15歲。

從王陽明後來的成績,我們可以看出,他當年痴迷於象棋、軍事遊戲並不是單純的玩樂,而是用心研究,每一件事都投入自己的精力,才有了35天打敗寧王準備了10年叛亂的神跡。

做事認真、較真是王陽明身上的特性,王陽明在悟道前,也是理學的粉絲,他曾花了6天時間去格竹子,直到出現幻聽,才終於明白朱熹的」格物致知「有問題。

王陽明算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奇才,幾乎任何一件事,他都能做成精品,所以他也被人稱為是繼孔子之後的第二位聖人,被稱為天才。

但從王陽明學象棋、格竹子我們可以看出,王陽明是樹立目標之後,就會用儘自己的全部心力去做的人。

《刻意練習》裡提到,任何人只要對某一技能的刻意練習,就能成為這個行業的專家。

稻盛和夫在磨礪心志的」六項精進「中提出,一個要需要從六個方面來磨礪自己,而其中的第一項就是」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

有一個特別著名的一萬小時理論,在這個理論當中提出,任何人只要重複做一件事超過一萬小時,就一定能成為專家,這話咋一聽特別有道理,但仔細一推敲卻發現缺少了核心要素。

那就是」努力專研、比誰都刻苦、鍥而不捨、持續不斷、精益求精「,具備了這些條件,或許並不需要一萬小時就能專為專家。

自古質疑理學的人那麼多,為何最後悟道,創立心學的是卻是王陽明呢?

一個人具備了遠大的目標,同時還能付出十二分的努力,做到這2點,早晚成大器。

立目標是每一個人都會的事,但真正難的實踐目標。

實現目標有三個必不可少的因素:立目標是成功的第一步,第二步是實踐、反饋,第三步是糾正目標方向。

王陽明從立下目標要做聖人後,也經歷過一段時間迷茫時期,直到他拜訪了理學大師婁諒,問他如何才能做聖賢時,婁諒說:」聖人是可以靠後天學習而獲得的,讀聖賢書並不是通往聖賢之路的捷徑,只有先做「內聖」,才能「外王」。

這話的意思是:一個人應該先修自身,不修身者難以成事。

這次談話令王陽明的人生豁然開朗,龍場悟道後,他將自己所悟寫成了《王陽明心學》,這本書至今仍然影響著無數人,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稱「五百年來以來,儒家的源頭活水來自王陽明」。

曾國藩每當夜深人靜時,便細心閱讀,他說:「明代論學,每尚空談,惟陽明能發為事功。」

就連南懷瑾、郭沫若、餘秋雨等人也稱讚王陽明是最了不起,一本好書,真的能改變一個人的觀念,而為人父母者,給孩子再多都不如給他一本有用的書有價值。所以本期便給大家推薦這本書王陽明的代表作《王陽明心學》。

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亦或是步入社會的青年、創業路上的草根、功成名就的老闆,都值得去認真閱讀。

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除了《王陽明心學》還有《鬼谷子》、《道德經》,厚厚的三大本只要48元,每本不到16元。

很多人都說「富貴由天」,但讀過這本書後,就會明白,決定未來的,是自己選擇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做什麼樣的事,修什麼樣的心,就會讓自己的人生完全不一樣。

相關焦點

  • 王陽明:破除心中3賊,人生方能成大事,否則一切都是徒勞
    這是我國明代思想家王陽明的一首詩,表明了他的思想觀點,他認為,世界萬物的變化都源自人們內心的想法,自己以前分不清事物的事理,向外尋找力量的做法是在本末倒置。甚至在此過程中悟出「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心中賊」是我們一切痛苦的根源,是一個人想要獲得成功必須要除掉的東西。王陽明認為只有破除心中三賊,才有可能成就大事,否則所有努力都是徒勞。1、破除焦慮之賊焦慮會分散我們的心神,讓我們難以專注眼下的工作。
  • 王陽明:男人慾想成大事,需破除心中這3賊,否則一切都是徒勞
    王陽明,明代思想家、教育家,同時也是心學的集大成者。王陽明去世以後,他的心學得到了官方的認可,後來還被傳入了日本和朝鮮,弟子遍布天下,信奉者不計其數。王陽明曾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王陽明告訴我們,焦慮、欲望、猶豫稱為三賊,一個男人如果想成大事,就要破除在和3賊,否則不管怎麼努力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1、每天靜坐一刻鐘、破除焦慮之賊王陽明說:「靜坐能使心清靜收斂,從而向人慾發動攻勢,克服自我私慾的產生,通過靜坐能頓悟明心見性,得道成真。
  • 王陽明:男人後半生,能力不是唯一,牢記這2字錦囊,才有望翻身
    王陽明曾說:」今人於吃飯時,雖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寧,只緣此心忙慣了,所以收攝不住。」也就是說,一些人在吃飯的時候,雖然眼前只有吃飯,但他的心也是不安寧的,只因他的心忙慣了,不好再收心。在王陽明看來,吃飯也算是一種修行,人生中的千忙萬忙間,其實最忙的還是我們的內心,尤其是經常起妄念的心。很多人看似每天忙得暈頭轉向,實際上,回想這一天,不是沉迷於各種碎片化的娛樂八卦,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小事!大事沒幹成一件,小事也忙得索然無味。
  • 王陽明:一個人,想成大事,在做事上需要完成兩個步驟,缺一不可
    一個人,想成大事,在做事上完成這兩個步驟,早晚能飛黃騰達,缺一不可!這兩個步驟一是「知」,二是「行」,知行合一,必能成就一番大事業。對此,王陽明《傳習錄》中有言:「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能力是次要的,做好這2個字,才是關鍵!
    曾國藩曾經說過,凡人做一事,便須全副精神關注在此一事,總結起來就是這四個字——專心致志!」在他看來,男人慾成大器,能力不是最關鍵的,收攝心思,做到「精一」這兩個字,才是最為重要的。所謂「精一」,就是要專注當下的目標,只關注一物、持一心、做一事,不做他想。
  • 王陽明:決定你人生走多遠、飛多高的,不是能力,而是這兩個字
    王陽明用畢生去追求和探索生命的真諦,他大力弘揚心學,就是為了揭示人生的意義,探究更深層次的心靈的奧秘。王陽明曾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這句話意思是說,假如個人要想作出一些事業,就需先懂得志向,不然便會一事無成。
  • 王陽明的人生大智慧,就這2個詞5個字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要成就心學工夫,「事上磨」是主要,根本則在「誠意」。「誠意」和「事上磨」這兩個詞五個字體現了王陽明的人生大智慧。陽明心學的關鍵詞很多,諸如慎獨、立志、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根本上說的其實都是誠意。所以修習陽明心學,要抓住兩大關鍵詞——心能誠意,事上磨練。修心做事兩不誤,出世入世能兼得,這正是王陽明人生智慧的精髓所在。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一定要看這12字真言,受益匪淺!
    王陽明的聖人之學是根據各古代時期的集大成者家的總結,雖是簡單的十二字,但是含義深奧。探索其中奧秘,少走人生彎路。2、真誠:真誠的心才會收穫滿滿俗話說「做事先做人」,男人慾成大器,必須先會做人。由心散發出的真誠是誠懇純粹的,你有了真誠的態度,認真的心,別人就會感感知到你永不言敗的堅定精神意念。
  • 王陽明:「心軟之人一生窮」,人生在世,對這2件事上要「心狠」
    人生在世,一時心軟可以讓人看到你的慈善,可若是一世心軟,那旁人只會看到你的軟弱無主見,你自己也缺乏成功的堅定意志。長此以往,那心酸窮苦一生也只是必然的。故人生在世,在這兩件事上,不得不「心狠」!即便他們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些挫折,這於他們而言也是一次寶貴的經歷,苦難挫折才能讓他們茁壯成長。2、對自己心狠人生路上,唯有不斷奮鬥,我們才能實現自己想要的夢想與生活,若是心中惰性叢生,一直拖延,對自己心狠不起來,那我們終將會碌碌無為一輩子。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能力次之,牢記這2字,少走彎路!
    王陽明極為推崇:保持惟精惟一之道,方可大成!王陽明卻認為,男人的後半生興衰與否,能力是次要的,熟記這2個字,方可大成!精一二字,自古以來為聖人所推崇。指的是有些人經常寢食難安,做事情三心二意,不能安安心心,簡單的來說就是心已經忙慣了,無法控制。但是越不安,越忙越亂,最後弄得自己筋疲力竭。
  • 王陽明:「有本事,沒脾氣」,4句話告訴你,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有一次, 兩個大漢扭送了一名年輕人去官府,控告他是個十惡不赦的不孝子。林則徐一聽是個不孝子:「哎喲,我這火爆脾氣。」不容分說,一怒之下,上來就命衙役打了年輕人五十大板。這件事成了街頭巷尾,百姓們茶餘飯後的談資。林則徐成了大家口中的一個笑話。後來,林則徐寫了「制怒」兩個字掛在自己的書房,時刻提醒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緒。
  • 人生修行:修心學王陽明,修身學曾國藩
    王陽明與曾國藩雖生在不同年代,但對於人生修行的理解如出一轍,都源於儒學體系並結合自身體悟予以延展深化,對當今社會的我們仍有很大借鑑意義。一、修心學王陽明王陽明的學術思想繼承宋代大儒陸九淵,以個人體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王陽明「心學」體系。
  • 王陽明智慧:人到中年一事無成,可能是犯了這4個忌諱
    王陽明人到中年,龍場悟道後,終於明白了「人有所為,心有所畏,行有所止。」王陽明用他的親身親歷告訴我們:無論是上班,還是創業,一定不能有下面這四種毛病,如果不戒掉,一定會一事無成。第三次在40歲以後,此時,人已經趨於穩定,綜合實力到達了最頂峰,縱觀歷史上成大事的人,展現實力的時候往往在30-50這個區間。如王陽明、曾國藩、馬雲、任正非等。但這時,也是最容易被放棄的,因為人過40,失去了挑戰性。
  • 情緒容易失控,看看王陽明的這2點忠告,內心強大並不難
    小編總結了幾點王陽明心學中對於情緒控制的幾點忠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1.放寬心身安不如心安,屋寬不如心寬。求心安,就是保持一顆安定,清淨的心,不因外界的打擊和誘惑而動搖,不過於狂熱地區追求心外之物。能夠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因為人的心境太容易受到外界的幹擾了。
  • 同樣是「高考」失利,唐伯虎一生鬱郁不得志,王陽明開啟彪悍人生
    但「成也交友,敗也交友」。30歲前,那些富二代朋友,幫助他渡過了窮困潦倒的階段。這讓他嘗到了無盡的甜頭,於是「喜交富二代」,成了他一生的行為習慣,而這也害了他。30歲時,赴京趕考的路上,他又交了一個富二代朋友,叫徐經,他以為他又遇到了一個貴人,沒想到,卻是一個災星,讓他的人生從此跌入了谷底。
  • 《道德經》:成大事,難就難在這一點
    一、成大事,難就難在這一點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是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的一個具有很現實的方法論意義的智慧,這個智慧對於人們的行為做事具有很具體的指導意義
  • 王陽明大智慧:你人生一事無成,是因為太過浮躁,心定則萬事可成
    王陽明覺得自己做不到,不僅自己做不到,別人也做不到。有一次,他在杭州遇到一位修行很深的禪師。禪師已經閉關修行三年了,從來沒有說過話。王陽明去找禪師,見禪師正在打坐閉眼。於是王陽明突然大聲喊道:「這個和尚整天說什麼?」你整天都在看什麼?這就是禪宗一直使用的「棒飲」。
  • 王陽明40種人生大智慧,一口氣讀完心學精華
    此外,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假如我們沒有誠意,就會什麼事情也做不好,做不成。8、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志不樹立,天下就沒有可成功的事,即使是各種工匠技藝,也沒有哪個不是靠志氣才能學成的。
  • 王陽明提醒:情緒不好總生氣?是你意不定,心不正,智慧不夠
    當時他對陳九川說:「生病這種事,正確地面對它的確比較難,你自己感覺呢?」陳九川說:「這方面的功夫,的確很難。」王陽明回答:「經常保持快樂的心情,就是功夫。保持快樂不是一種天賦,而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是能夠通過自身的智慧和修行去獲得的。
  • 王陽明:磨是世上最好的修行,熬是人生最濃的滋味
    在世上,每個人的人生都是憂喜參半的,即便是聖賢也不例外。王陽明當年貶謫龍場,條件最艱苦時,甚至只能在山洞中安身,靠野菜充飢。即便如此不利的處境,他也沒有消沉,堅持用樂觀的心態面對遭遇,還親手為自己設計搭建了 「何陋軒」和 「玩易窩」。所以,龍場不但沒有變成一個消沉之地,反倒成了王陽明靜心開悟,立地成聖的聖地。